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評價蘇秦
縱橫家,間諜
對蘇秦的評價非常復雜。
原因在於三方面。
(1)時代背景復雜。
一是,戰國是極端的功利化時代。
二是,戰國無義戰。
(2)爭論大。
第一種觀點:《史記》。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游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擅長於權謀機變。而蘇秦承擔著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似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歷,按著正確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第二種觀點:《呂氏春秋·知度篇》。
「桀用羊辛,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蘇秦是個什麼人呢?除了桀、紂時代外,大概歷史當中宋國的唐鞅可以有一比,宋之唐鞅,齊之蘇秦,天下其無可亡矣。什麼意思呢?原來宋國用了一個人,唐鞅,宋國完蛋了。齊國用了一個蘇秦,齊國也完蛋了。殃國殃民之人就是你蘇秦。這是小人說。
第三種觀點:《荀子·臣道》。
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巧佞便說,善取寵乎上。」這個巧佞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花言巧語,取悅人、騙人,不說真話,口是心非,完全屬於江湖騙子。
第四種觀點:劉向《戰國策書錄》:張儀、蘇秦「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劉向的《戰國策書錄》對蘇秦的評價很高,當然他是把他和張儀一起評價的,張儀、蘇秦什麼人呢?這個人分量重,能量大,到了什麼程度,「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這個人在這個國家了,這個國家的地位就非常顯赫,非常重要,不在了,這個國家當然無足輕重。證明這個人的能量和影響力非常大。這個可以理解為大人說、英雄說。
(3)史料限制。
一是有關蘇秦研究的史料少;
二是蘇秦兄弟的故事比較混亂,不易分辨。
Ⅱ 蘇秦張儀為什麼能成功
落魄不喪志,其志所向愈挫愈堅,是他們成功的首要因素。蘇秦出身在洛陽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早年來到齊國求學,拜鬼谷先生為師。在外游歷了幾年後,蘇秦混得很不得志,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看到他這種情況,他的兄弟、姐妹、嫂子、妻妾都取笑他:「周朝人的習俗,是經營產業,從事工商,以謀取微薄的利益為目標。現在你放棄該做的事而專門憑借油嘴滑舌混飯吃。現在,你得到這個結果,不是活該嗎?」蘇秦聽到這些冷嘲熱諷後,並未灰心喪氣,而是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活出個樣來給這些勢利之人來看。從此,他日夜苦讀,有時讀到半夜實在太困了,就用繩子把頭發拴起來系在樑上,這樣打瞌睡時一低頭就會被繩子拽醒;有時人雖然醒著,精神卻振作不起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強迫自己振作精神。我國著名的成語「頭懸梁錐刺骨「就是由此而來。經過一番苦學,蘇秦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天文、地理、軍事、古今法令、各國概況均熟記於胸。於是,他又走出家鄉,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張儀早年的遭遇比蘇秦更糟。張儀出身貧寒,早年與蘇秦一起拜鬼谷先生為師,學習游說之術。張儀第一個游說的國家是楚國,盡管張儀才識很高,但他是一介布衣,無名游士,要想見楚王,需要有大臣引見。於是,他就先來到楚相的門上,認為這是一個結識楚相、顯示才華的大好機會。但事不順利,偏偏在楚相和門客們喝酒的時候,楚相丟失了珍貴的玉璧。楚相的門客們四下尋找,找來找去,蹤影全無。結果,就有門客認定是窮小子張儀偷了玉璧。門客們抓住張儀,刑訊逼供,想讓張儀承認。張儀雖是一個文弱書生,盡管打得他死去活來,可他就是不肯委曲招認。這些門客既無憑證,又得不著口供,只得把張儀放了,趕出相府。張儀剛剛出來游說,就遭如此羞辱,內心懊惱不已。他的妻子民數落他:「你要是不讀書游說,怎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妻子這么一說,反而激發了張儀的志氣,張儀決心一定要從挫折中振作起來。張儀就開始同妻子開玩笑:「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這一問,把妻子逗笑了:「舌頭倒還在。」張儀信心十足地說:「有這就夠了!」 善於抓住機遇、善於利用機遇,這是蘇秦、張儀成功的最重要條件。