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心臟灼燒感疼痛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怎樣炒熟豬肝又嫩又好吃 2024-06-23 10:50:58
柴油高溫有哪些原因啊 2024-06-23 10:50:53
雲盤內的照片怎樣下載 2024-06-23 10:44:56

心臟灼燒感疼痛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4-05-23 14:59:45

A. 心臟突然痛怎麼回事

心臟疼痛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心肌炎,自主神經功能的失調,或者心絞痛,也有食管動力性的疾病,或者常見的心肌缺血,二尖瓣狹窄,肥厚性的心肌病,肋間神經痛,或者二尖瓣脫垂,冠狀動脈的肌橋,急性的縱隔炎症。甚至是胸部的主動脈瘤,主動脈瓣狹窄,還有自發性的氣胸,胸膜炎也都可能會引起心臟部位的疼痛。有時候反流性的食管炎症可能也會引起疼痛。

最好是去正規醫院及時檢查,可以先做常規的心電圖檢查,看看心肌的供血,或者是有沒有心律失常,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做超聲心動圖檢查。

B. 心臟疼痛是為什麼

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體檢檢查心電圖時,常常會得到「竇性心律不齊」的診斷。多數人都知道心跳應該是規律整齊的,所以一聽說「心律不齊」,不少人便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雖然沒有任何症狀,但也要四處求醫,找專家,想趕快治好「病」。但醫生往往又說:「不用治。」這些人心裡又打鼓了,是不是什麼疑難雜症,治不好了。 其實,「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竇性心律不齊」以兒童、青少年最常見,成年人也不少見。 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由一個稱為「竇房結」的高級司令部指揮。竇房結發出信號刺激心臟跳動,這種來自竇房結信號引起的心臟跳動,就稱為正常的「竇性心律」,頻率每分鍾約為60—100次。每分鍾心跳的次數,即心率就是由此而來。但這個頻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響,甚至呼吸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心跳節律是規律整齊的,如果心臟跳動不整齊,我們稱其為心律失常。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竇性心律不齊」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是由於來自竇房結的信號並不完全規整所致。但是,這種「心律失常」大多數屬於「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它的特點是隨呼吸的變化而變換,吸氣時心率可增加數跳,呼氣時又可減慢數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這種隨呼吸變化的「竇性心律不齊」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擔心,也不用治療。 因此,被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減速跟呼吸之間有沒有關系。只要沒有任何其他症狀,就不需要治療,完全可以從事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現在不少醫生也注意到「竇性心律不齊」給人帶來的恐慌,於是在診斷時會寫作「竇性心律」。 此外,精神緊張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竇性心律不齊」,這種情況也不需要治療。 竇性心律不齊 竇房結發出的激動不規則,心動周期顯著快慢不均,稱為竇性心律不齊。臨床上,竇性心律不齊分以下幾種類型: (1)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竇性心律不齊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生於兒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較少見。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發生機理是由於在呼吸過程中,體內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張力發生變化,使竇房結自律性也因之發生周期性、規律性改變。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變慢。心率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轉為規整。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恆定。 ②心率的快慢隨呼吸變化而變化,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其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 ③在同一個導聯中,R-R間距或P-P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④P R間期大於0.12秒。 (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具體原因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生氣、情緒不穩定、或使用某些葯物(如洋地黃,嗎啡等)有關。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較恆定。 ②P波頻率變化與呼吸無關,心率有時突然增快。 ③在同一導聯中,P-P間距或R R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④P R間期大於0.12秒。 (3)竇房結內遊走性節律: 激動的發生點在竇房結內移動,因此,心電圖上的P波形態、大小與方向逐漸發生變化,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是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 ②P波形態、大小變化不一致。 ③P R間期發生長短變化,但都已超過0.12秒。 (4)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 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是由於心室收縮排血異常致竇房結血液供應不均勻,從而造成竇房結的自律性發生改變。 (5)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異位激動,尤其是發自心房的異位激動,有時可使竇房結的激動提早發生,繼之竇房結受抑制,因而發生一過性異位激動所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律慢於每分鍾60次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健康的成人,尤其是運動員、老年人和睡眠時。其他原因為顱內壓增高、血鉀過高、甲狀腺機能減退、低溫以及用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葯物。在器質性心臟病中,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竇綜合征。 臨床表現: 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於每分鍾50次,一般無症狀。 2.如心率低於每分鍾40次時常可引起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或暈厥等症狀。 診斷依據: 心電圖顯示竇性P波,P波速率低於每分種60次,PR間期大於0.12秒。 治療原則: 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於每分種50次,無症狀者,無需治療。 2.如心率低於每分鍾40次,且出現症狀者可用提高心率葯物(如阿托品、麻黃素或異丙腎上腺素)。 3.顯著竇性心動過緩伴竇性停搏且出現暈厥者可考慮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答案補充 4.原發病治療。 5.對症、支持治療。 用葯原則: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誘因後,症狀可消失. 2.有明確的原發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 輔助檢查: 1.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不低於每分鍾50次. 2.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低於每分鍾40次. 療效評價: 1.治癒:心率提高到每分鍾60次以上,自覺症狀消失。 2.好轉:心率提高到每分鍾50次以上,自覺症狀好轉。 3.無效:治療前後心率無變化,症狀無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