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腰酸背痛什麼原因
腰背痛的原因
造成腰酸背痛的原因有那些呢?一般說來,當脊椎之任何組織結構出現異常時,就可能出現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疼痛;其次軟組織受損像肌肉扭傷、韌帶拉傷等,通常以運動傷害所造成的居多;又如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關節炎、脊髓管道狹窄、脊椎滑脫、脊柱側彎、雙腿長短不一、姿勢不良等,都是造成腰酸背疼的原因。
依紐西蘭物理治療專家的統計分析,人類之腰酸背痛百分之八十是由機械性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一般的腰酸背痛病情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姿勢不良癥候群期,亦即背部之疼痛皆源自姿勢不良,此階段之組織結構都仍完整正常,但姿勢卻有了偏差,所以,某些肌肉群像橡皮筋長時間處於拉長狀態,最後終必導致疲乏,發生酸痛症狀。解決之道在於矯正姿勢,且隨時保持良好之姿勢,將可很快消除酸痛。
第二階段——為功能失調癥候群期,此乃因長期姿勢不良、退化性關節炎,或者有受傷病史,引發軟組織受損等情況,此時,脊柱結構並無大礙,但軟組織已產生改變,必需花費較長時間矯正,方可恢復。
第三階段——為結構失序癥候群期,脊椎骨之排列或椎間盤之位置已發生改變,是最嚴重的時期。除姿勢矯正、肌力訓練外,應配合熱療或牽引治療等物理治療方法,才能減除症狀,恢復正常。
如何防範腰酸背痛?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腰酸背痛之道首重姿勢之維護,就物理治療觀點,提出以下幾點預防之方法,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認識良好姿勢並隨時保持包括日常生活中之各種動作,都必需運用基本人體生物力學原理,務必使腰部保持正常的曲度,並可利用腰背墊協助支撐腰部,減輕腰部之負擔。
第二、腰部保健運動
1.放鬆運動:
a.全身放鬆運動→仰卧,從腳趾開始,向上至各部關節逐步進行放鬆。
b.背肌放鬆運動→俯卧,再以肘部支撐。
2.平背運動:
屈膝仰卧,將臀部夾緊,再收縮腹部,腰部曲度變平,緊貼地板;主要的目的乃在於使腰椎活動自如。
3.強化肌力運動:
a.單側抱膝運動→仰卧,夾緊臀部,收縮腹部,雙手抱單膝靠近胸部
b.單側直膝抬高運動→屈膝仰卧,夾緊臀部,腹部收縮將伸直之腿抬高,僅量抬高,但不可有不舒服之感覺。如有坐骨神經痛之症狀者,不宜做此運動。
c.交互推抗運動→類似單側抱膝運動,但為右手與左膝互相推抗,持續五秒鍾
d.側舉下肢運動→側躺,下肢側舉至與髖關節同高
e.坐下前彎運動→盡量放鬆,讓背舒展
f. 彎膝下蹲運動→背保持直立
第三、工作環境之評估與配合許多背痛之患者,經治癒後,很容易復發,細究其因,往往與不良之工作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檢視我們周遭各行各業,及所處環境之設計,是否與每個人之體型及習慣做了合理的調配,實應做深入之評估與分析,再加以設計,方可健康愉快地進行工作。否則長期暴露在不良工學設計的環境中,首先遭殃的將是您的——背!
