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同歸經的腰痛表現
《刺腰痛論》是收藏於《黃帝內經·素問》的第四十一篇著作,全文九百餘字,論述了不同歸經出現腰痛的臨床表現以及其治法,並針對各種伴隨症狀的治療展開論述。《刺腰痛論》是先秦至西漢年間的著作,文字描述與當今相去甚遠,致使晦澀難懂。我在多次閱讀原文後,結合歷代醫家的著作,包括《靈樞經》、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明·馬蒔《黃帝內經注證發微》、明·張景岳《類經》、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明·高武《針灸聚英》、清·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清·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等,形成自己對這篇著作的初步理解,現整理如下。為了方便闡述的邏輯,我會將全文的條文打散,再依據自己閱讀的邏輯進行重新排列。
(一)六經腰痛的表現
①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之所以開篇第一句論述了太陽經腰痛,不僅是因為太陽藩籬御邪於外,更因為太陽腰痛為臨床最常見。太陽腰痛突出一個「重」字,是循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疼痛。《靈樞·經脈第十》:「(足太陽膀胱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強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腨、腳皆痛,小趾不用。」張仲景在《傷寒論》也有論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腰痛,刺郄中太陽正經出血。關於「郄中太陽正經」這個位置,《發微》、《集注》、《類經》、《直解》都認為是委中穴,唯獨《太素》認為是金門穴。我認為應該是委中穴。
②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少陽腰痛,表現為刺痛感(有瘀血阻於經絡之上)和活動受限,需要刺陽陵泉出血。《類經》認為這里刺的是膝陽關,「膝外側之高骨獨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其端則陽關穴也」。
如果從日常臨床的角度來思考,陽陵泉和膝陽關都是可以接受的。常見引起腰痛的肌群為豎脊肌、腰方肌、腹外斜肌、多裂肌、臀中肌、臀大肌、梨狀肌、闊筋膜張肌、股二頭肌、腓腸肌、腓骨長肌等。陽陵泉位於腓骨長肌,膝陽關位於股二頭肌,都有可能因為筋膜牽拉的問題導致腰痛。通過局部刺絡放血,緩解壓力,確實可以改善腰部筋膜應力,從而治療腰痛。
③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䯒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少陽腰痛和陽明腰痛都有「不可以顧」的描述,但是這二者並不相同。少陽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體現的是活動受限;陽明腰痛的描述是「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體現的是情志異常。《註解》《集注》對這句話的解釋還比較隱晦,而《類經》則直接指出來是「見鬼怪之謂也」。
《靈樞·經脈第十》:「(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蠢察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脛骨厥。」而《傷寒論·辨陽明脈證並治第八》:「傷寒若吐下不解,至十餘日,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狀,微喘直視,大承氣湯主之。」這些都說明了陽明經病有情志迅棚異常的表現,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了張介賓等人的註解。
治法上是刺䯒前三痏。䯒骨是脛骨,痏有穴位的意思,即在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這三個穴位上做功夫。
④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少陰腰痛也是循經出現脊內廉疼痛。對於少陰腰痛,應該刺血的位置歷代醫家是有不同意見的,主要是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明代的馬蒔和張介賓認為在內踝上,就應該是內踝後上2寸,跟腱前方的復溜穴,《甲乙》也有「腰痛引脊內廉,復溜主之」的描述;而清朝的張志聰及其弟子高士宗則認為應該是太溪穴。