我們必須承認,是時代給蘇秦、張儀提供了成功的平台,當然,蘇秦、張儀是捕捉機遇的高手,他們善於抓住每一次機遇,讓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蘇秦、張儀是幸運的,他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是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他們這些智囊型的人才提供了展現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哪個國家能爭來人才,哪個國家就能開疆拓土;如果哪個國家爭不來人才,就只能成為被他國殲並的對象。因此,面對生存壓力,戰國時期各國君王對人才都比較重視,所以智囊型人才面臨的機遇也較我國其他時期要多得多。在戰國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思想家、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成為我國歷史上群星閃耀的時期,這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如果,蘇秦、張儀生活在一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和平時代,他們一輩子只能過一種默默無聞的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蘇秦、張儀利用機遇,從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公元前334年,蘇秦來到燕國,推銷他的合縱理論。合縱理論就是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擊關號強國秦國。蘇秦到燕國後,受到燕文公的禮遇。他向燕文公分析燕國面臨的形勢:當今秦國最強,時有吞並各國的野心。燕國之所以未受侵憂,是因為趙國抵擋在前,燕國要想永保太平,只有與趙國交好,聯合東方各國共同抗秦。燕文公贊同蘇秦的主張,便派蘇秦聯合東方各國。蘇秦首先來到趙國,向趙肅侯說明合縱的好處。趙肅侯完全同意,當下拜蘇秦為相國,給他大量財物,請他聯合其他四國。蘇秦憑借他出色的口才與智慧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公元前333年,東方六國到趙國洹水開會結盟,封蘇秦為縱約長,掛六國相印,成為六國的相國,掌管聯盟之事,蘇秦此時登上他人生中的政治巔峰,實現了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蘇秦前後的成敗榮辱,使他感受到了世態炎涼。蘇秦掛六國相印榮歸故里,所到之處均受到盛情款待,鄉親及家人更是誠惶誠恐,他的嫂子跪地不起,連頭都不敢抬。對此,蘇秦感慨萬端:「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 v 張儀在蘇秦的資助下,從趙國來到秦國。他在秦國,很快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秦惠王拜張儀為相國。張儀以其智慧,推行連橫理論,離間東方六國關系、拆他們原來推行的合縱政策,玩弄六國於股掌之上,使他們紛紛割地向秦國求和。在張儀和策劃下,秦國日益強大,東方六國自相殘殺,日益消弱。張儀以其智慧,也多次被各國拜為相國。張儀以其超級智慧,讓後世許多人記住了這么一個名字——張儀。
Ⅲ 請從自我意識心理學角度談蘇秦的成功
摘要 3,利用人性的弱點:蘇秦說服齊湣王的時候,站在齊湣王的角度同時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最後既說服了齊湣王,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影響齊湣王,蘇秦抓住齊湣王對宋國的貪念,不斷告訴他怎麼能獲得他喜歡的宋國,讓齊湣王自願掉進圈套里。
Ⅳ 蘇秦的心理戰術非常高明,這是蘇秦傾齊成功的原因
公元前285年,秦國帶頭攻打齊國的河東,接著趙、韓、魏、燕也一起攻打齊國,最後齊國被燕國大將樂毅帶兵長驅直入,攻入齊都臨淄,齊國差點亡國,從此一蹶不振。
而導致齊國這次災難的關鍵人物就是戰國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蘇秦作為燕國的間諜到齊國為官,最後成功讓齊國掉入圈套,而蘇秦傾齊的成功,有很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蘇秦能夠成功說服齊湣王聽他的話,而之所以能夠成功說服齊湣王,是因為蘇秦的心理戰術高明,我們一起來分析蘇秦的心理戰術有多高明。
我們通過三個方面來分析蘇秦的心理戰術:
1,利用權威效應:蘇秦入齊的時候,營造了“權威身份”,使得齊湣王對他比較重視和信任。
2,利用名片效應:蘇秦先向齊湣王表達了跟他一樣的觀點和態度,取得齊湣王的信任,進而把自己的觀點悄悄灌輸給齊湣王。
