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造成焦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該如何解決焦慮不安導致的失眠呢
一、造成焦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性情緣故:
急燥、畏首畏尾、小心謹慎、完美主義者、比較敏感、對輕度挫敗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情緒或情緒波動者具備較高的焦慮情緒易感基因。
2.社會發展環境要素:
精神實質長時間處在綳緊的情況一直無法得到釋放壓力,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本人要求與事實的不平衡及其對身體不適的過多關心等都非常容易引起焦慮抑鬱症。
3,多吸收正能量
人是社會動物,需要親人和朋友,無論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和階段,時刻牢記多和朋友們在一起。八零、九零後的我們擁有兄弟姐妹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那麼在現代社會里,在大城市裡,朋友間的聯絡和支持會在你需要幫助時顯得特別美好。
⑵ 安全生產事故原因分析
問題一:安全生產造成的兩大事故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包括但不局限於下列情況:
(一)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
1.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
1.1無防護
1.1.1無防護罩
1.1.2無安全保險裝置
1.1.3無報警裝置
1.1.4無安全標志
1.1.5無護欄或護欄損壞
1.1.6(電氣)未接地
1.1.7絕緣不良
1.1.8局扇無消音系統、雜訊大
1.1.9危房內作業
1.1.10未安裝防止「跑車」的擋車器或擋車欄
1.1.11其它
1.2防護不當
1.2.1防護罩未在適當位置
1.2.2防護裝置調整不當
1.2.3坑道掘進、隧道開鑿支撐不當
1.2.4防爆裝置不當
1.2.5作業安全距離不夠
1.2.6放炮作業隱蔽所有缺陷
1.2.7電氣裝置帶電部分 ***
1.2.8其它
2.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2.1設計不當,結構不合安全要求
2.1.1通道門遮擋視線
2.1.2制動裝置有缺陷
2.1.3安全間距不夠
2.1.4攔車網有缺陷
2.1.5工件有鋒利毛刺、毛邊
2.1.6設施上有鋒利倒梭
2.1.7其它
2.2強度不夠
2.2.1機械強度不夠
2.2.2絕緣強度不夠
2.2.3起吊重物的繩索不符合安全要求
2.2.4其它
2.3設備在非正常狀態下運行
2.3.1設備帶「病」運轉
2.3.2超負荷運轉
2.3.3其它
2.4維修、調整不良
2.4.1設備失修
2.4.2地面不平
2.4.3保養不當、設備失靈
2.4.4其它
3.個人防護用品用具―防護服、手套
3.1無個人防護用品、用具
3.2所用的防護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4.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
4.1照明光線不良
4.1.1照度不足
4.1.2作業場地煙霧塵彌漫視物不清
4.1.3光線過強
4.2通風不良
4.2.1無通風
4.2.2通風系統效率低
4.2.3風流短路
4.2.4停電停風時放炮作業
4.2.5其它
4.3作業場所狹窄
4.4作業場地雜亂
4.4.1工具、製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4.4.2作業時,未開「安全道」
4.4.3其它
4.5交通線路的配置不安全
4.6操作工序設計或配置不安全
4.7地面滑
4.7.1地面有油或其它液體
4.7.2冰雪覆蓋
4.7.3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4.8貯存方法不安全
4.9環境溫度、濕度不當
(二)人的不安全行為
1.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1.1未經許可開動、關停、移動機器
1.2開動 、關停機器時未給信號
1.3開關未鎖緊,造成意外轉動、通電或泄漏等
1.4忘記關閉設備
1.5忽視警告標志、警告信號
1.6操作錯誤(指按鈕、閥門、搬手、把柄等的操作)
1.7奔跑作業
1.8供料或送料速度過快
1.9機械超速運轉
1.10違章駕駛機動車
1.11酒後作業
1.12客貨混載
1.13沖壓機作業時,手伸進沖壓模
1.14工件緊固不牢
1.15用壓縮空氣吹鐵屑
1.16其它
2.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2.1拆除了安全裝置
2.2安全裝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2.3調整的錯誤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2.4其它
3.使用不安全設備
3.1臨時使用不牢固的設施
3.2使用無安全裝置的設備
3.2其它
4.手代替工具操作
4.1用手代替手動工具
4.2用手清除切屑
4.3不用夾具固定、用手拿工件進行機加工
5.物體(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產用品等)存放不當
6......>>
問題二: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分別包括哪幾個方面? 造成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
1、人(操作員工、管理人員、其他有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主要包括:
①未經許可進行操作,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②冒險作業或高速操作;
③人為地使安全裝置失效;
