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耳道狹窄
編輯匯編症狀的臨床表現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防? 急性外耳炎:發病急,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稀薄分泌物,繼而變為稀膿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脹較甚者,可引起或閉鎖,遮蔽鼓膜,引起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壓痛,並出現全身不適。 慢性外耳炎:病程長,多有耳癢、少量稀膿、聽力輕度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許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會出血。鼓膜可混濁、增厚、標志不清。 先天性及閉鎖:1、先天性耳廓畸形、外耳道無孔或僅有一小窩。常與中耳畸形同時存在。 2、耳聾。雙側者因耳聾而影響患兒學習語言。 3、可合並下頜骨發育不全。 後天性及閉鎖:1、有外耳道炎、燒傷、腫瘤、創傷及手術史,有耳聾,或伴有耳鳴,耳痛、耳流膿症。 2、外耳道有瘢痕組織增生等堵塞。 3、純音測聽為傳音性聾。 4、乳突X線片可見或閉鎖等。 外耳炎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限性外耳炎,又稱外耳道癤。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症,又稱彌漫性外耳炎。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長期膿液的刺激等。此外,有變應體質和者易反復發作。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局限性外耳炎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彌漫性外耳炎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彌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 外耳炎多因挖耳損傷外耳道皮膚、異物入耳或受到葯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刺激等原因引起。因此,防治外耳炎應做到:1、應戒除挖耳的不良習慣。挖耳不但損傷皮膚引起感染,而且經常刺激皮膚還容易生長「外耳道乳頭狀瘤」,使耳道經常出血,甚至影響聽力。2、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頭、游泳之前可以用特製的橡皮塞或干凈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3、醫用鑷子、窺耳鏡等必須嚴格消毒。4、患病之後,要注意保持耳內乾燥潔凈。5、要防止小孩注意口涎、眼淚的侵入。6、洗澡、理發、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內。7、患病之後禁止游泳。8、忌一切海味鮮發物、榨菜、芥菜、雪裡紅等食物。 後天性及閉鎖重在預防。凡外耳道發炎或損傷等,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不要亂投葯,特別是免撒含腐蝕性葯粉,並耐心遵照醫囑進行治療,以免造成或閉鎖。 先天性及閉鎖與遺傳或胚胎病有關。因此,孕婦要加強保健措施,特別在妊娠前3個月內應避免病毒感染(如風疹等)。 外耳畸形分為輕、中、重三種。輕者畸形輕,聽力尚可,可不治療。重者,因有內耳功能受損,不應手術治療。中度者宜手術治療,但手術難度大,易損傷面神經及迷路,甚至發生術後外耳道再度狹窄,故術前應有足夠的認識。(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向醫生詳細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