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如何查便秘的原因
擴展閱讀
空調怎樣自動化霜的 2025-02-07 00:31:21
怎樣做ppt拼音課件 2025-02-07 00:28:46

如何查便秘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7-10 11:28:05

1. 診斷便秘要做哪些檢查

便秘的檢查包括:1.便常規和大便潛血檢查;2.鋇灌腸檢查:排除腸道長息肉、腫瘤、潰瘍等病變;3.腸鏡檢查: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可以明確腸道是否有腫物,同時可以取活檢;4.盆底肌電圖檢查:檢查盆底肌肉是否存在反常收縮情況;5.球囊逼出試驗:括約肌是否有力,收縮是否有勁;6.動態磁共振檢查:是比較常用的方法;7.結腸傳輸試驗:示蹤劑標記物是否能夠按時排到肛門口,排出體外。

2. 便秘去醫院應該做什麼檢查

便秘確診的七項檢查依據
1、視診:有無肛裂、瘺口、痔脫垂、肛周炎症、血跡等。囑患者作排便動作,有會陰下降者可見盆底以肛門為中心明顯向下突出;再囑收縮肛門,盆底支配神經嚴重受損者,收縮能力減弱或消失。
2、肛門指檢:了解肛門括約功能,明確病變部位和性質,可提供重要依據。指檢肛門括約肌緊張者多見於內括約肌失弛緩症,肛門緊張而兼疼痛者可能合並有肛裂;觸及條柱狀硬便及直腸明顯膨大者,多見於直腸性便秘;便前檢查直腸呈空虛狀態,或觸及粒狀糞便者多見於結腸性便秘。指檢時在直腸前方,恥骨聯合以上若觸及直腸向會陰方向突入者提示有直腸前突性便秘。
3、直腸指診:若肛管張力增高,提示肛管附近可能有刺激性病變。如肛管不能通過一指,則肛管有器質性狹窄,常見於低位腫瘤、肛管手術後或不當的硬化劑注射後疤痕形成。部分患者直腸壺腹中可捫及堅硬糞塊。若直腸中瀦留大量糞便而並無便意,提示直腸無力。直腸前突患者在排便動作時,可在括約肌上、恥骨聯合下方捫及袋狀薄弱區。直腸內套疊患者,直腸壁鬆弛,指診時直腸內有粘膜堆積的感覺,偶然也可捫及套疊之腸壁。
4、糞便檢查:直腸型便秘的糞便常呈堅硬條柱狀,因常有直腸粘膜繼發性炎症,或排便時損傷肛門,糞便外表可見粘液或血跡;大便狀如羊矢,干硬成粒多見於痙攣型便秘;結腸易激綜合征的糞便多呈羊糞狀,或大便爛硬交替,大便帶粘液,粘液塗片,檢查一般正常或僅有少量的白細胞,便秘型直腸潰瘍性結腸炎,大便多有紅白細胞,及粘液,但應注意與直腸腫瘤鑒別。
5、X線檢查:顯示消化道有無狹窄、息肉、腫瘤、擴張、腸道內憩室等造成便秘的疾病,還可以明確腸道運動功能。鋇劑灌腸,特別是近年來採用的結腸低張雙重造影,對發現便秘的病因,可能有幫助。
(1)排糞造影。排糞造影可顯示造影劑的影像和利用熒光技術觀察排便的過程、速度。此項檢查目前廣泛用於臨床。排便造影對疑有以下病因的便秘患者具有重要價值:盆底肌協同失調(恥骨直腸肌矛盾性收縮)和直腸前突(如有經陰道直腸壁手術史)等。
(2)鋇餐檢查。可了解鋇劑通過胃腸道的時間、小腸與結腸的功能狀態。腸易激綜合征常表現為結腸袋加深 ,痙攣性便秘腸腔常緊張變細呈鋸齒狀或鉛管狀;弛緩性便秘或乙狀結腸冗長者,大腸變長,擴張或下垂;出口梗阻性便秘,直腸明顯擴大。對疑有結腸梗阻者,口服鋇劑灌腸因可加重梗阻,應視為禁忌,為了明確結腸器質性病變的性質、部位與范圍,宜用鋇劑灌腸。
6、內窺鏡檢查: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纖維(電子)結腸鏡等。可以在直視或通過屏幕清楚了解肛門大腸的病變的部位、性質、范圍等外,可取活體組織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1)直腸鏡檢。簡單實用,可直視察下觀察直腸有無並發炎症、糜爛、潰瘍、息肉、腫瘤、肛裂、痔瘺、狹窄、直腸粘膜有否鬆弛、脫垂、腸套疊等。
(2)結腸鏡檢查。對由結腸冗長、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氐病、結腸憩室、腸結核、腫瘤、腸梗阻、放射性腸炎、結腸易激綜合症等引起的便秘,有重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
7、肛門鏡檢查:內痔、低位直腸腫塊均可窺及。當直腸粘膜有充知水種、糜爛而難以用一般炎症解釋時,應考慮直腸內套疊的可能性。若如有來源不明的血跡,尤為陳舊血跡,應警惕上方腫瘤的可能。
溫馨提示:雖說便秘不是什麼大病,但它的危害性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般來說,多喝水,多運動,多吃雜糧,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便可以有效防治便秘,便秘患者不妨試試。

3. 便秘的診斷及檢查方法

1.5.1便秘的診斷

便秘的診斷可借鑒羅馬Ⅲ標准:①排便費力,想排而排不出大便,干球狀便或硬便,排便不盡感 ②排便次數<3次周,排便量<35克/天或25%以上時間有排便費力;③全胃腸道或結腸傳輸時間延長。

