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膝蓋疼痛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人的膝蓋疼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尿酸值過高引起痛風。
2.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3.膝蓋受到撞擊、摔打等。
4.發燒感冒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疼痛。
5.生長發育期的疼痛。
6.膝蓋手術後的疼痛。
7.膝蓋在劇烈運動後的酸痛。
如果疼痛可能是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引起的。
一、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因膝關節各種外傷、骨折、過度勞損、關節內游離體及手術等刺激或損傷滑膜而產生的炎症反應。滑膜在傷損後很快出現膝關節充血、腫脹、滲出、關節積液。病人訴膝關節腫脹不適,疼痛。查體可見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腔穿刺可見稀釋淡黃色液體。如為血性則應注意與腫瘤、結核、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相鑒別。滑膜炎所致滲出常延續較長時間,約至滑膜損傷恢復為止。
二、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雖然全身反應較輕,但本病病程較長,若治療不及時,積液不能迅速吸收,容易轉為慢性病變,滑膜逐漸肥厚變性,纖維素沉著鈣化,導致關節粘連,活動受限,因此一旦發病應及時醫治。患者宜卧床休息或用屈側石膏托固定膝關節於60°位置。積液量多則應進行無菌抽吸滲液。已轉為慢性病變者可在關節腔內注射2%普魯卡因2ml、強的松龍25mg,必要時加用抗菌素。應鼓勵患者及早進行股四頭肌鍛煉以利於積液的吸收和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進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也很有必要,可以防止粘連,膝關節疼痛明顯的病人可以服消炎鎮痛葯,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葯。理療、熱敷、中葯熏洗對消炎消腫,促進積液吸收有良好作用。不宜進行針刺治療以免感染,但可用艾條灸患部,效果也不錯。
三、中醫葯治療
1.中葯外洗
方葯:雞血藤30克,蘇木、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威靈仙、黃柏、桑枝、木通、澤瀉、透骨草、』川牛膝、乳香、沒葯各15克,桂枝10克,艾葉、紅花各5克。
製法及用法:上葯放於大砂鍋內,加入清水3公斤,煮沸20分鍾後,取葯液倒於小桶內,放置膝關節下方,上面用浴巾罩住,利用葯氣熏蒸20分鍾左右,待葯液溫度適宜時用毛巾蘸濕敷患處20分鍾。每天2次,每劑葯可用2天,10天為1療程,連續2個療程。治療期間,注意卧床休息,盡量避免體力及負重勞動。
中醫認為,膝關節受損後局部氣滯血瘀,風寒濕邪趁虛侵入,痹阻於膝關節,使氣血瘀滯,當以清熱利濕、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治療原則。本方可化瘀除濕,清熱通絡,通過局部熏洗,葯物直達病所,故對膝關節滑膜炎有明顯療效。
2.中葯內服
辨證:濕熱阻絡。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解毒,通利關節。
方名:二術苓皮湯。
組成:蒼術12克,白術12克,茯苓皮20克,薏苡仁30克,金銀花30克,川牛膝15克。
用法: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② 膝蓋疼是怎麼回事你是這4個原因引起的嗎
1、勞損、不良姿勢引起的膝蓋關節疼痛
2、運動損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
3、骨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疼痛
4、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疼痛
勞損、不良姿勢引起的膝蓋關節疼痛膝蓋疼的人能夠用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等一些物理治療方法來緩解膝蓋上面的疼痛,減輕急性發作時的疼痛。也可採用以活血化瘀為主要作用的中成葯緩解疼痛。
運動損傷引起的膝關節疼痛要是在運動的時候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關節疼痛,那麼就要停止運動,避免加重損傷。傷後24小時內,在痛處進行冷敷,冷敷時間保持30分鍾。切忌熱敷、按摩、推拿或用葯。24小時後配合鎮痛消炎的外用止痛葯扶他林乳膠劑,採用推拿進行舒筋活血,溫經通絡。
骨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可運用物理療法溫和而有效地緩節膝關節的疼痛和僵硬感。常規的理療方法有超短波、微波、離子透入、紅光照射、經皮神經電刺激等。
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因為風濕性關節炎而引起的膝蓋疼能夠用熱熨和熱敷,推拿和按摩等方法減緩疼痛。與此同時,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可以採用中醫、西醫治療,物理治療外,還可以輔以飲食療法,加快康復進程。
③ 介紹一些導致膝蓋疼的原因
有些朋友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膝蓋疼的症狀了,一旦出現了膝蓋疼是非常的難以忍受的,但是大多數朋友們對於導致膝蓋疼的原因還不是非常的了解了,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導致膝蓋疼的原因了,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好預防膝蓋疼的工作。
膝蓋受涼
膝蓋疼與寒冷刺激有關,常與膝蓋受涼、受潮、受風、過度勞累有關。膝蓋在寒潮侵襲下,局部皮膚溫度降低,血管痙攣性收縮,膝蓋組織血液供應減少,血中尿酸成分沉積,誘發疼痛。此時,要進行保暖,寒冷潮濕季節,可以戴護膝。疼痛時,採用熱敷緩解,貼敷祛濕止痛膏葯。
肥胖所致
