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腦梗塞原因
腦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動脈阻塞後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可伴發出血。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
腦梗塞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
腦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症.
腦梗塞的臨床表現: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積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現的表現如下:
(1)起病突然,常於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病。起病在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
(2)頭痛、眩暈、耳鳴、半身不遂,可以是單個肢體或一側肢體,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並出現吞咽困難,說話不清,惡心、嘔吐等多種情況,嚴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個病人可具有以上臨床表現中的幾種。
(3)腦CT檢查的意義:腦CT檢查顯示腦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準確率66.5%~89.2%,顯示初期腦出血的准確率100%。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排除腦出血等病變。這是十分重要的,發病早期腦出血與腦血栓形成的治療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當腦梗塞發病在24小時內,或梗塞灶小於8毫米,或病變在腦乾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必要時應在短期內復查,以免延誤治療。
(4)有一種稱為「腔隙性腦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因其他病而行腦CT檢查發現此病,有的已屬於陳舊性病灶。這種情況以老年人多見,病人常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腦梗塞可以反復發作,有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有症狀的腦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穩定,多年不變。故對老年人「無症狀性腦卒中」應引起重視,在預防上持積極態度。
㈡ 腦梗塞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腦梗塞在中醫稱之為卒中或中風,為什麼會腦梗塞的原因令人好奇。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腦梗塞的形成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腦梗塞的形成
一、長時間的抽煙、飲酒
據專家臨床調查,半數以上的腦梗塞病人都有長期的抽煙和飲酒歷史。吸煙會引起血液中的脂質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最終致使血粘度增高。喝酒會使血液中酒精含量迅速增高。酒精會對腦血管發生收縮、痙攣的作用,從而引發腦梗塞。因此,腦梗塞是怎麼形成的?這就是原因之一,老年人最好要戒煙戒酒,或者減少吸入煙酒的含量。
二、有高血壓疾病的人群
臨床表明,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基本上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高血壓疾病。然而高血壓患者腦梗塞的發生率較血壓正常者高7倍。可以說高血壓是引起腦梗的的高危因素。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降低腦梗塞的發病率。
三、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是引發動脈硬化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發生腦梗塞的幾率會明顯大於正常人。所以老年人每年至少要做兩次血糖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糖尿病,降低腦梗塞的發病率。
四、血脂增高或過於肥胖
過於肥胖的老年人大多存在血脂增高。血脂增高是誘發動脈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動脈硬化是老年人引起腦梗塞的高危因素。因此,體形較胖的老年人應積極減輕體重,並通過飲食、運動及葯物治療等綜合 措施 來調節脂質代謝,防止發生腦梗塞。
腦梗塞的表現
頸內動脈閉塞綜合征
病灶側單眼黑蒙,或病灶側Horner征(因頸上交感神經節後纖維受損所致的同側眼裂變小、瞳孔變小、眼球內陷及面部少汗);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等(大腦中動脈或大腦中、前動脈缺血表現);優勢半球受累還可有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像障礙等。盡管頸內動脈供血區的腦梗死出現意識障礙較少,但急性頸內動脈主幹閉塞可產生明顯的意識障礙。
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最為常見。
