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的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不停地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地球的公轉周期是一年,天文學上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地球公轉軌道(黃道平面)與地球的自轉平面(赤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夾角,大小是23°26′,這個夾角造成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同一地點在不同的時間獲得的熱量不同,就形成了四季更替現象。四季更替其實是地球的自轉傾角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⑵ 畫圖說說地球上的四季是怎麼產生的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
現在分析一下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回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回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回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擴大。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復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回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2.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四季的天文意義,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
西方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從天文意義上講,我國的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界限更為科學。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例如,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⑶ 作圖解釋地球上為什麼有日出日落和四季更替
1:地球公轉與轉的軌道所在的平面有夾角導致地球在轉動的時候是斜著轉動的。(黃赤交角的存在)
2: 地球的公轉軌道近似一個橢圓形,而太陽大概處於其中一個焦點附近。
所以:在地球公轉的不同時間段離太陽的遠近不同。而且由於夾角的存在導致在不同的時間段地球南北所受太陽照射的強烈和太陽光線的角度也不同(太陽光線照射角度小的熱量就小)。這樣不同的時間段就會有不同的氣候了。一年四季也就互相更替了。同樣的道理由於赤道附近總是處於太陽光線的直射狀態下所以熱帶地區只有夏季。還有地球兩極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出現極晝和極夜的現象。
3:地球不透明。
其實,夏至時地球在遠日點但太陽照向我們,冬至相反我們背向太陽,由此證明,與太陽的遠進是次要的。
⑷ 畫圖法說明四季形成的成因
地球的中軸與日地之間的平面不成直角,而是一個66.5°的傾角。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它的中軸自始至終保持著這樣的傾斜度,這就是世界各地出現季節交替的直接原因。
⑸ 用示意圖畫出地球四季變化形成的原因(在示意圖中畫出陽光的直射點,
四季的形成原因是:地球一面自轉一面公轉,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形成了 23°26′的夾角。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26′之間回歸移動。 在地球上 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的地區一年內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是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導致同一緯度的地區太陽輻射也隨季節變化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從天文含義看,夏季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冬季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獲得太陽輻射居中。
⑹ 作圖解釋地球上為什麼會有日出日落和四季更替
地球公轉示意圖,通過示意圖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球公轉產生了四季更替
⑺ 地球的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都有烤火取暖的體驗:當我們正對著爐火時,感覺特別烤人,斜對著時,就不那麼熱了。其實地球四季的形成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面傾斜成66度33分的夾角。由於地軸的傾斜,當地球處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面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太陽高度大的時候,太陽直射,熱量集中,就好像正對著火爐一樣。而且太陽在空中經過的路徑長,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必然氣溫高,這就形成了夏季。反之,當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熱量分散,相當於斜對著火爐。而且太陽在空中所經路徑短,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就低,於是就形成了所謂的冬季。在由冬季到夏季的過程中,太陽高度由低變高,氣溫慢慢升高,就到了春季階段。同樣道理,在由夏季到冬季的過程中,太陽高度由高變低,氣溫慢慢下降,於是就形成了過渡階段的秋季。由於地球永不停歇地這樣側著身子圍繞太陽這個「大火爐」運轉,這種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
⑻ 地球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
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和地球自轉的軸心之間有個夾角,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的時候,地球上陽光的角度將會產生差異,這個差異在6.22日和12.22日左右的時候達到最大,而在3.21日和9.23日左右的時候基本處於中間。不同的位置地球上相同地方吸收的熱量不同,由此產生了周而復始的四季。
⑼ 用示意圖畫出地球四季變化形成的原因。(提示:應在示意圖中畫出陽興的直射點,並在
圖中標注的春夏秋冬即表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很明顯可以看出,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部分地區
⑽ 用示意圖畫出地球四季變化的原因
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