我們知道,膝蓋是機體承受重量的主要關節,肥胖會加重膝蓋負荷,降低膝蓋耐壓性,導致膝蓋周圍的血管、神經、肌肉過度承壓,引發疼痛。往往體重越重,我們膝蓋疼的病情也是會越來越嚴重的,所以減肥也是可以幫助我們緩解膝蓋疼的。
缺鈣所致
膝蓋疼常見原因是缺鈣。膝蓋軟骨缺乏鈣質時,會出現骨質疏鬆,骨質變薄變僵,承受壓力的耐受性也相應減弱;此時若過度勞累或過重的局部壓力,就會出現疼痛。需及時治療骨質疏鬆,適當補鈣,多吃含鈣高食物,比如在生活中多吃一些牛奶、豆奶、豆腐等等這些食物,對於幫助我們緩解膝蓋疼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慢性勞損
膝蓋疼也與日常習慣、工作強度有關,如長期姿勢不良、長時間負重、用力、過度牽拉、運動量過大等,均可導致膝關節軟組織損傷,引發膝蓋疼痛。多見於運動員、舞蹈家、工人等。應去醫院拍片檢查,明確受損程度後,對症治療;改變不良習慣,避免長時間站立及行走。
外傷所致
外傷引起的膝蓋疼痛較易分辨,多在骨折、膝蓋受到撞擊、韌帶拉傷後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明顯,這種情況,往往將原發病情治療好,疼痛即可消失,注意休息。
通過我們上面的這些介紹,相信大家對於導致膝蓋疼的一些原因也是有了大概的了解了,我們可以知道,膝蓋受涼,或者身體過度的肥胖,以及缺鈣等等這些因素都是會導致我們出現膝蓋疼的症狀的,所以我們就要從這些方面入手,做好預防膝蓋疼的工作哦。
④ 膝蓋疼痛的原因
膝蓋是支撐我們直立行走的重要器官,由於時常行走,難免就會出現病變,其中膝蓋疼是一種常見的病症反應,多數人在發現自己膝蓋疼痛的時候,都只認為是自己撞到哪裡受傷了,或者是扭傷導致。其實導致膝蓋疼痛的主要病因有多種,那麼到底膝蓋疼痛是什麼原因導致呢?
一、脂肪墊勞損
脂肪墊填充主要在我們的膝關節部位,它能夠起到加強關節穩定性和減少骨頭摩擦的作用,如果脂肪墊過度磨損的話,就會出現膝蓋疼痛的情況。而脂肪墊之所以會出現勞損,可能是因為外傷或者是長期摩擦導致的,脂肪墊長期被摩擦就會過度充血,並引發炎症,與骨頭和韌帶發生粘連的情況,使得關節行動受限制,出現強烈的痛感。
二、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是因為下肢的負重重量過重導致,這類疾病常見於運動員或是特殊的職業人群。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撕裂痛感,關節疼痛感比較持續,並且患者行走的范圍會受到限制,關節也會出現腫脹和泛紅的症狀,行走間還會出現明顯的彈響聲音。
三、創傷性滑膜炎
滑膜是組成關節的重要結構,當關節中的滑膜細胞分泌出過多的潤滑液後,就可以保證關節的滑潤程度,能夠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如果因為外傷或是過度勞累導致滑膜受損,滑膜就會形成大量的積液,導致關節內部的壓力逐漸增高,如果不及時消除,就會形成關節性的粘連,並產生強烈的痛感。
四、關節炎
關節炎也是膝蓋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關節炎主要病發於老年人群,女性的病發率往往要高於男性。當老年人的年齡逐漸增加,關節就會逐漸的退化,當關節的負荷能力超過本身的沉重能力時,就會形成關節炎症,導致關節膝蓋疼痛。
⑤ 膝蓋痛是因為什麼
膝蓋疼痛常見於以下幾種原因:
1.由於創傷或者長時間的勞累、負重、行走,導致關節軟骨出現了退變、缺損,同時這個時候關節軟骨分泌的關節滑液也會減少,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膝蓋痛的症狀出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早期雙側膝關節會同時出現疼痛,尤其是在早晨更為嚴重,活動一段時間以後,會稍微感覺良好。出現這種情況,還需要患者盡早進行相關檢查。
【拓展資料】
一、關節,是骨與骨之間的一種連接形式。骨與骨之間的連接稱骨連接。骨連接又分為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關節是間接連接的一種形式。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構成。關節面是兩個以上相鄰骨的接觸面,一個略凸,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光滑的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軟骨有彈性,還能減緩運動時的震動和沖擊。關節囊是很堅韌的一種結締組織,把相鄰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滑膜層可分泌滑液,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關節腔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圍成的狹窄間隙,正常時只含有少許滑液。
二、根據連結組織的性質和活動情況,可將關節分為不動關節、半關節和動關節三類。①不動關節:兩骨之間以結締組織相連結,中間沒有任何縫隙,又叫無腔隙連結。如前臂骨和小腿骨之間的韌帶聯合,椎骨之間的軟骨結合以及坐骨、恥骨和髕骨之間的骨性結合等。②動關節:相鄰骨之間的連結組織中有腔隙的連結,又叫有腔隙骨連結,通常稱關節。人體絕大部分骨連結屬於此種類型,共有200多個,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它們是骨轉動的樞紐(即支點或支軸)。③半關節:是動關節和不動關節之間的過渡連結方式。其特點是兩骨之間以軟骨組織直接相連結,軟骨內有呈裂縫狀的腔隙,活動范圍很小,如恥骨聯合。
三、在今後的骨關節炎治療過程中,首先應改變病人及醫生的觀念,即骨關節炎的首選治療方法不是葯物,而是正確的生活保健方式。非葯物治療是骨關節炎的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如果人們重視相關的健康教育,它對於減輕疼痛、減少看病次數、提高生活質量、維持關節功能有著較好的效果,葯物並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通過患者改變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物理治療、減輕體重,增強肌肉力量,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症狀、延緩關節的退變,而在休息或日常活動時出現疼痛時使用消炎鎮痛葯有助於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⑥ 膝蓋疼痛是怎麼回事常見的5個原因,都給你匯總好了
很多時候,因為某些原因,人的膝蓋總會莫名其妙地疼痛。這是為什麼呢?有哪些原因會導致膝蓋疼痛呢?
