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開腹膽探之後怎樣觀察血的顏色
擴展閱讀
怎樣去除訪客密碼 2025-01-09 16:04:27
起筆怎樣快速寫出頓筆 2025-01-09 15:53:36

開腹膽探之後怎樣觀察血的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7-24 03:02:11

1. 關於膽囊切除術\膽管探查後,膽汁引流的問題

每天膽汁引流量1900ml是多了點,我的病人做了膽道探查術後T管引流出的膽汁一般在300ml左右。出現這種情況,先要觀察一下膽汁的性狀、顏色、有無懸浮物。要考慮幾個原因:1.首先要考慮膽管下端不通暢,這個可在術後10天左右去做個T管造影檢查就能明確;2.膽管下端過於通暢而導致腸液返流致膽管內,這種情況下T管引流出膽汁的顏色不正常要淡一些而且會有一些腸內容物漂浮,這種情況也需要做T管造影檢查或上消化道鋇餐檢查;3.手術前即患有慢性肝病或肝臟損害過重,術後恢復期可能會膽汁較多,但膽汁顏色可能會比較淡;4.自身膽汁產量的較大,加之T管較粗,而使大部分膽汁引流出體外。
出現這種情況在完成必要檢查的同時要注意液體和電解質的補充,以免出現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2. 剖腹探查術的手術步驟

