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分析問題
一、什麼是問題?問題就是某一事物的現狀和自我期待值的差值。一般來說,差值越大,問題越大! 二、對問題的初步分析工作包括:1. 收集有關問題的信息--要注意區分描述性信息和人們對問題的評論信息。2. 界定問題的范圍--問題涉及哪些人?哪些部門?與哪些事有牽連?3. 分析問題可能導致的後果。4. 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要注意區分哪些是問題產生的原因,哪些是問題本身的特徵。三 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是才思敏捷還是遲鈍愚笨,其差別多半並不取決於大腦本身的素質,而取決於我們如何很好地使用大腦。 愛德華.德.波諾博士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教授。他在與人合著的〈學會思考教程〉一書中匯集了一套改善人們思維的簡單技巧。德.波諾博士認為"聰明才智體現在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上,而在這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得更好些" 下面是他提出的七條基本方法。 第一步全面考慮事物的優缺點及其重要性 改善思維的關鍵性的一步就是在我們觀察事物時不要局限自己的眼光。讓我們做這樣一個試驗:環顧屋子裡的擺設,找出有多少件紅色的物體。看完以後,閉上你的眼睛,說說屋裡有多少綠色的東西。然後再睜眼看看。你覺得奇怪嗎?這是因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紅色的東西上,使得你對其他顏色的東西視而不見。對於一個想法也是同樣。我們多數人在頭一次聽到一種新的主意、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時,就會本能地作出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然後,就運用自己的智能為這種方法辯解,為了避免落入這一舊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照第一步的要求去做。德.波諾通過下列例子解釋這個方法:在一次有關公共汽車設計問題的討論中,有人建議取消所有的座位。你對此有何反應?為什麽?不管你怎麽說,現在讓我們重新看待這個問題。這次遵照第一步的方法,花三分鍾的時間寫下你所能找到的、有關這一想法的每一件好處、每一件壞處,以及那些談不上好壞,而僅僅涉及利害關系的問題。大多數人十分驚奇地發現,他們竟然列出八條、甚至十條優點(包括某些並不那麽明顯的優點,比如說"汽車將會更便宜和更容易維修"),同樣地列出了許多缺點以及幾條有關利害的問題(比如,"舒適在公共汽車上並不是那麽重要")完成第一步的目的是開拓我們的思考范圍,不致使自己成為固有偏見的恭順的僕人,換句話說,第一步是為了擴展我們的注意力,防止我們只見紅色,不見其餘。 第二步 考慮所有的因素 這個方法是讓你通過有意識的努力,確保自己考慮過與某項決定有關的所有因素。假設你正在考慮買一所新房子,採取第二步可以保證你提出所有該問的問題。雖然那些顯而易見的條件,比如說大小、價格、層次等都會涌現在你的腦子中,但是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列出每一條有關的因素的話,你就有可能忽略其他的問題,例如:電視的接收情況好不好?有沒有一條使你受到約束的地方法規?萬一在天寒地動時停電,下水道是否能很快排空?一對夫婦在夏天打算買一所房子,於是一位朋友問他:當樹葉落光後那片地方會是什麽樣?結果證明,如果沒有那些樹葉遮擋的話,他們看到的會是一堆報廢的汽車。 第三步 考慮後果及其連鎖反應 第一步和第二步為我們展現出所有的可能性,第三步將幫助我們判斷那種可能性最好的,人與動物的一條重要區別就在於有能力想像自己行為的後果。而學會系統地運用這一技能將會使你得到很大的提高。德.波諾博士的方法就是分四個階段來設想一項決定可能帶來的後果:1.立竿見影,2.短期的(1-5年),3.中期的(5-25年),4.長期的(25年以上)。在課堂上,德.波諾博士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世界上的石油都用完會怎樣""如果一種新的電子機器人代替工廠的工人如何辦?想像一下他們的後果》"學生驚異地看到,對於立即發生的和短期內將產生的影響和推測是如何引導他們他們預見較長時期以後可能發生的一切。很快,他們就掌握了足夠的技巧,並用此方法來對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作出決定。卡里如果運用此方法,就會比現在幸福,很多年以前,他正要去見一位年輕的女人,一塊喝點什麽。當時,他已經是已婚的中年人。他說這不過是隨便玩玩。但是,他只看到了眼前結果,要是聰明的話,他會想到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他可能墜入情網,這可能會導致一場痛苦的離婚.......被激怒的前妻可能會指使孩子們反對他......20年後,他會成為一個中年妻子的年老的丈夫,而他棋子可能會離開他去找與自己年齡相當的男人,正像你可能會猜想到的,所有這一切都發生了。 第四步 明確意圖、目標和真實目的 人們經常忘記使用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在做每一件特殊的事情時,開列出你所有的理由。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明確目的所在,但是那些隱藏的、或無意識的目的經常會卷進來干擾我們。有一個打網球的男人總是輸球,因為他試圖一拍就將球扣死-可是球偏偏扣在網上。雖然他認為贏球是他的目的。可事實上卻被另一個目的所迷惑-他想露一手,追求這個目的妨礙他實現另一個目的。明確我們的目的有助於我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德.波諾博士講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祖母打算織毛衣,而家裡剛剛學步的小孫子把毛線扯得一團糟,老奶奶生氣地把他放進圍欄里,結果孩子嚎啕大哭,她不得不把他抱出來。這時候她意識到,自己的目的並不是把孩子留在裡面,而是要把他和毛線展開。於是,她讓孩子留在外面,自己爬進圍欄,就這樣解決問題。 第五步 提出優先考慮的問題 在你想出的許多可能性中,這一步將幫助你進行評價和選擇。德.波諾博士就舉這樣一個例子。假設有人要向你借錢,在你全盤考慮後,選擇三條最重要的因素。最先考慮問題會是:"他什麽時候能還?"如果父母借錢給自己的女兒,那最先考慮可能是"要這些錢干什麽?"我們有許多人往往憑感情做決定,我們感覺什麽就要去作什麽-但是,感情不能代替思維。 