第一個原因,腿抽筋。
這種情況很少見,一般的腿抽筋是不會導致膝蓋疼痛的,而且導致疼痛的話也是導膝蓋後疼痛。主要的原因是抽筋時肌肉太緊,再加上平時沒有運動,肌肉過於僵硬,如果這時候抽個筋,膝蓋是百分百疼痛的。而且,不僅平時缺少運動抽筋會膝蓋疼痛,如果平時過度使用腿部肌肉,比如運動過量,如果抽筋的話,也會導致致癌疼痛。
第二個原因,懷孕的副作用。
這種情況不用多說,一般出現在孕婦身上。主要的原因就是,孕婦一懷孕,基本大部分時間都很少動,加上因為懷孕體重的增長,膝蓋關節的壓力就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就會引膝蓋疼痛。
第三個原因,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主要是因為關節軟骨的磨損引起的,因此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膝蓋的疼痛。而且,因為關節炎的原因,不僅僅膝蓋會表現出疼痛的症狀,膝蓋周圍也會出現疼痛的症狀。
第四種原因,運動磨損。
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跑步的人身上,而且也是軟骨磨損。但是,跟其它的不同,如果跑步過度,膝蓋的軟骨很容易被磨損得消失!一旦消失,那麼疼痛就會加倍。
第五種原因,深靜脈血栓。
這種疾病也會導致膝蓋的疼痛,不過一般比較少見。主要的成因就是肥胖、年齡過大,再加上吸煙。尤其是久坐不動,得深靜脈血栓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第一,適量運動。很多人認為膝蓋疼痛的時候就要躺著不動或者休息,這樣才是在保護膝關節,這種觀點其實是非常不對的。因為這么做的話,會讓肌肉的發達性變差,不利於對骨骼和關節的保護,反而會加劇膝關節的疼痛。但也不要做劇烈運動,散散步就可以了。
第二,適當休息和處理。雖說要適當運動,但是適當的休息也是必不可可少的,具體的原因就不用多說了。
第三,合理使用冷、熱敷。如果感到膝蓋疼痛,那麼在48至72小時內,對膝蓋進行冷敷的話是可以減輕疼痛。當然,用熱水打濕毛巾,再敷膝蓋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實在緩解不了,就只能看醫生了。
⑦ 膝蓋疼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提高,很多人開始選擇不同健身方式:打羽毛球、爬山、徒步、踢足球、打籃球、爬樓梯、跳健身操...與此同時,多數人開始發現自己的膝關節似乎成為身體的負擔,為什麼會膝蓋疼痛呢?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膝蓋疼痛的原因 :
1肥胖惹的禍
膝蓋為身體承受重力的重要關節,當我們的體重增加後,對膝蓋的壓力也增加,從而加重了膝蓋的負擔。造成膝蓋的耐壓性降低,導致周圍的血管、神經、肌肉過度受壓,久而久之則會引起膝蓋痛。因此越是肥胖疼痛就會越厲害。
2經常受涼、受寒
我們要知道,膝蓋疼可能與寒冷的刺激有關。當膝蓋長時間受到寒潮刺激後,引起周圍皮膚溫度降低,周圍血管收縮,膝蓋組織血液供血減少,血中的尿酸成分沉積,誘發疼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季節變化,必要時可以戴護膝。疼痛時,也可以熱敷緩解。
3慢性勞累
其實膝蓋疼痛也與我們日常習慣有關,例如長期姿勢不良、長時間負重、用力、過度牽拉、運動過度等都有可能造成膝關節韌帶拉傷,或者磨損,從而引發膝蓋疼痛。常見於運動員、舞蹈家、長期處於站立的工作崗位的員工。因此,要適當放鬆膝關節,使其得到好的休息。
4缺鈣導致
當膝蓋軟骨缺乏鈣質時,會出現骨質疏鬆,骨質變薄變僵,承受壓力的耐受性也相應減弱;此時若過度的勞累或過重局部壓力,就會引起疼痛。因此就要及時治療骨質疏鬆,補充鈣,配合醫生治療。
5外傷後遺症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受傷,但是往往對一些小的並不在意,在受到外界刺激後,就會引起膝蓋疼痛。一般一些原發病治療好了,疼痛就會漸漸消失。
6膝關節病
當然引起膝蓋疼痛的原因還有我們常常聽說的一些疾病,如骨關節炎、滑膜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骨刺等原因。因此早發現早就醫早治療。
膝蓋疼痛怎麼辦 ?
