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規模經濟導致規模經濟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學定義:由於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業的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形成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經濟。 簡單而通俗的說就是擴大生產規模會縮減生產成本。
其導致原因:
1、專業化,從亞當·斯密的著作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 2、學習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 4、運輸、訂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 5、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㈡ 為什麼會出現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規模經濟:
1、外部因素
這個問題其實依賴於許多因素,以致於我們傾向於把企業規模當做類似「國內生產總值」這樣的「結果」來分析,而不是把它當做一個「問題」提出來。大致分類,決定企業規模的外在因素是:
(1)企業所提供的商品的「市場類型」
粗略劃分為三:
第一類是基礎設施,例如朗訊(Lucent)或北電(NorTel)這樣的企業,其出售的每一台設備的價格動輒是上百萬美元,其技術所要求的「經濟規模」幾乎沒有限度(與市場需求的規模相比),因此幾乎總是處於規模收益遞增階段;
第二類是大眾消費,由於產品很快便飽和或過時,且因市場的進入壁壘較低,初期投入的「沉降」資本較小,從而由沉降成本引起的收益遞增階段很短,這是最容易進入規模收益遞減階段的市場類型;
第三類是新興領域,這里的主要風險是「標准」(或客戶「口味」)未能確立,企業規模一方面意味著高風險,一方面意味著參與制定標准(或「口味」)的權力,因此「規模」是企業博弈的策略之一,它只在動態意義上影響資源配置效率。
(2)市場開發的階段
大致又可劃分為三:
早期、迅速擴張期、晚期。這三個階段構成產品和市場的「S」型增長曲線。企業在這一曲線的不同階段上可以有極為不同的最佳規模。
(3)技術更新的方式
大致劃分為二:
首先是連續演變型的技術。對於這類技術進步而言,企業規模似乎有助於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的風險分攤,故大企業在平均意義上比小企業有更大的技術優勢;然後是突變型技術。
對於這類技術進步而言,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騰森所論,大企業往往被官僚化傾向和既得利益集團「鎖入」現有技術的成功當中而不願意進入新技術領域,從而與寶貴的「技術進步窗口」失之交臂,在下一輪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2、內部因素
普遍因素:又稱技術經濟因素,決定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是指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起來的企業應該達到的規模。關鍵設備:每個大型企業的生產過程都包括許多環節,其中總有一些環節的機器設備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起核心作用,這些機器設備稱為關鍵設備。
生產中各環節設備和人力的配套規模。如汽車廠:沖壓設備100萬套/年,發動機生產線50萬台/年,汽車組裝線6~10萬輛/年。組合:1×2×10~17。1地理因素;2、地區勞動力與資本供應狀況;3、地區市場規模;4、原料與燃料生產分布狀況;5、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與分布狀況;6、地區對現代化大生產的接受能力。
最優經濟規模的確定
(1)、根據普遍因素確定企業的技術經濟規模;
(2)、公倍數原則;
(3)、一項關鍵設備的出力原則;
(4)、確定企業規模經濟曲線,得出隨著工廠規模的每一變化,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5)、根據地理因素確定具體地區的工廠的最優規模。
規模不經濟:
因素
(1)技術因素
企業規模是與一定的技術條件相適應的。
企業規模的擴大必然導致生產能力的擴大,而生產能力的擴大又是以技術進步為前提的。企業規模既有伴隨技術進步而逐步擴大的趨勢,又受技術條件的制約。所以,企業規模只能是與生產技術密切相關的一種動態組合。
(2)市場供求
企業要想擴大規模,必須明確地把握時機,既要對市場供求狀況及變動趨勢做出正確的預測,又要對產品的相關行業及社會供求總量的平衡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
(3)管理因素
一般來說,企業的規模與管理的難度成正比,與管理的效率成反比。大企業必須分設復雜的管理層次,設計眾多的激勵和監督機制,這就必然增加企業非生產人員和設備的數量,從而造成企業成本上升和費用增加。
(4)產品相關性因素
從事多種產品生產的企業,其產品之間的相關性越小,需要的技術設備和勞動投入就越多,產品成本也就越高。另外,產品的相關性越小,各類產品之間的管理體制就越不同,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也就越復雜,從而使管理和生產效率下降。
(2)如何理解規模經濟及其產生原因擴展閱讀
企業集團期望擴大規模來發展規模經濟,取得更大的經營效益,這是企業集團追求的目標。但是如果規模過大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問題。
簡單的說,企業集團的規模經濟是指企業可以以低於雙倍的成本獲得雙倍的產出,相應的,當雙倍的產出需要雙倍以上的投入時,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問題。
規模經濟通常是以「成本―產出」彈性來計量的,如果規模經濟存在(成本增加低於產出增加的比例),邊際成本就會低於平均成本,反之亦然,如果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就存在規模經濟,所以分析企業集團是否產生了規模不經濟問題,實際上就是分析其邊際成本是否低於平均成本。
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是兩個重要的概念,是企業選擇產生水平的重要因素。企業總成本(TC)由兩個要素組成:固定成本(FC)和可變成本(VC)。當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時,生產成本將發生變化,固定成本不變,可變成本將隨產量變化而變化。
邊際成本(MC)反映著企業成本的變化情況,邊際成本稱為增量成本,是由多生產額外的一單位產出而引起的成本的增加MC=△VC/△Q。
當企業集團在長期平均成本LAC處於下降階段生產一定產出時,長期邊際成本LMC低於長期平均成本,這時如果增加投入,就會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而當長期平均成本處於上升階段,長期邊際成本高於長期平均成本時,這時就產生了規模不經濟效應。
結論:
1、規模不經濟是由管理不經濟造成的,沒有規模不經濟,只有管理不經濟;
2、企業的發展,都有一個最佳規模點,管理好的企業,這個點就會後移,企業規模可以做大;
