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舌頭沒味道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一方等於多少升 2025-02-04 18:43:45
和田玉扁手串怎樣串好看 2025-02-04 18:39:56
二米七陽台怎樣做好看 2025-02-04 18:38:27

舌頭沒味道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8-07 04:54:10

① 口淡無味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口淡無味的原因
味覺異常是指有人在進食時,口中有異味感,或不進食口中也覺有異常味道。這常常提示了可能得了某種疾病,在中醫中,因脾開竅於口、胃、心、腎等,臟腑之氣亦循經上至於口,故口中氣味異常,則是上述臟腑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變的反映。

口淡無味是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慾不振等症狀。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後病人食慾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後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

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葯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症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後者可見口淡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症狀。

除了口淡無味外,還有哪些味覺異常的症狀呢? 其它 味覺異常的症狀,一起來詳細了解下。
口淡味覺異常的症狀
1、口苦

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郁熱。

2、口甜

又稱“口甘”,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

3、口咸

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症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

4、口酸

口中自覺有酸味,但並無酸水吐出。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惡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治宜瀉肝和胃。

5、口臭

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並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症狀。治宜清瀉胃火。

6、口澀

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郁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後,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症後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7、口辣

口辣是鹹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口淡無味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調理,建議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好消化的東西,保持大便通暢,多喝點水,切忌便秘。另外,口淡無味可以吃點中成葯,比如歸脾丸,健胃消食片,病情就會好轉了。
吃東西沒味道的常見原因
什麼人的味覺功能會降低

吃東西有沒有味道,其實就是考察味蕾這個“探頭感受器”靈不靈敏。味蕾還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像 兒童 吃到苦的東西就會吐掉,就是因為味蕾給出了警示。

老年人味蕾萎縮是自然現象。女性45歲、男性55歲後約有2/3的味蕾開始萎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覺功能繼續降低,這就是很多老年人“食不知味”的真正原因。

一些口腔內的疾病,例如口腔黏膜扁平苔蘚,或口腔潰瘍等,不但影響吃東西,同時也可能幹擾人的味覺。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味覺功能衰退外,很多時候“口淡”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疾病信號。手術患者或放療、化療患者都會覺得口淡,不想吃東西。這是手術以及葯物引起的,而腫瘤壓迫中樞神經也可能出現味覺減弱。有關研究印證,相當多早期癌症病人,會有味覺減弱的現象,大約1/4的晚期癌症病人突然消瘦與異常的味覺有關,味覺異常會導致厭食。研究同時發現,在糖尿病、甲狀腺腫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由此認為,味覺障礙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的“警報”。

另外,口淡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炎症的初起或消退階段,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潰瘍等都會伴隨“食不知味”;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如果老年人牙齒殘缺不全導致食物與味蕾沒有“親密接觸”也可能是食不知味的重要原因。

食慾下降是衰老特徵

人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在中國古代看來是很直白表明身體強健的方式,如果一個人吃不下了,那估計也幹不了了。

胃口好、睡眠好都和身體強健直接掛鉤,為什麼大部分青少年吃如牛、睡不醒,就是因為身體朝氣蓬勃。而所謂“生長壯死”,人體都會經歷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這個生理過程呈拋物線,當人逐漸進入中老年,都很可能面臨想吃又吃不下或乾脆不想吃的狀況,所以食而無味、食慾下降被認為是人體衰老特徵之一。

食而無味原是脾虛弱

食而無味在中醫認為是“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遲、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這是《黃帝內經》對於食而無味的觀點“闡述”。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主運化功能,與食慾、口味有著密切的關系。脾主運化,如果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運,可見食慾不振,口淡無味。所以“口淡”者關鍵是要養胃健脾,用以補中益氣。

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如黨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陳皮、神曲、山楂等。若脾胃陽虛,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若脾虛濕阻中焦,而口淡、腹脹欲嘔,則須加芳香化濁之品,如藿香、佩蘭等;若因外感風寒,而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散風邪,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運用食療調理,以健脾益氣,開胃消食,芳香化濁為法,以增強脾胃功能,全面攝取營養,保證營養充分吸收,推薦以下食療方以健脾醒胃:

扁豆茭白瘦肉羹:鮮扁豆15克,鮮茭白2根,豬瘦肉150克,調料適量。豬肉洗凈、切絲,扁豆剝開,茭白剝開、洗凈、切絲。鍋中熱油用蔥、姜爆香後,下豬肉爆炒至變色,下扁豆、茭白及胡椒粉適量同炒。待熟後,下濕澱粉勾芡,加食鹽、味精調味即成。可健脾醒胃,和中化濕。

參芪豬肚:黨參30克,黃芪10克,川椒、胡椒、丁香各3克,豬肚1隻,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豬肚洗凈,納諸葯於豬肚內,置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爛熟後,去葯渣,將豬肚取出切片,放回湯中,煮沸,食鹽、味精等調味服食。可健脾益氣,消食化積。

細嚼慢咽可以使人感覺到“餘味無窮”。在進餐時細嚼慢咽,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以幫助更多的食物分子和味蕾起作用,從而增加味覺。平時,也可多食肉乾、水果乾、堅果等耐嚼食品,通過不斷地咀嚼使唾液分泌,讓味蕾保持活力,減慢味蕾的萎縮速度。

增加運動量保證就餐前產生飢餓感,使味蕾處於興奮狀態,以及只吃七分飽,都能讓人保持“嘴饞”,讓辨味功能和食慾處於良好的狀態。戒煙、戒酒也可讓人增進味覺感受。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東西感覺“沒味道”,通過不斷加重味道的方式刺激味蕾,反而會傷害味蕾。這是因為進食過咸、過辣、過酸以及味道濃重的食物,雖然能增加味感,但會對味蕾產生不良刺激,進一步損害味蕾。如果想讓食物味道豐富點,可多放些蔥、姜、蒜、香料等調味品。

② 吃什麼都沒味道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多是以下原因:一、感冒、發燒:引起功能障礙,導致味蕾感覺不到各種味道;二、舌頭本身的炎症:可影響到味蕾功能,導致味覺喪失;三、還有一種情況,如口腔乾燥,唾液分泌少,食物中引起味覺的物質,不能溶解到唾液中,不能作用到味蕾,也是感覺不到味道。
我們吃東西之所以能感覺到各種味道,是因為舌頭上面分布著很多小的味覺感受器,叫做味蕾。食物中的化學物質作用在味蕾上面,就會引起味蕾產生神經興奮,神經沖動傳到大腦的味覺中樞,形成味道。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影響味蕾的功能,就有可能導致味覺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