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如何區分歷史表現和原因
擴展閱讀
釘釘怎樣傳ppt課件 2025-02-09 00:03:05
怎樣恢復手機帳號 2025-02-08 23:49:41

如何區分歷史表現和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6-14 08:00:25

⑴ 歷史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怎麼區分

直接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殺了兩位兄長,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就是為什麼要發玄武門之變,自己怎麼受威脅,父王怎麼給自己穿小鞋等。

⑵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附】中國古代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應分析8要素:統一穩定或分裂並存的政治局面、調整統治政策、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技術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如2000年的高考題(廣東卷)第41題:「簡述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的發展變化,並分析其原因.」 學生根據上述思路,不難得出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發展變化的原因:「興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廣,中外交流,生產工具改進,技術提高,自然條件符合」. 2、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2要素:外國因素、內部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直接因素、個人因素等). 如第二次鴉片戰爭: 外國因素——19世紀50年代經濟的迅速發展,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關於外國因素,五四運動以前從資本主義國家方面分析,五四運動開始要從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方面分析.) 經濟因素——在中國市場上,英國的棉紡織品滯銷. 政治因素——清政府拒絕了英法美三國的修約要求. 直接因素——太平天國運動為列強發動戰爭提供了機會. 如太平天國運動: 外國因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經濟因素——沉重的封建剝削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飢餓和死亡的困境. 政治因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思想因素——拜上帝教的教義(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三結合的思想). 個人因素——洪秀全等人的宣傳發動作用. 如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外國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經濟上加緊掠奪、政治上扶植軍閥等,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帝.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經濟因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階級基礎;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封建. 思想因素——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個人因素——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努力. 3、世界近代現代史,如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發生的原因應分析3要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階級力量上、思想上)、舊生產關系的束縛、社會矛盾的激化. 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階級力量上,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成為革命的主力軍.思想上,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准備. 舊生產關系的束縛——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危機的加劇,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三級會議成為革命導火線. 在做歷史練習題時,特別是選擇題時,很多涉及到問題的原因的,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下面我就談談關於如何解決歷史事件年原因,以減少失分率.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是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步驟.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外因、內因、直接原因、具體原因等等.因此,首先要學會分清原因含義的區別. 1、根本原因是促成這一事件發生的、必然的、不可少的內在因素. 2、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它往往是從事件和現象的外因去分析. 3、客觀原因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中特定、不可變動的因素. 4、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5、直接原因一般又稱導火線, 是離事件的發生最近的原因;具體原因一般是根本原因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外在表現. 一般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內因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相對的,要根據提問的具體角度去分析.比如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扶持只能是外因,日本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內因,也是主要原因. 以上分別解釋了各自的含義,這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真正的做好作對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積累的知識經驗,還望同學們善於總結.下面舉一例子來說明: 下列各項中,推動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的因素是( ) A、歐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興起 B、歐盟的形成、聯合國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興起、聯合國的建立 D、聯合國的建立、東歐的劇變 解析:本題從世界格局 多極化趨勢的推動因素切入,答案為A,解題關鍵是理解當今世界多極化的前提是兩極格局解體.歐盟的形成是美國霸主地位受挑戰的政治表現;第三世界興起是東西方兩大政治集團之外的一支國際政治力量.本題也可採用排除法,聯合國早在1945年就已經建立,反含此項的均錯誤.

⑶ 怎樣區分歷史中的原因。

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對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的測試,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於」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例1: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實行商鞅變法 B.更多是用鐵制農具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例2:清政府「預備立憲」之所以是一場騙局,主要是因為:
A.借「預備」之名拖延立憲 B.載灃任攝政王總攬大權
C.不能滿足立憲派的要求 D.極力維護君主專制權利
例3:陳獨秀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主要是因為他:
①最早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②出任北大文科學長並直接領導了五四運動③領導了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作了思想准備④聯系進步青年和社團,指導和推動運動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4:鄧小平說:「1977年和1978年,中國還處於徘徊狀態。」其主要原因是:
A.「兩個凡是」的方針仍佔主導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未得到平反
C.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被壓制
D.老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沒有完全恢復領導職務
例5: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 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
C.清朝湖北當局無力頑抗 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例6: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各種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
B. 國際反共勢力的破壞
C.「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傾」的後果
D. 蘇聯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例7:英屬北美13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十八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C.各殖民地之間形成了統一的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例8:「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
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 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劇烈強之首
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 D.有利於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例9: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是因為:
A.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減弱
C.世界形勢出現和平穩定局面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縮小
例10:中國近代史以鴉片戰爭為開端,主要是因為:
A.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 B.長期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
C.中國第一次被西方國家戰敗 D.民族矛盾取代了階級矛盾
例11: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上迅速戰敗的主要原因是:
A.憑借馬奇諾防線採取消極防禦方針 B.對德國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C.敦刻爾克撤退過早轉移了大批兵力 D.賣國將領主動向德軍投降
例12: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對君主專制 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 D.《離騷》觸怒權貴
2.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根本原因」、「決定性因素」、「直接原因」「導火線」、「直接聯系」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例1:維也納體系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是:
A.大國操縱國際事務的現象已不復存在
B.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C.俄普奧三國君主建立的「神聖同盟」失去實力
D.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日趨壯大
例2:1939年國民政府政策重心發生轉變的直接原因是:
A.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接連失利 B.汪精衛集團叛國到導致國民黨分裂
C.日本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於歐洲戰場
例3:武昌起義後,列強由准備武裝干涉轉為「嚴守中立」,導致這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
A.列強之間利益沖突爭執不下
B.受到「門戶開放」政策的約束
C.革命形勢的發展超出列強的預料
D.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足以應付局面