(一)1.主幹閉塞 出現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和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若優勢半球受累還可出現失語,非優勢半球受累可出現體象障礙。
(二)皮質支閉塞 上分支閉塞可出現必遭對側偏癱和感覺缺失,Broca失語(優勢半球)或體象障礙(非優勢半球);下分支閉塞可出現Wernicke失語、命名性失語和行為障礙等,而無偏癱。
(三)深穿支閉塞 對側中樞性上下肢均等性偏癱,可伴有面舌癱;對側偏身感覺障礙,有時可伴有對側同向性偏癱;優勢半球病變可出現皮質下失語。
大腦前動脈閉塞綜合征
(一)主幹閉塞 前交通動脈以後閉塞時額葉內側缺血,出現對側下肢運動及感覺障礙,因旁中央小葉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對側出現強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額葉釋放症狀。若前交通動脈以前大腦前動脈閉塞時,由於有對側動脈的側支循環代償,不一定出現症狀。如果雙側動脈起源於同一主幹,易出現雙側大腦前動脈閉塞,出現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狀,雙側腦性癱瘓、二便失禁、額葉性認知功能障礙。
(二)皮質支閉塞 對側下肢遠端為主的中樞性癱瘓,可伴有感覺障礙;對側肢體短暫性共濟失調、強握反射及精神症狀。
(三)深穿支閉塞 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及上肢近端輕癱。
大腦後動脈閉塞綜合征
(一)主幹閉塞 對側同向性偏盲、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丘腦綜合征,主側半球病變可有失讀症。
(二)皮質支閉塞 因側支循環豐富而很少出現症狀,仔細檢查科發現對側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伴黃斑迴避,雙側病變可有皮質盲;頂枕動脈閉塞可見對側偏盲,可有不定型幻覺癇性發作,主側半球受累還可出現命名性失語;距狀動脈閉塞出現對側偏盲或象限盲。
(三)深穿支閉塞 丘腦穿通動脈閉塞產生紅核丘腦綜合征,如病灶側小腦性共濟失調、肢體意向性震顫、短暫的舞蹈樣不自主運動、對側面部感覺障礙;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可出現丘腦綜合征,如對側感覺障礙(深感覺為主),以及自發性疼痛、感覺過度、輕偏癱和不自主運動,可伴有舞蹈、手足徐動和震顫等錐體外系症狀;中腦支閉塞則出現大腦腳綜合征(Weber綜合征),如同側動眼神經癱瘓,對側中樞性面舌癱和上下肢癱;或Benedikt綜合征,同側動眼神經癱瘓,對側不自主運動,對側偏身深感覺和精細觸覺障礙。
椎基底動脈閉塞綜合征
(一)主幹閉塞 常引起廣泛梗死,出現腦神經、錐體束損傷及小腦症狀,如眩暈、共濟失調、瞳孔縮小、四肢癱瘓、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熱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二)中腦梗死,常見綜合征如下:
1. Weber綜合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和對側面舌癱和上下肢癱。
2. Benedikt綜合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肢體不自主運動,對側偏身深感覺和精細觸覺障礙。
3. Claude綜合征 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小腦性共濟失調。
4. Parinaud綜合征 垂直注視麻痹。
(三)腦橋梗死,常見綜合征如下:
1. Foville綜合征 同側周圍性面癱,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對側肢體癱瘓。
2. Millard-Gubler綜合征 同側面神經、展神經麻痹,對側偏癱。
3. Raymond-Cesten綜合征 對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對側肢體及軀干深淺感覺障礙,同側三叉神經感覺和運動障礙,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
4. 閉鎖綜合征,又稱為睜眼昏迷 系雙側腦橋中下部的副側基底部梗死。患者意識清楚,因四肢癱瘓、雙側面癱及球麻痹,故不能言語、不能進食、不能做各種運動,只能以眼球上下運動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四)延髓梗死
最常見的是Wallenberg綜合征(延髓背外側綜合征),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吞咽困難,病灶側軟齶及聲帶麻痹,共濟失調,面部痛溫覺障礙,Horner綜合征,對側偏身痛溫覺障礙。
(五)基底動脈尖綜合征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是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的一種特殊類型,即基底動脈頂端2cm內包括雙側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及基底動脈頂端呈“干”字形的5條血管閉塞所產生的綜合征。其常由栓塞引起,梗死灶可分布於枕葉、顳葉、丘腦、腦乾和小腦,出現眼部症狀,意識行為異常及感覺運動障礙等症狀。
分水嶺腦梗死
