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遇事找找自己的原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是所有人的都是十全十美的,再完美主義的人或著再成功的人,總會有不足之處,一生當中也難免會犯錯誤。
因為眾生皆非完美,偶爾犯錯在所難免,但是我個人觀點是:事不過三。怎麼說呢?就是同樣的錯誤不要錯三一次,第一次可以原諒,第二次是愚蠢不可理喻,第三次再犯那就無可救葯天理難容了。
人應該要時刻具備有這種覺悟:不推諉責任也不指責他人,勇敢直面和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並先從自己身上找到犯錯的原因,才是一個人根植於內心的的禮貌和教養。
現今社會上,很多事情在生活和職場中重復義演,導致很多人在彷徨或焦慮中迷失方向,無法把握和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錯誤發生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我檢討和反醒為什麼會犯錯誤,而是一味的抱怨和指責對方,迫使誤會加深,最終什麼事情也解決不了。
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相反是非常愚蠢的舉動,我個人的理解是:與其抱怨和推卸責任,不如認真反躬自省,再虛心接受批評,理性改正錯誤。
因為當事情發生時,一個人的處事方式直接反應出他的人品和涵養以及他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格局。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就看他的心胸格局有多大。
事實證明,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的進步,就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思考,已追求完美的態度去處事,這樣才會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第一,自省是根植於內心的教養,這道理永遠存在,值得深思去熟慮好好思量。
首先,得冷靜的問問自己,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腦子里第一反應是什麼?這件事情該如何解決?是要把責任推卸給對方或外部因素,還是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把問題關鍵點先找出來,對症下葯才是更快解決問題的良策,這樣也避免你產生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
第二,常思己過,也是根植於內心的教養之一。
曾經,在職場上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年輕菜鳥因為工作經驗欠缺,工作上出現漏洞,使得一筆貸款無法追回,讓公司大受損失。
這個員工知道自己犯錯後,非常焦慮和擔憂,害怕自己因此而失去工作了。故而整日惶恐不安,戰戰兢兢的工作著,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他的領導知道這事後,並沒有因為此事勃然大怒責怪這名員工,也沒有將這員工炒魷魚。反而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分析錯誤根源。
領導思考後認為,錯誤不在於這個員工,導致這樣的錯誤,責任不能全怪員工,自己也有責任。因為那筆貸款發放單子上自己有簽字,這個員工只是未摸清事情准確情況而導致的失誤,所以他自己也要承擔這個錯誤的責任。
通過領導這樣的處事態度和方式,就可以體驗出領導的人格魅力和品德。先自醒再處事,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最大化和傷害,這是品德涵養的最高呈現。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人際關系往來中,在遇到事情不指責他人,也不推卸責任,而是能對自己做出反醒和改過自新的人,一定是個心胸開闊有教養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做不到像曾子說的:「吾日三省自身」,但是,可以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推卸責任。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
因為,善於自醒省,在錯誤中成長,才是一個人成長的必修課,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相反,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遇事就推卸責任的人,不能說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只能說這個人很沒教養,粗俗沒禮貌。
老子說過:「大道之行,不責於人」。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生活中,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善待他人。
所以,不推諉責任,遇事時時刻反醒自己,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教養表現。一個人能夠自省,才能夠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