B. 肩膀為什麼總是疼
你可能是得了肩周炎。常用西醫療法
1.葯物治療
潑尼松尤25~50毫克,1%普魯卡因10毫升,痛點封閉,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
2.功能鍛煉
爬牆鍛煉
面對牆壁,用雙手或患手沿牆壁徐緩地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後緩慢向下回到原處,反復進行。
體後拉手
雙手向後反背,用健手拉住患肢腕部,漸漸向上拉動拾起,反復進行。
外旋鍛煉
背靠牆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動作,盡量使脊背靠近牆壁,反復進行。
搖膀子
弓箭步,一手叉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後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動作由慢到快。
[常用中醫名方]
1.生山楂甘草湯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烏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姜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醋制香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溫服,3日2劑,1個月為1個療程。服葯期間除配合練功外停用其他葯物或療法。舒筋通絡,祛淤行痹止痛,滑利關節。主治肩周炎。
2.白芍湯
白芍、沙地龍各400克,制馬錢子、紅花、桃仁、威靈仙各350克,乳香、沒葯、骨碎補、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將上葯共研為極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葯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主治肩周炎。
3.黃芪當歸湯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薑10克,羌活12克。每日1劑,水煎服。補胃氣,通經絡,散寒濕。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冷痛者,加制川草、烏草各10克;兼痰濕者,加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萎縮者,加制馬錢子0.3克。局部可以配合以針灸治療。
[特色療法]
1.肩周炎的推拿療法
(1) 舒筋活絡法:此為准備手法。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掌著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側至外側、後側,依次推撫,反復施術20餘次。
(2) 滾揉法:患者仰卧或坐位,醫者用滾法或指揉法施術於患側肩前部及上肢內側,反復數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動。再取卧位,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或腋後部施用滾揉法,並囑患者做患肢上舉、內收等活動;再讓患者仰卧,醫者用滾揉法或指揉法在患側胸外上部、肩前部滾揉,然後讓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後伸活動。
(3) 點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醫者點按合谷、曲池、缺盆、肩髑、肩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使局部產生酸脹感。
(4) 環轉搖肩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後,一手挾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做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一手托起前臂,使患側肘屈曲,前臂內收,患側手由健肩繞頭頂、患肩、面前反復環繞10次。同時,另一手拿捏患肩。
(5) 上肢被動後扳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前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以肩頂住患者患側肩前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用力使之後伸,反復4—5次。
(6) 背後拉臂法:醫者站在患者健側稍後方,一手扶健側肩,以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逐漸用力,加大活動范圍,以患者能忍耐為度。