但我認為他們都錯了。各代醫家這里都是「刺少陰於內踝上痏」,《甲乙》亦如此,但《太素》的原文是:「刺足少陰內踝下二痏」,註解為:「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故取內踝之下」,我覺得更為合理。《靈樞·經筋十三》:「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並太陰之經,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因此我認為這里應該取水泉。水泉帶昌茄位於內踝後下方,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內側凹陷處,是經筋的結點,又是少陰郄穴,有主治痛證的作用。
⑤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症狀存在爭議,因為善言和默默然不能兼存。《發微》和《集注》認為是能說話,但是不清晰;《直解》和《類經》認為是曾經善言,現在默默然。我個人更傾向於《太素》的註解:「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全元起本無善字,於義為允」,即「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
治法上,《類經》取蠡溝,《集注》取經外奇穴,其餘各醫家沒有解釋。我覺得應該是在腓腸肌外,用手觸診,摸到有「累累然」的地方,即局部有條索狀病變,刺三下。彭靜山在《針灸秘驗與絕招》中分享自己的經驗:「觸摸時,見有硬結、壓痛、敏感、快感的反應點,即為病穴」。而王居易在《經絡醫學概述》里提出經絡病變時,有結塊、結節、結絡、脆絡、緊張、下陷、滯澀、水泡等異常表現。現代針灸大家的經驗都強調經絡觸診的重要性,跟厥陰腰痛的刺法不謀而合。
「刺之三痏」的描述和上午的「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不同,沒有具體位置,我認為此時的「痏」應該解釋為針孔或者針刺次數,而不是穴位。這么想來,就更符合上述沒有定位,而以病變部位為針刺點的解釋。
⑱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原文沒提到是太陰之脈令人腰痛,但是看條文是可以看出來的。《素問·繆刺論第六十三》:「邪客於足太陰之脈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太陰腰痛,患者痛引少腹,以及季肋下柔軟處,即腰方肌和腹外斜肌出現病變。刺處各家意見不盡相同,《發微》認為是「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中,故曰腰尻交也」;《集注》則註解為:「腰下胯骨間,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其間」,但是都不知道具體針哪裡。
《針灸甲乙經卷九·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中有一段論述有一定參考意義:腰脊痛強引背少腹,俯仰難,不得仰息,腳痿重,尻不舉,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俞主之。而《類經》認為太陰腰痛取下髎,參考《甲乙》的描述,應該是比較正確的。
(二)奇經八脈的表現
⑫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本條文論述的是陰維脈腰痛的表現。《類經》:「飛陽,足太陽之絡穴,別走少陰者」,而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這么記載:「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因而認為此條文是陰維腰痛的表現。
陰維腰痛,痛時伴情緒異常,例如郁怒狀,悲傷狀,驚恐狀等。據《奇經八脈考》,陰維脈「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循經所過交會的經絡多有治療情志病的作用,故陰維腰痛常伴情志異常。需要注意的是,陽明腰痛也有情志異常的表現,但是二者臨床表現不同。陰維情志異常的症狀多為陰性,如抑鬱,悲傷和驚恐等;陽明情志異常是陽性的,如撞鬼狀,情緒大起大落。
治療陰維腰痛,取築賓穴,各醫家理解一樣,沒有異議。築賓屬少陰腎經,位於太溪與陰谷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內下方,可治療癲狂、嘔吐、疝氣、腿痛等疾病。
⑨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此條文論述陽維腰痛的表現,臨床見患者腰痛,痛處突然腫大。刺處有兩種解釋,馬蒔、張景岳、高士宗三人認為應該是太陽經的承山穴,而張志聰認為是陽維郄穴——陽交。陽交在昆侖直上7寸,加上昆侖到腳底的3寸,剛好是「去地一尺所」。而承山在飛揚外上1寸,按距離算是超過了一尺,但是古人對尺寸的描述並非精確,而是大概;況且《大成》記載承山有治「腳氣膝腫」的功效,也對應上文陽維腰痛有腫的表現。兩個穴位如此相近,無法分辨,只能留在臨床上用實踐去檢驗。或者臨床取穴時,兩穴合用,也符合針灸局部配穴的處方思路。
