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腰底部疼痛是什麼原因
腰骶部酸痛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類組成,第一類就是由於腰間盤突出而形成的疼痛,而對於婦女們來說左右可能是由於盆腔炎等引起腰骶部的不舒適,而這兩者都是需要通過具體的檢查之後才能夠確定的,第二類就是針對很多中老年人來說,常年的勞作是很容易造成腰骶部勞損,這樣就很容易出現酸痛了。第三大類就有可能是腰骶椎隱裂而造成的,這種情況是早期在發育中而造成的。
② 女人的腰骶部為什麼酸痛
其實,脊椎兩側椎弓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靠攏,於後部中央處相互融合,並後伸成棘突。如胚胎發育期軟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缺乏或兩側椎弓在後部不相癒合,即形成脊椎裂,多好發於骶1、骶2或腰5。X線片上顯示的椎弓缺如,實際上仍有軟骨或纖維組織相連,只是X線能穿透所致。脊椎裂可以為一窄縫,亦可廣泛敞開,椎板變形,棘突缺如或短小飄浮,形成游離棘突,或隨分離的椎弓偏向一側。如脊椎裂只累及骨結構,沒有椎管內的組織從裂隙中向後膨出,稱為隱性脊椎裂。這是一種相當多見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發病率約為10%。
隱性脊椎裂患者自出生後就存在這種缺隱,但約80%以上的患者始終沒有任何症狀,常因體檢或其他疾病拍照腰骶部X線片時偶然發現。僅有少數患者到成年後可有輕微的腰痛,檢查時可見局部皮膚有一小凹,或有色素沉著,或有叢毛生長,並無外觀異常及功能障礙。產生症狀的原因是正常情況下,硬脊膜囊及馬尾神經根為堅強的椎板所保護。如出現隱性脊椎裂,椎板及棘突缺如,或游離棘突為黃韌帶所支持,可對前方的硬膜囊發生擠壓,在後伸時尤為明顯,並且因該處棘突缺如,或游離棘突使腰背肌及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失去附著點或附著不牢固,減弱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該部位負重和活動不平衡,易使韌帶、肌肉、關節囊及關節面發生勞損,使原來較為隱蔽的症狀逐漸顯露出來。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多按腰肌勞損治療即可。經常適當鍛煉腰背肌肉,增強腰部肌力,以彌補局部脊柱穩定性的不足。 另外,對兒童的脊椎裂診斷需慎重,因其椎板的融合缺陷可能是骨化延遲所致,而非真性的隱性脊椎裂
隱性脊柱裂-臨床表現
隱性脊柱裂的症狀主要因受累節段的脊髓與脊神經損害引起,即與是否受壓和神經損害的程度相關。局部皮膚可有毛發增多,皮膚向內凹陷,有的呈現不規則的毛細血管瘤或色素沉著發病有早有晚,可能在嬰幼兒時已發病,有的在成年後才出現症狀,這與脊柱裂引起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以及脊髓栓系逐漸加重發生缺血變化是一致的按其臨床症狀,則有輕、中、重症之分,但有相當多的脊柱裂病人終生不發生症狀。
1.輕症 起病時的症狀有下肢力量弱輕度肌萎縮、麻木、遺尿,有時表現為腰痛或腿痛多為一側下肢受累,但也有兩下肢同時發生肌無力者。檢查發現呈周圍性神經損害的表現,即肢體肌張力低,弛緩性輕度肌肉無力,下肢及會陰部淺、深感覺減退。
2.中症 上述運動與感覺障礙較為明顯,常見有馬蹄內翻足畸形,有時出現腰痛、坐骨神經痛或伴發尿失禁。
