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什麼原因導致血壓低
是什麼原因導致血壓低
你們是不是想知道低血壓怎麼調理?引起低血壓原因是什麼?下面我來告訴你們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什麼是低血壓?
低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的狀態。正常血壓的變異范圍很大,隨年齡、體質、環境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變化。
通常情況下,成年人收縮壓(俗稱高壓)低於 90 mmHg 或者舒張壓(俗稱低壓)低於 60 mmHg 就會被認為是血壓偏低。
絕大多數低血壓患者(尤其與體質或遺傳有關的長期慢性低血壓)在臨床上並無任何不適,或僅有頭暈、睏倦、乏力等症狀。
少數低血壓患者(血壓急劇下降)會出現以腦供血不足為主的臨床症狀,如頭暈、眼黑、肢軟,甚至出現暈厥或休克。
二、為什麼會出現低血壓?
引起低血壓的原因很多,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體質性低血壓
年輕人若無故出現了頭痛頭暈、胸悶氣短、精神不振、睡眠不良、胃口不好等低血壓症狀時,不能大意,要馬上去醫院就診,確定是否患上了體質性低血壓。年輕人患體制性低血壓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久坐不運動,二是營養吸收不均衡。
2、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患者從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出現血壓突然下降超過20mmHg,並伴有明顯症狀,這些症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等。常見於老年人、孕婦、長期卧床患者。
有研究發現使用降壓葯會增加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率。其中孕婦的低血壓大多是暫時的,生完寶寶以後可以恢復。對於健康的年輕人來說,躺著或蹲著的時候突然站起來,也會有類似的症狀,不必擔心。
3、繼發性低血壓
由某些疾病或葯物引起的低血壓,如風濕性心臟病、降壓葯、抗抑鬱葯等。
4、神經源性低血壓
神經源性低血壓是因為大腦錯誤地認為身體血壓偏高,從而發出降低血壓的命令造成的,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三、如何預防低血壓
1、調整飲食
每餐不宜吃得過飽,因為太飽會使迴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低血壓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飲些淡鹽開水,或吃稍鹹的飲食以增加飲水量,可幫助血壓升高。
2、改變體位
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
3、穿彈力襪
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宜穿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以加強靜脈迴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適當加強鍛煉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
5、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葯劑量。
低血壓是生活中常出現的一種疾病,通常會伴有頭暈、眼黑、肢軟,甚至暈厥或休克的症狀出現。因此,了解低血壓病發的原因,對預防疾病的發生非常關鍵。以下是低血壓常見的幾種原因。
低血壓的原因一:繼發性低血壓常繼發於急性失血、心臟病發作、慢性貧血、糖尿病、腦動脈硬化、中風之後等慢性疾病,病人嗜睡、虛弱、頭暈、視力障礙。
低血壓的原因二:葯物性低血壓老年人因病服用降壓葯如甲基多巴、胍乙啶、優降寧等,安定類葯如氯丙嗪、奮乃靜等,利尿葯雙氫克尿噻、速尿等,抗心絞痛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也可引起低血壓。
低血壓的原因三:體位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老年人神經調節功能差,動脈硬化使其動脈彈性下降,體質虛弱、長期卧床的病人及在悶熱的環境中站立過久,均易誘發體位性低血壓,特別在直立位置或卧位時突然起立更易發生問題,此時可有眩暈、眼前發黑、出汗、心悸甚至猝倒等表現。
除了因遺傳體質所導致的本態性低血壓之外,以下五種因素則會影響體內循環和內分泌,引起繼發性低血壓--
