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骨關節疼痛的原因
生活中經常聽到身邊的中老年人說骨關節疼痛,因為時有發生,所以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做法.專家建議各位中老年人,要弄清楚,接下來我帶你去看看整理的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
1.由於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時,受到外力會導致外翻或內翻,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因此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骨質疏鬆症使得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鬆症。
2.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後會產生大量積液,造成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尤其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3.勞損引起的關節疼痛,是由於關節部位活動量相源晌對較大,導致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出現勞損,進而引起疼痛,常見的有肩周炎、網球肘等。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數在40歲以後。其症狀是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引起關節的疼痛。
注意事項:關節疼痛並不都是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或者持續性疼痛,一定要到醫院就醫,經過醫生的詳細檢查,作出正確的診斷,及時治療。
關節疼痛治療護理:
先做個核磁共振即 MRI檢查。根據MRI結果,如果半月談悔板損傷或交叉韌帶損傷,或者滑膜炎較重,那需要做一個關節鏡微創手術;如果未見明顯異常,或僅有少量積水,則可繼續口服葯物或外敷等保守治療。
營養治療:
控雹侍鋒制自身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飲食的酸鹼平衡對於關節炎的治療及並發症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具體食療如下:
1、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2、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因為許多關節炎患者體內積聚大量的銅和鐵,而組氨酸有利於清除機體過剩的金屬。
3、經常吃新鮮的菠蘿,可減少患部的感染。
4、保證每天都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亞麻籽、稻米麩、燕麥麩等。
5、少食或不食花椒、茄子、番茄、土豆等茄屬蔬菜,以防這些食物的茄鹼干擾患者的酶,而造成疼痛不適。
6、禁服鐵或含鐵的復合維生素。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
7、關節炎患者不要經常使用鐵鍋烹飪。習慣用鐵鍋炒菜和類風溼風性關節炎病很容易舊病復發,發病後血清中的鐵含量下降。
8、補充純天然鯊魚軟骨粉
物理運動治療: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鍾,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5、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控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鍾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卧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㈡ 想知道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關節疼痛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給患者帶來很多的身體疼痛以及心理壓力。很多患者在患有關節疼痛病症的時候往往不知所措,結果導致病症加重。那麼,患有關節疼痛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關節疼痛呢?在平時又該如何預防關節疼痛呢?下面咱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關節疼痛主要是由關節炎或者是關節疾病導致的。關節疼痛所牽涉的范圍是非常廣泛而且種類繁多的,所以對關節疼痛進行診斷鑒別是非常有必要的。關節疼痛在中醫病症中是屬於肢節痛、肢節腫痛、痹證、痛風等病症范疇。另關節疼痛見《靈樞·百病始生》:「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關節疼痛的症狀表現
感染性關節炎多伴有全身中毒症狀,發熱、頭痛、食慾缺乏。風濕性關節炎多伴有心臟炎,舞蹈病,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牛皮癬性關節炎伴有皮膚病損。痛風性關節炎可有脈管病,腎臟尿酸鹽結石。血友病性關節炎可有其他部位出血。急性白血病關節受累,常見脾臟腫大,肝臟腫大,淋巴結病或紫癲。
淋病性關節炎可有淋病性尿道炎,眼結膜炎等。潰瘍性結膜炎性關節病可有發熱,貧血,腸道排出血液和新液。結核性關節炎可伴有皮膚斑丘疹。發熱和肌痛。類風濕關節炎可有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貧血,鞏膜炎等。骨關節病可伴有遠端指間關節Heberden結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關節受累,並可有食慾缺乏,嘔吐與便秘,多尿,煩渴,虛弱疲乏,普遍性骨質疏鬆。
骨關節炎的症狀有很多,一般包括有:深部的關節疼痛、輕度的關節僵直、活動受限、關節功能喪失、關節發出吱吱聲或噼啪聲、腫脹等等。不同部位的具體症狀表現有所不同,具體的情況咱們詳細來了解一下!