C. 肩胸疼痛的原因
肩胸疼痛
1、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英名稱是受各種病因的刺激引起的沿助間神經分布區的神經性疼痛,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大多數疼痛與下列因素有關。
1、外傷、胸部軟組織損傷、骨折、胸椎關節錯位,(如劇烈咳嗽,打噴嚏)、胸部手術後。
2、炎症:帶狀皰疹及其他病毒,結核、風濕病、與軟組織炎症。
3、代謝性疼痛:糖尿病未梢神經炎、骨質疏鬆,已醇中毒,腎炎等。
4、腫瘤或轉移Ca等,胸椎骨質增生,髓核退行性改變。
肋間神經痛臨床表現:
疼痛沿受累神經分布區皮膚和皮下,表淺部位呈節段性分布,自背部胸椎至前胸部呈半環形,可發病多個肋間神經,界限較明顯疼痛性質為壓榨樣、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劇痛,多為持續性或陣發性加重,彎腰、扭身、咳嗽、噴嚏、深呼吸時可加重疼痛,有時可有束帶感或皮膚過敏,感覺減退,檢查受累胸椎壓痛,肋間有過敏性壓痛,X線或CT檢查可發現胸腔間隙變窄、軟骨板硬化、增生、脊柱生理側彎改變,也可見其它相應疾病表現。治療一般包括卧床休息,應用非甾體鎮痛葯,針灸、烤電椎旁或肋間神經阻滯,琥珀膏外貼能有效改善治療此病效果非常理想,無痛苦,無副作用。
2、肋軟骨炎
肋軟骨炎又稱前胸壁綜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見的原因,由於疼痛部位在前胸,很容易於心絞痛混淆,患者常誤以為自己有冠心病,病因一般與外傷、病毒感染,肋軟骨發育營養不良,胸肋關節炎症,肌筋膜炎有關,其臨床表現為前胸部疼痛,多為酸脹痛,起病急劇或緩慢,時輕時重,可因翻身咳嗽、深呼吸、上肢活動加重,有時向上肢放射,查2-5肋軟骨處壓痛若不及時徹底治療,有反復發作趨勢。臨床中應於冠心病心絞痛,結核胸膜炎等疾病區別,治療注意休息,避免上肢過度用力,局部熱敷理療,貼用琥珀膏葯物,有效治癒此病。
3、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
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是背部疼痛常見原因,背部肌肉,持繼續性牽拉,勞損,如某些特定的工作及體育運動,長期不良姿勢,胸椎退行性變均可引起背肌筋膜疼痛,常見背肌綜合征有背闊肌綜合征,前鋸肌綜合征,棱形肌綜合征,胸椎紊亂綜合征,肋間肌筋膜綜合征等。這些綜合征特點,局限於相應肌肉或附近疼痛,有時伴有運動障礙活動性疼痛,特別是長時間工作最容易引發疼痛,從輕度酸痛到重度鈍痛或銳痛,查體可觸到局部相應的痛點或肌肉攣縮結節如圖C治療適當休息,避免肌肉負荷過重長時間勞作,糾正不良姿勢,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對預防有很重要,臨床中運用琥珀膏外敷對治療背肌疼痛有很好治療作用,與理療按摩配合效果更好更快更徹底。
1、什麼是肩周炎,有哪些臨床表現及治療;
2、肩周炎病如何進行自我鍛煉。
3、自我按摩,防治肩周炎。
4、網球肘是如何發生,有何症狀,如何治療?
尋骨風雞肉湯
[用料]雞肉90克,尋骨風15克,威靈仙12克,接骨木18克,蜜棗適量
[製法]把全部用料洗凈,一齊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文火煨煮2小時,調味即可。
[用法]隨量飲用
[作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宜忌]適用於肩節周圍炎
五加皮葯酒
[用料]五加皮150g,當歸15g,肉桂150g。
[作用]通經活絡,祛風散寒
[宜忌]用於肩關節周圍炎
網球肘是如何發生的,有何症狀?如何治療?
網球肘又名肱
骨外上髁炎。因常發於網球運動員而得名,引起原因主要是前臂伸肌群反復強烈運動牽拉,使肌腱、肌纖維產生撕裂,出血粘連產生無菌性炎症,中醫認為本病是勞傷氣血筋脈不和所致,網球肘發病緩慢纏綿難愈,主要感覺在肘關節外上方,有局限性壓痛點,可向上或向下放射,感覺酸脹不適,不願活動,手握物(如掃地、絞毛巾、提壺),可使疼痛加重,有時陰天也可加重。
網球肘發病時,應及時治療,採用熱敷,封閉均有一定效果,若不及時治療,一個星期可轉為慢性期,比較頑固,此時採用松解液體法,配合手法及琥珀軟堅膏,即可達到根治。
什麼是肩周炎?
肩周炎是指肩膀周圍的軟組織(如關節Z肩軸韌帶)的無菌性症反應,多見於中老年人,以女性為多,中醫稱「漏肩風」屬「肩痹」「肩凝」范圍。
肩周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肩周炎主要症狀為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或僵硬,疼痛可有鈍痛、刀割樣痛,夜間加重,日常生活簡單運動,均感困難,檢查中可在肩關節周圍出現肩部壓痛點,病史較長者,可見肩部肌肉萎縮,X線檢查,一般無明顯變化,輕度肩周炎,有自愈的傾向,但愈後有可能復發,中醫認為肩周炎是老年體衰,氣血虛損,風寒濕邪侵入肩部,經脈拘集所致,所以治則;補氣活血,壯骨強筋,驅風散寒,通經活絡以達治癒目的。
肩周炎如何治療?