系兩支或以上動脈分布區的交界處或同一動脈不同分支分布區的邊緣帶發生的腦梗死。結合影像檢查可將其分為以下常見類型:皮質前型,如大腦前與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分水嶺,出現以上肢為主的中樞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優勢側病變可出現經皮質性運動性失語,其病灶位於額中回,可沿前後中央回上不呈帶狀前後走行,可直達頂上小葉;皮質後型,病灶位於頂、枕、顳交界處,如大腦中與大腦後動脈,或大腦前、中、後動脈皮質支間的分水嶺區,其以偏盲最常見,可伴有情感淡漠, 記憶力 減退和Gerstmann綜合征;皮質下型:如大腦前、中、後動脈皮質支與深穿支或大腦前動脈回返支(Heubner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的豆紋動脈間的分水嶺區梗死,可出現純運動性輕偏癱和(或)感覺障礙、不自主運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許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體征並不符合上述的單支腦動脈分布區梗死的典型綜合征,而表現為多個臨床綜合征的組合。同時,腦動脈的變異和個體化側枝循環代償能力的差異也是臨床表現不典型的重要因素。因而,臨床醫生需要結合一定的輔助檢查手段,以充分理解相應腦梗死的臨床表現。
腦梗塞的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50%時,臨床多無症狀,臨床上採用非手術治療。主要措施有兩個,一是控制危險因素,一是葯物治療。特別強調堅持服葯,吃吃停停是大忌。主要需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1、合理飲食,積極運動,戒煙限酒。
2、控制血壓和血糖。
3、控制血脂:常用他汀類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已患腦卒中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控制在2.59mmol/L以下或者使降幅達到30%-40%。
4、抗血小板聚集:腸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和釋放,防止腦卒中的復發。
二、手術治療:
頸動脈斑塊所致狹窄超過70%或狹窄50%但伴有臨床症狀的患者,單純的葯物治療效果有限,應考慮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血管內支架置放術(CAS)兩種方式。
1954年Eastcott完成了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CEA),該手術可以完整切除造成頸動脈狹窄的粥樣斑塊,有效恢復頸動脈血流和預防腦卒中的發生,而且由於完全剝脫了血管內膜,斑塊復發率極低。60多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該手術效果肯定,術後再狹窄率低,而且治療總費用少,自費比例低,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治療頸動脈斑塊伴狹窄和預防卒中(中風)的“金標准”手術。但這一技術也存在創傷較大、操作較復雜、恢復較慢等缺陷。
腦梗塞的疾病預後
本病的病死率約為10%,致殘率可達50%以上。存活者的復發率高達40%,腦梗死復發可嚴重削弱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而且可明顯增加死亡率。
看了腦梗塞是如何形成的還看:
1. 高血壓葯物治療原則
2. 腦血栓如何急救
3. 中老年健康講座
4. 健康教育知識普及講座
5. 中風形成的原因
㈢ 腦梗形成的原因
腦梗一般指腦梗塞,動脈阻塞後出現相應部位腦組織的破壞,可伴發出血。發病機制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狀的性質因病變累及的血管不同而異。下面由我為你詳細介紹腦梗的相關 醫學知識 。
腦梗形成的原因:病因
腦梗塞主要有血栓形成及栓塞兩類。
(一)非栓塞性腦梗塞的病因有:
1.動脈硬化症:在動脈血管壁內,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基礎上形成血栓。
2.動脈炎:腦動脈炎症性改變多可使血管壁發生改變,管腔狹窄而形
腦成血栓。
3.高血壓:可引起動脈壁的透明變性,動脈內膜破裂,使血小板易於附著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紅細胞增多症等易發生血栓。
5.機械壓迫:腦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腫瘤等因素的壓迫,可以出現血管閉塞的改變。
(二)栓塞性的腦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帶進顱內的固體、液體、或氣體栓子將某一支腦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兩類:
1.心源性:急性或亞急性心內膜炎,一般發生在心臟病的基礎上。病變的內膜上由於炎症結成贅生物,脫落後隨血循入顱發生腦栓塞。諸如風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腫瘤、心臟手術等都易造成栓子脫落。尤其這些心臟病,出現房顫時更易將栓子脫落,均可造成腦栓塞。
2.非心源性:氣栓塞、長骨骨折時的脂肪栓塞、肺靜脈栓塞、腦靜脈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腦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來源稱為來源不明的腦梗塞。 腦梗塞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使腦動脈管腔狹窄,進而因多種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動脈狹窄加重或完全閉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腦血管病。
腦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體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許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見於45~70歲中老年人。
