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血標本發生溶血的原因
溶血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紅細胞溶解,簡稱溶血。溶血一般可由多種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血標本發生溶血的原因吧!
血標本發生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難: ① 病人由於嚴重脫水、休克、惡液質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環差,血管不充盈。採集血標本時,操作者多將止血帶扎得時間過長,並用力拍打擬穿刺部位,穿刺後往往流血不暢而擠壓穿刺點周圍。這些機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 采血時由於患者緊張導致血流不暢,抽血時間過長,血標本中混有泡沫,標本放置一段時間後泡沫部分迅速乾燥,造成血細胞破壞而溶血。
2、操作不當: ① 采血標本時,未使用采血針頭,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於塑料注射器發澀不好徐徐抽動,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負壓進入注射器,往往使標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採集血標本後操作者未按操作規程將血液沿試管壁緩緩注入,而由於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時用力過大、速度過快造成血細胞破壞而溶血。 ③ 血標本注入試管後由於受到過度晃盪造成血細胞破壞而溶血。 ④ 采血標本時,直接在輸液處針頭抽取,由於血液中混有葯液而造成溶血。 ⑤ 一次性注射器針頭與針栓銜接不緊,抽血時,產生氣泡。 ⑥ 采血部位用碘伏消毒時,在碘伏未乾的情況下就進行穿刺,標本容易發生溶血[2]。
3、抽血器具不合格: ①抽血器具均為一次性塑料製品,是由高分子材料、增塑劑、穩定劑等組成,不合格的塑料製品會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可以造成溶血。 ② 使用玻璃試管時由於試管不幹燥或不清潔可造成溶血。
4、存放不當: ① 血標本採集後未及時送檢,放置時間過長,可造成溶血。 ② 冬天血標本採集後放置在窗口處,因溫度太低而凍結。
血標本發生溶血的對策1、 因末梢循環差而導致抽血困難時,扎止血帶時間不要過長,更不要反復拍打穿刺部位。 可將肢體下垂片刻,紮上止血帶後再握拳,仍抽血不暢,可松開止血帶片刻再紮上止血帶。必要時,更換缺緩穿刺部位,可用熱敷的 方法 ,對要穿刺的部位熱敷片刻,再行抽血。
2、 如確實無法抽取合格標本時,應將抽取的帶泡沫的血標本立即送檢。
3、 采血標本時,應選用專用一次性答乎采血針頭及含負壓的一次性密閉塑料試管,真空采血可 縮短采血時間,避免血流不暢。
4、 對採用一次性注射器採取的血標本,應檢查注射器是否漏氣,針頭與針栓是否銜接。抽 血時應徐徐轉動抽動針栓,向試管中注血時要沿著試管壁徐徐注入。
5、 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抽取血標本,避免在輸液處針頭抽取血標本。
6、 嚴格把好采血器具質量關,避免使用不合格試管。
7、 妥善放置採集的血標本,避免標本受凍或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污染而溶血。嚴禁全血冷 凍保存,以免造成溶血。
8、 抽取的血標本要由專門人員及時送檢,避免家屬送檢血標本,以免血標本劇烈震盪而溶 血。
9、 創造有利於身心健康的采血環境,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告知患者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
治療溶血病的方法一、新生寶寶剛出生時就要做好各項工作
a.分娩時,就要做好新生兒的搶救准備。
b.胎兒娩出立即斷臍,減少抗體進入寶寶體內。
c.保留臍帶,以備嚴重溶血病患兒換血用。
二、對小寶寶的治療
ABO溶血病患兒主要表現為黃疸、肝脾腫大、貧血。臨床症狀輕重差別很大,輕者常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相似,嚴重者可有明顯的症狀。新生兒出生後要嚴密觀察黃疸出現時間,一般第2~3天,嚴重者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並要注意黃疸加深速度,清扮悉如膽紅素濃度過高,不及時處理可引起膽紅素腦病,以後影響智力,所以ABO溶血病要及早治療。