⑬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本條文論述陰蹺腰痛的症狀及刺法。《奇經八脈考》:「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後,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鼻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
從經絡循行的角度來說,不難理解昌陽之脈是陰蹺脈,也不難理解陰蹺腰痛見痛引胸,視物模糊,言語不能等症狀。需要提出來的是,《刺腰痛論》中有很多專業名詞未曾見過,如飛陽之脈,昌陽之脈,以及下文的同陰之脈,會陰之脈。這是因為《內經》為中醫首部經典,很多學說未成體系,因而專業術語隨著學科發展逐漸被淘汰替換。
《發微》、《類經》認為陰維刺穴應該是復溜,而《直解》、《集注》認為是交信。復溜在太溪直上2寸,交信在復溜前0.5寸,這二穴同屬一經,位置又都符合「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的描述。《針灸大成·肘後歌》:「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針灸聚英·天元太乙歌》:「脊因閃挫腰難轉,舉動多艱行履顫。游風遍體生虛浮,復溜一刺人忻羨」。因此,我認為兩穴均可取,臨床可以同經配穴。《百症賦》:「目覺䀮䀮,急取養老天柱。」養老有治療急性腰扭傷的作用,臨床也可以配合養老一起使用。
⑧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這里論述的是陽蹺脈腰痛的臨床表現及刺法。陽蹺腰痛,患者感覺局部又重又痛,腰部有腫大的情況。《奇經八脈考》:「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因此陽蹺脈與太陽腰痛症狀很像,但是多了一個「怫然腫」的表現。而陽維腰痛也有「怫然腫」,但是沒有「重」的表現,對比不同條文,可以相互鑒別。
刺在外踝上絕骨之端,我認為應該是懸鍾穴,刺三下。《類經》《發微》認為是陽輔穴。二者是膽經的腧穴,一個在3寸,一個在4寸,可以配合用穴。
⑭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此條文論述的是沖脈腰痛的臨床表現和刺法。《集注》:「沖脈者,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於皮膚,滲於脈外,故名散脈也。」
沖脈腰痛有煩熱、活動不利、小便失禁的伴隨症狀。刺處有三種說法:《發微》和《類經》認為是地機。《集注》:「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膝前外廉者,取沖脈之下俞」。《直解》:「膝之前骨,犢鼻穴也,及分肉間,三里穴也,絡外廉,上廉穴也。」
這里的穴位和刺法我無法辨析。原文「在膝前骨肉分間」的描述,很容易讓我理解為足陽明胃經在膝前循行的路線。在腫瘤科針灸做多了之後,不難發現,胃經確實循行在「在膝前骨肉分間」。按照《黃帝內經素問直解》的注釋,也應是如此。但胃經於睛明交於足太陽,與頷厭、懸厘、上關交於足少陽,與水溝、神庭、大椎交於督脈,於承漿、上脘、中脘交於任脈,與迎香交於手陽明,並沒有任何一個穴位交於沖脈。因此取穴我無法定義是哪個。
⑪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慾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此條文論述任脈腰痛。任脈腰痛的症狀以及刺法各醫家難以達成共識。對於汗出,欲飲等症狀,各大家均無異議;但對於「飲而欲走」,各醫家認識不盡相同。《發微》和《類經》認為是陰氣來復,患者欲行走,所以選承筋穴刺絡放血。《集注》:「走者陽象,任與督脈,上下相交,飲已欲走者,陰液周而交於陽也」,認為是一種生理機制的描述,而非臨床症狀,因此也沒有對刺法進行解釋。《直解》:「陽氣虛而陽氣外馳也」,認為是陽氣欲外出的表現,是汗出的內在機制,取得是承山刺絡放血。
這一段我無法辨析,但是刺絡放血應該是針對任脈腰痛的治療方案,這點毋庸置疑。
⑩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本條文論述帶脈腰痛。《奇經八脈考》:「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帶脈腰痛是由於舉重傷腰而得,這是六經腰痛和奇經腰痛中唯一一條有外傷史的腰痛條文。
由於描述為「上郄數寸」,導致帶脈腰痛的刺穴根本無法定義。《發微》、《類經》註解為「委陽、殷門」,《集注》註解為「浮郄」,《直接》注為「浮郄、會陽」,而《針灸甲乙經》則直接定義為殷門:「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惡血歸之,殷門主之(是前衡絡之脈腰痛者)」。
從經文上來鑒別浮郄、委陽、會陽、殷門這四個腧穴的使用比較困難,但《浮針醫學綱要》給了我們新的思路。浮針認為疼痛是有患肌引起的,而且疼痛部位是第二現場,並非患肌所在的第一現場。股二頭肌出現問題時也會引起腰痛。在治療時,需要對股二頭肌進行松解,至於進針點並沒有具體要求。回頭看看浮郄等四個腧穴,剛好就在股二頭肌的區域內。依據浮針的思路,其實這四個腧穴取任何一個均可,重點是將股二頭肌放鬆。