中醫對腦梗塞的認識
本病中醫稱中風,由於發病後一般意識清楚,因此多屬中風中經絡。關於中風的病因學說,唐宋以前多以“外風”學說為主,以“內虛邪中”立論,如《金匱要略》認為: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唐宋以後,特別是金元時期,突出以“內風”立論,可謂中風病因學說上的一大轉折。如劉河間力主“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正氣自虛”,朱丹溪主張“濕痰生熱”;王履從病因學角度歸類提出“真中”、“類中”,其中有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類中。張景岳又倡導“非風”之說,提出“內傷積損”的論點。
並發症
1、心肌梗死是腦梗塞的常見並發症,目前發病機制不明,有研究表明,很多腦梗塞病人,在急性期,常常伴有心肌缺血的表現,但是這種改變大部分病人在度過急性期後能夠改變,有部分病人,可能發展成為心肌梗死。所以,對腦梗塞病人,我們要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如發現有心肌梗死,應對應心腦血管病症採取同時治療方案。
腦梗塞2、肺部感染是腦梗塞病人最常見的並發症。有很多研究表明,肺部感染成為腦梗塞的最主要的致死因素。腦梗塞病人的肺部感染一般與以下因素有關病人長期卧床,產生的沉積性肺炎,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提倡勤翻身,勤吸痰。照顧不當,引起病人飲水或飲食嗆咳而引發的戲入性肺炎。病人使用抗生素不當,造成菌群失調,加上病人多為老年、抵抗力差,也增加了易感因素。
3、尿路感染:見於留置導尿管的病人,或大小便失禁,得不到良好護理的病人,常用治療細菌性尿路感染的葯有起效迅速的西葯抗生素,及安全可靠,預後效果好的中葯銀花泌炎靈片等。
4、腎功能不全: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並發症,主要與以下方面因素有關:腦梗塞是一種"應激"狀態,體內的高腎上腺素水平,容易造成腎動脈收縮,影響腎血流量。很多葯物如甘露醇、抗生素也會對腎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5、褥瘡:病人長期卧床,如果不經常翻身的話,病人的某些骨隆突部分,會對固定的組織壓迫,造成局部組織長期缺血、壞死,就形成了褥瘡。預防褥瘡的最好 方法 是勤翻身,條件許可,應給病人使用氣墊床。
6、關節攣縮:腦梗塞病人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康復訓練,患側的肌肉會發生廢用性萎縮,在肌肉萎縮和張力升高的共同作用下,關節長期不能正常活動,會造成病人關節畸形、攣縮。患處的關節活動會變得很疼痛。
7、應激性潰瘍:出血性中風病人和大面積腦梗死病人,常常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也是臨床上常見並發症和常見死亡原因。
8、繼發性癲癇: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中風,在過度急性期後,原來腦內的病灶可能會留下"瘢痕", 如果成為異常放電灶,就有可能誘發癲癇,以大發作為主。如果病人發生繼發性癲癇,就要開始正規的抗癲癇治療。
9、腦梗塞後的精神科問題:這個問題越來越得到了關注。
10、痴呆:目前,有報道說,腔隙性缺血灶和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聯系。更有的病人,出現了廣泛的皮質下的動脈硬化、梗死,出現認知功能的下降。
㈣ 腦梗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臨床資料表明,大多數腦梗塞患者在發病前如果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日常飲食,那麼腦梗塞是可以預防的。在此根據腦梗塞的常見原因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控制高血壓:高血壓是引發腦梗塞危險因素之一。有高血壓病史的發病率比正常人增高1.3~2.4倍。
2、積極治療心臟病:有心臟病的患者發生這種病的可能性明顯增加,心肌梗死的患者腦梗塞的發病率約為1%~2%,並在腦梗塞一個月內死亡率高達31% 。
3、重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腦梗塞的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10倍,嚴格控製糖尿病可減少腦血管病變的發生。
4、遠離高血脂和高膽固醇:研究表明,使用降低膽固醇的葯物,可使腦梗塞風險率降低30%。如果你有高血脂或高膽固醇疾病,建議你減少脂肪的攝入,加強運動和葯物治療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5、戒煙、戒酒:吸煙是引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吸煙者相對危險率為1.54倍 ,急性酗酒或慢性酒精中毒也是腦梗塞發生的危險因素。
6、避免高鹽和高脂飲食:鹽攝入與高血壓有重要關系,高脂肪飲食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二者均有腦梗塞的危險性。因此,低鹽,低脂,多吃蔬菜水果會有利抗氧化劑及鉀的攝入,很大程度上降低腦梗塞的危險性。
7、注意氣候的變化:氣溫的變化對血壓有極大的影響,天氣冷時血管收縮,血壓增高易引起腦出血。因此,建議你在天氣變化時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腦血管病的發生和復發。
8、保持良好的心態:情緒易激動而難以控制,遇事急躁愛生氣,個性固執思慮過多者,容易發生腦血管病。保持良好的心態,控制你的情緒,加強自身防護,保持開朗的性格,就能遠離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