1.心臟疾病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動脈瓣狹窄症時,都會影響心臟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臟輸送血量減少,以致循環障礙而引起低血壓。
2.末稍血管擴張因細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縮功能,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產生循環障礙性低血壓。
3.暫時性大失血因手術、外傷的大量出血,使體內循環的血液量驟減,而引起暫時性低血壓。
4.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減弱時,會出現氣力減退、身心疲憊、畏寒、皮膚乾燥等現象,而引起內分泌障礙性低血壓。
5.艾狄遜氏症罹患此症會影響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分泌,使患者出現皮膚變黑、惡心、嘔吐及低血壓等症狀。
6.低血壓的生活養生
測量血壓經常測量血壓,並注意變化。
充分休息勞累、睡眠不足,會使血壓更低,因而應保持規律生活,避免過勞、熬夜;此外,睡覺時枕頭不宜過低。
洗熱水澡熱水澡可加強血液循環,改善低血壓症狀。水溫以43度C左右為佳,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洗三分鍾左右後,應休息片刻再洗。洗完澡若能坐著休息一下,效果更佳。
避免久站或突然改變姿勢拾取地上東西時,不宜直接低頭,應先蹲下;起床時,不要猛然站起身,應先確定身體已平衡,再慢慢起來。
注意環境與穿著不宜處在悶熱的環境,以免血管舒張、血壓下降。領帶勿系太緊,少穿衣領太高、太緊的衣服,否則會壓迫到頸動脈竇,引起血壓驟降而昏倒。
7.低血壓的飲食養生
加強營養具有低血壓傾向的人,若營養不足將使血壓更低;若加強營養則可使血壓接近正常值,伴隨的不適症狀也可減緩或消失。中國傳統養生醫學建議,多吃生薑、桂圓、紅棗、核桃、人參、五味子、山葯、百合、蜂蜜等滋補的食物,有助改善低血壓現象。
少吃降壓食物不要常吃芹菜、冬瓜、綠豆、山楂、苦瓜、洋蔥、蘿卜、海帶等降壓利尿的食物。
稍加食鹽增加體內鹽分可提高血壓,低血壓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左右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症狀。
低血壓的運動養生
經常做運動運動可調節神經系統、增強心血管功能,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
慎選運動有體位性低血壓者,應避免做久站或體位變動的運動;因患有某些疾病而引起低血壓的人,則應在運動之前,先做健康檢查,最好在醫師與運動保健師的指導下進行鍛鍊,較為安全。
;② 血壓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低血壓的常見病因分類:
1.體質性低血壓:臨床上主要見於體質瘦弱者,尤以20-40歲的女性多見.雖有明顯低血壓,但無任何不適症狀,僅偶於查體時被發現.
2.體位性低血壓:指從平卧位突然轉為直立位或長時間站立時發生的低血壓。
3.繼發性低血壓
(1)神經系統疾病:脊髓空洞症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重症肌無力等;
(2)內分泌代謝疾病:垂體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
功能減退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
(3)心血管系統疾病:主動脈瓣或二尖瓣嚴重狹窄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心包積液周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多發性大動脈炎(無脈症)等。
(4)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重症肺結核、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5)血容量不足:腹瀉嘔吐、大量脫水、過度利尿出
汗過多、失血過多等
(6)醫源性:鎮靜催眠類葯物、擴張血管葯物、交感神經(包括神經節)阻滯葯物利尿劑、脫水劑、抗
抑鬱葯物氯丙臻等
(7)其他:如高原性低血壓類癌綜合征等
③ 低血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高血壓,其實也有不少人是低血壓,其實低血壓比高血壓更加嚴重,臨床上把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就稱為低血壓了,發現血壓低了之後必須及早接受治療,不過需要找到具體的病因才行,那麼低血壓的病因和治療方法是什麼?