1 休息
停止所有導致疼痛的運動,尤其是跑步、跳遠、上下樓梯
2 冰敷
每天兩三次,將裝有碎冰的塑料袋放在膝蓋上15分鍾
3 服用阿斯匹林或布洛芬
為了減輕炎症每天服用3次,每次650mg阿司匹林或400mg布洛芬,服用1-2 周,注意服葯期間如果出現胃疼或血便,即刻停止服葯
4 力量練習
大腿或臀部力量不足是前膝蓋疼和髂脛帶征群的主要原因,力量練習幫助你肌 肉重新平衡
半蹲牆根
背部靠牆,雙腳位於身前18-24英寸處(45-60cm)慢慢的彎曲膝蓋至小於90度角保持膝蓋不超過你的腳趾保持一段時間後伸直膝蓋為了鍛煉大腿內側,可以在膝蓋之間夾一個球
單腿下蹲
把傷腿放在台階上慢慢彎曲膝蓋至另外一條腿碰到地面慢慢伸直膝蓋
側卧
雙腳並攏,膝蓋彎曲90度,側卧將上面一條腿的膝蓋緩慢向上舉起,直到膝蓋分離一掌寬保持一段時間,緩慢放下注意腳不要動,也不要把臀部翻倒平躺
臀部下蹲
靠牆用沒有傷的腿站著收臀提臀保持臀部收縮到極限慢慢彎曲傷的膝蓋至45度保持一段時間,慢慢伸直膝蓋
壓腿
調整踏板讓你的膝蓋成直角把腳放在踏板上推你的腳讓膝蓋伸直,然後緩慢屈腿不要完全伸直膝蓋,讓腳保持在踏板上
5 拉伸練習
緊張的大腿、臀部和小腿肌肉有可能是你膝蓋過勞損傷的原因
拉伸的方法:
如果沒有其他說明,每種拉伸保持20-30秒不要動。
拉伸的頻率:
每天2-3組,每周6-7天
拉伸練習幫助你放鬆緊張的肌肉
拉伸小腿
雙腳正對牆,雙腿前後開立,雙手扶牆腳踵著地,後面一條腿伸直慢慢彎曲前面一條腿的膝蓋,直到感覺後面一條腿的小腿被拉伸
下跪
單腿下跪收臀,臀部向前移動,直到感到一股力量作用在前面的大腿上不要前傾和扭曲臀部
拉伸後腿腱
平躺在墊子上,一腿伸直,一腿舉起,大腿和臀部呈90度緩慢伸直舉起腿的膝蓋,直到感覺大腿後側被拉伸保持5秒,放下,作10-15組
雙手雙膝拉伸
平躺在墊子上,傷腿舉起,大腿和臀部成90度推拉膝蓋和踝關節,越過另外一條腿保持,直到感到臀部外側被拉伸
拉伸後腿腱
直坐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在一側身體向前緩慢傾斜,直到感覺大腿後側被拉伸注意這個過程中手不要前移
交叉腿
平躺,傷腿跨在另外一條腿上面用和傷腿相對的手向肩膀方向拉傷腿膝蓋保持腳平放在地上保持直到感到臀部外側被拉伸
鶴立
站直把一隻腳向後放在椅子或桌子上,大腿保持正直收臀向前,感到大腿前側拉伸不要前傾,也不要扭曲臀部
打坐
正直坐下,膝蓋彎曲雙腳腳底正對把膝蓋往下壓,直到感到大腿內側被拉伸不要前傾
如何預防 :
充分的准備活動
提高人體體溫,消除肌肉、韌帶的粘滯性,使肌肉柔順,韌帶伸展性加強,從而減少膝蓋在運動中受到的壓力。增強關節活動幅度,分泌更多的關節滑液,減少膝蓋的磨損。使得練習者在運動時易於伸展和收縮,也使運動時的協調性明顯提高。
提高膝關節穩定性的功能訓練
例如,平躺在床上,膝關節伸直,在非負重條件下,直腿抬高。在膝關節無明顯疼痛反應的情況下,可以用廢舊衣物做成沙袋,放在腳背上,做直腿負重抬高練習。
鍛煉腿部肌肉力量的訓練,促進血液循環
例如,手扶著椅子背,站立做騎馬蹲襠式。剛開始鍛煉時,膝蓋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要隨意彎曲,當膝蓋沒有不良反應後,再逐步加深膝蓋彎曲的程度。這可以有效地加快肌肉的血液循環。
減少不合理運動
如膝蓋不適者進行深蹲等需要膝蓋進行反復的運動,只會使關節磨損更厲害。要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
自我保護意識
不要經常蹲下或跪下取物,也盡量不要坐低凳子、睡低床,避免增加關節的摩擦和負重。同時建議在運動之後用熱水對膝蓋進行熱敷
加強腿部肌肉力量訓練
尤其是大腿肌肉的強壯能夠對膝關節提供相應的保護。大腿正面的股四頭肌和擴筋膜張肌,股四頭肌強壯,能夠減少運動時對髕骨和半月板的沖擊,很多膝蓋正面痛都是由此引起的。
⑧ 膝蓋疼是怎麼回事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屬於鉸鏈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在屈曲活動時,運動范圍最大。膝關節常易受外傷,因為它位於兩個長杠桿壁(脛骨與股骨)的末端,而且承受著最大的重量。此外,膝關節沒有脂肪和肌肉的保護,由於以上解剖學基礎,膝關節外傷的發生率很高。能引起膝關節疼痛(knee pain)的病因除了外傷造成的損傷外,還有各種原因導致的脂肪墊勞損、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韌帶損傷、寒冷、運動不當、不良走路習慣等。
症狀
典型表現
能夠引起膝關節疼痛的病因眾多,除關節疼痛外,這些疾病還有一些其他症狀。
1、外傷性關節痛
急性外傷性關節痛常在外傷後即出現受損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慢性外傷性關節炎有明確的外傷史,反復出現關節痛,常於過度活動和負重及氣候寒冷等刺激時誘發,葯物及物理治療後緩解。