1、手指骨關節炎
一個或多個手指紅腫發痛,手指末端關節發生骨膨大,骨膨大也可發生在近端指關節。為多發性,中年女性多見,以累及遠端指間關節為主;男性少見。都有家族遺傳傾向。女性的手指骨關節炎表現:晨起指關節僵硬與疼痛,活動後好轉,慢慢有對稱的隆起逐成結節,最後出現手指畸形,有時還有小囊腫形成。家族性傾向非常明顯。
2、膝關節炎
可為單發性,或雙側性,女性偏多且往往是體重超標者。
中年後的症狀:當坐起立行時覺得膝部酸痛不適,走了一時症狀消失,這是早期表現。疾病的發展,活動並不能緩解疼痛,且上下樓梯或下蹲與座起站應都有些困難,需手在膝蓋上撐助才行。多走之後膝關節有些腫,或腫得厲害,還可以抽出一些淡黃色液體。由於滑膜與關節囊有病變而增厚,活動時可有響聲,如果是關節內有游離體形成,可影響關節活動,並不時有「關節絞鎖現象。到最後出現膝關節畸形,例如膝關節屈曲攣縮,O形腿或X形腿,甚至拄拐杖才能行走。
3、足部的骨關節炎
如果所穿的鞋子過於緊或者是穿著高跟鞋的時候,大腳趾根部就會出現疼痛。同時骨膨大結節突出,可發生趾滑囊炎。
4、脊柱的`骨關節炎
出現頸部及下背部的疼痛;遊走於胳膊及腿的疼痛;關節周圍骨質向外生長形成的骨刺可刺激脊椎神經,引起受累身體部位的麻木和麻刺感。
5、髖關節的骨關節炎
出現腹股溝、臀部或大腿外側的疼痛。
溫馨提示: 關節疼痛是一個主觀訴述,每個患者所反映的關節疼痛症狀,其實際含義可能各不相同。突發性嚴重疼痛與長時間反復疼痛的患者,其病變程度可能大不相同。在關節部位疼痛的診斷上重要的是首先詢問詳細的病史,了解疼痛的各種特徵,包括發病快慢,疼痛性質、發作時間,伴隨症狀,加重或緩解因素。
關節疼痛的病因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年齡、性別、發作部位、症狀特徵,一般可以歸納出軟組織性、軟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導致的關節炎,如能及時就醫,對症治療,一般都能治癒或緩解。以下是常見的一些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
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
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
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後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
此類患者主要是處於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6.外傷性關節痛
由於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肩、腕、膝、踝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等)而引起關節疼痛。
7.化膿性關節炎
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傷的病史,疼痛的關節可以有腫脹,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顯,但都有體溫升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血象升高等現象。
8.骨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後。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可引起關節的疼痛。
9.骨質疏鬆症
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鬆症。
10.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發生於20~45歲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不確定),疼痛、腫脹、僵硬多發生在手腕部位,並且關節的敏感與腫脹、疼痛同時發生,對稱發病(如雙手腕、雙膝蓋)。
11.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疼痛常見於拇指及第一跖趾關節(腳拇指外側)。主要是由於食用海鮮和飲酒進而誘發的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在急性期,患者局部紅腫、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在慢性期,患者可有疼痛、關節變形等表現。
12.勞損引起的疼痛
由於關節部位活動量相對較大,導致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出現勞損,進而引起疼痛,常見的有肩周炎、網球肘等。
13.腫瘤引發的疼痛
關節局部出現腫瘤也是造成關節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見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老人。如果出現關節腫痛,疼痛感晚間比白天嚴重,服用止痛葯物無效,又沒有合理原因可以解釋,應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排除關節腫瘤。
關節疼痛的治療方法
專業治療方法
目前可用於膝痛治療方法包括葯物、針灸、按摩、理療、關節腔注射、手術、關節鏡治療等。
1、敷膏葯
