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體能感覺到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疼痛(Pai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Poena和希臘語Poine,意指處罰或懲罰。但我們不願意承認「疼痛是上帝的懲罰」。疼痛和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一樣,都是人體所產生的一種感知覺。人體能感知各種各樣的事物,是由於人體內有許多感受器,其中感覺疼痛的感受器就稱為痛覺感受器。
痛覺感受器實際上就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包括以下三種:(1)表層痛覺感受器:是皮膚、粘膜的游離神經末梢。與痛點對應,平均密度100~200個/cm2;(2)深層痛覺感受器:分布於肌膜、關節囊、韌帶、肌腱、肌肉、脈管壁等處,密度低於表層;(3)內臟痛覺感受器:內臟感覺神經的游離裸露末梢,分布於被膜、腔壁、組織間,密度較低。痛覺感受器感受到物理源性(機械、溫度或電)或
化學
源性(如毒素)的傷害,然後利用神經沖動把信息傳遞給其他神經,後者再以閃電的速度把疼痛信息傳遞給脊髓和大腦,從而感知疼痛。此過程激活了非自主反應(自動和反射性的),包括:血壓升高、脈搏增快、呼吸頻率增加或屏氣、相應的身體部位出現肌肉屈曲(退縮)。
『貳』 肩頸疼痛是什麼原因呢
『叄』 肌肉酸痛的原因
關於肌肉酸痛
因運動而引起的肌肉酸痛,對於參與運動的人而言是一個很普通的傷害經驗。一般來說,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可以分為急性肌肉酸痛與慢性(遲發性的肌肉酸痛)二種。急性的肌肉酸痛有別於肌肉拉傷,而是指因肌肉暫時性的缺血,而造成的酸痛現象,只有肌肉作激烈或長期的活動下才會發生,肌肉活動一結束即消失。通常,急性的肌肉酸痛會拌隨肌肉僵硬的現象。 肌肉酸痛:急性酸痛與慢性酸痛。急性酸痛:肌肉在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後的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發生疼痛。急性酸痛與作用肌用力時形成血流的中斷有關,在缺血的情況下使得代謝產物無法清除,而堆積在肌肉中,進而刺激到痛覺受納器。在停止運動後的一分鍾左右即完全恢復。 肌肉慢性酸痛往往發生在練習後的 24-48小時之間。肌肉慢性酸痛的程度與肌肉收縮的形態有關,離心收縮最輕易形成肌肉的慢性酸痛,等張收縮最不顯著。肌肉有慢性酸痛的情形出現時,肌力明顯下降。 肌肉慢性酸痛的原因:*組織牽引理論:肌肉損傷而起。*肌肉痙欒理論:肌肉的反復性抽筋而起。*結締組織理論:肌肉的結締組織受傷(如肌腱)而起。事實上,肌肉的慢性酸痛是肌肉的損傷分裂所形成。 避免肌肉酸痛的方法:*肌肉伸展運動(以靜態的方式進行)。*漸增負荷原則:肌肉練習的超負荷原則使得肌肉輕易因此受傷,配合漸增負荷原則,慢慢提高肌肉的練習的質與量,才能有效避免傷害發生。*適當的補充維他命C,唯仍需進一步分析證實。
遲發性肌肉酸痛則是指,在運動後數小時到24小時左右才出現的肌肉酸痛現象,通常肌肉酸痛的持續時間在一至三天左右。遲發性肌肉酸痛的原因,不外是肌肉受傷、肌肉痙欒或結締組織異常所引起,不過,一般認為結締組織異常是引起遲發性肌肉酸痛的最大原因。
較少使用或練習的肌肉,忽然進行激烈或過度反復的活動,輕易引起遲發性的肌肉酸痛,預防的最佳方法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肌肉活動,使肌肉能夠負荷將進行的繁重或多次反復運動。假如已有肌肉酸痛現象,則應休息與熱療處理,不宜再過度活動,否則易產生更嚴重的傷害. 從生理學談運動疲憊
疲憊是有機體的生理過程,無法維持在一定水準上運作,各器官也不能保持固定的工作能力,其結果是造成作業能力下降的現象。發生疲憊的原因有能源物質的耗盡、代謝產物在肌肉內堆積、氧氣不足、身體內部環境穩定性失調或破壞、體力或腦力的疲憊等不同的解釋。
疲憊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包括有:
@ 神經疲憊:又稱心理疲憊,肇因於大腦方面的心理緊張或壓力。
@ 身體疲憊:就是肉體疲憊。 中樞疲憊: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減低引起的疲憊。@ 末梢疲憊:起於運動神經纖維、肌肉內突觸、肌纖維與肌感覺器的疲憊。
@ 急性疲憊:一次肌肉作業後發生的疲憊。 慢性疲憊:長時間精神或身體疲憊的累積。
@ 局部疲憊:發生在身體局部位置的疲憊。@ 全身疲憊:全身性運動的疲憊現象。 運動疲憊是運動的結果造成運動能力的下降,有關運動疲憊的因素有能量儲存的消耗、運動強度、運動時間與心理干擾、評量疲憊的方法有血壓體位反射、閃光頻率融合、唾液PH值變化與站立測驗等方法。然而,最簡單的方法是測量運動能力本身。
克服疲憊之道,在於消除疲憊與恢復體能的措施,攝取抗疲憊物質,正確採取減少肌肉作業疲憊的有效方法。
採取以下對策來有效緩解和消除肌肉酸痛:
1.對酸痛的局部肌肉進行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加
速肌肉酸痛的緩解和恢復.
