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柏拉圖中如何找到原因
擴展閱讀
西瓜視頻怎樣才能看私聊 2024-12-01 12:51:54

柏拉圖中如何找到原因

發布時間: 2024-12-01 08:06:05

Ⅰ 古希臘的哲學家是如何解釋天體不規則運動這一問題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宇宙中的天體是完美的化身,而在所有的運動之中,勻速圓周運動又是最完善的。按照這樣的思路,天體的運動也應該是勻速圓周運動。柏拉圖在其《蒂邁歐篇》中對這一觀點作了詳細論述。

總結:

這種針對具體現象而不斷修正理論模型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在力圖構造能夠描述和解釋現實的理論,實質上是把理論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預先默認了理論的正確性,然後以理論指導對現實的理解。對於這種傳統的思想方式,我們有必要在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這樣做的利與弊,這將對我們的思考有所裨益。

Ⅱ 《重讀相對論》 1.2 柏拉圖

1.2 柏拉圖

       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發現永恆不變的真理。然而,蘇格拉底卻通過他一生的努力告訴我們,我們不但發現不了所謂的真理,就連一個字詞的准確含義都說不清楚。然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僅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蘇格拉底的學生們也在痛苦的思考著:

       雅典城邦的一條小路上,柏拉圖步履踟躕的走著,這幾天他傷心的吃不下東西,身體已經有些打晃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三天前剛被判處了死刑,至於原因嗎,顯然是因為蘇格拉底的不斷詰問傷了太多人的自尊。此時的柏拉圖不僅悲痛萬分,甚至有些絕望,他渴望尋求真理,然而蘇格拉底尋求真理的方式似乎並不可取。因此柏拉圖的腳下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只是想出來隨便走走。忽然,一陣撲面而來的香味讓他停住了腳步,面前正是一家蛋糕店:

4行5列,20個蛋糕整齊的鋪排在他的面前,柏拉圖喜歡數學,尤其喜歡幾何學,除了他沒有人在買蛋糕的時候還會心算一下蛋糕總數。這家蛋糕店的老闆很會做生意,普通的店鋪的蛋糕都是簡單的圓形或方形的,只有他家,別出心裁的把蛋糕做成了動物形狀,這二十個蛋糕都是小馬形狀的,蛋糕被烘焙以後,小馬體態臃腫,煞是可愛。

       「您好,尊敬的柏拉圖先生,這是剛剛烘焙出來的小馬蛋糕,怎麼樣,來一個吧?」

       「好吧。」柏拉圖點了點頭,他倒不是因為喜歡小馬,而是他清楚的意識到,能做出這么漂亮的蛋糕,說明這兒的老闆一定精通幾何。

       「好的,您就來這個吧。」老闆隨便撿了一個,用油紙一包,遞給柏拉圖。

       「不不,謝謝您,請讓我自己挑選。」

       「呃,好吧,不過,這些蛋糕都是一個模子做出來的啊?」

       這兒的老闆不會明白,對於柏拉圖這個強迫症而言,他能清楚的看到每一個蛋糕的細微差別:

       「怎麼會一樣呢,你瞧,這個蛋糕的尾巴上多了一小塊麵包渣,那個蛋糕的馬背上烤的過火了一點……」柏拉圖一邊說著,一邊挑來揀去,半個小時過去了,居然沒有挑出一塊完美的蛋糕。

       「對不起,我實在挑不出一塊完美的蛋糕,這樣好嗎,可否把您的蛋糕模子賣給我,我回家自己做,您看這樣可以嗎?」柏拉圖認真的看著老闆,絲毫看不出一絲玩笑的意味。

       「這?這讓我怎麼說您呀,哎,就算是我把蛋糕模子賣給您,您也做不出完美的蛋糕啊?」老闆真的是忍無可忍了。

       聽到這里,柏拉圖如同醍醐灌頂一般,他不由得朝老闆深深的鞠了一躬:

       「哎呀,謝謝您,實在是太感謝了!」

       之後便一路狂奔跑回家中,一邊奔跑一邊大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柏拉圖清醒的意識到:我們之所以說不清任何一件事物的准確定義,原因不在於語言的表達能力有限,而是因為我們根本就無法看到事物的真相。放眼望去,我們眼前的事物全部都是具體事物,我們可以看到黑馬、白馬、大馬、小馬,然而我們卻永遠看不到一匹「馬」,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看不到一匹代表了所有馬的最標准、最規范、最經典、最完美的馬。在柏拉圖看來,只有這樣的馬才是真實的馬。那麼,這匹「完美的馬」真實的存在嗎?存在!它又在什麼地方呢?在上帝那裡的理念世界裡!