外敷可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的中醫傳統外科膏葯治療。膏葯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葯物分子經皮膚吸收參與血液循環,直達病處,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從而增進關節及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功能恢復而達到治癒目地。
2、針灸按摩
對於病情嚴重並且長的患者,可選用中醫理療、針灸按摩等;
3、葯物治療
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中葯祛風散寒通絡葯物,如同仁堂的大活絡丹。千山活血膏治療退行性膝關節病,關節腔積液,具有特效。本葯具有活血化淤之功效,退行性病變、骨性關節炎等。
國內目前最方便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外源性補充鹽酸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內含關節修復成分,可以直接作用於病變關節,修復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完好如初,恢復原有的彈性及抗壓性。「普力得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能治癒骨關節炎。
4、「封閉治療
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1次治療的注射部位會很多,臨床上,60歲左右的就診患者,治療時,經常會超過20個注射點。
5、小針刀治療
手術治療應慎重,因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一個關節,結構復雜,處理不好很容易傷及其它,落下後遺症。
6、人工關節
只有到了晚期,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是解決骨性關節炎的方法。
家庭輔助治療
1、每天堅持按摩
按摩梁丘,血海膝眼、委中在髕骨後面,以及切按髕骨四周髕骨是可活動的,可加強血液循環。
2、膝關節酸痛、下肢痿痹、麻木
按摩陽陵泉:膽經的合穴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也是筋的精氣聚會之所,具有除痛祛風、舒肝理氣的作用。
(1)常按揉陽陵泉穴,對膝關節酸痛、脅肋痛、下肢痿痹、腿足麻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坐在座位上,腳跟著地,腳尖盡量抬起,然後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外擺盡量轉向身體左右兩側,即兩腳跟並攏,腳尖外展成「一字;前腳掌盡量抬起。等到陽陵泉、膽囊穴部位肌肉發酸發熱即可放鬆兩腳,休息片刻再練習。可兩腳同時練習或單腿練習。
溫馨提示: 如果關節內部或關節周圍出現任何症狀並持續2周以上,應請教醫生。建議是到醫院做個最簡單的X線檢查,判斷膝關節骨骼部位的問題。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㈢ 全身骨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了解九大骨關節疼痛原因提早預防它!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人會時不時的會出現關節疼痛情況,並且每次可能疼痛的部位都不一樣。 人體是由很多骨骼組成的,關節部位非常多。不同年齡階段骨關節出現疼痛的位置可能不同,那全身出現骨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呢?下面請跟隨小森一起來了解下全身骨關節疼痛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感興趣的可以一起看下。
全身骨關節疼痛怎麼回事?
1、生理性疼痛
生理性疼痛是在身體發育過程中會出現的一種問題,這也是大多數青少年骨骼疼痛的主要原因。這種生理性的疼痛是在發育的過程中,身體發育迅速,並且骨骼的結構和骨質出現了改變,但周圍的軟組織還不能夠適應這種改變,因此對骨骼產生了一定的束縛引起的疼痛症狀。生理性的骨頭疼痛並不需要在意,一般不會太過劇烈,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
2、類風濕關節炎
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礎是滑膜炎;而滑膜炎可以侵犯關節面的軟骨,導致關節的腫脹、疼痛。同時,類風濕關節炎可侵犯全身多個關節,並具有晨僵現象;而所謂晨僵,是指晨起時感覺手指關節僵硬、活動受限,且活動一段時間後才會逐漸緩解。因此,建議患者應及時就醫檢查,並對症治療。
3、退行性關節病
根據有無局部原因存在可將本病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其中,原發性關節炎往往受年齡、遺傳、體質和代謝的影響,常表現為軟骨基質蛋白含量減少,纖維成分增加,導致軟骨的韌性減低,容易遭受力學損傷;進而導致關節疼痛。而繼發性關節炎常繼發於關節畸形、關節損傷、膝關節大骨節病、多發性骨骼發育不良等。
4、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可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是以脊柱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慢性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眼、肺、肌肉、骨骼病變,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則可導致腰背部及全身多關節的疼痛,其治療也是以長期、規律口服葯物為主。此外,惡性骨腫瘤常見為骨肉瘤、軟骨肉瘤、骨纖維肉瘤、滑膜肉瘤和轉移性骨腫瘤等;也可引起此現象。