3,利用人性的弱點:蘇秦說服齊湣王的時候,站在齊湣王的角度同時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最後既說服了齊湣王,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影響齊湣王,蘇秦抓住齊湣王對宋國的貪念,不斷告訴他怎麼能獲得他喜歡的宋國,讓齊湣王自願掉進圈套里。
利用權威效應
蘇秦出使齊國的時候,燕昭王封了蘇秦為武安君,並給了相國的名義,而且“以車百五十乘入齊”(《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一)》)。燕昭王為蘇秦設了如此隆重的入齊場面,是為了抬高蘇秦作為使者的身份,爭取到齊湣王的重視和信任,這類似於心理學上的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是指一個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1)權威效應在戰國時期時常發生
蘇秦之所以使用這一招,是因為在貴族等級劃分明顯與功利性非常強的戰國時期,“人微言輕”與“人貴言重”的現象時常發生。
同為縱橫家的張儀,剛開始家境貧窮,身份低下,當時楚相丟了一塊寶玉,其門客都說“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史記·張儀列傳》),而無論張儀如何解釋並沒有偷盜寶玉,奈何人微言輕,並沒人相信,白白被打了數百竹板。而張儀後來以“秦相”的身份再次來到楚國,此時已經人貴言重,他隨便說的話楚懷王都相信,就算只是騙楚懷王的話,楚懷王也不懷疑。
因此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戰國,地位低下的人,說話都沒有人會重視,人們都以“刻板印象”看待你,沒有耐心聽你說其他的。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張儀如此家境貧寒又德行不好的人,做偷雞摸狗的事情最正常不過了,因此堅信就是張儀偷的寶玉。同樣,大家的刻板印象,覺得“相國”之人說話值得信任,因此隨便就輕信了身為秦相的張儀的話。
而蘇秦剛開始投奔周顯王時,因為眾人都覺得他為“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戰國策·秦策一》),因此都不相信他說的話,深受“人微言輕”傷害的蘇秦自然明白身份地位的重要,所以為了得到齊湣王的重視與信任,必須要營造權威效應,使自己“人貴嚴重”。
結語
蘇秦傾齊是蘇秦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事情,也改變了齊國在戰國歷史上的命運,蘇秦能夠傾齊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心理戰術高明,能夠成功取得齊湣王的信任,並說服齊湣王攻宋,從而引起其他諸侯國一起攻齊。
Ⅳ 蘇秦失敗的原因張儀曾一語點破,你怎麼看呢
-1-
在蘇秦的巔峰時期,腰懸六國相印、後隨六國使臣,場面之浩大,堪比王者。而當大隊人馬行至蘇秦的故國——洛陽地界時,周天子除道迎接、恭維異常……連其兄嫂都伏地跪拜,不敢正視。
就這樣,非王、亦非侯的蘇秦,在搖舌鼓唇間就能使列國紛爭、血流漂櫓;而沖冠一怒下,更是讓諸侯震恐、惶惶難安!
本區區一介平民,卻能混跡至此,著實不易,也難怪說其為「戰國夢」做出了巨大貢獻,更不必說其作為一個男人不枉其之一生……
然而,就在此同時,我們卻也不得不說,蘇秦在一開始,走的就是一部死棋!
而為什麼是死棋,張儀曾一語道破!
「合縱」這個新生兒,至此才剛剛產下,便已有了夭折的可能。再後來,類似的事情又屢屢發生,尤其齊、燕之間,以致蘇秦雖然全力周旋,但依舊不免左支右絀、捉襟見肘。
事情進展到這個地步,蘇秦可能確實不曾料到。而當發生之後,蘇秦也覺得自己已無力回天,他愧對趙王、愧對燕王,愧對到最後就是自暴自棄,以致跑去睡了燕王的愛妃,又跑到齊國做燕國的間諜……
而終其一生,所主張的「合縱抗秦」始終未曾像樣的施行過!
蘇秦、蘇秦,也許真如其名字一樣,只是將秦國略略「酥」了一把,並未能傷其筋骨。最終,齊國遇刺,為當時人不齒!
Ⅵ 蘇秦始將連橫中蘇秦認為秦王失敗的原因及趙王成功的原因
因為秦王不喜歡蘇秦的想法,秦國是喜歡法家的,而蘇秦確實儒家的想法,因此秦王無法接受蘇秦
Ⅶ 蘇秦成功的緣由
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
——蘇秦
對於蘇秦,我們大家是不陌生的,戰國時期有兩張嘴巴,也就是兩大忽悠,一個是張儀,一個便是蘇秦。這里單表蘇秦。
俗話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蘇秦本一介寒士,為出人頭地,他飽讀兵書戰冊。在自覺忽悠指數不低,或可封侯拜相的時候,他跑到了秦惠王那裡,先是大肆陳說秦國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農業資源,百姓的富庶,軍隊裝備的精良和士兵的勇武。接著說這么富饒的國家,地形地勢又如此便利,真可稱得上是「天府」,是「天下之雄國也」。那麼有這么好的條件,加上惠王你的才德,是「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了啊!
