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精神障礙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物學因素(內因)
1.遺傳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單基因遺傳,一般認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礙的"危險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為例,即使是單卵雙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終生患病率約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屬的終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中樞神經感染與外傷。
二、心理、社會因素(外因)
1.人格:人格障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障礙。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礙。而且某些人格障礙與特定的精神障礙有密切聯系。
2.應激:應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礙的誘因,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如急性應激障礙)才可能是直接病因。
心理學角度:
意識論:精神分析
認知論:認知分析
行為論:行為分析
老年期常見精神障礙: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又稱阿爾茨侮默氏症,是一種綜合征。65歲以後發病。起病雖緩慢,但病變卻在悄悄地不停地進行,表現為智力機能低下,病人不如以前那樣靈活,記憶力明顯減退,進入醫學上所謂的"遺忘期"(老年性痴呆的第一階段),遇事多遺忘,常常藉助於筆記,剛剛辦完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凈。繼則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定向力大受影響,詞彙變得非常貧乏,難以想起恰當的用語(原先不是這樣),進入醫學上所謂的"混亂期"(老年性痴呆的第二階段),出現嚴重的定向障礙,分不清夫妻和父母,出現明顯的焦慮,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妄想、幻覺日趨明顯。氣腦造影可見腦室擴大。目前認為,引起老年性痴呆的原因很多,其中很主要的一條是由於動脈硬化引起大腦皮層的萎縮。
㈡ 精神疾病常見的兩大成因有哪些
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因素,體質和性格因素,性格和發病年齡。
二、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對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一定作用,如心陰性精神障礙,神經症與文化密切相關的精神障礙等。是心理因素起的主導作用,但不是起病的單一致病因素。
三、社會環境因素,是指社會上和環境上心理因素的影響,精神疾病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疾病,只是人們對此病過於忌諱,總是不願意因為精神疾病到醫院就醫。
(2)什麼原因引起精神障礙擴展閱讀:
病因預防作為最根本的預防措施,我國已有多所精神衛生研究所和專家從事有關精神疾病的遺傳、生理、生化、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研究。對某些病因明確或基本明確的精神疾病,已開展了病因預防。
加強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與研究,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預防途徑。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提高人群精神健康水平,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生,對患者開展心理治療,宣傳精神疾病知識,糾正或改善自身個性的缺陷,提高心理上應變能力,有利於康復和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