5、骨膜炎
骨膜炎屬於一種無菌性的炎症,發病可能和勞損或者是創傷有關系,主要是在外界刺激對骨膜造成損傷之後引起的,因此就和細菌感染無關。這種疾病一般在夜晚疼痛的程度比較劇烈,但是在休息之後就可以緩解,患者在發病過程中局部還會出現軟組織的紅腫發熱的症狀,因此就需要首先考慮炎症問題。
6、缺鈣
骨骼缺鈣也是會有疼痛情況出現的,這是因為鈣物質屬於骨頭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維持骨骼結構的重要物質,而如果缺鈣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導致大量的骨質分解轉化,由此就會引發骨質疏鬆。而在骨質不能夠得到保障的時候,骨骼結構也會隨之改變,除了更容易出現損傷之外,在日常生活之中,骨骼疼痛問題也會越來越劇烈。
7、感冒
受涼、病毒、細菌感染等都可能會讓人感冒。感冒的時候,不但會有鼻塞、頭痛、流鼻涕等不適的症狀,很多人還會出現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等症狀。一般來說,由感冒引起的全身酸痛,感冒治癒後都能得到緩解。
8、痛風
痛風是體內尿酸水平超標而引起的一種關節炎症。當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多餘的尿酸容易沉積於各個關節部位而引起關節酸痛。
9、運動過度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運動過度之後,就會出現長期的骨骼疼痛。這其實和運動強度有關系,運動的時候雖然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過度活動會導致關節磨損越來越嚴重,因此就容易誘發骨關節的疼痛症狀。而且在長時間活動之後,患者還會出現大量的乳酸代謝物,因此就容易使乳酸堆積在骨骼部位,引起骨骼的酸痛問題,這種情況的疼痛症狀一般會持續數天到一周左右。
日常想要預防骨關節疼痛怎麼辦呢?
1、注意保暖
到了一定年紀之後,確實容易出現關節疼痛的表現,而在預防關節疼痛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局部保暖。很多人到了寒冷的秋冬季節,不注意保暖方面的問題,膝關節或者其他重要關節,長時間受寒冷刺激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病痛。
因此,想要防止關節受到影響,關鍵就是身體保暖工作做到位,這樣不受到寒冷刺激,自然可以防止關節病痛出現。
2、不要劇烈運動
想要防止關節受到影響,出現疼痛的表現,在預防過程中應該注意運動合理。很多人平時運動強度過大或者長時間運動,都容易加速關節的磨損,或者出現退行性變速度加快的情況。在維持健康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正確的運動習慣,不可過度勞累,才能防止膝蓋或者關節受到損傷。
3、適當曬太陽
年齡增長過程中膝蓋更容易受累明顯,如果想要保持這些部位健康狀態,關鍵就是適當曬曬太陽,適當曬太陽能夠促進身體對維生素D的合成。在維生素D合成量充足時,能夠促進身體對鈣質的吸收,鈣質吸收充足能夠維持骨骼健康狀態。
很多人上了年紀之後,這些部位容易產生疼痛感,主要就和需要的鈣質沒能及時提供有關。因此,在促進健康過程中應該保持適當曬太陽,才能維持關節健康狀態。
4、控制體重
如果想要防止關節疼痛感出現,平時應該合理控制好體重,這也是防止關節病變的有效措施。很多人在過度肥胖的情況下,關節受累明顯,平時運動行走的過程中,關節受到的損傷都比較嚴重。如果可以保持體重合理,減輕關節受到的壓力和損傷,通常可以維持關節健康狀態,這樣也對關節疾病的預防有利。
5、避免背、扛重物
避免長時間站立及行走,中間應該有間隙時間坐著休息。大便時盡量坐馬桶、少下蹲。不要服鐵或含鐵的復合維生素。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茄屬蔬菜,如西紅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煙草中的生物鹼能使關節炎症狀加重。
6、避免關節受傷
注意運動場地及運動器械的安全,避免受傷。運動之前先熱身,運動量由小逐漸加大,切忌開始就參加大負荷的運動。大量運動後及時放鬆。老年人行走時要避免跌倒。
7、保持健康飲食
如果想要防止老年階段關節總是產生疼痛感,最關鍵的就是注意飲食合理。很多人平時挑食和偏食,錯誤飲食容易導致營養物質跟不上身體,缺乏鈣質供應出現骨質疏鬆的現象。
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款「龍蛇節風湯」滋補營養品,它能幫助緩解風濕骨病、骨關節疼痛、腰椎酸痛、祛風除濕、疏通人體經絡等效果,能增強人體自身抵抗力,改善身體健康。
龍蛇節風湯採用孫思邈的千古苗方,融合了苗醫葯的「鑽節風」骨病療法、從苗族當地選取道地鮮葯的慣例, 龍蛇節風湯能疏通筋絡,活血化瘀,祛除風寒濕,改善頸椎病、腰椎病、老寒腿、肩周炎、風濕骨病、骨質疏鬆、骨質增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骨病。
綜上所述, 導致全身骨關節疼痛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想要想預防骨關節疼痛,平時一定要堅持鍛煉,要適當的補鈣,把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注意保暖,生活要有規律,防止過度疲勞。 這樣才能夠降低骨關節病的幾率,遠離骨關節疼痛帶來的危害。