2、化膿性關節炎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早期則有畏寒、寒戰和高熱,體溫高達39℃以上。病變關節紅、腫、熱、痛。位置較深的肩關節和髖關節則紅腫不明顯。病人常感病變關節持續疼痛,功能嚴重障礙,各個方向的被動活動均引起劇烈疼痛,病人常不願活動患肢。
3、結核性關節炎
兒童和青壯年多見。負重大、活動多、肌肉不發達的關節易患。脊柱最常見,其次為髖關節和膝關節。早期症狀和體征不明顯。活動期常有乏力、低熱、盜汗及食慾下降。病變關節腫脹疼痛,但疼痛程度較化膿性關節炎輕。活動後疼痛加重。晚期有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如關節旁有竇道形成,常可見有乾酪樣物質流出。
4、風濕性關節炎
起病急劇。常為鏈球菌感染後出現,以膝、踝、肩和髖關節多見。病變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呈遊走性,腫脹時間短,消失快,常在1~6周內自然消腫,不留下關節僵直和畸形改變。
5、類風濕關節炎
多由一個關節起病,以手中指指間關節首發疼痛。繼而出現其他指間關節和腕關節的腫脹疼痛。也可累及踝、膝和髖關節,常對稱。病變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可伴有全身發熱。晚期常因關節附近肌肉萎縮、關節軟骨增生而出現畸形。
6、退行性關節炎
早期表現為步行、久站和天氣變化時病變關節疼痛,休息後緩解。如受累關節為掌指及指間關節,除關節疼痛外,病人常感覺手指僵硬腫脹,活動不便。如病變在膝關節則常伴有關節腔積液,皮溫升高,關節邊緣有壓痛。晚期病變關節疼痛加重,持續並向他處放射,關節有摩擦感,活動時有響聲。關節周圍肌肉攣縮常呈屈曲畸形,病人常有跛行。
7、痛風關節炎
常在飲酒、勞累或高嘌呤飲食後急起關節劇痛,局部皮膚紅腫灼熱。病人常於夜間痛醒。以第1跖趾關節、拇指關節多見。踝、手、膝、腕和肘關節也可受累。病變呈自限性,有時在1~2周內自行消退,但經常復發。晚期可出現關節畸形,皮膚破潰,經久不愈,常有白色乳酪狀分泌物流出。
原因
總述
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見於外傷、關節和骨骼疾病、軟組織風濕病、感染性疾病、葯物反應、過敏及免疫疾病、退行性病變等。
症狀起因
引起關節痛的疾病種類繁多,病因復雜,常見的有如下幾類:
1、外傷性
(1)急性損傷:因外力碰撞關節或使關節過度伸展扭曲,關節骨質、肌肉、韌帶等結構損傷,造成關節脫位或骨折,血管破裂出血,組織液滲出,關節腫脹而引起疼痛。
(2)慢性損傷:持續的慢性機械損傷,或急性外傷後關節面破損留下粗糙瘢痕,使關節潤滑作用消失,長期摩擦關節面,產生慢性損傷。長期負重,使關節軟骨及關節面破壞;關節活動過度,可造成關節軟骨的累積性損傷;關節扭傷處理不當或骨折癒合不良,畸形癒合所致負重不平衡,造成關節慢性損傷。
2、感染性
細菌直接侵入關節內,如外傷後細菌侵入關節,敗血症時細菌經血液到達關節內,關節鄰近骨髓炎、軟組織炎症、膿腫蔓延至關節內,關節穿刺時消毒不嚴或將關節外細菌帶入關節內。常見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球菌、結核桿菌和梅毒螺旋體等。
3、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性
(1)變態反應性關節炎:因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葯物、異種血清與血液中的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流經關節沉積在關節腔,引起組織損傷和關節病變。如類風濕關節炎、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紫癜和結核菌感染所致的反應性關節炎。
(2)自身免疫性關節炎:外來抗原或理化因素使宿主組織成分改變,形成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自身抗體,引起器官和非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關節病變是全身性損害之一,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引起的關節病變。可表現為滑膜充血水腫,軟骨進行性破壞,甚至導致關節畸形。
4、退行性關節病
又稱增生性關節炎或肥大性關節炎。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無明顯局部病因。多見於肥胖老人,女性多見,有家族史,常有多關節受累。繼發性骨關節病變多有創傷、感染或先天性畸形等基礎病變,並與吸煙、肥胖和重體力勞動有關。多由於關節的炎症或慢性勞損、局部損傷等引起關節面發生退行性改變,軟骨下骨板反應性增生,形成骨刺,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受限。
