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溯源侵蝕的示意圖
溯源侵蝕 headward erosion 定義:河流或溝谷發育過程中,因水流沖刷作用加劇,下切侵蝕不僅加深河床或溝床,受沖刷的部位隨著物質的蝕離,並使其向上游源頭侵蝕後退的現象.又稱向源侵蝕. 原因: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當侵蝕基準面上升時,水面比降減少,水流搬運泥沙的能力減弱,河流發生堆積.相反,當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開始在新出露的河段發生侵蝕,然後逐漸向上游發展,導致溯源侵蝕.所以侵蝕基準面變化是引起溯源侵蝕的最主要原因. 例證:溯源侵蝕在河流源頭和河口地段最為明顯.河谷或溝谷源頭,因河床縱剖面較陡,下切侵蝕作用加強,引起向上游不斷侵蝕,從而加長河谷的長度.在黃土地區溯源侵蝕現象最為明顯,因為黃土土質鬆散並多節理,降雨後沿沖溝向上侵蝕.溝頭地區每年向源侵蝕可達數十米,這是黃土區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河口地段由於侵蝕基準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產生溯源現象,形成多級階地. 溯源侵蝕現象在河流中極為普遍,除上述河口段因基面下降引起的後退侵蝕以外,主支流上游的溝谷源頭向河間地的侵蝕、河流上各個跌水的向上游後退侵蝕等均屬於溯源侵蝕.溯源侵蝕使河床向縱深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引起河流縱剖面的變化.
B. 溯源侵蝕的根本原因是下蝕嗎
侵蝕地貌分為:下蝕(侵蝕河床)、側蝕(侵蝕階地、谷地)、溯源侵蝕(侵蝕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 下蝕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為山區,落差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蝕嚴重。 側蝕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較小,水流減慢,
C. 河流的溯源侵蝕
河流水對地表的侵蝕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斷地使河流加寬、加深外,還對溝谷、河谷的源頭產生侵蝕作用,不斷地使河流源頭向上移動,使谷地延長。這種侵蝕作用就叫做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可以在河流全程的任何地段發生,其速度也可以很快,如中國黃土高原溝谷溯源侵蝕的結果,每年可使溝頭前進數米至數十米。
D. 河流侵蝕結果
侵蝕作用的方向分為:
一、下蝕 又稱底蝕.河流向下侵蝕,刷深河床.
1.下蝕作用:
1)順坡而下的流水具有垂直向下的運動分量.坡度越陡,下蝕能力越強.
2)在河底滾動和跳躍的礫、砂、不斷撞擊河底,尤其是山區河流因巨礫不斷撞擊,河底加深很快,在洪水期尤其明顯.
3)鍋穴作用是由流水中急速旋轉的渦流所引起的,它促使礫石像鑽具一樣作用於河底.河底上被鑽出的坑,稱為鍋穴.
2.侵蝕基準面:
入海的河流,其下蝕深度達到海平面時,河床坡度消失,流水運動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蝕深度的下限.海平面及由海片面向大陸內引伸的平面,稱為侵蝕基準面.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體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為其侵蝕基準面,稱之為局部侵蝕基準面.
3.河流的總剖面:
指河流從源頭到河口沿著中線的剖面,常常用河底縱向上不同高度點的連線表示.入海河流的縱剖面,總體上是向海傾斜並略向下凹的曲線.起初,曲線本身還有高低起伏,其起伏的態勢受岩性和構造控制.如組成河床的岩石軟硬相間則堅硬岩石段凸起,軟岩層段凹入.當河底顯著起伏不平時,常形成急流和瀑布.
急流是由於河床坡度較大,水流湍急.
瀑布是河床呈階梯狀,流水從高處瀉落.當流水通過斷層斷崖,或流水由懸谷下瀉時都可以形成瀑布.尤以在軟硬相間、傾角平緩並向上游傾斜的岩層中最易形成瀑布.瀑布一旦形成,其下蝕則更強烈.在瀑布跌落處下蝕最盛,可以形成深潭.水力沖擊和旋渦水流的掏蝕,可以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軟岩層,使上面突出的硬岩層失去支持而崩落,導致瀑布向上游後退.
