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提升群眾的認可度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圖縣全部摘帽,在貧因縣摘帽退出考核中「錯退率、漏評率和群眾認可度」是硬指標,其中「群眾認可度不低於95%」。近幾個月來,派駐左旗推進組採取整村排查、按貧困程度集中調查、「生面孔」暗訪、隨機抽査收集意見等方式,走訪左旗66個行政村、入戶179戶,調研脫貧攻堅政策落實情況和群眾認可度情況。截至目前,統計入戶調查情況,群眾認可度較低,僅達到70%左右。
一、群眾認可度低的四類表現
歸納調研督查情況,群眾認可度體現在四類人群表現: (一)大多數貧困戶對幫扶政策較為認可,獲得感較強; (二)少部分貧困戶不滿足已有幫扶措施,依賴感較強; (三)部分脫貧戶不認可脫貧成效,擔心失去政策保障;
(四)非貧困戶特別是邊緣戶認可度很低,攀比心強烈。非貧困戶的低保戶對自身無幫扶政策不理解、不認可。
二、群眾認可度低的原因分析
經調研分析,群眾認可度低在表象上固然有困難群眾文化素質相對低下、政策理解片面、甚至自私短視等因素,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地方扶貧標准不清晰、尺度把握不一、產業扶持不全面、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群眾利益獲得感不平衡,致使認可度難於提升。
(一)扶貧標准不清晰。地方在具體貧困戶識別層面上,標准偏於模糊和粗放。扶貧初期以分配指標方式框定貧困戶比例,交由基層評定落實,在高效、便於執行的同時,也由於沒有量化標准、精準度不夠、公開不透明,導致錯評、優親厚友現象頻出,導致群眾對村幹部不信任,特別是對條件較好人家被評為貧困戶,對比感覺極度不平衡,負面效果極大。
同時,由於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不允許隨時開放調整,也導致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認定和清退效率低,基層千幹部工作言行與結果得不到及時印證,影響基層群眾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二)尺度把握不統一。在貧困戶基本保標准方面,有層層加碼、吊商胃口的危險,現行扶貧標準是「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消除傳統概念上的絕對貧困」:解決義務教育有保障,是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但不是把學前教育、高中、大學都包起來;解決基本醫療有保障,是讓貧困人口常見病、多發病能看得起,即使得了大病基本生活還能過得去,但不是由政府把所有看病的錢都包起來;解決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圖人口不在危房,但不是要住超標准大房子不因病因學返貧,是指不會到絕對貧困狀態,不會出現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現象。
而地方各級出合的具體政策大多超越了這些基本標准,超越了發展階段,貧困戶的扶持政策形成福利疊加而非貧戶特別是邊緣戶獲得感較差,因擔憂大病重病致貧危險、報銷比例差異、免交住院押金等現實差距,認為「貧困戶唅好處都有,別人啥都撈不著」,尤其是教育扶貧救助貧困戶家庭子女考學專科3萬、本科4萬政策和「泛海助學」5000元政策,直接導致一般戶、特別是邊緣戶的強烈不滿,「懸崖效應」過於突出,矛盾幾乎不可調和。 (三)產業扶貧不全面。在產業幫扶方面地方偏重於「輸血式」扶貧。產業幫扶原則應該注重培養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建立生產獎補、勞務補、以工代賑等機,引導群眾自已辛勤勞動脫貧致富。但地方迫於2020年「脫貧摘帽」時限和地方資源匱乏、產業單一的困難,偏重於「輸血式」扶貧,一定程度上都採取了對貧困戶給錢、給物、修房子、建棚舍、送農畜牛羊驢和搞資產受益友式、直接輸送物質利益,引發基層群眾的不平衡感。
(四)政策宣傳不到位。基層幹部對政掌握不深刻、不準確,政策宣傳底氣不足,導致很多群眾不清楚國家脫貧攻堅的真實意義,不理解「授人以漁」扶貧方式和目的,簡單認為扶貧就是國家直接給補貼,更多關注到具體物質利益的分配上,甚至一些貧困戶也不了解扶貧標准,不知道天花板在哪裡,主觀臆想過度、期望值較高,不滿足已有幫扶措施,甚至認為上級還有較高標准,基層落實不夠,還虧欠貧困戶,形成福利依賴,貧困戶和非貧戶都難於感到滿足。
同時,各級幹部、各項工作關注度集中在貧困戶上,忽略對一般戶特別是邊緣戶的幫扶和關照,導致一般戶受惠落差感過強,形成對立感受,無法提升認可度。
三、提升群眾認可度的建議
(四)提升駐村千部和幫扶責任人的幫扶水平。在嚴格督促「人到崗」基礎上,抓好扶幹部「心在崗」,切實加強業務培訓,准確掌握脫貧攻堅政策,明晰「脫貧和致富」階段性保障標准,明確幫扶責任人工作不到位的具體追責要求,加強多層面、高頻度同困難群眾面對面交流,做好「傳聲轉換器」,用群眾的語官開展政策宣傳、教育引導,用真心幫扶來提升群眾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