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膽子很小,家長和老師該怎樣引導孩子
孩子膽子很小,家長和老師想要正確的引導孩子,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應該多鼓勵孩子。
事實上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肯定,希望得到家長或者老師的鼓勵,當他和別人溝通出現障礙的時候,孩子膽小,不敢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發揮作用。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大膽地鼓勵孩子,讓孩子多和別人接觸,讓孩子知道和別人溝通是有好處的,我們相信他,我們相信他可以和別人好好溝通,我們也要在他和別人溝通的時候,適當的鼓勵他,告訴他他真的很棒。其實有些事就是要邁出第一步,然後才能勇敢的往下走下去,邁出了第一步以後就會有很多很多。
第二就是讓孩子多與人接觸。
我們都知道要克服膽小的心理,就要讓孩子多和別人接觸,他們只有和別人接觸了,才會懂得如何和別人接觸,怎樣和別人接觸,在和別人接觸的過程中,他們才會知道如何和別人接觸,才能獲得別人的好感,或者應該怎樣的和別人接觸。
因為孩子在和別人的接觸過程中,可以加強自己的溝通能力,使自己不再膽小,因為會和很多不同的人接觸,他們也就會面對很多不同的人,他們會在以後的生活中知道和怎樣的人溝通,要用怎樣的方式。孩子只有在和別人溝通的過程中,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使自己變得開朗樂觀起來,所以家長和老師應該共同擔負起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越來越好。
② 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孩子的成長受環境影響很很大,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急著處罰,所受到的陪伴與教育影響會伴隨一生,其實孩子惡作劇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看完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學著啟蒙家裡的小天使吧!
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1
一、給孩子一些自主性的機會
對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滿足,也不能過多限制。為了發揮教育的作用,對孩子的行為,應從孩子的角度去評價,並肯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對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發生意外。不要因為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包辦,處處代勞,就不利於孩子自主性的發展。
二、擴大孩子的交往圈子
盡量為孩子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充分體驗和同伴一起游戲的樂趣。父母要了解孩子與同伴的相處狀況,在帶孩子外出或去公共場所活動時應設法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最好不要在公共場所和陌生人面前指責孩子的不當行為,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客人解釋孩子的膽怯行為。
三、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
因為膽怯的孩子生活空間相對較小,這使他們的精力相對集中,觀察事物仔細認真,做事情相對有耐心,喜歡作一些深入思考,而且往往感情細膩。這樣,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氣質中這一積極的方面,幫助且鼓勵他根據自己的喜好學習一技之長,例如、書法、下棋、演奏等等。一有機會,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特長。達到鍛煉膽量的目的。
四、在教育上不可操之過急
對待膽怯型的孩子,創設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操之過急。當孩子不願意表現的時候,家長不要強迫他,因為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使膽怯升級。
五、要及時贊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膽怯型的孩子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在社交活動中出現的任何進步,都應該給予及時地贊揚和鼓勵,這樣會給孩子增加前進的動力。
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2
為什麼孩子會膽怯呢
一、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怯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餘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二、觸覺學習不足
3歲之前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尤其是與母親多進行親密接觸的年齡段,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說,媽媽要多抱孩子,這樣孩子才不會產生皮膚飢餓,也有利於觸覺學習。然而,如今許多孩子往往是非母乳喂養的,加上在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工作太忙,總是由祖輩、保姆幫著帶,沒有太多時間照看孩子,因此造成了孩子觸覺學習的不足。而這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差,令孩子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便是太敏感。觸覺學習不足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害羞、黏人、怕生、情緒不安等,還可能產生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三、玩伴選擇不當