4.河流的平衡作用
河流形成之初,多急流瀑布,河流縱剖面不平滑.由於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河床上的突起被削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逐漸消失,河流縱剖面逐漸演變成為平滑的曲線,稱為平衡剖面.在這種狀況下河流排泄其水體及所攜帶的沉積物只須作最小的功.達到這種狀態的河流稱為均夷流.這是河流發展的總趨向.但是,由於自然地理條件變化與地殼運動,河流的流速、流量、河床形狀及坡度等都在不斷改變,因此河流完全達到平衡狀態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准平衡狀態范圍內擺動.
大壩的建立能破壞河流在演化中力求建立起來的平衡狀態.因為河流的搬運物在水庫里發生堆積,使水壩以上河段的侵蝕基準面提高.而水壩以下的河段,由於大量搬運物被水庫所截,河流的侵蝕能力增強,下游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可能遭受破壞.
二、旁蝕 又稱側蝕.河水沖刷河床兩側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遷徙,谷坡後退,河床及谷底加寬.
旁蝕的原因:
1.彎道離心力的作用
如果河流一開始是直河道,河道坡度均一且沉積物分布均勻,然而隨著河流侵蝕和沉積,河道逐漸成為一系列略呈對稱的彎道,形如正弦曲線.這是因為水體沿另一物體表面運動時,需要克服摩擦阻力與粘滯力,水體便作上下及橫向擺動,而且擺動由弱到強,河底漸變成波狀,在河道兩側出現交替排列的淺灘和凹坑.河道一旦變為波狀,彎道離心力(指河道彎曲部位因慣性作用而產生的離心力,如右下圖)便開始發生作用.在彎道
離心力的作用下,水體向凹岸集中,故凹岸水面抬高,凸岸水面降低,從而產生橫向比降,引起自凹岸向凸岸的橫向力,在彎道流水斷面的垂線上.水體上層的離心力大於橫向力,合力向右,水質點向右移動;水體下層離心力小於橫向力,合力向左,水質點向左運動,橫向力和離心力只是在中偏下的水體部分可達到平衡.這樣便形成橫向環流.由於橫向環流的作用,使凹岸侵蝕,侵蝕下來的物質隨橫向環流向凸岸搬運;在凸岸,因底流有向上的運動,流向表面,其能量逐漸減弱,物質便在此發生沉積形成點砂壩.
2.科里奧利效應
即在科里奧利力的作用下,水體運動的方向發生偏離.北半球運動的水體偏向前進方向的右側.南半球運動的水體偏向前進方向的左側.在河流彎道,離心力與科氏力同時作用.河流右彎處,離心力和科氏力方向相反,部分抵消,故對凹岸侵蝕力減弱.河流左彎處,二力方向一致,對凹岸侵蝕力增強.此外,凹岸的最大侵蝕點和凸岸的最大堆積點並不是在它們的頂部而是偏於前方.這樣,隨著橫向環流不斷作用,不僅是彎道幅度逐漸增大,而是彎道位置也不斷向下遊方向遷移.
三、溯源侵蝕
溯源侵蝕又稱為向源侵蝕.它是使河流向源頭方向加長的侵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谷溝頭.當侵蝕基準面因某種原因下降時,從河口段向上遊方向也能發生顯著的溯源侵蝕作用.
溯源侵蝕使河流由小到大,由短變長.它使許多互相分隔,規模較小的流水相互聯結起來.將主流與支流以及支流的支流聯結成為統一的系統,稱為水系.每個水系或水系的一部分都有其流域(河流及支流構成的總區域).流域與流域之間由山體或高地所分隔.這種分開相鄰流域的高地稱為分水嶺(解釋和圖如下).
此外,一河流向上坡加長的結果可以交切另一條河流,把後者上游的河水截奪過來,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襲奪(解釋見下).
分水嶺:
有的分水嶺范圍廣闊,有的分水嶺僅位於支流之間.隨著河流向源頭方向延伸,分水嶺逐漸變窄,高度隨之降低.如果分水嶺兩側河流的溯源侵蝕能力相同,則分水嶺的高度降低,而其位置不發生移動;如果一側河流的溯源侵蝕能力超過另一側的河流,則隨著分水嶺高度的降低,其位置會向著溯源侵蝕能力弱的河流一側移動.