第六步 選擇范圍、可能性 即使運用上面幾條思維方法,你也許還沒發現解決你問題的滿意答案。發掘可供挑選的方案關鍵是在你慣常的思路之外尋找可能性。愛迪生在尋找電燈燈絲時,曾經試驗了幾千種似乎不會成功的材料,包括軟木塞、魚線和柏油,他最後用了一條碳化卡紙才獲得了成功。學會開闊自己的思路,想像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包括那些原來覺得辦不到的或者荒唐可笑的事。允許你的思路自由馳騁,並接受他所供奉的一切。靠正確的感覺和判斷力進行篩選則留待以後去做。有許多辦法可以尋求具有創造性的選擇方案,一是按照與一般思路相反的思路想想,另一個是檢查一下你設定條件,如果你還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選擇的方案,也許就是因為你不必要限制了自己。擺六根火柴的問題就是典型的一例。桌上放著六根火柴,要求你把他們擺成4個等邊三角形。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也許會斷定用六根火柴根本無法擺成兩個以上的三角形。但是有誰告訴你必須在二維空間解決這個問題呢?如果你這樣反問自己,答案突然就會變得一目瞭然:你可以搭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四面體,它的每一面都是一個等邊三角形。 第七步 其他人的角度 問題經常會牽連到與其他人,比如說與你的配偶、上司或者鄰里之間的沖突。如果你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將會找到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法。為了看看第七步是如何幫你思考的,寫下看來是與你持不同意見的其他人的觀點。這不僅肯定會產生令你驚訝的想法,你也許還能很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近,洛特從一個商人那裡買了一個新的汽車上用的收音機,那是商人極力推薦的。結果證明並不比他換下來的好。洛特很想沖進商店要求退款,但洛特想到應當設身處地為商人著想,所以洛特採取不同方式,避免挫傷對方的自尊心。商人給洛特換了一個好得多的收音機,而沒支付價格上的差額。題記:綜觀以上講的無外乎是對問題的分析,多角度,全方位的考量,但如只是問題的分析,並不代表可以一定將問題順利解決。相信以上方法,只是幫助我們處理繁復日常工作的開端而已……
㈡ 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有哪些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習的要求和動力不夠。對學習的要求不夠高,學習的資料較淺,學習的范圍較窄,系統性、專業性、深入性不強,從而使得學習的效果不明顯。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主要表此刻:一方面,學習的自覺性不強。沒改變那種「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良好學習習慣。自我較注重單位安排的各種政治、業務學習,而對其他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另一方面,學習的鑽勁不夠。學習過程中,我認真做了筆記,但往往淺嘗輒止,沒有做深入消化,領會內涵,全面貫徹;
第三,學習重點不清。自我沒有認真把握學習重點,但求面面俱到,結果忽視了直接相關工作需要的重點學習。二是職責意識不夠強。由於大局意識不夠,往往只管自我職責以內的事,其它的事就少有過問。
有時,自我明明看見其它同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因礙於面子或是認為不該自我管,也就沒有主動提出來幫忙改正,而是放之任之。
有時自我認為無足輕重、無礙大局、可干可不幹的事,也就無動於衷;有時本該今日幹完的事,也隨便拖到明天干。
三是處理問題理論聯系實不夠。盡管我也經常學習,但學習的深度不夠。我經常告誡自我要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可總是講在嘴邊,忘在手邊,結果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簡單,對具體問題分析力度不夠,不能全面運用發展的、聯系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和處理問題。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平時疏於學習。在知識結構日新月異的今日,不學習,就要落伍。以往我總認為,只要能把本職工作干好,其他學習都無關緊要,殊不知,學習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僅有深入地、系統地、全面地學習,才能更好地勝任自我的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我認為只要能幹好本職工作就行了,而放鬆了對其他知識的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也只滿足於看看黨報黨刊、聽聽時事新聞,讀讀書本,偏重於時事了解,而對於_的學習不夠,致使理論基礎薄弱。
由於忽視了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和掌握,對於自我所學的東西,也沒有認真去深入消化,吸收,也就不能很好地做到把自我所學貫徹到實踐中去,落實到行動上來,致使在實際工作中政策水平較低。
加之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對於學習制度堅持不夠,老愛犯「三分鍾」熱情的毛病,這一不良習慣致使學習收效不大。
二是思維局限,認識落後。思維局限,認識落後,進取意識不夠強,認為工作上過得去就行,不求冒尖,但求穩而不亂,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
按部就班,認為只要規規矩矩地按條款、按規章制度辦事,工作不出錯,不給組織添亂子,也就問心無愧。沒給自我樹立起跨越的高標桿,讓自我朝著目標堅定地走下去,反而缺乏向更高目標追求和奮斗的活力與勇氣。
三是群眾觀念弱化。我們的一切出發點應著眼於廣大人民群眾,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真正做到情為民系、權為民用、利為民謀。
由於我們工作經常直接與企業職工接觸的機會多,與他們之間的交流較多,看到群眾的疾苦多,聽到群眾的呼聲多,漸漸地麻木了、習以為常了,群眾觀念弱化,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弱化。