④使用不安全設備,用手代替工具進行操作或違章作業;
⑤不安全地裝載、堆放、組合物體;
⑥採取不安全的作業姿勢或方位;
⑦在有危險的運轉設備裝置上或在移動的設備上進行工作;不停機,邊工作邊檢修;
⑧注意力分散,嬉鬧、恐嚇等。
2、物的原因。所謂物包括原料、燃料、動力、設備、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狀態有以下幾種:
①設備和裝置的結構不良,材料強度不夠,零部件磨損和老化;
②存在危險物和有害物;
③工作場所的面積狹小或有其他缺陷;
④安全防護裝置失靈;
⑤缺乏防護用具和服裝或防護用具存在缺陷;
⑥物質的堆放、整理有缺陷;
⑦工藝過程不合理,作業方法不安全。
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構成事故的物質基礎。沒有物的不安全狀態,就不可能發生事故。物的不安全狀態構成生產中的隱患和危險源,當它滿足一定條件時,就會轉化為事故。
3、環境的原因。不安全的環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質基礎。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
①自然環境的異常,即岩石、地質、水文、氣象等的惡劣變異;
②生產環境不良,即照明、溫度、濕度、通風、採光、雜訊、振動、空氣質量、顏色等方面的存在缺陷。
以上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環境的惡劣狀態都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4、管理的缺陷主要有:
①技術缺陷。指工業建、構築物及機械設備、儀器儀表等的設計、選材、安裝、布置、維護維修有缺陷,或工藝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存在問題;
②勞動組織不合理;
③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指導,或檢查指導失誤;
④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費用,不認真實施事故防範措施,對安全隱患整改不力;
⑤教育培訓不夠,工作人員不懂操作技術知識或經驗不足,缺乏安全知識;
⑥人員選擇和使用不當,生理或身體有缺陷,如有疾病,聽力、視力不良等。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間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條件。
問題三: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的四個基本要素? 1、人的不安全行為
2、物的不安全狀態
3、環境的不安全條件
4、管理缺陷
問題四:如何判定安全生產事故中的直接原因 傷亡事故的原因分析:
凡是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原因造成的事故,均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不安全狀態、不安全行為見《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准》《GB 6441)
問題五:闡述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原因有哪幾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造成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 1、人(操作員工、管理人員、其他有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主要包括: ①未經許可進行操作,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②冒險作業或高速操作; ③人為地使安全裝置失效; ④使用不安全設備,用手代替工具進行操作或違章作業; ⑤不安全地裝載、堆放、組合物體; ⑥採取不安全的作業姿勢或方位; ⑦在有危險的運轉設備裝置上或在移動的設備上進行工作;不停機,邊工作邊檢修; ⑧注意力分散,嬉鬧、恐嚇等。 2、物的原因。所謂物包括原料、燃料、動力、設備、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狀態有以下幾種: ①設備和裝置的結構不良,材料強度不夠,零部件磨損和老化; ②存在危險物和有害物; ③工作場所的面積狹小或有其他缺陷; ④安全防護裝置失靈; ⑤缺乏防護用具和服裝或防護用具存在缺陷; ⑥物質的堆放、整理有缺陷; ⑦工藝過程不合理,作業方法不安全。 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構成事故的物質基礎。沒有物的不安全狀態,就不可能發生事故。物的不安全狀態構成生產中的隱患和危險源,當它滿足一定條件時,就會轉化為事故。 3、環境的原因。不安全的環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質基礎。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 ①自然環境的異常,即岩石、地質、水文、氣象等的惡劣變異; ②生產環境不良,即照明、溫度、濕度、通風、採光、雜訊、振動、空氣質量、顏色等方面的存在缺陷。 以上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環境的惡劣狀態都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4、管理的缺陷主要有: ①技術缺陷。指工業建、構築物及機械設備、儀器儀表等的設計、選材、安裝、布置、維護維修有缺陷,或工藝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存在問題; ②勞動組織不合理; ③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指導,或檢查指導失誤; ④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費用,不認真實施事故防範措施,對安全隱患整改不力; ⑤教育培訓不夠,工作人員不懂操作技術知識或經驗不足,缺乏安全知識; ⑥人員選擇和使用不當,生理或身體有缺陷,如有疾病,聽力、視力不良等。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間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條件。