一般切口應選擇在最靠近病變的部位。
腹部損傷的剖腹探查一般多採用腹部正中切口,或正中旁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便於需要時向上下延伸,或向兩側橫行擴大。對胸腹聯合傷,如胸腹部均需手術,以盡可能不作胸腹聯合切口,而於胸部及腹部分別作切口為宜。盡可能避免以創口作切口,以免術後切口感染或裂開。
急性腹膜炎的剖腹探查宜採用右中腹直肌切口,切口的上1/3在臍上,下2/3在臍下。切口的長度以能容手進入腹腔為適宜,然後再根據需要作適當延長。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剖腹探查常採用上腹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必要時作橫形擴大切口或胸腹聯合切口。
腹部腫塊的探查切口應根據包塊的所在部位及可能涉及的臟器來決定切口。一般正中或正中旁切口較橫切口用得多。右上腹腫塊可能涉及肝臟時,還應准備作胸腹聯合切口。
腸梗阻的剖腹探查以採用正中或右正中旁切口為宜。 進入腹腔後,首先用吸引器抽吸腹內的血液、胃腸液或滲出液。有大出血時,應在抽吸血液的同時用手壓迫出血處控制出血,如肝破裂時壓迫肝門、脾破裂時壓迫胰尾部。如是,才能減少失血量,挽救病人生命,顯露術野,便於探查和操作。5.探查清除腹腔內積液或積血後,即可探查腹腔內病變。探查部位、步驟和重點,可根據具體病情來定。應先探查正常區,最後探查病區。探查應輕柔細致;應特別注意易被疏忽的部位,如胃後壁、胃小彎部、賁門附近以及十二指腸、結腸的腹膜後部位。
⑴一般腹腔探查次序如下:
肝臟:用手在顯露的肝面上滑動,觸摸其韌度,配合視診,探查肝臟有否損傷、炎症、囊腫、癌腫、硬化或結石。
食管裂孔:對上腹部有疼痛和脹感的病人,探查食管裂孔部是必要的,部分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可呈這些症狀。先用拉鉤將肝左葉拉向右上方,用手將胃賁門推向左下方,即可顯露賁門部。而後用右手指觸診有無腹內臟器經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注意有無腫瘤及炎症病灶;並注意肝左葉有無腫塊及轉移癌病灶。
脾區:腹部外傷病人,應常規檢查脾區。脾包膜下破裂,不一定呈現腹腔積血,只有在觸診脾臟時,才發現有包膜下積血,這時也應行脾縫合修補或切除術。此外,還須檢查結腸脾曲有無腫瘤等病變。
胃:用右手觸診自賁門至幽門的整個胃前壁,大小彎,網膜及淋巴結。然後在小網膜下作一切口,並從胃大彎處分開胃結腸韌帶,對胃後壁及胃床本身進行探查。
十二指腸:沿幽門向右,探查十二指腸球部有無潰瘍病變。穿透性潰瘍常有較重的粘連,穿孔性潰瘍則周圍有膿苔和滲出液。
膽道:先檢查膽囊的大小、張力,有無粘連、水腫、化膿、壞疽,腔內有無結石等。然後,用左手示指伸入網膜孔(Winslow孔)內,觸診膽總管的粗細,有無結石,周圍有無腫大的淋巴結、粘連或腫塊壓迫。
胰:提起橫結腸,於橫結腸系膜基部用手指向上後方按壓觸摸胰的頭、體、尾部,了解其硬度,有無結節及腫塊[圖1-8]。於切開的胃結腸韌帶口探查胰體部。必要時可分離十二指腸降部,以顯露胰頭部。
小腸:將橫結腸及其系膜拉向上方,確診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後,提出十二指腸空腸曲,根據病情需要,從空腸起始部依次一直檢查到回盲瓣。在檢查小腸的同時,檢查相應的腸系膜有無血液循環障礙等情況。檢查時,應及時將檢查過的腸段送回腹腔。
闌尾和升結腸:急性腹膜炎時要特別注意闌尾。先找到回盲部,順結腸帶向盲腸頂端尋找,即可見到闌尾。然後,探查升結腸,並注意右腎和右輸尿管有無病變。
橫結腸和大網膜:提起大網膜和橫結腸向上翻起,檢查大網膜有無壞死或轉移癌灶,有時大網膜與其他臟器發生粘連,還需檢查可能引起的內疝、腸梗阻等。再自肝曲至脾曲檢查橫結腸有無腫瘤、狹窄或梗阻。
降結腸、乙腸結腸和直腸:著重注意探查有無狹窄、梗阻、腫塊、炎症病變和憩室等,並同時探查左腎和輸尿管。