2.按摩局部酸痛肌肉,使之徹底放鬆.
3.對酸痛局部進行靜力伸展練習,保持"較勁"的伸展狀態2分鍾,放
松1分鍾.反復練習,天天堅持3~4次,可較好地緩解肌肉酸痛.
4.口服適當的維生素E,也是有效的對策.
5.利用電療 、針灸等手段,也可以適當地緩解肌肉酸痛.
希望你滿意
『肆』 肩頸疼痛是什麼原因
造成頸肩疼痛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頸肩部姿勢不良、頸肩部肌肉過度使用、頸椎疾病、肩部疾病等。 1.頸肩部姿勢不良和頸肩部的肌肉過度使用:有些患者由於長期伏案工作工作原因或者進行體育鍛煉後,導致頸部的肌肉長時間緊張,待休息時就會引起頸肩部疼痛的情況。 2.頸椎疾病:包括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管狹窄等導致頸神經根受壓、刺激或損傷,患者會出現頸肩部甚至放射至上肢的疼痛症狀。 3.肩部疾病:肩周炎、肩袖損傷等肩部疾病會導致急性或慢性的頸肩部疼痛、活動受限。 一般情況下,單純通過頸肩疼痛的症狀很難判斷具體的病因,建議患者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進行全面檢查,以明確診斷。
『伍』 疼痛什麼原因
疼痛的症狀起因
疼痛的起因可以分為創傷性疼痛、炎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癌痛和精神(心理)性疼痛等。
1、創傷性疼痛
創傷性疼痛主要是皮膚、肌肉、韌帶、筋膜、骨的損傷引起的疼痛,如骨折、急性或慢性腰扭傷、肱骨外上髁炎、燒傷等。
2、炎性疼痛
主要是由於生物源性炎症、化學源性炎症所致的疼痛,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3、神經病理性疼痛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指發生於神經系統包括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任何部位的神經病變和損害相關的痛覺過敏、痛覺異常所致的疼痛,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
4、癌痛
是由於腫瘤壓迫使組織缺血、腫瘤浸潤周圍器官、神經引起的疼痛,常見於肝癌、胃癌、胰腺癌、膽管癌和惡性腫瘤骨轉移的疼痛。
5、精神(心理)性疼
主要是由於心理障礙引起的疼痛,往往無確切的病變和陽性檢查結果,患者常主訴周身痛或多處頑固性痛。還可能會伴有其他心理障礙表現,如失眠、多夢、睏倦等。
常見疾病
臨床上大部分疾病可能都會有疼痛的症狀,例如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肩關節脫位、急腹症、痛經、惡性腫瘤等其他系統的疾病均會引起患者疼痛的症狀。
『陸』 產生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1.1溫度刺激身體的體表接觸過高或過低的溫度,均會損傷組織,受傷的組織釋放組胺等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疼痛。高溫可引起灼傷,低溫會致凍傷。
1.2化學刺激化學物質如強酸、強鹼,不僅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疼痛,而且化學灼傷也與高溫灼傷一樣,使被損組織細胞釋放化學物質,再次作用於痛覺感受器,使疼痛加劇。
1.3物理損傷刀切割、針刺、碰撞、身體組織受牽拉、肌肉受壓、攣縮等,均可使局部組織受損,刺激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大部分物理損傷引起的缺血、瘀血、發炎等都促使組織釋放化學物質而加劇疼痛並使疼痛時間延長。
1.4病理改變疾病造成體內某些管腔堵塞,組織缺血缺氧,空腔臟器過度擴張,平滑肌痙攣或過度收縮,局部炎性浸潤等均可引起疼痛。
1.5心理因素心理狀態不佳、情緒緊張或低落、憤怒、悲痛、恐懼等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縮或擴張而導致疼痛。如神經性疼痛常因心理因素引起。此外,疲勞、睡眠不足、用腦過度可導致功能性頭痛。