問題六:造成施工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是施工單位或領導主觀上不夠重視或者是漠視安全生產的重大意義及嚴重後果。
二是客觀上違反有關法律法規,違反制度和規定進行違規違法操作。
問題七:安全生產事故人的因素佔比 這個比例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人為因素在安全生產事故中占絕大比重。
舉個例子:
如某化工廠領導,不聽工人勸阻,強行把一個常壓的碳銨結晶器,改為在七個壓力下使用。加壓時法蘭漏氣,頂蓋變形鼓起,於是強令把頂蓋焊死,並在頂蓋上加一根槽鋼補強,工人不敢操作,工段長和一名副班長親自開車,結果,在爆炸聲中兩人同歸於盡。(來源:博安網)
問題八:安全生產事故怎麼寫? 一般包括四個方面:
一、事故經過
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經濟損失等,事故發生之前的概況,事故發生的經過,事故發生後的情況,附上現場圖片。
二、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等),間接原因(技術和設計缺陷,安全教育培訓不夠,勞動組織不合理,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安全操作規程缺失,事故防範措施不到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等)。
三、事故責任劃分及處理
直接責任,間接責任,事故處理(堅持「四不放過」原則)
四、事故教訓與整改措施
要從以下方面考慮: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技術標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術防範措施及執行,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安全生產執法檢查,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官僚和腐敗,項目建設三同時,事故應急預案,等到。
問題九: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心理分析 曾經在一個建築工地上見過,有位員工安全帽壞了,他就直接用個草帽代替安全帽,周圍的人都看看,只是笑,也沒人站出來說那樣危險。其實這樣的案例很多,【博安網】安全生產知識雲提示大家:面對湊合、省事、不規范的隱患整改應急措施,要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喊停說不!
問題十: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分為直接責任、主要責任、領導責任有何依據 事故責任劃分的依據是建立在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了事故發生的原因,就可以根據原因找到這個原因造成的人,這個人(包括相關的各類人員)就是事故的責任人。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GB6442―86) ,屬於下列情況者為直接原因:一是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二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屬下列情況者為間接原因:1、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工業構件、建築物、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工藝過程、操作方法、維修檢驗等的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問題;2、教育培訓不夠,未經培訓,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術知識; 3、勞動組織不合理;4、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5、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 6、沒有或不認真實施事故防範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7、其它。
事故責任分析的依據是:根據事故調查所確認的事實,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在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者中,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一般情況下,凡因「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這個「不安全行為」的實施人,就是直接責任人,承擔直接責任;而「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造成的事故,直接責任人就是造成「不安全狀態」的人;凡是因為上面所列的「間接原因」造成的事故,一律追究領導責任。
很多情況下,直接責任人不一定承擔主要責任。比如某工地一觸人肩扛一根近3米長的鋼筋在工地行走時,碰到了工地架空電纜,並將電纜拉斷,引起現場另一名工人觸電。這起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就是扛鋼筋的工人,但主要責任人應該是設置架空線的人(違反了架空電纜高度要求)。同時,有關領導和有關人員顯然應該承擔教育、檢查不夠,管理混亂的責任。