膀胱、子宮及附屬器:術者手放入盆腔,檢查膀胱。女性須查子宮、輸卵管和卵巢情況;在疑及子宮外孕時,必須檢查附件。
⑵腹部外傷探查原則:如腹腔內有大量出血,應首先尋找出血來源,控制出血,然後由出血臟器開始有步驟地探查其它各臟器。如腹腔內無出血,而有胃腸道內容和氣體溢出者,則先探查胃腸道,然後再探查各實質性臟器。一般順序是先探查胃、十二指腸、膽道、胰、空腸、回腸、結腸、直腸、膀胱等,後檢查肝、脾,最後探查盆腔臟器和腹膜後臟器。⑶急性腹膜炎探查的注意點:應先探查正常區,最後探查病區。大網膜常粘附於病變嚴重處,膿苔處多為病灶所在處。大網膜和腸系膜上有皂化點是急性胰腺炎的特有表現;如有腸壁充血、水腫肥厚、腸管膨脹應考慮腸梗阻的可能。
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探查的步驟:
1)首先檢查是否是胃十二指腸潰瘍或食管靜脈曲張出血。進入腹腔後,檢查有無腹水,肝、脾是否正常。初步判斷有無食管靜脈曲張存在。再從胃幽門部沿胃大小彎向賁門探查有無潰瘍,這是判斷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最直接方法。容易疏忽的潰瘍在胃後壁、賁門和胃底部,必要時應該進入小網膜囊,用手從胃後壁探查。穿透胃後壁進入胰的胃潰瘍,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被發現。從幽門部詳查到賁門部,可發現由於胃癌而引起的大出血,這也是上消化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
2)當上述探查陰性時,應即探查膽道。膽道有出血時,常具有脹滿血液的膽囊及膽總管。穿刺吸取膽囊或膽總管內獲得血液或血性的膽汁,可以確定膽道出血。注意穿刺膽總管時不宜過深,以免誤入門靜脈,造成判斷錯誤。
3)潰瘍除可以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外,也可發生在十二指腸其他部位。因此,如膽道探查陰性,應探查全部十二指腸。方法為在十二指腸降部外側切開腹膜,分離進入降部後側;通過切開橫結腸系膜根部右側,可以顯露十二指腸水平部;沿水平部下緣深入即可到達水平部後部。這樣可以摸清十二指腸的一、二、三段有無潰瘍、腫瘤或憩室。這些都可以是大出血的原因。
4)近十二指腸懸韌帶的空腸上段病變(結核、腫瘤、憩室、異位胰等)。有時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不能遺漏。 是易被發現的出血原因之一。異位胰位於粘膜下,外表略高於四周,色澤較淡、質軟,在出血停止時易被忽視,因此須細致尋找。
⑸腹部腫塊探查的方法:探查的目的是在於明確腫塊的性質和來源,腫塊與周圍臟器或組織的關系及能否被切除。在進行局部探查之前,可根據需要作附近或有關部位的探查,避免把注意力一下集中於局部,而忽略四周的重要變化。惡性腫瘤要查明肝臟有無轉移,直腸前及腹膜有無轉移。發現已有多處轉移的惡性腫瘤時,不應再行局部深入的探查。若包塊體積大,涉及范圍廣,一時無法查清來源、與有關臟器的關系及能否被切除,但可很快查明腫塊的活動性、系囊性抑或實質性;通過穿刺了解其實質是硬(纖維組織為主)、是軟(漿液狀可由粗針吸出);與周圍組織間有無一定間隙;腫塊本質與四周血運是否豐富;附近有否重要組織與之相連,如右上腹部的肝十二指腸韌帶,中上腹部的腸系膜上動脈,中腹部的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兩側的輸尿管,下腹部的髂動脈。上述組織在探查中應避免損傷。
查明上述情況後,可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探查。進一步探查要從無重要組織的邊緣部分開始,逐漸擴大並接近深部及內側。如遇下列情況,腫塊不能切除:腫塊包繞腹主動脈或下腔靜脈,無法分離;包圍腸系膜上動、靜脈,無法分離;包圍肝十二指腸韌帶或侵及肝門無法分離;腫塊大部分侵入周圍腹壁,沒有間隙可以分離。