⑲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此條文講督脈腰痛,然而並非出自《刺腰痛論》,而是我從《素問·骨空論第六十》的不同片段摘抄出來,合並在一起的。《刺腰痛論》在奇經八脈中講述了七條奇脈的腰痛表現,唯獨沒有講督脈。但在《骨空論》中有記載督脈病的表現,指出督脈會引起脊柱的僵硬強直,這自然也包括腰部的屈伸不利。臨床上也常常見到患者脊柱中間出現腰痛的表現,故我將它合並在一起。
督脈腰痛取穴,「治在骨上」,取督脈上的穴位。《骨空論》提出了臨床治療需要針刺「骨空」,並指出各個骨空的位置以及主治作用。其中,屬於督脈相關的便是「脊骨上空」、「髓空」和「脊骨下空」。韋以宗教授以《骨空論》為基礎,創「骨空針法」,收錄於其著作《中國整脊學》。其中,針對腰部疾病的骨空,且「治在骨上」的,便是腰俞穴。《岐黃針療法》一書提出,在治療腰痛時,需要將針深刺至骨,療效方佳。我認為這對腰俞穴的操作有很好的參考意義。「甚者在臍下營」,《類經》註解為陰交穴,可以參考。
(三)浮絡腰痛及經筋腰痛
⑥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說文解字》:「解,判也。」解就是將一個整體分開的含義,解脈指的是散在膀胱經的浮絡。《集注》註解脈為「散行橫解之絡脈」;《類經》「足太陽經之散行脈也」。
聯繫上下文,可知太陽浮絡令人腰痛,腰痛似折,伴肩部牽涉痛,視物不清,小便不禁,善恐等症狀。與太陽正經腰痛單純的沉痛相比,太陽浮絡的症狀更多。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病程不同。葉天士在《臨床醫案指南》提出了「初病在經,久病入絡」的說法,認為經主氣,新病治氣;絡主血,久病治血。因此,解脈令人腰痛,需要刺絡放血,且放血的量必須大,達到「血變而止」才行。
另外,太陽浮絡的症狀和多個條文相似,需要對比,加以鑒別。首先是腰痛伴牽涉痛,如果見牽涉脊柱內側緣疼痛,為少陰腰痛,刺水泉;見牽涉到少腹和季肋下疼痛,為太陰腰痛,刺下髎;見牽涉胸部疼痛,為陰蹺腰痛,刺復溜交信;見痛引肩,刺委中放血。另外,在《甲乙》里還有一些條文對此做了補充:「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氣沖;腰痛引小腹,居髎主之」。其次是目䀮䀮然,見於太陽浮絡腰痛和陰蹺腰痛;以及遺溲,見太陽浮絡腰痛的「時遺溲」和沖脈腰痛的「甚則遺溲」。這些可以從伴隨症狀以及症狀程度加以鑒別。
⑦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本條文是對上一個條文的補充說明。解脈腰痛的臨床表現是「痛如引帶」和「痛如折腰」。也是採用刺絡放血的方法,尋找委中穴上的「如黍米」的結節點,點刺放血。這里應該是一些靜脈曲張的表現,局部壓力過大,點刺後瘀血會噴射出來,直到變色才算治療結束。黍米是古代一種糧食作物,也叫黃米,大小如同稻穀一般。
⑮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本條文最為特殊。無論六經腰痛,抑或奇經腰痛,都是獨一經脈腰痛的描述。即使是解脈腰痛,也是對太陽浮絡腰痛的一種陳述,是對經脈腰痛的補充說明。但肉里之脈並非單一經脈的腰痛,借用傷寒學的名詞,這是「合病」腰痛。
《黃帝內經注證發微》:「足少陽膽經有陽輔穴,又名分肉,故王氏以肉里為分肉」。《黃帝內經集注》:「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紋理也」。《類經》:「肉里,謂分肉之里,足少陽脈之所行」。依據這三家解釋,很多人會誤認為這就是少陽腰痛的症狀。可是,前文已經有「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的描述,為何又要重復再講一遍完全不同症狀的「少陽腰痛」呢?這很明顯不合理。前文重復說同一條經的都有其意義。太陽腰痛和解脈腰痛是正經腰痛和浮絡腰痛的區別;兩條解脈腰痛的症狀高度相似,互相補充,是同一個病名。但肉里之脈的描述和少陽腰痛全然不同,病名也不同。
分析一下這個條文。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肉里之脈的主訴症狀和其他經脈不同,強調了一個「不可以咳」。需要指出的是,這個並非是指腰椎間盤突出症或者腰椎狹窄等椎管內病變。管內病變因咳嗽等腹壓增加的情況,會出現腰痛,但是表現為「腰似折」而非「筋縮急」。因為涉及到「筋」,而筋縮急又是經筋病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於是我在《靈樞·經筋十三》尋找答案: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 …
從《靈樞·經筋十三》中可以看出,少陽經筋和陽明經筋會互相影響,二者在外輔骨發生聯結。因此,肉里之脈不是簡單的少陽腰痛,而是少陽陽明經筋腰痛的表現。而少陽經筋和陽明經筋均深入在里,結於骨,這就符合古人命名為「肉里之脈」的樸素思想。
那麼肉里腰痛如何治療?刺「太陽之外,絕骨之後」。馬蒔、張志聰和張景岳都註解為「陽輔穴」,而高士宗註解為「跗陽穴」。這兩個穴雖然非常接近,但依據上文分析,應該是少陽經的陽輔穴更為恰當。
《刺腰痛論》原文仍有十六、十七兩個條文未在本文中註解,只因我未能讀懂其含義。思量再三,決定不做強行註解,以免誤人。至此,九百餘字的《素問·刺腰痛論》便算是讀完了,成文近八千字的讀書筆記,也算是有個簡單的交代。此為本年度第一篇中醫類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