㈣ 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關節疼痛,實際上是骨科常見的,病人在門診就診疾病的症狀。關節疼痛,實際上作為患者應該要表述清楚,咱們全身有很多個關節,比如上肢有肩、肘、腕關節,還有手的指間關節、掌指關節,下肢有髖、膝、踝,這些關節都會引起疼痛。關節的疼痛又分為靜息疼痛,也就是咱們坐的時候、躺的時候都會疼痛。還有就是運動疼痛,這是由不同的疾病造成的。常見的疾病引起的症狀包括有運動損傷,比如打球運動出現關節的疼痛。也有可能關節疼痛是由膝關節的韌帶、半月板損傷引起的,還有些是因為骨折,有些關節疼痛是炎症反應,比如感染,還有些關節疼痛,是比較嚴重的腫瘤引起的,所以關節疼痛的原因會很多。一,外傷,急性損傷造成關節脫位和骨折,慢性損傷如慢性機械損傷,急性外傷後產生慢性損傷關節軟骨的累積性損傷等。
二,感染,如外傷後細菌侵入關節,敗血症是細菌經血液到達關節內,關節鄰近骨髓炎,軟組織炎症,膿腫蔓延至關節內,關節穿刺時消毒不嚴或將關節處細菌帶入關節內等。
三,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如類風濕關節炎,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紫癲和結核桿菌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
四,退行性關節病又分原發性骨關節病和繼發性關節病兩種,原發性骨關節病無明顯局部病因,繼發性關節病多有創傷感染或先天畸形等基礎代謝性骨病。
五,骨質疏鬆症,脂質代謝障礙所致的高脂血症性關節病,嘌呤代謝障礙所致的痛風,糖尿病性骨病,皮質醇增多症性骨病和甲狀腺性關節病等均可出現關節疼痛。
六,骨關節腫瘤,如骨樣骨瘤,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骨肉瘤,軟骨肉瘤和轉移性骨腫瘤。
㈤ 骨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年齡、性別、發作部位、症狀特徵,一般可以歸納出軟組織性、軟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導致的關節炎,如能及時就醫,對症治療,一般都能治癒或緩解。以下是常見的一些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後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此類患者主要是處於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6.外傷性關節痛由於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肩、腕、膝、踝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等)而引起關節疼痛。 7.化膿性關節炎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傷的病史,疼痛的關節可以有腫脹,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顯,但都有體溫升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血象升高等現象。 8.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後。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可引起關節的疼痛。 9.骨質疏鬆症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鬆症。 10.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20~45歲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不確定),疼痛、腫脹、僵硬多發生在手腕部位,並且關節的敏感與腫脹、疼痛同時發生,對稱發病(如雙手腕、雙膝蓋)。 11.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疼痛常見於拇指及第一跖趾關節(腳拇指外側)。主要是由於食用海鮮和飲酒進而誘發的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在急性期,患者局部紅腫、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在慢性期,患者可有疼痛、關節變形等表現。 12.勞損引起的疼痛由於關節部位活動量相對較大,導致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出現勞損,進而引起疼痛,常見的有肩周炎、網球肘等。 13.腫瘤引發的疼痛關節局部出現腫瘤也是造成關節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見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老人。如果出現關節腫痛,疼痛感晚間比白天嚴重,服用止痛葯物無效,又沒有合理原因可以解釋,應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排除關節腫瘤。
㈥ 骨關節痛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骨關節痛最根本的原因是軟骨磨損。因為體內缺乏氨糖,導致關節軟骨的磨損情況加重,從而出現疼痛,嚴重時還會引起關節炎,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補充氨糖。健力多含有的成分比較高。
㈦ 全身骨關節疼痛,怎麼回事