詳細詢問病史和進行相關檢查可為慢性便秘的進一步診斷提供重要的信息。如起病時間對診斷有一定意義,幼年起發病提示病因與先天因素有關,而近期發病則多為腸道器質性病變或飲食環境因素、腸道菌群失調等所致。

應特別注意便秘症狀的特點(便意、便次、排便費力以及糞便性狀等),伴隨症狀,基礎疾病,葯物因素以及有無警報徵象等,警報徵象包括便血、大便隱血陽性、貧血、消瘦、腹部包塊、明顯腹痛、有結直腸息肉史以及結直腸腫瘤家族史。同時要注意患者的飲食結構、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心理狀態等。肛門直腸指檢簡易、方便,可獲得排除肛門直腸器質性病變、了解肛門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功能的第一手資料。大便常規和隱血試驗應作為常規檢查。對年齡>40歲、伴有警報徵象者應進行必要的實驗室、影像學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便秘是否為器質性疾病所致。

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導致的便秘後,可根據羅馬Ⅲ標准判定慢性便秘所屬功能性疾病的類型。與慢性便秘有關的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礙、便秘型及腹瀉便秘交替型腸易激綜合征。羅馬Ⅲ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准如下。

①必須包括以下2項或2項以上:

a.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

b.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狀便或硬便;

c.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

d.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或阻塞感;

e.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幫助(如用手指幫助排便、盆底支持);

f.排便次數<3次周。

②在不使用瀉葯時很少出現稀便。

③沒有足夠的證據診斷IBS

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且近3個月症狀符合以上診斷標准。

新生兒和嬰幼兒功能性便秘診斷標准為:

年齡4歲,至少滿足以下2條,持續時間達1個月:

①每周排便2次或少於2次。

②排便動作訓練後每周至少出現1次大便失禁。

③有大便瀦留病史。

④有排便疼痛和費力史。

⑤直腸內存在大量糞便團塊。

⑥大塊糞便曾堵塞廁所。

新生兒和嬰幼兒功能性便秘伴發的症狀可能包括易激怒、食慾下降和(或)早飽。隨著大量糞便排出,伴隨症狀立即消失。

功能性排便障礙的診斷除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准外,需具備盆底排便障礙的客觀依據;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便秘與腹痛、腹部不適明顯相關。

1.5.2便秘的檢查方法

(1)實驗室、影像學及內鏡查看

對疑有系統性疾患(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結締組織病等)導致便秘的患者,應進行相關生化檢查。

對年齡>40歲和有警報徵象者,為排除腫瘤、炎性反應等腸道疾病,可進行結腸鏡、結腸氣鋇對比造影;重度便秘疑有假性腸梗阻者應拍攝腹部平片。模擬結腸鏡有非侵入性的優點,但檢測費用昂貴,目前尚不能作為常規方法用於慢性便秘的鑒別診斷。

(2)腸道動力及肛門直腸功能的檢測

腸道動力及肛門直腸功能的檢測所獲得的數據雖不是慢性便秘臨床診斷所必需的資料,但對科學評估腸道與肛門直腸功能、便秘分型、葯物和其他治療方法的選擇與療效的評估是必要的。在以研究為目的時,這些檢查方法能提供有價值的客觀指標。對難治性便秘患者,在葯物治療無效、外科手術前應進行相關檢查以全面了解腸道和肛門直腸功能及其結構的異常。

①胃腸傳輸試驗:能根據標志物的分布及排出率,判斷是否存在結腸慢傳輸、出口梗阻。該方法簡易、價廉、安全。對慢傳輸型便秘考慮手術治療者,建議術前重復此檢查。

②測壓法:肛門直腸測壓能檢查肛門直腸的動力和感覺有無障礙,如用力排便時肛門括約肌有無矛盾性收縮、是否存在直腸壓力上升不足、是否缺乏肛門直腸抑制反射以及直腸感覺閾值有無異常等。對難治性便秘患者,可進行24小時結腸壓力監測,如結腸缺乏特異的推進性收縮波、結腸對睡醒和進餐缺乏反應,則有助於結腸無力的診斷。

③其他檢查:排糞造影能動態觀察肛門直腸的解剖和功能變化,如有無直腸脫垂、內套疊、直腸前突等。球囊逼出試驗(可用水囊或氣囊)反映了肛門直腸對球囊的排出能力,可 於功能性排便障礙的篩查,但排出球囊與硬糞的意義可能不完全一致。肛門測壓結合腔內超聲檢查能顯示肛門括約肌有無局部張力缺陷和解剖異常,為手術定位提供線索。應用會陰神經潛伏期或肌電圖檢查,能分辨便秘是肌源性抑或神經源性。

(3)臭味法

可根據便秘患者大便臭味的輕重程度,簡便地判斷出患者是否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只要患者便臭就說明腸道菌群失調了,便臭程度重者失調嚴重,輕者失調的輕些。

此外,對伴有明顯焦慮、抑鬱的患者,應進行有關的心理調查,並分析判斷心理狀態的改變和便秘的因果關系。

4. 聽說便秘要做檢查才能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誰知道都有哪些檢查

便秘要查清楚,的確要做一些特殊檢查,如肛腸壓力測定,排糞造影,結腸慢運輸試驗等。查清症狀和病因
是治療的前提,因為便秘是常期性的病症。切忌病急亂投葯。查清再說。
現在,先檢查再治療這種理念在任何疾病的診治中都能認真貫徹。但在便秘的診治中就不能認真執行了。原因
是很多醫院沒有這些特殊檢查啊。要想查清可撥打八陸二伍捌六伍五,治療的時候要根據檢查結果來制訂治療方案。不能以泄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