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導致樣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擴展閱讀
cad怎樣找出多點測量工具 2025-02-04 08:23:59

導致樣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8-12 07:56:32

㈠ 采血時引起標本溶血的原因

采血時會有很多的問題,比如采血時引起標本溶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采血時引起標本溶血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采血時引起標本溶血的原因
采血技術欠佳;采血時定位或進針不準確,針尖在靜脈中探來探去,造成血腫和血樣溶血;采血過程中止血帶使用時間過長或過緊,從而干擾血流速度和流向,破壞體液和血細胞間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濃縮或激活凝血系統,造成標本溶血;如止血帶系在傷口、結痂、傷痕處均可造成標本溶血。

穿刺抽血困難 患者由於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彈性差,靜脈充盈不良,靜脈塌陷,管腔變小,使血液流入負壓管內緩慢,采血時間延長,造成溶血。

較大,血液流入管底速度過快過猛,造成紅細胞相互撞擊,導致紅細胞破裂,標本溶血。采血過程中,由於負壓不夠、漏氣或抗凝劑劑量不足,使抽回血緩慢,血液間斷地被吸入負壓管內並混有氣泡,造成溶血。吸入血量不足,管內仍存有真空而導致溶血。

采血管使用不當 抗凝管、早櫻指血沉管抽入血液後放置過久,沒頌伍有馬上均勻搖動造成溶血。如1人操作給患者同時抽數管血時,若先抽抗凝管,然後依次抽血清管,待抽血完畢後再來搖動抗凝管,此時血中的纖維蛋白原已凝固,用力的搖動抗凝管可人為造成血球破裂,發生溶血。在標本混勻的過程中由於動作過於猛烈,血細胞破壞而導致溶血;采血針頭口徑過小,易引起溶血。
采血時引起標本溶血的預防
使用國際標准真空采血管 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避免用負壓過大、吸力過猛的特製真空采血管,以減少溶血機會。在採集血標本時,雙向采血針尾部插入采血管後稍傾斜采血管,使其尾部針面貼近采血管的側壁,血液沿管壁緩慢流下,避免紅細胞直接撞擊造成破裂。

采血技巧 靜脈穿刺困難的患者,采血時止血帶不要結扎時間過長,操作時見負壓管內有回血可放鬆止血帶,同時有節奏地推壓抽血部位的上方,使靜脈暫時充盈,增加血流量,充分發揮負壓作用,使血流加快,增加抽血速度,防止溶血。穿刺時發現泡沫可稍微變換針頭的角度位置,使泡沫消失,如確實抽不出標準的血標本,可將帶泡沫的血標本立即送檢,而不要使其乾燥。

局部熱敷 熱敷穿刺部位可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血管擴張充盈,提高采血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

采血順序 建議采血順序:先抽促凝的管,再抽帶有其他特殊抗凝劑的管。如1人操作時最好先抽血清管,最後抽血沉、凝血項等帶有特殊抗凝劑的管,以便搖動。如2人操作,可先抽抗凝管,其中1人將抗凝劑均勻搖動。在搖動抗凝劑時應避免上下暴力振動引起溶血。最好的 方法 是:將抗凝管放在2個手掌中來回滾動,可有效地防止溶血。拔針的最好時機是: 最後一管血應在采血量還差0.3~0.5 ml時松止血帶拔針,待軟管內的血液全部流入試管後拔除管塞穿刺針,用干棉球壓迫穿刺點5 min左右。采血後標本應立即送檢,不要放置時間過久,也不要放在冰箱內保存。

抽血注意事項 采血時選擇與患者年齡、體質相適宜和配套的采血針及采血管,止血帶使用時間不宜超過2 min。囑咐患者抽血前不要食用牛奶、油膩食物等,抽血前禁食12 h。

通過 總結 溶血原因,及時採取預防 措施 ,溶血率從2%下降到0.2%,保障了檢驗結陸配果的准確性,為患者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使患者得到了及時治療和搶救。
標本溶血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
1 溶血原因

造成標本溶血的原因很多,通過調查我們對標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如下:

1.1 采血時進針不準確 有些患者穿刺困難,護士在采血時針頭不能一次性順利刺入血管,而在血管內反復進出,容易引起紅細胞及血管的損傷[1],造成局部血腫或標本溶血。

1.2 止血帶不正確使用 有些患者靜脈血管不明顯,護士在操作時止血帶扎的過緊,時間過長,可以干擾血流的速度和流向,破壞體液和血細胞間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濃縮或激活凝血系統[2],導致標本溶血。