可蘇秦的一番狂侃,似乎沒有使惠王心動,反而有些心不在焉的樣子。這蘇秦便勸惠王能夠耐心留意他的話,並表示出了甘心為秦王效力的意願。
盡管惠王在聽蘇秦的話時有些不耐煩,他還是把蘇秦的話聽完了,但作為一代明君,他深感統一天下的時機並不成熟,因為自己的羽翼並不豐滿,國家的法律不很完善,道德敦化和政令還不夠順暢,所以明確地告訴蘇秦說,咱們過些天再討論這個事情吧。
應該說,惠王婉言拒絕了蘇秦的建議,也給了蘇秦一個台階。可這蘇秦楞是猴急,遂引經據典,大肆宣揚古代帝王的戰功,還深入剖析了各國的現狀和不願意兵戈的心理,可在他力陳己見的時候,顯然看出惠王是真的不耐煩了,也知道惠王不會按照他的話去做。然而,他蘇秦不能就這么白來一趟啊!為了讓秦王了解他的才幹,他又連寫了十個奏章,闡明自己的主張,結果依然是泥牛入海,音信全無。
策略沒有得到欣賞和使用,蘇秦自然沒有得到秦王的賞賜,這時的他黑色的貂皮大衣也破了,帶去的百斤黃金也用完了,吃的喝的都得不到保障了。臉也黃了,眼也黑了,身體也瘦了,有氣卻無力了,那個失意啊!沒轍兒啊,還是回家吧!可家裡帶的錢我全花光了,也沒給家人帶來他們所期盼的高官厚祿,這回家怎麼交代呢?但不回家我又能去哪裡呢?或許只有家還會給我溫暖的,還是回去吧。
雖然當時沒有先進的通訊工具,蘇秦不能把他失意的情況提前通知給家人,但看到他的破落相,家人全明白了。於是,可怕的場景出現了,老婆依然在織布,嫂子不給作飯,父母也不理他。似乎根本沒有他的存在一樣。蘇秦一下子崩潰了,他把「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的罪過全部推到了秦王的頭上。但蘇秦畢竟是一聰明人啊!他深深懂得沒能得到秦王的賞識,是自己的學識不夠造成的,於是也顧不得吃飯,更顧不得睡覺了,當天夜裡就把所有的書籍都打開了,當看到姜太公的兵法《陰符》時,眼光一亮,遂埋頭苦讀,認真揣摩。可他畢竟又餓又累啊!時間久了難免瞌睡,這蘇秦真正是個不達目的勢不罷休的主,為了早日成功,哪捨得休息啊!他拿起錐子,毫不猶豫地朝自己的大腿上扎去,鮮血霎時間流了出來,一直流到腳上。他已顧不得許多了。
就這樣,過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當他認為可以使他的謀略足以換取金玉錦綉、取卿拜相之後,他小心眼兒的毛病犯了,沒有再去讓他失意的秦國,而是跑到了趙王那裡。這趙王果然沒有讓他再次失望,聽了他的計策,連忙封他做武安君,還把相印交給了他,緊隨其後的當然是車子、綢緞、白玉、黃金無數。這蘇秦一下子可就抖了起來,並大膽實施他報復秦國的「約從(縱)散橫」策略,《國策》記錄到此,對蘇秦的謀略也是異常的佩服,說到:「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國策》上還說,就這么一個窮小子,能夠說服各路諸侯,使眾多大大臣都閉上了他們的嘴巴,一時之間,天下人誰能有資格與蘇秦對抗呢?!
蘇秦終於成功了,這成功的原因,少不了在秦國的失意,少不了家人的冷落,也少不了他的自強不息。這三者之中,對他刺激最大的當是家人了,這也是他生發無限感慨的根由。當他要去游說楚王,路過洛陽老家時,父母的態度變了,剛一聽到這個消息,便早早地收拾干凈屋子,清掃道路,安排下吹鼓手,布置好酒宴,並跑到郊外三十多里地的地方去迎接他;他老婆的態度變了,不錯眼珠地看著他,高興地聽他說話;他嫂子的態度也變了,居然像蛇一樣,四腳著地,爬著過來給他道歉。蘇秦這時故意問道:「嫂子你為何先前對我不好,高傲的不得了,現在又對我好起來,看上去那麼自卑了呢?」看來蘇秦的嫂子是真夠實在的,連忙說到:「(你現在和以前怎麼能一樣呢?)叔叔你現在地位多高,多受人尊重,而且多有錢哪!」各位瞧瞧吧!蘇秦一家整個勢力眼。
難怪蘇秦嘆道:「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
善夫子亦慨然嘆曰:男兒自立發奮當如蘇秦,權力富貴則當浮雲耳!