如果孩子膽小,大多數家長根據「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並鼓勵孩子與年齡大一些且膽子大的夥伴交往,但對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結果反而不妙,在與比自己強大的同伴接觸中,他們變得更自卑,更拘束。因此,家長切勿一廂情願把孩子往優秀的群體中趕,最好就是為孩子選擇一個性格開朗、身體壯實、年齡比自家孩子小一些、其家長待人熱情大方的小夥伴,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這樣的小夥伴容易與年齡稍大但膽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樣,而且小夥伴的家長待人熱情大方,保證了孩子去玩時,大人不會干涉。
四、看不到「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准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某某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台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五、喜歡嚇唬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裡不聽家長的話,如哭鬧或不好好吃飯時,家長就用孩子害怕的語言來嚇唬他,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讓老虎吃了你」;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長怕孩子弄臟衣服,說「泥里有蟲子咬你的手」,用這些恐嚇孩子,從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從而形成膽小怯懦。
六、生活圈子過小
有些孩子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特別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一見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鬧,如果送幼兒園,碰上新環境、新老師更是膽小。
③ 怎麼克服靦腆害羞的性格
怎麼克服孩子的害羞
1. 父母以身作則,多帶孩子外出社交
有些孩子從小被老人帶大,由於老人精力和身體的原因很少帶孩子四處玩,而父母又由於忙於工作,於是孩子經常在家待著或是在小區里,缺少社會活動,這也會導致孩子內向、害羞。要想讓孩子緩解害羞的問題,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多帶孩子外出,去一些放鬆身心的地方,讓孩子多接觸新鮮環境、多接觸人,增長見識、開拓眼界,自然有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提高。最好是多讓孩子和熟悉的朋友一起外出,選擇的外出地點應由近及遠,既能消除陌生感,又能增加孩子社交經驗。
2. 耐心充分鼓勵並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本來是很開朗活潑的,但經歷了某些事後就變得內向、害羞,或者平常開朗,只是在面對某些事或人時會害羞,那家長就需要及時了解原因。比如很多孩子在家唱兒歌、做自我介紹都很好,可一旦到了幼兒園或是人多的話,他就會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來,讓大家都誤以為他不會。還有一些孩子平常和小朋友都玩得很好,可一旦看到某個小朋友來了,就會趕緊躲開。家長一定要清楚孩子在哪些事情上害羞,看看孩子的害羞是因為和人不熟、做事能力不行,又或者是不願意見到某些人,家長可鼓勵孩子說出原因,並表示理解與尊重,幫助孩子一起改變,使他變得自信堅強。
3. 切忌輕易給孩子貼標簽
給孩子隨意貼標簽,尤其是一些不好的標簽是非常忌諱的。有些父母帶孩子外出,孩子還沒來的及開口和人打招呼,父母就趕忙說:「我家孩子就是內向,逢人不敢說話」,這樣就算孩子本來想說現在也不想說了。當父母一味給孩子貼上內向、害羞、膽小的標簽時,就會給拿帶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暗示,使孩子進一步變得內向、害羞。父母應及時鼓勵孩子,對他說「你今天好勇敢啊!」、「媽媽相信你自己能做好」等,給孩子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4. 游戲是孩子交友並建立自信的重要方式
游戲是最容易使孩子全身心放鬆的方式,孩子們在游戲中最容易交友和表達。很多害羞的孩子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追逐打鬧,但也可以做一些比較安靜的游戲,如堆沙堡、拼積木、做手工等。如果父母想改善孩子害羞、內向的問題,就應多鼓勵孩子參與游戲,尤其是戶外活動,大自然輕松愉悅的氛圍更有助孩子放鬆身心,增強自信。
為什麼有的孩子特別害羞
1. 階段性害羞
從幼兒情緒正常的發展上來講,害羞的情緒是孩子正常的一種心理活動的發展的過程,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會逐漸的明顯起來。所以有的孩子在某一時期並不怕生,屬於那種大膽的孩子,但是長大一些反而害羞了。這樣是孩子自我意識更強了。他開始關注到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會對他有一些評價。這種正常發展出來的害羞情緒是需要家長正確去對待的,否則也會加重孩子的害羞情緒和行為表現。
2. 藏在孩子性格里的害羞