1、補充氣血
血壓低的人們要多吃能夠補充氣血的食物,比如蓮子、桂圓、大棗,還有一些脂肪類的食物。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兩虧會出現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失眠等症狀,所以低血壓的患者需要及時的補充養氣的食物。
2、補鐵元素
血壓低,要特意補鐵元素,留心含鐵多的食物,如豬肉、蝦、牛奶、豆類、動物肝、心、腎、肚、血製品,等等。
3、健補腎脾
低血壓的人們還需要健補腎脾,因為脾腎不合的話,心血液會虧損。能夠利脾健胃的食物有山葯、茯苓、薏米、芡實等,這四種物質是補脾的聖品。
4、適量吃鹽
高血壓的人不能多吃鈉、膽固醇高的食物,而低血壓的人恰好相反,要努力多吃哪些。如奶油、魚籽、動物腦、肝、骨、骨髓,等。
5、多吃蛋白質
血壓低要多食含蛋白質、銅、葉酸、維生素C多的食物,這些東西都是極佳的造血原料,除了上面說的肝、奶、豆類、魚類以外,蛋黃、貝類、紅糖及新鮮果蔬裡面含量較多。
6、葯用補品
常年低血壓,可以考慮進補一些葯用補品,如西洋參、阿膠、人參、雪蛤油、鹿胎膏,當歸、田七等。這些葯用補品用來燉食羊肉、雞肉、豬肉,蛋類,或者單獨吃,煮紅糖水服用,都超級有效果。
7、刺激食慾的食物
有時候低血壓可能是營養不良導致的,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食慾,這時候可以多吃一些山楂等開胃的食物,這樣增進了食慾、補充了營養,從而就會讓血壓升高。
④ 低血壓一般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一般來說,低血壓或低血壓狀態是指動脈收縮壓低於90mmHg,舒張壓低於60mmHg。根據其產生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病理性的低血壓病;生理性低血壓狀態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准,但無任何自覺症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病理性低血壓,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狀以及某些疾病,如原發性低血壓病,無明顯低血壓狀態;繼發性低血壓,常因血容量減少引起。血壓低通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有一部分人,他本身就血壓低,如果沒有引起任何的不舒服,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低血壓的人相對來說更加長壽,因為他的基礎代謝比較低。還有一些血壓低的人,他雖然也屬於生理狀況,但是由於他缺乏鍛煉,血壓也會偏低,而且在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會引發症狀,所以有的時候是缺乏鍛煉或者營養不夠引起的。
⑤ 導致低血壓的原因有哪些
病人得了高血壓,往往會引起病人和病人家屬的重視,而對於低血壓,卻忽視了其同樣對人體健康不例。
所謂低血壓是指成人動脈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人體出現低血壓症狀時,常表現為頭暈、頭痛、目眩、記憶力減退,嚴重者惡性心嘔吐,站立不穩等,發現這些症狀應及時測量血壓,並去醫院檢查全身情況,及時治療。
造成的低血壓通常有以下原因:心臟病引起低血壓如縮窄性心包炎、肥厚性心肌炎及二瓣狹窄等由於心臟舒縮無力或供血不足容易發生低血壓。
體位改變造成低血壓突變體位時引起血壓降低造成全身不適,如平卧後突然坐起或長時間站立等。多由以下疾病引起:1.內分泌功能紊亂;
2.重症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
3.脊髓疾病如脊髓空洞症;
4.慢性營養不良造成身體極度虛弱者;
5.應用某些降壓葯物有時可造成葯物性低血壓;
體質差引起的低血壓患者平時無異常表現,多在偶然體檢時發現。少數人伴有輕微乏力、心悸等症狀,多與家族遺傳及身體素質有關,而且容易受環境,情緒的影響。
地理原因引起的低血壓平原上的居民突然進入海拔很高的地帶生活,因不能適應長期缺氧狀況,久而久之可出現低血壓。
休克、心衰引起的急性低血壓嚴重休克者血壓可降至零,脈搏細弱無力。某些原因造成的昏厥雖與休克不同,但有時也會出現低血壓。
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的低血壓如癌症晚期患者出現惡液質時,常出現低血壓症狀時,常表現為頭暈、頭痛、目眩、記憶力減退,嚴重者惡心嘔吐,站立不穩等,發現這些症狀應及時測量血壓,並去醫院檢查全身情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