5、代謝性骨病
維生素D代謝障礙所致的骨質軟化性骨關節病,如陽光照射不足、消化不良、維生素D缺乏和磷攝入不足等。各種病因所致的骨質疏鬆性關節病,如老年性、失用性骨質疏鬆;指質代謝障礙所致的高脂血症性關節病,骨膜和關節腔組織脂蛋白轉運代謝障礙性關節炎;嘌呤代謝障礙所致的痛風;某些代謝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性骨病、皮質醇增多症性骨病、甲狀腺或甲狀旁腺疾病引起的骨關節病等均可出現關節疼痛。
6、骨關節腫瘤
良性腫瘤如骨樣骨瘤、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和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惡性骨種瘤如骨肉瘤、軟骨肉瘤、骨纖維肉瘤、滑膜肉瘤和轉移性骨腫瘤。
常見疾病
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前後十字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骨軟骨炎、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膝關節腫瘤、股骨髁部骨折、髕骨骨折、脛骨髁骨折、脛骨上端或股骨下端骨腫瘤、膝關節脫位、膝關節炎、骨關節炎、骨髓炎、膝關節痛風、假性痛風、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Charcot關節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椎間盤突出、脊柱腫瘤、脊柱結核、椎管狹窄、髖關節化膿性關節炎、髖關節結核等。
就醫
家庭處理
1、休息制動,減少走路,盡量減少上下台階、等使膝關節屈曲負重的運動。
2、避風寒、潮濕,避免膝關節過度勞累。
3、避免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
4、若疑似舊病發作,可拒過去診療經歷使用相應的外敷膏葯、中成葯或非甾體類抗炎葯,看有無緩解,若症狀持續,及時就醫。
急診(120)指征
1、膝關節疼痛,伴高熱、畏寒、關節紅腫灼熱,警惕化膿性關節炎。
2、嚴重外傷後,膝關節劇痛,不能活動,警惕骨折、關節脫位。
3、出現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須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或急診處理。
門診指征
1、反復或持續膝關節疼痛;
2、疼痛可能受天氣、活動量影響;
3、伴關節紅腫、關節僵硬、活動受限;
4、關節局部腫物、皮下結節等;
5、伴肌肉酸痛不適或肌肉萎縮;
6、伴發熱、周身乏力等全身症狀;
7、出現其他嚴重、持續或進展性症狀體征。
以上均須及時就醫咨詢。
就診科室
如出現上述急診指征,應前往急診科就診;如病情較輕,可前往下列科室就診:
1、如懷疑為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關節炎等疾病,可到骨科就診。
2、如懷疑為風濕性關節炎,可到風濕科就診。
就醫准備
1、 提前預約掛號,並攜帶身份證、醫保卡、就醫卡等。
2、 可能會進行抽血化驗,最好早晨空腹就診。
3、 若近期有就診經歷,請攜帶相關病歷、檢查報告、化驗單等。
4、 近期若服用一些葯物來緩解症狀,可攜帶葯盒。
5、 可安排家屬陪同就醫。
6、 患者可提前准備想要咨詢的問題清單。
醫生可能問患者哪些問題
1、您感覺膝關節疼痛多久了?
2、您的疼痛是持續性的,還是間歇性的?
3、您的疼痛有多嚴重?會用什麼詞來形容這種疼痛?
4、您晚上睡覺時會被痛醒么?
5、除了膝蓋疼痛,你還有其他不適么?
6、自發病以來,您的症狀有沒有加重或減輕?有什麼原因么?
7、您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您膝蓋疼痛的?最近膝蓋有受過外傷么?
8、您以前有過類似的症狀么?
9、您之前有沒有就診過?是如何治療的?效果如何?
10、您是運動員么?經常鍛煉么?
患者可以問醫生哪些問題
1、我的膝蓋為什麼會疼痛?
2、我的情況嚴重么?能治好么?
3、我需要如何治療?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我需要做什麼檢查?
5、我日常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么?
6、如果吃葯治療,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是什麼?
7、我還有其他疾病,這會影響我的治療嗎?
8、我需要復查嗎?多久一次?