探查遇到粗大管形組織時,要判明是不是血管。在不能認清較大血管是否系供應腫塊的血管時,要先用手指擠壓或無損傷鉗鉗夾暫時阻斷,以觀察有關腸道血運或遠端血運,確無影響時再予切斷結扎為妥。
若腫塊侵及輸尿管或髂血管,在必要和具備下列條件時可考慮徹底切除:對側腎臟正常,輸尿管缺損部分能用腸管代替,有相等大小的人造血管可以代替髂動脈。
在分離腫塊時,應將最困難、最危險、是沒有把握的部分留待最後處理。這樣,即使腫塊大部分已經分離而最後發現不能切除時,也可中止手術,否則腫塊不能切除而重要組織又已被損傷,可使手術處於困難境地。
體積較大的腫塊,常常在探查分離過程中,逐漸認清與周圍臟器或組織的關系,逐步明確切除的可能性。往往直到分離完畢,取下腫塊時,才明確包塊的來源。
有的腫塊在顯露後即能明確性質,無需探查,如胰腺假性囊腫、肝囊腫、膽囊積水等,可根據病情,作必要的手術處理。
有時腫塊性質已經明確,四周也無粘連,仍需探查以決定能否切除,如肝癌要探查對側肝葉及各個肝門均為陰性時,方能切除。
⑹急性腸梗阻的探查須知:
1)剖開腹膜時,如見有少量草黃色清液,可因腸腔膨脹,淋巴及靜脈迴流受阻所致;若腹腔內有血性並帶臭味的液體,應考慮絞窄性腸梗阻的存在;若腹腔內有氣體,並有糞便及蛔蟲,可判定腸壞死穿孔無疑。
剖腹後,尋找梗阻病變的部位,其標志是:腸管膨脹越重、色澤改變愈明顯之處;膨脹及塌陷腸管的交界處。尋找時應在切口周圍敷以溫鹽水紗布墊後,輕輕將腸管逐段提出切口之外,向膨脹及變色越來越明顯處探查,直至找到主要病變所在。腸壁可由於炎症而變脆,易被撕裂,故操作宜輕柔,不要強拉,對絞窄壞死的腸段更應小心。當病變主要部位固定於腹腔內不能顯露或提出切口之外時,應先將近端膨脹的腸段減壓,以利進一步探查。因探查而提出於切口之外的腸段不宜過多,以免因腸內液體量過大,牽拉系膜壓於切口邊緣,嚴重阻礙靜脈迴流,腸壁可因此變為紫黑色。應快速作腸減壓術,吸出腸內積液。
2)因粘連而引起梗阻時,要先分離粘連。分離粘連時應用銳器,勿損傷腸管漿膜層,手指鈍性分離容易分破腸壁。
3)因扭轉、套迭而成團的腸袢,最好用手捧出切口之外再行處理。切勿將變脆的腸壁撕裂。閉袢內腸液若流入腹腔,常可迅速產生嚴重休克。
4)發現系腸扭轉時,應迅速以相反方向予以復位,應辨清方向及扭轉度數,以免加重扭轉或復位不徹底。
5)病變解除後,因腸段血運暫時受阻而疑有壞死可能時,應採用溫可卡因水濕紗布墊多次包敷,腸系膜作普魯卡因封閉(腸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魯卡因100~200ml)等方法,3~5分鍾後再觀察色澤的改變、蠕動的恢復,以及供應腸管的動脈是否跳動。除非恢復正常,若有可疑,即應切除。
6)凡有結腸膨脹時,應疑及結腸梗阻,可先觀察盲腸、橫結腸中段及乙狀結腸。病變應在膨脹腸段與正常腸段之間。若在盲腸與橫結腸中段之間,要探查升結腸及肝曲橫結腸;在橫結腸與乙狀結腸之間時,要探查脾曲橫結腸及降結腸。
7)探查中除應多考慮常見的梗阻病因外,也不應忽視罕見病因,如膈疝嵌頓、腸管壁疝的嵌頓,以及各種內疝的嵌頓等。
8)找到病變,見到病變遠端正常腸段和膨脹腸段到病變處為止時,探查才可告終。 ⑴對於腹部損傷病人,查明損傷部位、范圍和程度後,即應予以處置。脾破裂行脾縫合修補或切除;肝破裂行縫合修補、楔狀切除或半肝切除,如病人情況不允許作肝切除術而其他方法又不能止血時,可施行肝動脈結扎術;腸破裂行單純修補或切除術;嚴重結腸損傷則宜先行腸外置術。
⑵對於腹膜炎病人,消除炎症來源是治療的主要方面。如闌尾炎、美克耳(Meckel)憩室炎應盡量切除;膽囊炎、膽管炎應行造瘺引流;胃腸穿孔應行縫合修補或切除。如為原發性腹膜炎應盡量吸出膿液,清拭腹腔,於下腹部放置香煙引流。
⑶上消化道出血,應根據出血的原因,進行縫扎或切除,以達止血的目的。
1)不能切除的潰瘍出血,單純縫扎不能保證不再出血,應盡可能使潰瘍摒除在胃腸之外,並以周圍組織覆蓋潰瘍,再加胃大部切除術,以保證不再出血。
2)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行胃底部血管結扎術,近期效果不肯定,應加行脾切除術或胃橫斷術。