全身骨關節疼痛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風濕病,與衰老、創傷、炎症、肥胖、代謝障礙和遺傳等因素有關。醫生指出,骨關節炎的自我診斷,對於及早發現病情、採取防治措施,十分重要,而疼痛、僵硬、腫脹、發出摩擦音等均為發病症狀。 病例:鄒小姐產後開始在家做全職媽媽,每天非常勞累,雙手時常感覺疼痛、腫脹。開始時她還不太在意,可情況越來越嚴重。鄒小姐先後到兩家醫院求醫,經檢查,她患上了骨關節炎。關節病變早期如能採取措施,治療效果會更理想一些。但病情惡化後,很可能會發生永久性的活動功能喪失。 肢體疼痛麻木,可別大意! 警惕骨關節炎四個信號 一、關節活動是否受限。 如果遇到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開始顯得運轉不自如時,應該想到可能患上了骨關節炎,而且還有可能正處於早期。>>>>引起骨關節炎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 二、關節是否僵硬。 骨關節炎患者時常會感覺手腳僵硬。有的人久坐後突然感到有些關節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後,以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後特別明顯。 三、關節活動時是否會發生喀嚓聲或其他的摩擦音。 骨關節炎發展到後期,由於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軟骨下的骨質暴露。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會發出聲音。 四、關節是否腫大變形。 當關節蛻化時,關節滑膜就會常常發炎。由於滑膜上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作為疼痛感覺器,這些疼痛的信息傳送給大腦皮層後,滑膜會分泌更多的滑液以潤滑與滋養那些損傷的滑膜組織。關節間隙積液增多,造成了腫脹,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 醫生特別提醒說:雖然從理論上講骨關節炎會影響全身關節,但危害最大的還是活動多、負重的關節,如手指、膝、髖、頸椎、腰椎、踝等部位。上述關節出現不舒服、不靈活、疼痛、僵硬、腫脹時,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 在生活中有許多因素會引發關節炎,如高跟鞋易引發關節炎;衣服干不透也會引起關節炎。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關節炎的預防!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哪些?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葯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葯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鍾,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葯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針灸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嗎? 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肩關節痛,取肩前、三角肌;肘關節痛,取曲池、尺澤、手三里;腕關節痛,取陽池、外關、合谷;髖關節痛,取秩邊、環跳、殷門;膝關節痛,取陽陵泉、犢鼻、伏兔、足三里;踝關節痛,取丘墟、昆侖、解溪、太溪、承山。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並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採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新針療法有哪些? 療法1 (1)取穴:外關、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風市、環跳、條口、絕骨、昆侖、腎俞、命門、至陰、阿是穴。 (2)葯物及方法:選用復方馬錢子注射液,根據患病部位,每次選穴2~3個,每次注射0.5 ~1ml葯液,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4~7日。 療法2 (1)取穴:上肢取外關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陽陵泉為主穴,配絕骨、解溪;腰背取大杼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陽、陽關、命門。 (2)葯物及方法:用鳳仙透骨草、骨碎補注射液,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葯0.5~0.8ml。10次為1療程,隔日1次,3個療程後休息2~4周。 療法3 (1)取穴:①膝眼、鶴頂、陽關、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③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號毫針5~6寸及電針機。用捻轉瀉法,重刺激,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電針用疏密波20~30分鍾,刺激強度以能耐受為度,10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