三、整改措施:
隨著機關作風整頓活動的不斷深入,經過對自身存在問題的排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問題,也更加增強了我改正錯誤、提高自我思想素質的信心和決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決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
一是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質。全面認真系統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認真學習黨的有關政策和省委一屆一次全會以發市委一屆一次全會精神,在工作和學習中牢記共產黨員的六條基本要求。
按照合格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我,時刻把堅定共產主義夢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為自我的立身之本、奮斗動力和行為坐標,立黨為公,甘於奉獻。
二是進一步改善工作作風。努力做到善於克服消極思維、模糊認識所造成的各種束縛,破除急躁情緒,迎難而上,進取工作;善於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規律性。
善於從事物之間的種種聯系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善於從政治、全局的高度認識事物;善於根據個人具體情景和自身工作特點,不斷完善和提高自我,腳踏實地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本事。經過學習,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夢想信念,緊跟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職責意識、憂患意識,在強化服務意識上下功夫,為領導決策出謀劃策,獻智獻力。
時刻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思想上築起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堅固防線,增強拒腐防變的職責感和緊迫感。
堂堂正正做人,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時刻以樹立機關幹部良好形象為自我行動、處事的准則,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我,敢於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努力做到勤政廉潔。
今後,我將以這次活動為契機,繼續查擺自我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轉變工作作風,改正不足,提高自我,真正使自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凈化、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作風得到進一步改善、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努力把自我的各項工作做好,取得成效。
㈢ 如何去分析一件事或物
1、一分為一法:即是由單純思想的人(小孩),對待事物和人,只看到了它的表面現象,不去研究現象背後的原因。
2、一分為二法:這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事物有正反兩方面,有對事物或人深入研究的人會用此法來分析事物或人產生的現象及原因。此法有很大的精準性。這是思想者所常用的思維分析方法。
4、一分為四法:事物是由四性的,這一點不被多數人所知。一分為四法是對事物分析更為全面的一種思維方法,常用於對事物的謀劃及對待事物應採取的更為客觀有效使用的方法,是一分為三法的進一步演化與應用。它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但不被人們所認知,在中醫中將其應用於辯證施治,其它領域則少有人用之。
例如:人一分為一法:一個人
男人或女人
一面性
一分為二法:男性人、女性人
有性別的特徵
兩面性
一分為三法:男性人、女性人、無性人
三面性
一分為四法:男性人、女性人、無性人、兩性人
四面性
清代劉純在《誤治余論》里說:陰陽之分不盡已矣。人非男女之別,萬物具備四性也,人者有男、有女、有天宦、有兩性人。
也就是說矛盾問題應當考慮四個方面;第一是矛,第二是盾,第三既是矛又是盾,第四既不是矛又不是盾。尤其是搞科研的高級知識分子,要掌握這種廣闊的思維方法,不然的話可能不容易出成果。例如物質問題,是否應當考慮有物質,也有反物質,既是物質又是反物質,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反物質。
比如朋友的劃分。如果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那麼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因為沒有有恆的敵人,也沒有有恆的朋友。夫妻兩個人都要磕磕碰碰的,別說朋友了。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劃分敵人太多了,就要打擊一大片;劃分朋友太多了,就難免看走了眼,也容易吃虧上當。按一分為四的觀點就清晰得多,敵人是很少的,朋友也是很少的。可是既是敵人又是朋友的,這是比較多的。利害相同的時候就是朋友,吃了點虧就是敵人。但是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這是最多的。這是為什麼呢?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所以既不把你當作敵人也不和你交朋友。如果這樣劃分朋友和敵人,自己就不會看走了眼,也不會出虧上當,更不會絕交朋友而氣惱,也不會因為增添敵人而恐懼。因為是敵人又是朋友的情況,本來就是比較多的;一會是敵人,一會是朋友,是十分正常的。所以說一分為四的分析思維方法是最全面的。
佛家在經典的敘述中已將一分為四的方法運用到了極致,因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只有具備了大智慧的人才能領會透徹。如對於「道」的描述,是空,是無,即是空是無,也是非空非無,只有空無兩不佔,才是得到了「道」的真諦,反過來應對世俗才能達到超然灑脫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