『柒』 肩頸疼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頸肩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指頸部和肩部及其周圍的肌肉、骨骼的疼痛。
常見原因有頸部外傷、頸椎退變、小關節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管狹窄、肩關節疾病、頸肩肌筋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腫瘤,以及冠心病、膽囊、口腔疾病、顳頜關節等,上述問題均可引起該症狀。頸肩部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及韌帶,軟組織損傷可導致頸肩部僵硬以及肌肉痙攣性疼痛。頸肩部軟組織損傷可分為急性損傷、慢性損傷。
急性軟組織損傷見於肌肉牽拉等外力造成的急性頸肩部軟組織損傷。
慢性軟組織損傷由於不良姿勢、伏案工作時間過長等原因造成的慢性積累性病變,常在受到寒冷、潮濕等不良刺激後發生頸肩部疼痛。保持正確姿勢,合理飲食,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的心態,適當頸椎保健操鍛煉,適當戶外運動,避免勞累。合理鍛煉頸肩部肌肉力量。
飲食
飲食需營養均衡,多食新鮮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喝牛奶,酸奶,適當補鈣。
患有痛風性膝關節炎的患者,避免食用富嘌呤食物,如魚蝦、動物內臟等,多飲水,預防血尿酸水平升高及尿酸鹽沉積。
生活習慣
預防頸肩痛
保持良好坐姿,適當活動,避免同一姿勢保持太久,防止頸肩部承受過多應力。生活規律、放鬆心情、減少肌肉、骨骼持續緊張時間。
良好坐姿練習
背靠牆站立,肩、髖及足跟部靠牆。
雙手掌靠牆,沿牆壁盡可能高的向上活動,然後向下活動。重復10次,然後向前走開。
經常練習,有助於改善坐姿和站姿。
拉伸與鍛煉
建立一套放鬆頸部、肩部及背部肌肉的拉伸訓練操,並堅持定時常規鍛煉,必要時向醫生咨詢。鍛煉時,需要保持良好的狀態,避免肌肉、肌腱和韌帶拉傷。
經常走動
如果整天久坐的話,確保每持續坐姿30分鍾後就起來走動活動一下。
工作場所調整
重復性活動會增加頸肩部的應力,如果這種重復性活動不能避免,努力尋找減輕這些應力的辦法。
遵循工作場所的人體工程學技巧,以擺脫壞習慣:
如果接打電話頻繁的話,接打打電話時,不要用頭肩夾持電話;
座椅舒適,支撐穩固良好;
經常休息。
『捌』 **疼痛是什麼原因
疼痛通常由導致組織損傷的傷害性刺激引起。刀割、棒擊等機械
性刺激,電流、高溫和強
疼痛
酸、強鹼等物理化學因素均可成為傷害性刺激。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時釋入細胞外液中的鉀離子、5-羥色胺、乙醯膽鹼、緩激肽、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覺過敏。受損局部前列腺素的存在極大地加強這些化學物質的致痛作用,而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葯物,如阿司匹林則具有止痛作用。全身皮膚和有關組織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離神經末梢,作為傷害性感受器,將各種能量形式的傷害性刺激轉換成一定編碼型式的神經沖動,沿著慢傳導的直徑較細的有髓鞘和最細的無髓鞘傳入神經纖維,經背根神經節傳到脊髓後角或三叉神經脊束核中的有關神經元,再經由對側的腹外側索傳至較高級的疼痛中樞──丘腦、其他腦區以及大腦皮質,引起疼痛的感覺和反應。與此同時,快傳導的直徑較粗的傳入神經纖維所傳導的觸、壓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的有關腦區,並與細纖維傳導的痛信息發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