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崴腳」是怎麼回事
崴腳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醫學上稱為足踝扭傷。當外力使足踝關節超出正常活動范圍,導致周圍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受傷,就會出現疼痛、腫脹和行走不便的情況。由於正常踝關節內翻角度大於外翻角度,因此崴腳時多為腳向內翻,受傷部位在外踝。很多人會先揉搓疼痛處,再用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忍痛行走。然而,這種做法並不科學。
當局部小血管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結合形成血腫時,通常需要24小時左右才能止血和停止滲液。如果受傷後立即揉搓、熱敷或強迫活動,會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破裂,形成更大血腫,導致腫脹加劇。所謂的「存住筋」實際上是因為損傷後軟組織粘連,影響功能活動,這通常發生在損傷後期。
正確處理崴腳的方法包括:1.判斷傷勢輕重,輕度扭傷可自行處理,重度需就醫;2.在出血未止時使用冷敷,出血停止後使用熱敷;3.傷後初期不支撐體重,待病情穩定後進行輕微活動;4.出血未止時持續按揉,出血停止後進行揉法;5.出血未止時避免內服活血葯物,使用「好得快」噴灑傷處,出血停止後外敷五虎丹,內服跌打丸。
如果條件有限無法立即就醫,可以採取上述措施,隨後盡快到醫院診斷治療。正確處理崴腳不僅能減輕痛苦,還能加速康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