a.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黃疸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它的優點是退黃疸快,副作用少,皮膚黃疸接受光照後膽紅素可分解成水溶性,從腸道、尿中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可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副作用:光照療法時有的寶寶可出現一過性皮疹,大便次數增多等輕微的副作用,這些症狀不需要處理,停光照後可自愈。
b.葯物治療
黃疸較嚴重者可反復多次光照療法,同時加用葯物治療。可用抑制抗原反應的葯物以減少繼續溶血,活躍肝細胞酶系統,可加速膽紅素代謝和排泄或阻止膽紅素在腸道的再吸收及中葯利膽退黃。
C.補充鐵劑或輸血
絕大多數ABO溶血病的寶寶不需要換血,經積極治療後預後良好。新生兒ABO溶血病常同時伴有貧血,其程度與溶血程度一致。輕度溶血者常貧血較輕,嚴重溶血病患兒可有較重的貧血,可根據貧血程度給予補充鐵劑或輸血等相應的治療。
減少溶血病發生的方法⒈有可能懷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媽媽,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體效價高者可在孕前先進行中葯治療來降低抗體,預防懷孕後寶寶患ABO溶血病。
⒉孕後定期查抗體效價,第一次孕16周開始查抗體,第二次孕28~30周,以後2~4周查一次,自抗體效價增高時開始予孕婦口服中葯,每日一劑至分娩。
⒊孕期診斷為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在24、30、33周各進行10天的綜合治療,以提高胎兒抵抗力。
⑵ 抽出來的血液發現有溶血現象是什麼原因
分析如下:
1、甲亢和糖尿病是不會發生溶血的。抽出來的血液發現有溶血現象,世散最可能的原因是外在因素,如帶著針頭把血液直接打進試管、注射器或試管中有水、抽血穿刺困難、壓脈帶束臂時間過長、劇烈震盪、離心轉速過高時間過長等原因均可導致坦返緩溶血。
2、另外的可能是患者有某些溶血性疾病:如溶貧、自身免疫性溶貧、蠶豆病、陣發性讓模血紅蛋白尿症、某些感染等;但患者往往有皮膚與鞏膜發黃、血紅蛋白尿、貧血、肝脾腫大、神經症狀、發熱等明顯臨床症狀,所以如果沒有明確可查的原因情況下,一般考慮上述的第一類原因。
⑶ 靜脈采血時,怎樣才能避免溶血
臨床檢驗結果是否可靠,除了檢驗儀器和設備,以及檢驗人員的業務素質外,主要取決於臨床檢驗的質量控制。臨床檢驗的質量控制包括病人的准備、標本收集、運送、分析前處理、分析過程、結果計算、報告書寫等全過程。這中間,除了過失誤差外,影響檢驗結果的主要是生理學變異及分析變異(即誤差)。而正確的收集標本就是為了排除引起生理學變異的種種因素。 A、影響機體生理指標的主要因素。 1、運動:強烈的肌肉運動明顯影響體內代謝。其暫時的變化是血中非酯化脂肪酸迅速下降,繼而上升,丙酮酸與乳酸接著升高。此時受檢人員由於呼吸急促,而使二氧化碳壓PCO2下降血PH值上升。持繼較長時間的變化是由於肌細胞酶的釋放引起血清肌酸激酶(CK)、穀草轉氨酶(GOT/AST)、乳酸脫氫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相繼升高。運動對生理指標的影響與機體平時有無體育訓練及有無疾病有關。故一般在做血液檢查時,應該採取晨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采血。而在院外,匆忙起床趕到醫院門診采血的病人應至少休息15分鍾後再抽血。 2、緊張與情緒激動:可影響神經內分泌功能和呼吸。造成非酯化脂肪酸和乳酸升高。因此,取血標本時,應在患者相對安靜和情緒穩定時採取。 3、飲食的影響:早晨空腹采血可以相對避免飲食對某些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 血液化學成分可因飲食量及性質而異。大量進食後取血檢測,可使葡萄糖、鉀、鹼性磷酸酶及甘油三酯升高。但酶的測量如轉氨酶(ALT)、澱粉酶(AMY)及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ea)、鈉(NA+)等項目的測定則不一定要求空腹抽血。在採取空腹抽血時,如果延長空腹時間,則可使血糖與蛋白質測定結果偏低,而膽紅素及脂肪酸等升高。在做葡萄糖耐量試驗的前三天內,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少於300g/日,否則測得的糖耐量曲線可以升高。 食譜對某些生化指標有一定影響。如高蛋白的飲食可使血中尿素氮、氨、尿酸偏高,患者喝大量含咖啡的飲料,可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引起血中脂肪酸上升。 4、酒對生理指標的影響:飲酒可造成血中乳酸、尿酸增加;如連續三個晚上飲酒,則可使血中GPT/ALT升高,而GOT/AST下降,γ—GT(谷氨醯轉肽酶)上升最為顯著。長期有飲酒習慣者,大多可有高甘油三酯血症,γ—GT也會長期不正常。 5、取血的體位對結果的影響:體位改變可引起某些生理指標的顯著變化。所以住院病人與門診病人檢查的結果會有所差別。甚至同一個病人在病房檢查的結果與到門診檢查的結果有一定差異。國外學者比較了十七個項目在站位(只在取血時坐1分鍾)與卧位(卧床30分鍾)情況下採取作臨床檢驗的變化。