3)膽道出血行膽總管引流術以後沖洗止血,但效果不肯定。如膽囊內有大量積血,應在引流膽總管的同時切除膽囊,結扎肝動脈。
4)賁門或高位小彎潰瘍出血,須作上端胃切除術,應將腹部切口改為胸腹聯合切口,切開膈肌,切除病變,將胃提至胸腔內,與食管下端吻合。
若探查陰性,而盲目行胃大部切除術是不足取的,因為表淺性潰瘍、出血性胃炎等病變常遍及全胃,切除部分胃體並不能制止出血。如病變不在切除范圍之內,更起不到止血作用,盲目切除徒增病人不必要的負擔,促使原已危重的病情更加惡化。必要時可作迷走神經切斷術加幽門成形術,再觀察療效。
⑷對於腹部腫塊的處理,實際上分離腫塊的過程,就是切除的過程。探查分離完畢,即可取下腫塊或切除已經明確的病變,或明確腫塊不能切除而中止手術。
對於與腫塊相連的周圍組織,在探查分離過程中受損傷時,應按能補則補,不能補則切除的原則進行處理。如膽總管、輸尿管受損而不能端端吻合時,可用一段游離的腸段代替。如血管受損不能端端吻合時,可用人造血管代替。
⑸對腸梗阻病人應根據發現的病因作相應的處理,如粘連松解,套迭返納,扭轉復位,內疝返納和修補,引起梗阻的腫瘤切除或明確的壞死腸段切除。
因多次手術所致嚴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應在分離粘連解除梗阻後,考慮行小腸折疊術。
因全小腸扭轉而全部小腸壞死是最難處理的。如確已壞死,只有切除才能暫時挽救生命,再根據存活的小段腸管作倒轉術、或人工括約肌手術。
為保證修補和切除吻合的腸管癒合良好,應考慮腸管內減壓,近上端的可將胃腸減壓管通過幽門,從上引到需要減壓的腸管內;近下端的可由盲腸插入一胃腸減壓管,通過回盲瓣引到需要減壓的腸管內,以保證局部不致膨脹而破裂成瘺。小腸內所有蛔蟲,應通過減壓處取出,或推擠到結腸內,以防因蛔蟲活動而鑽破吻合部位。 臟器損傷處理後,應盡量將腹腔內的積血、腸液、糞便、組織碎塊、異物等清除干凈,然後用等滲鹽水沖洗腹腔,直至沖洗鹽水澄清為止,並盡可能將水吸凈。沖洗時應注意膈下、結腸旁溝及盆腔等處,勿使污液積存。腹腔污染不重者,可用鹽水沖洗腹腔。若腹腔已形成膿腫,或炎症已經局限,在膿液吸盡後不再用鹽水沖洗,以免將感染擴散。
關於腹腔內應用抗生素問題,如果腹腔污染輕,或無空腔臟器損傷,可不必灌注抗生素。但若腹腔內污染較重,或有空腔臟器損傷,尤其有結腸損傷時,腹腔內手術結束後可用低濃度的抗生素溶液置入腹腔,如頭孢類或氨基糖甙類,溶於生理鹽水中灌入腹腔,或用1%甲硝唑溶液沖洗腹腔。
腹膜炎病人清除病原後,如病情允許,應盡量做到吸盡膿液,清潔腹腔。腹腔沖洗及腹腔內應用抗生素問題,參照上述原則進行。 下列情況的腹部外傷病人,必須放置腹腔引流:①肝臟損傷;②脾切除術後;③膽道損傷;④空腔臟器傷,尤其是腹膜外空腔臟器破裂;⑤傷處滲血不止;⑥縫合處癒合可能不良,或有可能形成瘺者。
對腹膜炎病人,手術後大多數需行腹腔引流,其適應證是:①無法切除的炎症性病灶,如闌尾穿孔未能切除者;②病灶已經切除,但因周圍組織有明顯炎症改變,縫合不牢,可能漏液者;③腹膜後有感染者(包括切開胰或十二指腸者);④腹膜內已有限局性膿腫形成者;⑤胃腸道吻合而吻合口疑有滲漏可能者。
較大而與周圍有粘連的腫塊切除後,該部也應放置引流為妥。
引流條可根據損傷的器官、腹腔流出液體性質和污染的程度而定。對有可能形成大量消化液排出的膽汁瘺、小腸瘺、胰瘺,可在膈下、肝下或盆腔放置雙套管持續吸引,或用較大口徑的軟膠管作引流;對傷口滲血、污染較少、病源已作處理的腹膜炎,可用香煙引流。引流條應在腹壁另戳創口引出,不宜通過原傷口或探查切口引出。
引流口要足夠大,引流條要用縫線固定於腹壁上,或用安全針固定,以免脫出或滑入腹腔內。 一般均應一期縫合切口。切口有輕度污染者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後縫合。切口污染較重者,創口沖洗後於腹膜外或皮下,或兩處均置膠皮片引流,再縫合切口。
對貧血、低蛋白血症、腹內有感染的、年老、危重病人,估計術後癒合不良者,可加作腹膜外切口減張縫合,以免術後傷口裂口。