輕度肩周炎,我們採取外敷「琥珀軟堅膏」。配合鍛煉一般就能恢復。重度肩周炎,採用「液松解法」、配合外敷「琥珀軟堅膏」,內服「益腎軟堅膠囊」一般一個療程即可治癒。
肩周炎病如何進行自我鍛煉?
1、爬牆練習,面對牆壁,兩足分開與肩同寬,上肢前伸,手指做爬牆運動和由低逐漸增高,使肩臂肌肉有牽拉痛感,重復10次,堅持練習。
2、後伸壓肩,背對桌面,雙手扶桌,反復下蹲,重復10次,練習肩關節後伸功能。
3、站立畫圈,戰立、雙臂伸直,避免彎曲,最大限度緩慢地由下向上按時順時針劃圈,重復10次,反復進行。
4、拉輪練習,裝一小滑輪,並在滑輪穿一繩,繩兩端各系一小木棍,用健側手臂帶動串側手臂,上下拉動,每次3次。肩周炎的鍛煉與治療有同等重要作用,所以要持之以恆,動作到位,堅持正確有效的鍛煉可防止肌肉粘連改善肌肉痙拳,加快血循環,使病情早日消除。
自我按摩,防治肩周炎
(1) 揉肩部 用健側手大魚際揉患者肩前側及三角肌,約2-3分鍾,先輕後重。
(2) 捏拿三角肌 健側手拇指與食、中指對稱用力捏拿患肩三角肌,2-3分鍾,並逐漸下降到上臂及前臂部,先輕後重。
(3) 按揉穴位 按揉天宗、肩k、肩s、肩貞等穴。每穴約半分鍾。
(4) 按壓痛點 拇指或中指指端點按肩前及肩周部的壓痛點,由輕到同時肩關節活動,以增強點按效果。
(5) 彈極泉 用健側手五指對稱用力抓捏患者前胸大肌和肩後大肌數次,並用拇指、食指彈捏腋窩大筋(極泉穴)2-3此,使酸麻放散至手指。
D. 右邊背部上方疼痛
背疼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引起背疼的原因也是非常多的,結核、腫瘤等都是會引起背疼的,但是這些疾病引起的背疼是比較嚴重的,像受涼、勞累或者是姿勢不良等也是會引起背疼的,這些原因引起的背疼是輕微的背疼,這種背疼可採用自我療法就會恢復,比如拔罐、針灸、推拿等,嚴重的背疼則需要去看醫生。
按摩四個穴位解決背部疼痛
1、按揉委中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按摩方法:1)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做50次;2)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委中穴,做50次。
2、按揉肩井穴
位置:位於肩上,前直乳中,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揉按對側肩井穴,有酸脹感為宜,按摩50次。
3、 按揉肩貞穴
位置: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l寸。
按摩方法: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對側肩貞穴,有酸脹感為宜,按摩50次。
4、按揉列缺穴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對側列缺穴,有酸脹感為宜,按摩50次。
以上背部按摩需要別人來幫助按摩,有種按摩手法自己也可以做哦。
自己按摩:背蹭門框法
在中醫看來,人的背部有兩條大經脈,其上分布著一些重要穴位,當相應內臟出現病變時,就會在這些穴位表現出來。如果能在身體沒有感覺痛時就按壓穴位,將有保健之效。由於針灸理論中有「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說法,所以,人們可以不知穴位的確切位置,只要按壓經脈大概位置就可以了。因此,作為日常保健,建議可以試試背蹭門框法。
先用背部正中的脊椎骨(即督脈)對准門棱,向門框上輕輕擠壓,並上下輕度蹭動,每分鍾大約做20下,盡量把整個脊柱都擠壓一遍。在上下蹭動時如發現一處特別痛,可在此處做左右輕度晃動,並連續幾天在此處由輕到重地按壓。在脊柱兩旁各1.5和3寸處重復上述動作。只要持之以恆,就將體現出一定的保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頸部最好改用手按壓;如壓痛點長時間不消失,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