另外,《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 還要求,要「真查處各類事故,堅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責任人員未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不僅要追究事故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同時要追究有關負責人的領導責任。這里所說的」同時「追究領導責任,包括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地方 *** 的主要領導。
應該說的比較清楚了吧?還有其他疑問可以繼續探討。
⑶ 造成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挫折產生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1、客觀因素
挫折產生的原因中客觀因素即外在原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
(1)自然因素。是指各種非人為力量所造成的時空限制、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生老病死等。自然界內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固有的存在和發展規律,人類一方面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達到完全徹底的認識,另一方面,即便認識了也不可能絕對地征服自然。所以,要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發展,人就必然會遇到自然界所帶來的種種困擾,挫折也就在所難免。如,有的大學生從小在北方長大,卻在遙遠的南方上大學,炎熱、潮濕、多雨的氣候令他難以適應,帶來身體上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
(2)社會因素。是指來自個體所生存的社會環境的一些干擾和障礙,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道德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既包括大的社會環境,也包括學校、社團、家庭等小環境。有的大學新生無法適應大學中新的人際關系、新的作息方式、新的學習方法,從而感到受挫。此外,教師的教學和管理方法不當、班級和宿舍風氣不正、同學關系緊張等都有可能使個體遭受挫折。同自然因素相比,社會因素更易引起挫折,而且後果也往往更復雜、更嚴重。
2、主觀因素
挫折產生的原因中的主觀因素即內在原因,是個體自身的一些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1)生理因素。是指個體與生俱有的身材、容貌、生理缺陷及健康情況等所帶來的限制。比如,想報考空軍卻視力受限,喜歡化學專業卻是色盲;由於身體素質差而體育難以達標,由於長相不佳而無法受到異性的青睞等。
(2)心理因素。是指個體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水平,如需要、動機、理想、信念以及能力、氣質、性格等所帶來的影響。如能力差的學生容易在學習中受到挫折,內向的學生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
從引發挫折的直接因素與個體自身心理狀況之間的關系來看,影響大學生挫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①自我估計不當。有的大學生對自己評價過高,目空一切,結果到處碰壁;有的則對自己評價過低甚至自卑,做事畏縮不前,常常因缺乏勇氣而錯過機遇、錯過成功的機會。②期望水平過高。期望水平是指個體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而規定的標准。期望水平太高就容易受挫折。如有的學生當初報志願時報得太高,以至於沒被第一志願錄取;有的中學時當過班幹部,上大學以後卻成了一般學生。③動機沖突。
⑷ 造成火災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做到用氣、用電安全
1、電氣原因
電氣原因引起的火災在我國火災總量中的比例居於首位。電氣火災的原因復雜,既涉及電氣設備的設計,製造及安裝,也與產品投入使用後的維護管理,安全防範有關。
電氣火災的直接原因包括電氣設備過負荷,電氣線路接頭接觸不良,電氣線路短路等,間接原因包括電氣設備故障,電氣設備設置和使用不當等。例如,使用電熱扇距可燃物較近,超負荷使用電器,購買使用劣質開關,插座,燈具等,忘記關閉電器電源等。
2、吸煙
煙蒂和點燃煙後未熄滅的火柴梗溫度可達到800℃,能引起許多可燃物質燃燒,在起火原因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在較大以上火災中的比例較高。
例如:將沒有熄滅的煙頭或者火柴梗扔在可燃物中引起火災,躺在床上,特別是醉酒後躺在床上吸煙,煙頭掉落在被褥上引起火災,在禁止火種的火災高危場所,因違章吸煙引起火災事故等。
3、生活用火不慎
主要指城鄉居民家庭生活用火不慎。例如:家中燒香祭祀過程中無人看管,造成香灰散落,引起火災,炊事用火中炊事器具設置不當,安裝不符合要求,用爐火烘烤褥子,衣物等引起火災。
4、生產作業不慎
主要指違反安全生產制度引起火災。例如:在易燃易爆的車間內動用明火,引起爆炸起火,將性質相抵觸的物品混存在一起,引起燃燒,爆炸,在用氣焊焊接和切割時,因未採取有效的防火措施,飛濺出的大量火星和熔渣引燃周圍可燃物。
在機器設備運轉過程中,不按時添加潤滑油,或沒有清除附在機器軸承上的雜質,廢物,使機器該部位摩擦發熱,引起附著物起火,化工生產設備失修,可燃氣體及易燃,可燃液體出現跑,冒,滴,漏,遇到明火燃燒或爆炸等。
5、設備故障
在生產或生活中,一些設施設備疏於維護保養,導致在使用時過程中無法正常運行,因摩擦,運載,短路等原因造成局部過熱,從而引發火災。例如,一些電子設備長期於工作或通電狀態,因散熱不力,最終導致內部故障而引起火災。
6、玩火
未成年兒童因缺乏看管,玩火取樂,也是造成火災發生常見的原因之一。每逢節日慶典,不少人喜愛燃放煙花爆竹或者點孔明燈來增加氣氛。被點燃的煙花爆竹或者孔明燈本身即是火源,極易引發火災,還會造成人員傷亡。