1.3 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當患者靜脈血管不明顯或充盈度差時,護士往往用力拍打靜脈或囑患者反復用力握拳並運動上臂,這樣會造成組織淤血缺氧使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3]。

1.4 皮膚消毒劑未乾 皮膚消毒是採集靜脈血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皮膚消毒劑未乾時即進針采血,針尖上的消毒劑與血液接觸[4],可致標本溶血。

1.5 未使用配套的針 抽血針頭過細,當血液通過過細的針頭時易發生機械性破壞而造成標本溶血。

1.6 拉動注射器針栓用力過大,血液靠負壓進入注射器過快可以導致溶血,或者是注射器針芯反復來回抽動導致紅細胞破碎而引起溶血。

1.7 注入試管時用力過猛,並將泡沫一並注入 注入試管時用力過猛造成血液沖撞,血球破壞,而發生機械性溶血。混有泡沫的血標本放置一段時間後泡沫部分迅速乾燥[5],造成血細胞破壞而溶血。

1.8 采血管使用順序不正確 先注入抗凝管後注入促凝管,因為沒有及時搖動抗凝管,血中纖維蛋白已凝固[6],這時再用力搖動抗凝管容易造成紅細胞破裂而導致標本溶血。

1.9 過度用力搖晃標本 過度用力搖晃標本致使紅細胞發生機械性破壞而導致標本溶血。

1.10 血標本放置時間過長 血標本採集工作大部分是由夜班護士完成,造成血標本送檢不及時,放置時間過長,部分血液患者的血標本放置時間過長後,大量紅細胞破壞,會出現溶血。

1.11 運送過程震動過度 運送過程震動過度也會造成標本溶血。

2 預防措施

在靜脈采血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標本溶血的發生,針對以上原因,可以採用以下預防措施:

2.1 采血前應認真評估患者血管情況,對於靜脈充盈不好的患者,采血前可先對穿刺部位進行熱敷,使血管擴張充盈,提高穿刺率。采血時盡量選擇貴要靜脈、頭靜脈、正中靜脈,避免選擇手背和足部淺靜脈等不易穿刺的血管,以免造成穿刺失敗。

2.2 護士在消毒皮膚後待靜脈穿刺處的消毒液完全乾燥後再進行穿刺。

2.3 采血時勿用力拍打采血部位,血管明顯者可不握拳頭。盡量減少扎止血帶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分鍾。可以在穿刺成功後即把止血帶松開,不要等采血完畢才松開止血帶。

2.4 采血時採用配套針頭,不用過細的針頭。

2.5 抽吸不要過快、過猛 抽血後先拔去針頭,將血沿試管壁緩緩注入,勿將泡沫一並注入。如確實抽不出標準的血標本,可將帶有泡沫的血標本立即送檢,而不要待其乾燥後再送檢。

2.6 采血後嚴格按照試管順序注入血標本 先注入血清管,再注入血沉、凝血項等帶有特殊抗凝劑的管,以便於及時搖動。搖動血標本時應避免上下過度用力搖晃,可將抗凝管放在兩個手掌中來回滾動,可有效防止溶血。

2.7 采血後標本應立即送檢,不應放置時間過長。送檢過程中避免過度震盪。

㈡ 簡述導致標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臨床上出現留取的標本主要是血液標本,一般是通過抽取患者靜脈血或者手指血來進行檢測的,出現標本溶血的原因,主要可能跟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第一可能跟有取標本的時候帶入了其他人的血液,由於血型不合導致標本出現溶血,第2種情況可能跟標本中加入有溶血劑,因此導致標本出現溶血。如果標本有溶血的話,一般是不可以使用的,建議再次重新抽取標本。

㈢ 抽出來的血液發現有溶血現象是什麼原因

分析如下:
1、甲亢和糖尿病是不會發生溶血的。抽出來的血液發現有溶血現象,世散最可能的原因是外在因素,如帶著針頭把血液直接打進試管、注射器或試管中有水、抽血穿刺困難、壓脈帶束臂時間過長、劇烈震盪、離心轉速過高時間過長等原因均可導致坦返緩溶血。
2、另外的可能是患者有某些溶血性疾病:如溶貧、自身免疫性溶貧、蠶豆病、陣發性讓模血紅蛋白尿症、某些感染等;但患者往往有皮膚與鞏膜發黃、血紅蛋白尿、貧血、肝脾腫大、神經症狀、發熱等明顯臨床症狀,所以如果沒有明確可查的原因情況下,一般考慮上述的第一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