3.重症 下肢表現明顯肌力減退,甚至癱瘓;感覺亦明顯減退或消失,常並發神經營養性改變、下肢遠端發涼、發紺,出現營養性潰瘍。有的在骶尾部也常發生營養性潰瘍,骶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明顯。久之下肢呈現失用性萎縮跟腱反射消失或發生攣縮。足畸形可出現仰趾足、弓形足、足內翻或外翻部分患者表現為完全性截癱及尿失禁,也有的為大便、小便均失禁。少數伴有椎間盤突出或腰椎滑脫,尚見有因脊髓栓系引起上肢症狀者。
並發症:復雜的隱性脊柱裂常同時存在脊髓或神經發育異常,如局部瘢痕、粘連、終絲肥厚與增粗,使脊髓固定在椎骨上而限制了脊髓在發育中的上移,或同時有軟骨瘤、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蛛網膜囊腫、脊髓末端空洞症、神經根憩室形成、脊髓內膠質增生或中央管擴張等情況。有時合並半椎體、脊柱側彎、椎間孔與肋骨發育畸形。
隱性脊柱裂-診斷
根據局部皮膚多毛、紫斑小凹、色素沉著等臨床表現結合神經損害之症狀診斷多無困難。尤其是長期遺尿或發生明顯尿失禁者,應多考慮為脊柱裂所引起。脊椎X線平片和CT與MRI掃描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鑒別診斷:隱性脊柱裂需與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肌痛脊髓腫瘤等鑒別。成人發病者還需與椎管狹窄症等鑒別。採用CT、MRI掃描可以明確診斷。
檢查:
1.脊椎X線平片 攝腰骶椎前後位和側位像,顯示椎弓根增寬椎板缺損,棘突缺如,有時呈現多處脊柱裂,或同時合並椎體畸形脊柱側彎等。
2.CT與MRI掃描 特別是MRI對脊柱裂合並脊髓栓系的診斷更為明確。多能顯示脊髓末端位置下移達到腰骶交界或骶管內,局部存在粘連等徵象。如今脊髓造影已被MRI所代替。
隱性脊柱裂-治療
對於脊柱裂引起的脊髓栓系綜合征者,均適合於手術,而且提倡盡早地予以手術治療只有手術解除脊髓栓系的因素,才能取得治癒、好轉的機會。以往不少人將脊柱裂合並尿失禁或大小便失禁以及兼有下肢癱瘓者視為手術禁忌證,亦即認為此類嚴重病例為不治之症。然而近20餘年來積累了大量病例的臨床處理經驗,主張採取積極的手術態度即使已有大小便失禁或下肢癱瘓者,也應爭取手術。因此,對一些重症病例也不宜輕易放棄治療。
1.手術治療 兒童多用基礎麻醉加局麻,個別採用氣管插管全麻;成人用強化麻醉加局麻,或採用硬脊膜外麻醉均在俯卧位下手術。無論病變在頸段胸段或腰骶段,都使用棘上直切口,以利於向脊柱裂病變節段之上與下方擴大椎板切口。
以腰骶部隱性脊柱裂合並脊髓栓系為例,棘上直切口自腰4至骶椎中部,按通常之椎板切開手術方法,分開椎旁肌肉,顯露出缺裂之椎板再按具體病理情況進行處理。
2.手術操作步驟 可先從正常部位的中線切開,然後進入畸形部位。手術操作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
預後:手術解除脊髓栓系的因素,可以得到治癒、好轉。合並尿失禁或大小便失禁以及兼有下肢癱瘓者,其中一部分病例手術後可得到康復或有所好轉。現代顯微手術方法的廣泛應用,更增加了手術的療效。
預防:由於隱性脊柱裂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注意防止環境因素如妊娠早期遭受如放射線、毒物激素類葯物、缺氧酸中毒等不良刺激。婦女在懷孕早期補充體內維生素均有助於隱性脊柱裂的預防。
隱性脊柱裂一種先天性脊柱畸形,在脊柱的某段(通常為腰骶段)骨性閉合不全,常為軟骨填充,而脊柱形態結構正常。有這種畸形的人,多數無臨床症狀,通常是在X線檢查時偶爾發現。一般無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