3.對一般歷史原因的考查。
此類試題的題干中,沒有冠以「主要」「根本」「直接」等字眼,只要求分析原因,如「原因」、「因為」等,或者並不帶有「原因」而隱含著對原因的分析要求。 (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例1:引發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是:
①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發生動搖②經濟繁榮集中表現在工業生產的高漲上③市場上普遍實行分期付款④股票投機活動空前活躍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2: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 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
C.系統的論證了變法的理論 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
例3:1946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偽憲法,因為:
A.它直接惡化了國共關系 B.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是非法的
C.違反了《和平建國綱領》 D.它旨在使蔣介石獨裁統治合法化

⑷ 怎樣區分歷史中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這個問題是有點煩人的,希望我能幫到你!
直接原因是直接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或者說是事件變化發展的表面上的原因(哲學上說的外因)。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原因是「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族青年用手槍打死」(即薩拉熱窩事件 )
主要原因是在引發事件發生的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個.對事件的發展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
根本原因是指隱藏在事件發生背後的,導致事件發生變化的本質的原因.(哲學上說的內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各帝國軍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⑸ 怎樣區別歷史問題上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

(一)原因:可分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導火線等。
1、根本原因(也叫「遠因」):指各種原因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因。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到帝國主義時代的加強以及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2、直接原因或近因:指直接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原因。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近因便是歐洲列強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
3、導火線:直接原因中促使事件在某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和以某種特定方式爆發的偶然因素。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便是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勒窩事件。
另外,問原因的命題用語中還有「歷史背景」、「歷史條件」也很常用,但其意思又同「原因」略有不同:
4、歷史背景:是指事件發生前的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的政治、經濟等諸因素。命題時,「歷史背景」常和「原因」混用,往往問某事件發生的背景實際上就是問該事件發生的原因,但實際上仔細分析,二者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原因包括鴉片戰爭後外國的繼續侵略、清政府的加緊搜括,使人民負擔加重、階級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和1849年前後廣西的連年災荒、農民紛紛起義(直接原因)。但若問「太平天國運動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則除了上述之外,還應該敘述洪秀全、馮雲山的早期反清活動如何為起義作了長期的醞釀、組織工作。看見,「歷史背景」除了包括「原因」之外,往往還包括事件發生前的醞釀過程。
5、歷史條件(也叫「前提」):指具備了哪些條件才會以後的某一件事。它同「原因、背景」意思差不多,但一般指包括積極方面的原因,產生的也只是積極的結果。
(二)意義、影響、作用、教訓、啟示:
1、意義:含義和所指范圍最廣,「影響、作用、後果、評價、經驗、教訓(啟示)」等都屬於「意義」的范圍,有時還包括「性質」。
2、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如此等等。
3、作用:同影響意思相近,不過多指積極影響。
4、經驗、教訓、啟示:經驗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訓一般指反面的失敗的方面;啟示則 二者兼而有之。
(我是一個字一個字敲擊鍵盤來回答你這個問題的,給的分太少了吧?老弟!如果連「最佳答案」也不承認,那就更加不夠朋友了!哈哈!)

⑹ 有誰知道歷史背景,條件,原因,目的怎麼區分,通俗點,不要復制

歷史背景是歷史事件發生時同時期的事件 例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 天主教傳教的需要等等
條件對某一歷史事件造成影響(或制約或推動)的其他歷史事件(一定要發生在歷史事件之前) 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的條件是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經濟(圈地運動等)、文化(重商主義)三方面提供的條件
原因是其他歷史事件對某一歷史事件造成的影響(答歷史文字題原因可以和背景同) 例如:新航路開辟(可以和背景混搭)
目的是某一歷史人物促成某一歷史事件的動機 例如:清末行政的目的是挽救統治危機(這是目的之一)
希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