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這句話出自哪裡
源自戰國佚名《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譯文:人身經脈中的氣血,是周流全身,循環不息的,一旦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凝滯不通……脈氣不暢通,就會突然作痛。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句中醫俗語,意思是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
中醫講的「通」原本指氣血的通暢,而氣血運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經脈的作用是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運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這個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組織的通道,是通過運行氣血來調控的,人體氣血的運行沿著經絡循環無端。
這個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暢。一旦不通暢,就會發生病變。一旦病變,就要想法疏通。如果經絡堵塞了、不通了,就會出現氣滯血瘀或者氣血虛弱的現象,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1)舉痛論疼痛原因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葯文化發祥之早。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