       柏拉圖認為,上帝造馬的過程應該和糕點師做蛋糕的過程是類似的:當糕點師用模子製作蛋糕時,雖然蛋糕的外形基本一致,然而由於操作細節上的失誤,所有的蛋糕都會和模子有所差別,因此,每一個蛋糕都是不完美的不真實的,只有那個模子才是最完美、最真實的。同理,上帝在製造馬的時候,也是用理念世界中的馬作為模子來復制的,雖然馬的模子是完美無缺的,但操作細節上的差別也就導致了所有具體的馬都會有所殘缺。於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就永遠看不到真實的馬,也就永遠無法通過語言說出馬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以此類推,不僅所有馬都是假的,世間萬物都是虛幻的假象。柏拉圖認為,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房屋傢具,親朋好友全部都是不完美、不真實的假象。對此,柏拉圖還在《理想國》中舉了一個更形象的比喻:

       假如一些囚犯自小就被困在一個幽深的洞穴里,他們從未看到過洞穴外的世界,只能通過洞口射入的光看到各種人物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子。由於囚徒們從未見過外部世界的真實樣貌,他們自然而然的會認為這些影像就是世界上真實存在的事物,並會給不同形狀的影子起不同的名字,甚至他們還會總結出這些影子之間的某種運動規律,並把這種規律當作世間永恆存在的真理。

       在柏拉圖看來,整個世界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上帝那裡絕對完美的、永恆存在的「理念世界」,另一個則是我們周圍不斷運動變化的「現實世界」。所謂的現實世界,其實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投影,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就像囚徒一樣,困在這種自以為是的所謂「真實」之中。

       柏拉圖之所以堅信自己周圍的世界是虛幻的,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絕對完美的事物,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當然不是真實的。二是因為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無法永恆的存在,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無論是人物鳥獸還是山川河流,放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所有事物都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幻影。而真理則必須是完美的、永恆的存在者。當然,生活黑暗房間里的人是渴望見到光明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於,透過我們眼前虛幻的「現實世界」,找到那個絕對完美、絕對真實的「理念世界」。簡而言之,柏拉圖認為,人生的理想就在於求真求美。而這一點,的確成為了後世無數智者終生奮斗的目標。

       那麼,柏拉圖又為什麼堅信存在一個所謂的「理念世界」呢?這當然不僅是因為他在蛋糕店的偶遇。更重要的啟發來自於數學和幾何學在當時取得的輝煌成就。要知道,數和形是純粹理性的產物。在周圍的現實世界中,我們很容易找到3個雞蛋或者3塊石頭,但是我們卻找不到純粹的數字3;我們很容易找到類似三角形或正方形的物體,但是卻找不到絕對完美的三角形或正方形。盡管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1、2、3,也找不到點、線、面,我們卻深知1+2=3,深知一個平面上的三角形內角和永遠等於180°。即使去掉世界上的所有物體,1+2仍然等於3,即使沒有任何一個物體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依然等於180°。

       我們對數學定理的信任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如果有人發現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不等於180°,大家都不會認為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這條定理錯了,而是認為他找到的那個三角形是不完美的,它要麼是有瑕疵的三角形,要麼是不在同一個平面內的三角形。與一切具體的雞蛋,石頭等事物相比,這種完全由理性產生的數字和幾何圖形就是一種完美的存在物,這種由邏輯推理產生的數學定理就是一種永恆的存在者,它們絕對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任何變化。因此,數學定理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而只能存在於上帝的「理念世界」中。數學定理的完美帶給柏拉圖的震撼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很長時間內,柏拉圖的學院門口都立有一塊牌子,上寫:不懂幾何學的人禁止入內。因此,數學之美也就成為了柏拉圖苦苦追求「理念世界」的重要原因。

       當然,真理絕不會僅僅局限在數學的范疇之內,在柏拉圖看來,數學定理之所以能夠永恆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於:1、2、3,點、線、面這些數學的基本概念都不是靠人的感性接觸到的事物,而是純粹理性的產物。因此,只要依靠理性的思考,就能讓我們擺脫表面現象的束縛,發現事物的本質和事實的真相。相反,盲目相信眼見為實,過度依賴感官刺激,只會讓我們在尋求真理的路上誤入歧途。接下來,我們不妨以空間為例,看看視覺是如何讓我們扭曲物質實體的:

       假設我們面前有一個長寬高都是1米的正方體箱子,盡管理性會告訴我們,它的各個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然而,當我們從任何一個角度去觀察它時,看到的各個表面卻都不是正方形的,而是發生了切變的平行四邊形,我們所看到的所有角度也不是90度的直角,否則一個頂點周圍的三個直角怎麼會拼合成一個360度的周角呢?那麼,我們憑什麼相信眼前的物體是就由6個正方形拼合而成的立方體呢?