3. 開腹膽囊切除手術是怎樣的

傳統的開腹手術分順行性切除和逆行性切除兩種。如遇膽囊三角解剖異常或炎症、水腫、嚴重粘連不易分離時,亦可採用順逆結合的方法切除膽囊。

(1)順行性膽囊切除

①顯露和處理膽囊管。沿肝十二指腸韌帶外緣剪開膽囊頸部左側的腹膜,仔細分離出膽囊管,距膽總管0.5cm 處鉗夾切斷膽囊管結扎。

②處理膽囊動脈。解剖膽囊三角,找到膽囊動脈,注意其與肝右動脈的關系,證實其分布至膽囊後,在靠近膽囊一側鉗夾、切斷並結扎,近端雙重結扎。如能清楚辨認局部解剖關系,可先於膽囊三角區將膽囊動脈結扎切斷後,再處理膽囊管。

這樣手術視野干凈、出血少,可放心牽拉膽囊管,使扭曲盤旋狀的膽囊管伸直,容易認清和膽總管的關系。如膽囊動脈沒有被切斷、結扎,在牽拉膽囊時,很可能撕破或拉斷膽囊動脈,引起大出血。

③剝除膽囊。在膽囊兩側與肝面交界的漿膜下,距離肝臟邊緣1 ~ 1.5cm 處,切開膽囊漿膜,如近期有過急性炎症,即可用手指或紗布球沿切開的漿膜下疏鬆間隙進行分離。

如膽囊壁增厚、與周圍組織粘連不易剝離時,可在膽囊漿膜下注入少量無菌生理鹽水或0.25% 普魯卡因,再進行分離。分離膽囊時,可從膽囊底部和膽囊頸部兩端向中間會合,切除膽囊。如果膽囊和肝臟間有交通血管和迷走小膽管時,應予結扎、切斷,以免術後出血或形成膽瘺。

④處理肝臟。剝除膽囊後,膽囊窩的少量滲血可用熱鹽水紗布墊壓迫3 ~ 5 分鍾止血。活動性出血點應結扎或縫扎止血。止血後,將膽囊窩兩側漿膜用絲線做間斷縫合,以防滲血或粘連。但若膽囊窩較寬、漿膜較少時,也不一定做縫合。

(2)逆行膽囊切除術

①切開膽囊底部漿膜。用卵圓鉗夾住膽囊底部做牽引,在膽囊周邊距肝界1cm 處的漿膜下注入少量生理鹽水,使漿膜水腫浮起,在該處切開漿膜。

②分離膽囊。由膽囊底部開始,在膽囊的漿膜下間隙分離膽囊至體部。分離時的結扎、切斷都必須緊靠膽囊壁進行。遇粘連緊密、分離困難,可切開膽囊底,用左手食指伸入膽囊內做引導,在膽囊壁外周進行銳性分離。

③顯露、結扎膽囊動脈。當分離達膽囊頸部時,在其內上方找到膽囊動脈,在貼近膽囊壁處將動脈鉗夾、切斷、結扎,近端雙重結扎。

④分離、結扎膽囊管。將膽囊頸部夾住向外牽引,分離覆蓋的漿膜,找到膽囊管,分離追蹤到與膽總管的交界處。看清二者的關系,在距膽總管0.5cm 處鉗夾、切斷後,切除膽囊。膽囊管殘端用中號絲線結扎後加縫扎。

4. 膽總管癌症病人膽囊切除後肝臟內探及以大小約0.5*0.3強回聲肝內血管紋理顯示清晰

問題分析: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患者為膽囊癌切除術後,現在b超發現肝臟內1大小約0.5*0.3強回聲,肝內血管紋理顯示清晰,這個首先考慮是肝內的血管瘤或者肝臟的囊腫,一月後再做一次,沒有變化的話,就放心了。

意見建議:
假如實在擔心的話,建議你去醫院做一下腹部的增強CT,一般可以明確肝內的情況,具體根據檢查結果再決定下一步治療,一般肝內血管瘤或者肝囊腫不用治療,祝健康。