3、管理不好,企業規模不可能做大,要想上規模,先得上管理。
㈢ 什麼叫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1、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2、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
(1)專業化,從亞當·斯密的著作開始,人們認識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詳細的
(2)學習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練程度增加,提高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擔研發費用等
(4)運輸、訂購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經濟性
(5)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位
3、規模不經濟產生的原因:
(1)管理效率低
(2)生產要素價格與銷售費用增加
(3)外在競爭激烈,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
拓展資料:
實現規模經濟的對策建議
企業在追求企業規模擴大,取得規模經濟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這樣的一個道理,即:要想上規模,先得上管理。要解決發展中的規模不經濟問題,實現規模經濟,應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
(一)需要企業的領導者從觀念上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在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著重加、強企業的管理建設,弄清企業處於什麼階段,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管理變革,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企業要做大規模,就必須把企業的運作建立在可復制的科學規范的管理平台上,建立一套適合本公司行業和企業特點的管理模式,培養一批職業經理。
(三)進行業務流程再造,整合與企業相關和可能相關的一切資源,構建流程通暢的價值鏈,建設資源高效共享的產業結構,盡一切可能最及時最全面最准確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潛在期望,為利益相關人創造最大利益,通過對企業和產業流程的梳理、精簡,來實施流程化管理。
(四)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企業上規模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五)採用新型的組織結構,如矩陣式組織結構,在企業內部形成競爭機制,以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六)從社會上聘請專家為公司出謀劃策。當然,規模不經濟產生的原因還很多,比如政府對規模的偏好,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盲目追求有形資產的擴展,把有限的資金都花在圈地、蓋房、招工、引進流水線上,忽略了技術升級、市場拓展、人才整合和企業文化建設。
㈣ 規模經濟是如何出現的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 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現 象。規模經濟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集中程 度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包括部門規模 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包括:(1)專業 化;(2)學習效應;(3)規模擴大可以有效地 承擔研發費用;(4)運輸、購買原材料等方 面存在的經濟性;(5)價格談判上的強勢地 位。
㈤ 規模經濟的內涵及形成原因
隨著對規模經濟研究的不斷深入,以保羅·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對規模經
濟進行了深透的研究,歸納出其涵義為:在投入增加的同時,產出增加的比例超過投入增
加的比例,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規模收益或規模報酬遞增;反之,
產出增加的比例小於投入增加的比例,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規模
收益或規模報酬遞減。當規模收益遞增時,稱作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規模收
益遞減時稱作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這一界定為大部分學者所接受。
規模經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四個方面:①生產的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分
攤到單位產品上的廠房設備、經營管理等固定成本就會減少。②交易的規模經濟。一次大
規模的交易比分次的小規模交易加起來更節省時間,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也較低。③儲藏
的規模經濟。投入品購買後,產品出售前的存放集中,會因存放數量的增多而使單位儲藏
成本減少。④專業化分工效益。從動態的角度看,長期的大批量生產交易,將使分工更加
細化、專業化,從而產生新的技術、新的設施。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的
勞動聚集導致專業分工,最終出現機器大工業一樣,結果就產生了規模收益遞增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規模經濟和經濟規模是有所區別但又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經濟規模是
指在既定生產技術條件下,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使產品生產單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的規模生產;而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實際上就是重新配置資源、調整生產規模以達到既定
生產技術條件下的經濟規模,從而獲取最大限額的規模效益。由此可見,經濟規模是規模
經濟的原因,規模經濟是經濟規模的結果。經濟規模還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最大限度地利
用規模經濟性所應當具有的生產規模,同時工廠規模經濟的存在是實現經濟規模的前提。
關於規模經濟的形成原因,一般認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對應
的是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