       盡管我們從任何一個平面的正前方去看的時候,都能看到它是一個正方形。然而,我們又憑什麼說,只有正前方看到的才是事物的真相呢?況且,當我們從正前方觀察立方體的時刻,其餘的5個表面都隱藏在了它的背後,我能又如何知道其他幾個表面依然存在呢?准確的說,隨著觀察距離和角度的不同,物體的大小形狀都會發生變化,因此,如果僅僅依靠視覺看到的影像,我們永遠無法得到真相。所謂眼見為實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只有依靠理性的幫助,我們才能知道:眼前的物體的確作為一個正方體真實的存在著。

       如果以現代視角去審視柏拉圖問題,我們還會發現,不僅僅是空間視角問題,時間問題同樣是不容忽視的。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外物,原因在於外物發出(或反射)的光線經過晶狀體折射進入了我們的視網膜。而光的傳播是需要時間的,在晴朗的夜空,我們抬頭就可以看到點點繁星,然而,由於星光從遙遠的恆星傳播到地球需要幾十億年的時間,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是幾十億年以前的影像。同理,即使我們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到的近在咫尺的事物,那也只是物體在幾十億分之一秒前發出的影像。從這個意義上講,柏拉圖說我們看到的都是真實事物的影像並沒有錯誤,只不過是山洞的洞口變成了晶狀體,而山洞的牆壁變成了視網膜而已。既然空間會變形,時間會延遲,那麼,我們怎麼能說自己眼中看到的大千世界都是客觀存在的呢?

       由此看來,柏拉圖對現實世界的懷疑絕非毫無道理,對理念世界的信任也不是空穴來風。因此,從柏拉圖的「洞穴悖論」誕生之日,它就成為了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著名哲學家懷特海甚至說,2000多年的西方哲學史,都只不過是在為柏拉圖做注腳。關於這一悖論,希拉里·普特南還給出了一個更有現代意味的版本,缸中之腦:

假設有某人的大腦和他的身體分離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營養液的缸中。大腦的 神經末梢 被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設計好的模擬程序向大腦傳送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使大腦產生出一系列的幻覺。於是,對於這顆大腦原來的主人而言,似乎天地萬物還真實存在著,甚至由於計算機的模擬輸入,他連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感受到。結果,這些計算機模擬的信號被他當做了真實的世界。

在電影《黑客帝國》中,缸中之腦的場景就曾經真實再現在熒屏上。現在的問題是:你我又如何證明自己究竟是一個自由之身,還是一顆被他人控制的缸中之腦呢?如果連自己是不是活人都不能證明,我們又何以證明周圍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呢?其實早在柏拉圖之前,古希臘智者學派的高爾吉亞就曾經說過:「 世間無物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認知,即使能夠認知,也不可表達。 」真的如此嗎?毫無疑問,柏拉圖堅信自己就是缸中之腦,他希望通過理性尋求現實世界之外的那個絕對完美的理念世界。

那麼,上帝又是如何從理念世界創造出現實世界的呢?考慮到這個問題,柏拉圖忽然意識到,好像在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之外還需要某種機制?某種中介?某種載體?某種容器?而這樣一種存在物好像既不屬於理念世界,又不屬於現實世界,它就是時間和空間!關於空間,柏拉圖這樣描繪: 空間是獨立於理念和現象的第三種存在物,它無形無質,是天下之母,是萬事萬物的容器。 關於時間,柏拉圖這樣形容: 時間是永恆的映像,時間是永恆的動態相似物,時間不停地流逝,模仿著永恆。

       顯然,這些詩一般的語言絕非時空的准確定義,最多隻能算是一些精彩的比喻。更重要的是,既然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是虛幻的,那麼,作為第三者存在的時空,究竟是真是假呢,是有是無呢?柏拉圖不能回答。無獨有偶,關於時空,老子則在《道德經》里這樣表述:「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而孔子也只能在面對濤濤江水時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的,時間和空間是如此真實,卻又如此虛幻;如此簡單,卻又如此復雜。以至於蘇格拉底不能言說,柏拉圖模稜兩可,老子口中自相矛盾,孔子只能嘆息感懷。

       那麼,現實世界究竟是真是假,時間空間到底是有是無呢?繼柏拉圖之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給出了相對清晰的回答。與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堅信,自己周圍的現實世界都是客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