害羞同時也是一種性格上的特質,也就是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具有洞冊這樣的性格的孩子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焦慮,退縮,壓抑的行為。從他的認知上來講他對自己是一種消極的負面的評價,行為上也會表現出來相對的慢,害羞,總是扭扭捏捏的。這樣的表現其實是孩子內心裏面有沖突有矛盾。沖突和矛盾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害羞的孩子,他內心裡又渴望去和小朋友玩,去展示,去上台表演,但是這樣的願望就被隱藏,被壓制下去了。同時他又害怕又很膽小,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很多復雜不好的情緒。
3. 父母的教養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這樣害羞呢?是完全是天生的性格嗎?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講,孩子容易害羞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孩子自我的發展最初是和父母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不安全的親子關系也是讓孩子容易感覺到害羞,焦慮的原因之一。
1. 忽視孩子的父母
如果親子互動比較消極,也就是父母對孩子是一種忽視的態度,和孩子很少互動。尤其是年輕的父母,他們會覺得孩子很小而且他們自己也是孩子,他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跟孩子之間互動就會很少。即使不外出活動,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也是和孩子很少交流,自己在玩兒手機,玩游戲。這樣會造成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信任,親子連接會非常的不好,非常不安全。孩子非常年幼的時候,他是需要建立安全感,信任感的。如果這個時期父母角色缺失的話,幼兒會覺得周圍環境是沒辦法預測的,不安全的。「我說了也沒人重視,我可能是不可愛的」等等的這樣的一種自我概念和認知的模式。這會使得幼兒和別人交往的過程當中非常退縮,非常容易恐懼。
2. 專制的父母
但是也有的孩子父母是屬於專制型的溺愛型的。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會容易發展出來,遇事退縮,動力不足等等的表現。如果孩子的母親傾向於用高控制策略來對待孩子的話,孩子的害羞的情緒也會比較多。在孩子成長的某一個階段,他的害羞情緒已經發展出來了,也就是自主意識也發展出來。但是這種情況下家長尤其是母親還是高度的控制還是嚴格的管教的話強制性的母親會更加強調,我要直接的指導,我要直接的告訴你要怎麼怎麼做,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斷的給孩子講道理,也會經常用一些強迫的策略,比如說「必須」「立刻」這樣的語言那會非常的多。在這種高壓的母親控制下,孩子會產生更多的逃避的行為。這對於他的自我意識發展就不太好,一方面又想自己做,一方面又要按照母親的要求去做,此時他的內心沖突是很強烈。
3. 過度保護
有一種父母,是屬於過度保護型。對於孩子的獨立意識缺乏鼓勵和支持,這樣也會增加孩子的害羞,消極的表現。什麼樣的父母是過度保護的呢?他們對孩子的安全過分的焦慮「這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這個太高了,那個太危險」等等。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其實內心裏面是覺得孩子是無能的,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容易被小朋友欺負的。因此他們會比較強烈的干預、抑制孩子的這種發展。家長會認為孩子需要幫助,也會認為自己是非常需要幫助孩子遠離危險的。這樣無形當中增加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打擊了孩子自信心。
孩子為什麼會害羞
1. 階段性害羞
在3歲之前,因為年齡還小,加上家長工作忙,有些孩子很少外出,很少接觸到外面的環境以及陌生人。如果孩子忽然到了一個很陌生的地方,周圍有很多自己不認識的人,難免會產生恐懼心理,進而形成「恐懼型害羞」。
2. 遺傳原因
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害羞也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如果爸爸媽媽其中有一個人比較害羞,那麼一般情況下,孩子也會受到遺傳,在害羞方面會比同齡的孩子表現得更為明顯。
3. 還不懂得怎樣與人相處
有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一個人很害羞,那他就是還沒有學會怎樣與他人交往。如果家長很少帶孩子外出活動,孩子接觸陌生人的機會比較少,那麼孩子就會缺乏與人相處的經驗,更容易害羞。
4. 心理負擔大
有精神學方面的專家表示,如果孩子所處的家庭氛圍不溫馨,家長和孩子缺乏溝通,或者孩子曾經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遭到打擊,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內向的性格。孩子面對陌生人時,心理負擔加重,進而有害羞的表現。
5. 被他人覺得害羞
專門研究社會認知的學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被他人貼上「害羞」的標簽。有些孩子在小時候,害怕面對陌生人,所以經常會得到一些評價——這小孩有點內向、這孩子膽子小、這娃娃很害羞。因為孩子經常聽見這些評價,所以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確是這樣,進而用逃避他人評價的辦法來保護自己。
怎樣逐漸引導孩子戰勝害羞
雖然孩子只是階段性的害羞,但家長也要重視這個問題,耐心的引導孩子去克服這個問題。如果孩子長時間的害羞,就會形成沉默、內向、膽小、神經過敏、缺乏自信、疑惑不安、孤獨難與人相處等問題。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限制了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動。所以,家長要逐漸的引導孩子改善害羞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