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現象在兩條流向垂直的河流之間最易發生,襲奪後產生的地形也較特徵.襲奪它河的河流稱為襲奪河,被襲者稱為被奪河.在襲奪發生處常形成近90度的急轉彎,稱為襲奪彎.被奪河的中下游仍然存在,稱為戴頭河.戴頭河的上游與襲奪河之間的乾涸谷底稱為風口.風口處常能見到河床堆積的沉積物.在乾涸河谷中可形成湖泊沼澤.
E. 什麼是河流的下蝕,溯蝕與側蝕
河流或溝谷發育過程中,因水流沖刷作用加劇,下切侵蝕不僅加深河床或溝床,受沖刷的部位隨著物質的蝕離,並使其向上游源頭侵蝕後退的現象。又稱向源侵蝕。
側蝕作用是指流水拓寬河床的作用。側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床彎曲處,因為主流線迫近凹岸,由於橫向環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沖蝕,這種作用的結果,加寬了河床,使河道更彎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蝕,下切作用和旁蝕作用經常是同時進行的,一般情況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蝕作用為主,中下游以旁蝕作用為主。
F. 什麼是溯源侵蝕
溯源侵蝕,亦稱向源侵蝕。是指地表徑流使侵蝕溝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並逐步趨近分水嶺的過程。
河流或溝谷發育過程中,因水流沖刷作用加劇,下切侵蝕不僅加深河床或溝床,並使受沖刷的部位隨著物質的剝蝕分離向上游源頭後退。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
當侵蝕基準面上升時,水面比降減少,水流搬運泥沙的能力減弱,河流發生堆積。相反,當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
開始在新出露的河段發生侵蝕,然後逐漸向上游發展,導致溯源侵蝕。所以侵蝕基準面變化是引起溯源侵蝕的主要原因。
(6)旁蝕和溯源侵蝕原因及結果如何擴展閱讀:
溯源侵蝕在河流源頭和河口地段最為明顯。河谷或溝谷源頭,因河床縱剖面較陡,下切侵蝕作用加強,引起向上游不斷侵蝕,從而加長河谷的長度。
在黃土地區向源侵蝕現象最為明顯,因為黃土土質鬆散並多節理,降雨後沿沖溝向上侵蝕。溝頭地區每年溯源侵蝕可達數十米,這是黃土區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河口地段由於侵蝕基準面的下降,產生溯源現象,形成多級階地。
溯源侵蝕現象在河流中極為普遍,除上述河口段因基面下降引起的後退侵蝕以外,主支流上游的溝谷源頭向河間地的侵蝕、河流上各個跌水的向上游後退侵蝕等均屬於向源侵蝕。
G. 溯源侵蝕是什麼
河流溝谷發育過程中,水流沖刷加劇。下切侵蝕加深河床溝床,受沖刷部位隨物質蝕離,向上游源頭侵蝕後退的現象。
又稱向源侵蝕。
H. 怎麼向學生解釋下蝕和溯源侵蝕以及側蝕
1、溯源侵蝕
河流或溝谷發育過程中,因水流沖刷作用加劇,下切侵蝕不僅加深河床或溝床,受沖刷的部位隨著物質的蝕離,並使其向上游源頭侵蝕後退的現象。又稱向源侵蝕。
2、側蝕
側蝕作用是指流水拓寬河床的作用。側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床彎曲處,因為主流線迫近凹岸,由於橫向環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沖蝕;
這種作用的結果,加寬了河床,使河道更彎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蝕,下切作用和旁蝕作用經常是同時進行的,一般情況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蝕作用為主,中下游以旁蝕作用為主。
河流的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常是同時存在的,即河水對河床加深的同時,也在加寬河谷。但一般在上游以下蝕作用為主,側向侵蝕微弱,所以常常形成陡峭的「V」形峽谷。而河流的中,下游則側向侵蝕加強,下蝕作用減弱,所以河谷寬,河曲多。
3、下蝕
下蝕是指溝谷或河谷底長期受水流沖蝕,溝槽與河床向縱深方向發展的現象。河流隨河床的刷深,水位下降,使兩岸的河漫灘高處洪水位以上,向兩岸階地轉化。