其中有12項站位顯著高於卧位。其中鉀+30%、鈣+4%、磷+3%、鐵+7%、總蛋白+9%、白蛋白+10%、總酯+9%、總膽固醇+8%、穀草轉氨酶+6%、谷丙轉氨酶+15%、鹼性磷酸酶+11%、酸性磷酸酶+6%。 此外,在做血氣分析時,因呼吸的影響,二氧化碳分壓(PCO2)卧位比站位采血高3-4mmHg,氧分壓(PO2)則低2-3mmHg。 高血壓病人由卧位變為站位時,其血管緊張素顯著上升。 B、葯物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干擾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二方面。 1、葯物對臨床檢驗分析方法的干擾:某些葯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可對臨床檢測的任何步驟進行干擾。其干擾原因可由葯物本身的物理性質如葯物的顏色與葯物本身所發出的熒光,或葯物的化學性質如強還原性,或葯物與血漿蛋白形成復合物或葯物本身對血清酶的抑制等來決定。而造成臨床檢測結果與機體實際情況的差別。 2、葯物通過其生理作用、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改變機體生理參數。這類影響有的是臨床治療所需要的,有的則是不需要的,即平時所說的葯物的副作用。故在採取檢驗標本前,應事先了解患者是否服用了某些葯物。另外,臨床上經常用血液學方面的檢查來評價某些葯物的療效,及其副作用對人體的反應。由於某些葯物中的成份可以改變機體某些生化參數,故在做此類臨床葯物監測時應排除此類葯物對檢測的干擾與影響。例如:長期服用避孕葯的患者由於肝酶的誘導合成增加,可使轉氨酶(GPT、GOT)及轉肽酶(如γ—GT)轉肽酶升高。 D、溶血標本對被測物的干擾與影響 臨床檢驗標本必須保證在收集過程中不發生溶血。若肉眼可見溶血時,血漿中血紅蛋白的濃度已超過0.2g/L。溶血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對血液中被測物質的濃度的影響:紅細胞中鉀的含量為血清中的20倍,在正常情況下,紅細胞中的K+平均濃度在100mmol/L,而血清或血漿中K+的濃度約為3.5~5.5mmol/L。若標本溶血,則做電解質測定時,鉀的測定結果會大大升高。再如1%的紅細胞破壞而造成血液標本溶血時,乳酸脫氫酶的測定結果可為實際水平的272%,GOT為實際水平的220%。 因此,在做上述項目檢測時,不能有絲毫溶血。 ⑵溶血干擾光度分析:溶血可干擾臨床檢驗的比色反應。如溶血時,某些被測物質的摩爾吸光系數會發生改變,而使檢測結果發生變化。 ⑶溶血時,血紅蛋白被釋放入血漿,可干擾肌酐(Cr)、膽紅素(Bil)、膽固醇(Ch)等物質的檢測反應。 ⑷溶血時,除了紅細胞破壞外,粒細胞系統亦可破壞而釋放出谷氨酸脫氫酶等酶類,使被檢測的血清酶含量升高。此外,溶血時血小板破壞後,可使鉀(K+)、鎂(Mg++)、酸性磷酸酶(ACP)、醛縮酶等升高。 E、血液標本的採集與注意事項。 1、采血部位:一為靜脈血,二為周圍血,還有特別項目如血氣分析採用動脈血。 靜脈采血一般取前臂靜脈抽血,也可從其它部位取血。靜脈血大多用於臨床生化、免疫、細菌培養、交叉配血等檢驗。周圍血過去大多用於血常規檢驗,其取血部位可在手指、耳垂、足跟等部位(尤以小兒)。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國外血細胞計數儀的引進,原有的周圍采血作血液分析的方法已不能適應儀器和檢驗質量控制的要求。故大多數醫院都改周圍采血為靜脈采血。 2、靜脈采血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⑴、止血帶的使用問題:主張最好不要使用止血帶抽血。因使用不當,可致血液淤滯,引起溶血或改變某些成分的含量。文獻報道:使用止血帶3分鍾與1分鍾對比,總蛋白可升高5%、膽固醇可升高5%、膽紅素可升高8%、血清鐵可升高6%、GOT可升高10%,凡與蛋白質結合的物質都可升高。因此,在抽取靜脈血時,止血帶時間不能使用過久,或最好不使用止血帶。 ⑵、采血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a、當一側手臂輸液時,應從另一側手臂取血,如患者正在輸葡萄糖和鹽等液體,如從同一側手臂抽血做檢驗,其檢測結果肯定升高。護理人員不可從正在輸液的針頭處取血作檢查,否則將會嚴重影響被測物濃度。 b、除非是危重病人搶救,應盡量不在輸液過程中抽血,因在輸液時血中被測物被稀釋,使檢測結果不符合患者實際情況,最好是先抽血再輸液。 ⑶、血液標本的臨時保存: 血標本抽取後到檢測前這一段時間,如保存不當,將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准確性。據資料統計,血標本抽取後,即使在4℃冰箱內保存,也只有少數成份如膽固醇、肌酐、鈉離子等無明顯改變,而其它物質會逐步發生變化。如血氨會迅速升高,葡萄糖超過30分鍾會明顯下降,細胞中K+、P++會滲出血漿而引起電解質升高,血標本在室溫下放置1~2小時後,其PH值可升高到8.5,而使CO2下降,膽紅素和某些酶類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