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給家長溝通幼兒經常請假的事情
家長如何跟孩子有效的溝通? 教育中有個普遍現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家長的觀點如果離孩子很遠,就不容易被孩子接受。只有當孩子感覺到你理解他,能為他保密,使他有安全感和放心感時,他才能對你講出心裡話,與你溝通。那麼,家長怎樣才能做到與子女心靈的溝通呢? 一、不揭孩子的瘡疤 如果家長老是提起從前,孩子就會感到和家長越來越無話可說,也不敢說,不知什麼時候家長又會抖摟出來,用自己的話打擊自己。 二、不要把孩子的秘密隨意泄露出去 當孩子向你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一些隱私時,你若把孩子的事當做笑料在朋友中散布出去,很可能使你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徹底喪失。 三、遇事多和孩子商量 比如,在給孩子買衣服時,和孩子商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一員,他才會容易接受父母的決定,對父母更加孝順,更加親近和尊敬父母。 另外,在事未成之前,要告訴孩子為自己保密,如果讓別人知道了,就有可能讓他人搶先一步占據這個好位子。這也是培養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自我保護意識。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著我們自己,一點一滴改變著自己,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體會著為人父母的艱辛。教育兒女就像走在一條泥濘的小路上,需要家長牽著她的小手,在老師的引領下堅實地慢慢走過,直到坦途。按照正確的溝通技巧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親子溝通「六要」 ◆要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並能具體表揚孩子的優點。 ◆要時常對孩子表示信賴,並告訴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能真誠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讓孩子有發泄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 ◆要觀察孩子的需要與期待,使他常處於愉快和滿足的狀態中。 ◆要與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親子溝通「六不要」 ◆不要在雙方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的時候,急於與孩子溝通。 ◆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過急躁地想要解決問題,否則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令親子關系緊張對立。 ◆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因為這於事無補。 ◆不要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粗暴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 ◆不要說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沒用」等否定性話語。 造成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溝通時機不當。有時候孩子正在考慮其他問題或處於情緒不佳、不想說話的時候,家長卻偏偏要在此時跟孩子討論,結果肯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絕。 談話方式不當。有的家長跟孩子交流時,態度簡單粗暴。要麼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你必須聽我的」、「我說的准沒錯」;要麼就是嚴辭指責「這里不對,那裡不好」。 談話內容太過重復。有些家長每次和孩子談話的內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談就成了嘮叨,時間長了,孩子當然聽不進去。 沒有養成溝通習慣。很多孩子對家長不理不睬的態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沒有建立起與他們溝通的習慣,或者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缺乏關心,或者對孩子過於溺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沒有必要跟家長溝通。 言之無物。有些家長很想跟孩子交流,但談話總是找不到重點,對於孩子沒有任何有效的幫助。於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效果自然不好。 溝通應該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雙方在恰當的時機,以合適的方式,用真誠的態度,才能達到良好交流的效果。 首先,要選擇一個恰當的談話時機。比如,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或者節假日一家人聚會娛樂的時候。通常在這種輕松的氣氛下,孩子的精神都比較放鬆,心情比較愉悅,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家長溝通。 其次,談話的次數不要太多,頻率不要太頻繁。溝通的效果與時間長短、次數多少並不一定成正比。過多的談話反而會招致孩子的反感。所以,與孩子交流時應該把握一個度,每次時間不要太長,只要把想說的內容表達清楚即可,不要長篇大論。 第三,要真誠地交流。不要把自己總擺在家長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交流。談話時,最好開誠布公,把最真實的想法、情況當面說出來,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不要旁敲側擊或避重就輕,否則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最後就是要把握態度。對於那些心理壓力過大的孩子,剛開始溝通時,家長可能會遭到拒絕或出現過激的語言。當交流不暢的時候,家長要把握自己的態度,切忌當場發怒激化矛盾。應該盡量淡化矛盾,及時地轉變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幫助他們反省。
⑵ 幼師如何詢問請假原因
幼師如何詢問請假原因,據身邊一位幼師朋友透露:像這樣的請假簡訊或電話,她每個月會收到十多個,其中不乏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作為老師,她常常感到為難:如果允許,孩子接二連三地請假會影響整個班的班級氛圍;如果不允許,最後家園雙方容易鬧得不愉快。
作為家長,您也認為經常給孩子請假真的是小事嗎?還是先跟隨小編一起看看頻繁請假會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吧!
1.不利於塑造孩子堅毅的品質
幼兒園階段作為塑造孩子品性的黃金時期,這時養成的習慣會深深地烙在他們心靈深處,並伴隨其終身的發展。
昨天孩子有點不舒服,你給孩子請了假;
今天孩子情緒不佳,你又給孩子請了假;
明天,家裡有人過生日,你還要請假……
或許你並未感到任何不妥,因為這些都是"小事兒"。
昨天孩子有點不舒服,你給孩子請了假;
今天孩子情緒不佳,你又給孩子請了假;
明天,家裡有人過生日,你還要請假……
或許你並未感到任何不妥,因為這些都是"小事兒"。
然而,你是否發現你正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暗號":原來去不去幼兒園是一件如此隨意的事。一方面,我們期待孩子成為有毅力的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給孩子找好不堅持的理由。試問這樣怎能讓孩子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寶貴品質?
2.不利於孩子學習的連貫性
頻繁給孩子請假,不僅會破壞孩子知識學習的連貫性,使孩子跟不上班裡的節奏,還可能助長孩子的惰性,使他們好不容易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功虧一簣"。
多次請假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越來越不想去幼兒園。因此,建議各位家長,千萬別因一時的"心軟",毀掉培養一個愛真善美、學會生活的陽光幼兒的重要時機。
3.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
"孩子體質差、身體不舒服"是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人為孩子請假最常見的理由。
其實,幼兒園每天有規律的戶外活動時間,比起呆在"真空環境",讓孩子到戶外去運動才是增強體質、預防生病的重要舉措。經常帶孩子到室外去呼吸新鮮空氣,能讓孩子在感受溫度變化的過程中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外界的冷熱變化,從而增強自身免疫力。
請假呆在家裡的孩子,看似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但他們會因為身體中的能量無法得到釋放,容易出現食慾不振、睡眠質量不佳等情況,生病的幾率其實更高,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