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劉邦勝項羽敗的原因
一、劉邦勝利原因
1、劉邦聽得進別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人們常認為劉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實上很多時候,劉邦往往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遇事總是要「為之奈何」?
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來自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陸賈乃至周勃、樊噲之流。劉邦兵入咸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貪財好色的本性立馬暴露無遺。
得樊噲、張良苦勸,指其「助紂為虐」,這才依依不捨搬出皇宮,還軍霸上。到手的戰利品「吃進去又吐出來」,自古以來是很少有戰勝者能做得到這一點。
劉邦是個泥腿子,沒什麼文化,對滿嘴詩書禮儀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據說他曾經奪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裡面撒尿,很是粗魯無禮。陸賈是個儒士,經常勸劉邦多讀點書。
劉邦很不耐煩地說:「老子騎在馬上打天下,哪用得著詩書?」陸賈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當年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奪取天下,又遵循常理來治理國家,文武並用,這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
假如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聖賢,你哪有機會擁有天下?」這話很刺耳,卻讓劉邦「面有慚色」,於是虛心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為教導劉邦,陸賈專門寫了12篇政治論文,分析亡秦過失,闡述治國理念。
2、劉懂人的需求,懂得給予
治天下說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讓百姓安居樂業。劉邦做過秦的順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明確「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這些措施完全針對當時秦地的戰時狀況:廢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亂兵擾民,明確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職,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些戰時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為劉邦贏得了秦人的信任,也為日後收復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劉邦在征戰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帝國軍隊。天下已定,裁減軍隊尤其是遣散各諸侯國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會迅速成為亂兵,成為天下不穩定的因素。
為此,劉邦在遣散士兵的時,為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各諸侯國的士兵在關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回歸故鄉的的免除徭役六年,並由國家出資供養一年。衣食無著、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恆產者,誰還有閑心去扯旗造反。劉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會動盪,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動力。
3、劉邦知己知彼
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其實是給他留著面子的。劉邦是個平民,如果沒有能人相助,可以說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論治理國家,比蕭何、陸賈、陳平差得太遠。
論沙場征戰,與項羽、韓信、英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就這一點,劉邦在論及「三傑」時說過的話,應該是很真心的。
但是劉邦貴在不剛愎自用,認識到自己許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以他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能夠任人唯賢,大膽使用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歡)。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經問劉邦:「您自己估計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固不及也,今為奈何?」然後虛心接受張良的意見,逃過鴻門一劫。
漢六年,劉邦打算除掉韓信,問計於諸將。有人義憤填膺說:「趕快發兵,活埋那小子。」劉邦聽了又是「默然」良久。
他知道漢軍的戰力和戰將的能力都遠不及韓信,只好問計於陳平:「為之奈何?」最終用陳平計謀,偽游雲夢,擒獲韓信,避免了一場生死大戰。
4、劉邦性格堅忍,輸得起,放得下
在劉邦和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很慘,很窩囊。彭城之戰,漢軍五六十萬人馬被項羽三萬人擊潰,劉邦僅帶著幾十人逃出包圍,父母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
滎陽之戰,城池失守,全軍覆沒,靠詐降的計策才僥幸逃脫;固陵之戰,因韓信、彭越擁兵觀望,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躲進營壘不敢出戰。
可貴的是,劉邦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曾經做過無賴,曾經落草為寇,因而他經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難,每次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二、項羽失敗原因
1、分封諸侯王
項羽重新分封諸侯王,無異於把中國倒退回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
而且,分封諸侯王,就相當於分割蛋糕。這本來就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招來別人的仇恨。
所以,當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後不久,就立刻有人起兵反叛。而且不止一處,其中還包括劉邦。這就意味著,項羽要遭受許多人一起圍繞。好漢難敵四手。
項羽雖然能打,也扛不住那麼多人對他的輪番進攻。時間一長,楚軍肯定會疲憊。時間長了,戰鬥力也會下降。
2、人才問題
能創下基業的人,肯定需要有別人的幫助。楚漢雙方,都有一批人才。
項羽有范增、英布、龍且、季布、鍾離_等人。劉邦有韓信、張良、蕭何等人。但對於人才,項羽跟劉邦有不同的做法。
項羽自己能力強,很多事都是自己乾的更多一些。比如解彭城之圍的時候,打齊國的時候,項羽都是親力親為。
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別人給項羽提意見的時候,項羽都不怎麼聽。而且,項羽跟手底下的人交流得不多,很容易產生矛盾。
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只需要做一些小事,就能輕易離間范增跟項羽之間的關系。
(1)如何寫劉邦項羽兩人成敗的原因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
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敗屢戰。
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
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2、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
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