下蝕作用強度與流量、流速、谷底縱剖面坡度、上游來沙量河谷地物質抗沖性有關。谷地窄,坡陡,流量大,谷地岩性松軟,水流下蝕強度大。河谷下蝕還受侵蝕基準和地質構造運動的控制。
側蝕是指流水拓寬河床的作用。側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床彎曲處,因為主流線迫近凹岸,由於橫向環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沖蝕;
這種作用的結果,加寬了河床,使河道更彎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蝕,下切作用和旁蝕作用經常是同時進行的,一般情況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蝕作用為主,中下游以旁蝕作用為主。
(8)旁蝕和溯源侵蝕原因及結果如何擴展閱讀:
溯源侵蝕
1、成因:
河口地段由於侵蝕基準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產生溯源現象。所以侵蝕基準面變化是引起溯源侵蝕的最主要原因。
2、溯源侵蝕加劇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降雨增加、土壤鬆散、植被覆蓋率低等,除此之外還受地形影響。人為因素主要包括過度的工程建設和城市發展、不合理的工廠選址和沒有溝道防護措施的城市排洪排污。
3、源頭的溯源侵蝕過程
從時間順序上來講可劃分為水力沖刷、水力重力共同作用、重力侵蝕三個階段。溝頭上方匯集的徑流直接沖刷造成了溝頭的迅速延伸,徑流在溝邊附近的裂縫、陷穴處下滲,從而導致溝頭受水力重力共同作用而坍塌、滑落與溝頭前進。
4、瀑布的溯源侵蝕過程
瀑布從峭壁上流下,對下側岩層造成侵蝕,就會形成較深的水潭。同時瀑布底部的水流漩渦或砂粒對周圍岩石發生侵蝕,峭壁下部出現較大的侵蝕空間。上部懸垂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最終發生坍塌,導致瀑布不斷向後推移倒退。
I. 影響河流旁蝕的因素有
河流旁蝕,又稱側蝕。旁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床彎曲處,因為主流線迫近凹岸,由於橫向環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沖蝕,從而加寬了河床,使河道更彎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蝕、下切侵蝕和旁蝕作用往往是同時進行的。一般河流的上游以溯源侵蝕和下切侵蝕作用為主,中下游以旁蝕作用為主。
河流之所以能夠發生旁蝕作用,是因河水流動不是直線水流。河水哪怕有一個微小的彎曲或轉折,它就在慣性力(即離心力)驅使之下向圓周運動的弧外方向偏離,即偏向彎道的凹岸,從而產生單向環流。上面已指出,對於經向河流來說,即使它的河床平直,它在科里奧利力的作用下也有側蝕。此外,由於山崩、滑坡、支流注入等原因,往往在河床的一側有碎屑物沉積,它們迫使直線型河流變為彎道型河流,從而產生旁蝕作用。
J. 河流階地和溯源侵蝕的形成機制
河流階地分為兩大類:河蝕旋迴階地與非河蝕旋迴階地,並著重指明前者是由於河流的侵蝕-堆積-再侵蝕作用這樣一個河流侵蝕旋迴過程形成的.其結果使谷底升高於河水面之上,成為階地地形.而引起河蝕旋迴的基本動力是河流活力的變化(河流活力與流速的平方和流量的乘積的半數成正比,與輸沙量成反比),而導致河流活力變化的根本原因,有新構造因素、氣候因素、河流襲奪或改道等.至於非河蝕旋迴階地,則由於岩石性質與產狀,兩次河曲的重復擺動,山溪、洪流在主河兩側的沖積錐、洪積扇堆積等所造成,它不是受河流活力增強而引起,也就是說它不是河流侵蝕旋迴過程的反映。
河流水對地表的侵蝕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斷地使河流加寬、加深外,還對溝谷、河谷的源頭產生侵蝕作用,不斷地使河流源頭向上移動,使谷地延長。這種侵蝕作用就叫做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可以在河流全程的任何地段發生,其速度也可以很快,如中國黃土高原溝谷溯源侵蝕的結果,每年可使溝頭前進數米至數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