Ⅷ 蘇秦出使西周成功的原因
在東周時期,一直存在著東周和西周兩個國家。西周在洛水的上游,東周在洛水的下游,為了打壓東周,西周在播種的時節,堵塞洛水,東周君王非常擔心,於是派遣天下知名的辯士蘇秦出使西周,蘇秦究竟能不能完成使命呢?
雖然我們經常說周朝由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組成,其實,歷史上的西周王朝從來沒有消息過。一直到戰國末年,才由秦始皇消滅,漢初文人賈誼《過秦論》有雲:「吞二周而亡諸侯」,說的就是在秦始皇時期消滅了西周和東周兩個王國。在當時,代錶王權最高象徵的九鼎,已經轉移到了都城在洛陽的東周,而在洛水的上游,西周王國依然存在。因為諸侯王勢力的強大,東周、西周已經逐漸成為兩個弱小的國家,但是為了誰代表正統,還經常發生著摩擦。
有一次,二周發生戰爭,西周就出錢邀請韓國幫忙。東周的天子一看著急了,就趕忙派出說客前往游說韓王,說客說:「西周確實有很多先代留下的財寶,現在西周邀請您出兵,如果您出兵,確實會獲得一些財寶。可是,您如果不出兵,西周就會送上更多的財寶。這樣您既可以得到財寶,又可以對東周表示恩惠了。東周的國君也會對您感恩的。」
韓王一聽,有道理啊,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就有錢收。於是照辦了。於是,東周根本沒出兵,只是在外交上虛張聲勢,西周就花費了重金。
之後,西周了解到了東周的計謀,非常生氣,在東周快要播種的時節截斷洛水,如果長期間沒水,錯過了播種,那對西周將是重大打擊。
東周天子又頭疼了,蘇秦聽說了天子的苦惱,主動求見。東周天子急忙獻上財寶,讓蘇秦幫忙。蘇秦微微一笑,接下了禮物。
然後,蘇秦來到了西周,告訴西周的君主,說:「大王,您錯了!您以為現在截斷洛水讓東周沒法子種水稻就可以打擊東周,您想錯了娥!這樣做,只會讓東周富裕豐足起來啊。」
西周國君一聽,奇怪了,說:「蘇先生,您這話這么講呢?」
蘇秦走上前去,一臉誠懇的說:「大王,您現在截斷了洛水,東周怎麼做的呢?他們放棄種水稻,而改種不大需要水的麥子,東周一樣會有充足的糧食收入!如果大王您真的想要打垮東周,不如現在放水。」
西周國君說:「放水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蘇秦說:「大王,您不如現在放水,讓把東周人種下的麥子秧苗全部都毀掉,那樣的話,他們就只能改種水稻了,等到他們種了稻子之後,再斷他們的水,這樣的話,東周的經濟就會完全垮掉。那個時候,東周的君臣還不是要完全聽大王您的擺布嗎?」
西周國君一聽大笑,派人去打探消息。如果東周已經種麥,那立刻放水。
其實,東周根本沒有種麥子,但是蘇秦在來到西周的時候,早就安排好了許多人在西周都城大肆散布東周已經種麥子的謠言。西周國君的密探就把錯誤的情報回報給了西周國君,國君大喜,放水了,並且給了蘇秦一份豐厚的賞賜。
等到西周國君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時,東周的水稻早就長好了,而蘇秦也走遠了。
Ⅸ 大家怎麼看待蘇秦
蘇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東周洛陽軒里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庄一帶),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素有大志,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同出自鬼穀子門下。
與趙奉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帝,至樂毅破齊前夕,《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帛書《戰國策》殘卷中,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蘇秦從鬼穀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一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
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睏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這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蘇
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於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史記·蘇秦列傳》載:「是時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秦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他的發跡應該是和他的苦讀書有關系的,不然怎麼會有「刺骨」的由來呢?
蘇秦成功的第一步是「說陳軫嶄露頭角」,他分析了戰爭的利弊,又利用了張儀,所以就成功了。
至於他變成富貴之人,則是他採用了心理戰術,因為古代的君王都是喜歡聽奉承之言的。「心理戰術取富貴」而他正好抓住了這一點,所以取得了成功。
他一開始游說失敗,所以就將錯全都歸咎於秦,所以在家苦讀,就是為了鑽研破秦之策。這個就是他之後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蘇秦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
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
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
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傳說,他晚上念書的時候還把頭發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樑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這
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