檢查
預計檢查
醫生首先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初步判斷膝關節的一般情況,評估關節疼痛是否為繼發於其他嚴重原發病。同時輔以血液、尿液分析檢查,幫助查明引發關節痛的病因。x線屬於常規檢查,觀察骨的情況,如有必要還會進行CT、MRI、關節鏡等檢查。
體格檢查
醫生對關節疼痛病人的全身檢查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會注意雙側關節對比,有無軟組織腫塊,有無局限性的隆起,注意表麵皮膚顏色、皮溫、有無靜脈怒張,有無畸形、腫脹或肌肉萎縮,有無腘窩淋巴結腫大。還會著重檢查可能發生重大並發症的疾病。如體溫、營養狀況、貧血、色素沉著、體態、姿勢、步態及心理狀況等項目,除此之外還包括痛風石、皮下結節和類風濕結節、淋巴結、皮膚病損、眼部病變、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腹部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常規檢查。關節的檢查包括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紅、腫、熱、痛、關節有無積液、滑膜肥厚、畸形等情況出現,壓痛的程度和壓痛點的位置,關節活動度及關節功能和關節的特殊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
X線檢查可提示骨折、腫瘤、感染等膝部疾病。
2、動態X線透視
當膝關節前屈、外展、內收內旋、外旋、後伸及環轉時,可動態觀察相對解剖位置變化;動態觀察運動過程中的相對解剖位移。
3、關節造影
使用含碘造影劑(碘過敏者禁用)和1%利多卡因混合稀釋,在局部浸潤麻醉後,作關節腔穿刺。
4、超聲
簡便,費用低廉,可以分辨軟組織局部水腫、增厚情況,明確韌帶斷裂情況。
5、CT檢查
結合三維重建,可以清晰地顯示股骨髁、脛骨平台骨折的類型和范圍,腫瘤對骨性結構的侵犯破壞情況。
6、MRI
對膝關節疾病的診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清晰的顯示出軟組織和骨性結構的病變。對於膝關節半月板、韌帶、腫瘤、創傷能提供較明確的診斷。
其他檢查
1、關節穿刺術
對於存在關節積液的患者,為明確診斷可行關節穿刺術,抽取液體。一般關節內液體為淡黃色稍稠液體,30ml左右;若為血性,提示關節內損傷,若伴有脂滴,提示關節內骨折。若為黃色渾濁液體,提示關節內炎症;若為渾濁膿性異味液體,提示關節內感染、化膿性關節炎等;若為乾酪樣物質,提示關節結核。鐵銹色關節液常提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同時還可進行穿刺液的常規和生化檢查,及塗片或微生物培養檢查,以明確診斷。
2、關節鏡
膝關節診斷與治療的常用手段,可通過內鏡系統直接觀察膝關節,觀察關節軟骨有否剝脫、滑膜增生、關節囊撕裂、韌帶損傷等情況、並可進行病理活檢,半月板修補縫合、十字韌帶重建、關節軟骨修復、病灶清理等多種治療。關節鏡在膝關節的診斷與治療應用廣泛。
診斷
診斷原則
注意病史中是否有外傷、發熱、腫瘤病史,是否有與結核病人接觸史,對膝關節疼痛的具體診斷首先要注意是否存在膝關節部腫瘤(原發的或轉移的)、感染和骨折的可能,在排除了以上疾病後,才可以對膝部的特有疾病進行診斷。
診斷依據
1、發病危險因素及年齡
膝關節髕骨脫位,多見於10~20歲的年輕人,膝關節損傷,如十字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多見於20~40歲的患者;膝關節骨關節炎多見於>50歲的中老年患者,或創傷性關節炎,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可以大大提前。膝關節周圍的原發腫瘤多見於年輕人,而老年患者則常見的是膝關節周圍轉移性腫瘤。
2、性別
女性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3、疼痛特點及伴隨症狀
(1)有明確外傷史,出現膝關節疼痛與外傷有明顯的相關性,急性疼痛可能存在髕骨骨折、股骨遠端或脛骨近端骨折、關節脫位、十字韌帶損傷、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等。
(2)受到輕微暴力或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出現的急性膝關節處疼痛,老年患者可因本身存在骨質疏鬆而出現膝關節周圍骨折,同時要排除轉移性骨腫瘤或原發性骨腫瘤造成的病理性骨折。
(3)關節疼痛伴隨全身症狀者,可見於急性化膿性關節炎、膝關節結核、膝關節腫瘤等。
(4)膝關節疼痛,並有關節鬆弛,見於內側副韌帶斷裂、十字韌帶斷裂。
(5)膝關節疼痛,並有彈響聲,交鎖感,見於半月板損傷、盤狀半月板、腘肌腱滑脫等。
(6)膝關節痛伴有腫脹者,見於內側副韌帶撕裂、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傷、半月板囊腫、膝關節結核、急性化膿性關節炎、腘窩囊腫(位於膝關節後方)等。
鑒別診斷
膝關節痛與膝關節周圍痛要進行鑒別,膝關節痛通常源於組成膝關節的骨關節、肌腱、滑囊、韌帶和肌肉組織的病變引起,如創傷、感染、腫瘤、無菌性炎症(滑囊炎、肌腱炎骨軟骨炎)等病症引起;而膝關節周圍疼痛是源於關節及附帶結構以外的解剖組織引起,如:
1、脊椎病變:壓迫神經可引起膝關節處的疼痛,L3、L4、L5的神經根病可以引起膝部疼痛。如椎間盤突出、脊椎結核、腫瘤、椎管狹窄等。
2、膝部的放射痛:可由踝部和髖部放射而來,髖關節的各類炎症、疾患,如髖關節結核,也可引起膝關節內側疼痛。
3、伸膝裝置病變:出現疼痛—股四頭肌萎縮、無力—膝關節活動受限—膝關節不穩定—關節韌帶過度牽拉—疼痛。應排除膝關節移位的病變,如無力的股四頭肌可見於上位腰椎間盤病變、脊髓灰質炎、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病變導致,也可因糖尿病性肌萎縮或髂肌血腫股神經麻痹導致的股四頭肌萎縮等。注意與膝關節病變相鑒別,如髕骨骨折、股四頭肌斷裂、髕腱斷裂、脛骨結節撕脫骨折等鑒別。
