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文章如何論證墨家消亡的原因
擴展閱讀
腦梗吐血什麼原因 2025-02-13 05:14:59

文章如何論證墨家消亡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5-30 03:45:22

㈠ 孔墨之爭後,墨家曇花一現,為何突然消亡了

一、墨家人員驟減,後繼無人

在歷史上墨家學派曾經歷過兩次極其嚴重的減員。一次是在公元前381年,墨家鉅子帶領門下墨家弟子趁機發動叛亂,殺害主張變法改革的吳起後,站在陽城君這一邊,為他守衛國家封地。

但陽城君因貪生怕死,丟棄了忠心於他的墨家眾人,一人畏罪逃跑了。而這時楚國要收回他的封地,因此孟勝及墨家弟子180多人為陽城君死難。

但在政治方面,鉅子可以對違反內部法律的成員處刑,這又是極其不平等。所以很明顯,在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墨家沒有被選擇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旋律也是正常的。但墨家思想還是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㈡ 儒道法都得以傳承,墨家卻徹底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所研究的領域不同,墨家以機關術為主研究技術,其他三家以思想哲學為主,不是一個層次的事情,另外各帶帝王重視程度也有影響。

㈢ 和儒學並列的墨學為何消失當今世上還有真正的墨者嗎

春秋戰國亂悠悠,周天子所創立的分封體系,在周平王東遷之後,脆如一張白紙,天下分崩離析,而天下大亂之年代,必是奇才輩出之時,這段歲月,也是史學家們口中的“思想的黃金年代”。

偉大的儒家思想在此時誕生,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等等諸子百家,也是百花齊放,在中原大地上“同台競技”。

從現在來看,真正傳承墨傢具體思想的,當世恐怕真的沒有,但墨家的一些精神,已經深入人心。

節用、尚賢,這些都是現代人所推崇的優秀品質。除此之外,墨家的“自然科學觀”也是後人的寶貴財富。墨者擅於創造,能力不下大名鼎鼎的魯班,在《墨經》當中,記載了小孔成像、杠桿原理等多種自然科學理論。

最後可以放肆地開個玩笑,學土木工程、建造建築的你,或許也能算上“半個墨者”。

㈣ 在秦朝時期,墨家怎麼突然消失了原因是什麼

對於墨家的認識,我們印象中往往都是機密、機關、機甲段缺等等技能為一身的神秘組織,提到墨家我們就會想到出其不意。然而,就是這么神秘的一個組織,最終卻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小結

墨家的出現是必然的,他們的興起也是歷史所需要的,他們的沒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我們佩服墨家傑出的科技創作能力,他們的有些發現甚至早早領先世界,但是仍然缺少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進步的能力。

㈤ 「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是什麼

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漢大一統帝國形成之後,它們的命運開始分化: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道家則占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我們現在還能從文本激緩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體系,但它已經只是一塊思想化石,它在現實生活中已完全沒有影響力。作為一個歷史事實,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是什麼?
墨家與儒、道、法三家有一點差別,那就是它不僅有一套學說,還有自己的組織。這方面它與晚起的作為宗教的道教和東漢以後傳入中國的佛教相類,胡適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視為一種宗教,所以我們不妨拿墨家與釋道二教來做比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樣不能居廟堂之高的道教(個別時期除外)卻沒有像墨家一樣消亡,反而在民間發揚光大,並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底層民俗文化。
除開外因,墨家消亡大約有其內在的因由:一個人要想成為墨家的忠實信徒,就必須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必須能忍受生活上的艱苦;必須懷有對眾人的博愛之心,而不能講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門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標不是來世往生極樂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長生不老,成為仙人。「墨家的消亡的原因是什麼?耐襪」閱讀答案。所以,道教,尤其是歷史悠久的正一道,並沒有太多禁慾方面的規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這一點尚不足以解釋一切。為什麼墨家、佛教同樣主張禁慾,而兩者命運迥異?這可以從兩者的不同之處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種世俗學說,而佛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作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為信徒提供一套靈魂救贖的法門,讓他們在禁慾的同時能享受心靈的滿足,從而把所有的苦難都視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墨家的理論體系本質上是世俗化的,如果不以堅定的信仰為基礎,禁慾的生活、無私的行為就不會有普遍而長久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一種學問要想成為廣被接受的顯學,總得有某種足以吸引信徒的東西,這種東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質動機,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這兩方面的東西都無法提供,最後只能「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墨家如要長存,必得把世俗主義與禁慾主義二者捨去其一,以昌鉛激世俗主義搭配功利主義(如同大多數世俗學說),或以禁慾主義搭配神秘主義(如同大多數宗教學說),庶幾方可免於淪亡。
除此之外,墨家還有一個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統的專制君主治下,一個內部有著嚴明紀律的世俗化組織必然會讓朝廷產生極大的戒心。雖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熱血,沒有政治野心,但專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動員能力的聖賢君子。對於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專制君主對一切世俗組織都必然心懷警惕。
所以,作為組織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於列國時代,那時還沒有形成四海為家的大一統,列國君主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身邊的敵國,對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鬆弛許多。而釋、道二教雖有組織,但因其強烈的出世傾向而稍可見容於世。釋、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們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卻又教人順從世俗政權,即便世俗統治殘暴無道,臣民也應逆來順受。正由於釋、道二教沒有什麼威脅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安邦定國,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樣過早衰亡。

㈥ 作為一個歷史事實,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麼

一、階級基礎
戰國出現獨立小手工業者為代表的新自由平民階層是墨家答姿的階級基礎。進入封建制後,春秋戰國的新興社會力量革命時代終結使其失去了群眾基礎。
二、焚書坑儒及儒家獨大
三、」兼愛「的過度超前
墨家「天下為家」的學說做野其實質為公有制,無論奴隸制抑或封建制都不可能有其生存空間。孟子曾斥墨家學說為「無君」「無父」,大悖人倫。
四、」非攻「的威脅
墨家是一個很嚴密的組織,有宗旨,有部署,紀律嚴明至六親不認。這對當時的律法與君權是很大的威脅。 墨家集團f非常龐大,墨子救宋時其弟子禽滑厘率三百人持守城器械馳赴宋城以御楚寇。墨鉅子孟勝率領弟子為陽城君守城,「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墨家多敢死之士,」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非攻」是建立在自身強大的武力基礎上,墨家成員個個精通軍事,墨子著作與《孫子兵法》不相上下。攻守之道、行兵布陣、武具製作都堪稱那個時代的大師。 始皇登基後,墨家為歷代帝王所不容。
五、老百姓的覺悟提升
「兼愛」有空想成分。中國的宗法講究親疏,重視血緣,墨子的理論是要想使天下人相純舉喊愛,必須愛人如己,就可以消除動亂實現天下太平。墨子對戰爭的深刻的社會動因的理解顯得有些幼稚,他把社會動亂的原因歸結為人們「不相愛」,因而主張兼愛,並到處奔走呼號。事實上,超階級的愛從古到今都沒有成功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利益,就會有爭斗,就會有不公。

最終,墨家弟子如游俠般散落人間,歷經滄海輪回,或理念被同化,或理念不再堅守,或消匿於歲月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