7、雷擊
雷電直接擊在建築物上發生熱反應,機械效應,高電位雷電波沿著電氣線路或者金屬管道系統侵入建築物內部,引起火災。在雷電較多的地區,建築物上如果沒有設置可靠的防雷保護設施,便有可能發生雷擊起火。
8、放火
主要是指人為放火的方式引起的火災,一般是當事人以放火為手段達到某種目的。這類火災是當事人故意所為,通常經過一定的策劃准備,因此往往缺乏初期救助,火災發展迅速,後果嚴重。
正確用氣:
1、不準私自接裝、改裝燃氣設備。
2、不準私自罐裝、運裝燃氣。煤氣瓶嚴禁倒立或卧倒使用。
3、不要在燃氣設備周圍堆放易燃物品。
4、定期檢查燃氣軟管、接頭。
5、使用燃氣時,必須保持通風並有人照看。
6、燃氣瓶要防曝曬,嚴禁靠近明火或溫度較高的地方。
7、不準用火燒或火烤燃氣瓶、使用剩餘燃氣。
8、使用液化氣時,瓶與灶具要並排放置,瓶與灶具的最外側之間的距離不得少於80cm。
安全用電:
1、不要超負荷用電。空調、烤箱等大容量用電設備必須使用專用線路。電線不能亂拉亂接、超負荷運行,許多台電器不能功用插座,如多台空調、烤箱等。
2、要選用合格的電器,不使用假冒偽劣電器、電線、線槽(管)、開關、插頭、插座等。
3、不私自或請無資質的裝修隊及人員鋪設電線和接裝用電設備。
4、對規定使用接地的用電器具的金屬外殼要做好接地保護;不要忘記給三眼插座的插座盒安裝地線;不要隨意將三眼插頭改為兩眼插頭。
5、要選用與電線負荷相適應的熔斷絲,不要任意加粗熔斷絲,嚴禁用鋼絲、鐵絲、鋁絲代替熔斷絲。
6、不用濕手、濕布擦帶電的燈頭、開關和插座等。
⑸ 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環境問題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1、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2、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3、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和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一,片面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引起的環境問題。工業發展產生的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減少引起的環境問題。為了保證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過度地開墾,使土地退化異常嚴重。
第三,城市發展而引起的環境問題。一系列的由於城市發展環境問題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諸多不便。
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人口激增,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是產生和計劃環境問題的根源,解決環境問題必須依靠控制人口,加強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環境意識,強化環境管理,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進步。首先控制人口對於解決當代環境問題,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時,加強教育提高其環境意識,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特別是加強環境管理解決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有相當的經濟實力,需要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並且長期努力,還要必須藉助科技進步解決環境問題。
解決方法:
第一,轉變生產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傳統的生產模式「資源——產品——廢物」轉變為循環經濟生產模式「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傳統的
生產模式經濟發展越快,付出的環境代價也越大,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產生的廢物還占據耕地,影響土質,降低農產品產出。循環經濟克服了這一缺點。將廢物轉變為「再生資源」,提高生產和生態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產出和產生最小的環境污染,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模式。
第二,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水平和運行效率。通過發展新科技,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建立節約型的社會經濟體系。即要求我國工業化要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 」,可循環的發展機制。通過發展科技作為支撐,建立人與環境和諧的科技體系。
第三,在節約的基礎上,修復自然環境。發展節約型經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但要從本質上根除環境問題就必須在節約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在恢復植被過程中,強調利用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局部的人工措施,達到恢復環境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恢復森林、濕地、農田生態系統。森林、濕地對於緩解洪災,防止乾旱,涵養水源等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