4、血栓性病變:腘血管栓塞或炎症,可導致膝關節後方疼痛,同時可伴有下肢血供異常,缺血性疼痛或腫脹。
治療
預計治療
對於突發急性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建議不要繼續過度刺激膝關節,注意休息。及時就醫查明病因,治療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控制病情發展,阻止發生不可逆的骨改變,盡可能的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視實際情況進行葯物、手術、理療等治療。
治療方法
1、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用夾板或石膏將患膝固定於伸直位。
2、交叉韌帶損傷合並膝關節屈曲者,宜手術治療。
3、半月板損傷,宜作半月板摘除術。
4、關節內游離體,應早期手術取出。
5、關節腫脹明顯者,可行關節穿刺抽液。
6、非甾體抗炎葯如芬必得、雙氯芬酸鈉乳膠劑,一般在數日內即可發揮作用,疼痛症狀減輕,但不能控制病情的發展。慢作用抗風濕葯如青黴胺、雷公藤多甙等除了改善臨床症狀外還可以阻止和延緩病情的發展。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等有抗炎和免疫抑制雙重作用,並可控制疼痛。
7、對葯物不能緩解症狀或不能耐受的可用微波治療,微波治療有止痛、消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相關葯物
芬必得、雙氯芬酸鈉、青黴胺、雷公藤多甙、強的松
預後
一般預後
一般來講,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使膝關節疼痛得到良好的恢復,保持正常的功能。但也有可能因對原發病的治療不及時而影響關節及患肢活動,對工作、生活造成不便。
日常
護理原則
1、局部保暖,避免受涼。
2、注意休息,不宜行走過久,急性期禁止活動。如有需要,佩戴護膝。
3、坐、卧時抬高下肢,以利血流。
4、恢復期加強膝關節康復訓練,可做屈蹲站立動作,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根據自己的體力做30~100次,開始時膝關節軟可用手扶著扶手,循序漸進,由少到多,注意因康復訓練而造成再度損傷。
5、恢復期每晚用熱鹽外敷患處(將食用鹽500~1000g炒熱,裝入預先准備好的布袋中,扎緊袋口,熱敷患處),每次30分鍾,注意不要燙傷皮膚。
預防
預防措施
1、日常生活和運動中要避免太劇烈及難度過大的動作,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以防膝關節損傷。
2、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加強肌肉和韌帶的鍛煉,肌肉和韌帶的力量可共同維持關節的穩定。
3、避免長時間處於多風、寒冷、潮濕的環境下。
4、體力勞動適度,避免強度過大,勞動過多。
注意事項
長時間膝關節疼痛的患者要及時就醫,由專業醫師檢查並指導治療,不建議自行在家進行過度的牽拉,以免對關節及肌肉等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加重病情。
⑨ 膝蓋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裡面會出現膝蓋疼問題,去醫院檢查以後打了玻尿酸也吃了消炎葯,但是只要止痛葯一停止,膝蓋疼的問題立馬就會出現,造成膝蓋疼的原因有很多,大家就應該了解清楚,這樣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進行治療。
膝蓋疼有可能是髕腱炎造成的,一般疼痛的位置是在膝蓋骨的下面,如果把膝蓋伸直,手指去按壓膝蓋的下方就會感覺到疼痛,患者常有蹲下去站不起來的現象。多注意休息,根據病情給予復健運動、膏葯貼治療,震波療法、無線射頻等治療,必要時需要手術治療,此種情況若被誤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根據對症治療效果不好。
也有可能是膝關節滑膜炎引起的,如果是這種原因,那麼膝關節不僅會出現腫痛問題,而且也會讓膝蓋的活動范圍變小,沒有辦法完全伸直,也無法完全彎曲及蹲下,又以髕股內側股骨髁處有壓痛為最常見,偶爾可以摸到摩擦的聲音。過度勞動或是使用不當,都有可能引起滑膜的急性發炎,關節內會因而產生大量的積液及滑膜增厚,使得纖維變硬而失去彈性,可以用膏葯貼來治療。
也有可能是鵝掌肌腱炎引起的,會和退化性關節炎一起出現,但是也可能單獨發生,發生疼痛的位置有所不同,是在膝關節內側脛骨上邊,用手指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接受玻尿酸注射之後,僵硬及疼痛即有所緩解,但脛骨內側上方仍感到疼痛,這就是合並有鵝掌肌腱炎所致。鵝掌肌腱炎的治療,通常只需在疼痛處注射小劑量的類固醇就可以改善,局部注射類固醇的劑量很低、副作用很小,不用太擔心。
上面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引起膝蓋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也有了一定了解,除了上面這些原因肌筋膜疼痛癥候群,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是造成這種症狀出現的原因,大家就應該調整好自己的飲食,生活裡面也應該多做一些運動,好好鍛煉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