5. 如何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

目前仍然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手段。採用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緣下斜切口都能滿意顯露膽總管。開腹後應常規觸摸探查肝、膽、胰、胃和十二指腸等相關臟器。對於擇期手術、有條件者,在切開膽總管之前,最好先行術中膽道造影或術中B 超檢查,進一步明確結石和膽道系統的病理狀況。尤其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多數伴有肝內膽管結石或膽管狹窄等改變,需要在術中同時解決。切開膽總管取出結石後,最好常規用纖維膽道鏡放入肝內外膽管檢查和取石。直視下觀察肝膽管系統有無遺留結石、狹窄等病變並盡可能取凈結石。然後用F10 ~ 12 號導尿管,若能順利通過乳頭進入十二指腸並從導尿管注入10ml 左右的生理鹽水試驗無誤,表明乳頭無明顯狹窄。如果F10 導尿管不能進入十二指腸,可用直徑2 ~ 3mm 的Bakes 膽道擴張器試探。正常Oddi 乳頭可通過直徑3 ~ 4mm 以上的擴張器,使用金屬膽道擴張器應從直徑2 ~ 3mm 的小號開始,能順利通過後逐漸增大一號的擴張器。隨膽總管的彎度輕柔緩慢放入,不可猛力強行插入,以免穿破膽總管下端形成假道,發生嚴重後果。

膽總管明顯擴張者可將手指伸入膽總管探查。有時質軟、泥樣的結石可以黏附在擴張膽管一側的管壁或壺腹部,不阻礙膽道探子和導尿管通過,此時手感更為准確。

還應再次強調,無論採用導尿管、Bakes 擴張器,或手指伸入探查,都不能准確了解有無膽管殘留結石或狹窄,特別是肝內膽管的狀況。

而術中膽道鏡觀察和取石,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有效減少或避免殘留結石。擇期膽道探查手術,常規進行膽道鏡檢查取石具有重要意義。膽總管切開探查後,是否放置膽管引流意見不一致。目前認為不放置膽管引流,僅適於單純性膽總管內結石(主要是繼發結石),膽管系統基本正常。

確切證明無殘留結石、無膽管狹窄(特別是無膽總管下段或乳頭狹窄)、無明顯膽管炎等少數情況,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避免膽管引流的相關並發症。嚴格掌握適應證的情況下以即期縫合膽總管。

在縫合技術上最好使用無創傷的帶針細線,准確精細嚴密縫合膽總管切口,預防膽汁溢出。但應放置肝下腹腔引流,以便了解和引出可能發生的膽汁溢出。

膽總管探查取石放置「T」形管引流,是多年來傳統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膽汁外滲,避免術後膽汁性腹膜炎和局部淤膽感染,安全可靠,並可在術後通過「T」管了解和處理膽道殘留結石等復雜問題。特別是我國原發性膽管結石發病率高,並存肝內膽管結石和肝內外膽管擴張狹窄等復雜病變者較多,很難保證膽總管探查術中都能完善處理。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仍應放置「T」形管引流為妥。

「T」形管材料應選擇乳膠管,容易引起組織反應,一般在2 ~ 3周可因周圍粘連形成竇道。用硅膠管或聚乙烯材料的T 形管,組織反應輕,不易形成竇道,拔管後發生膽汁性腹膜炎的機會較多,不宜採用。

「T」形管的粗細,應與膽總管內腔相適應。經修剪後放入膽總管的短臂直徑不宜超過膽管內徑,以免縫合膽管時有張力。因為張力過大、過緊,有可能導致膽管壁血供不足或裂開、膽汁溢出和日後發生膽管狹窄。若有一定程度膽總管擴張者,最好選用22 ~ 24F的「T」管,以便術後用纖維膽道鏡經竇道取石。縫合膽總管切口,以2-0 或3-0 號的可吸收線為好。因為絲線等不吸收線的線結有可能進入膽總管內成為結石再發的核心。

膽總管縫合完成後,可經T 管長臂,輕輕緩慢注入適量生理鹽水試驗是否縫合嚴密,若有漏水應加針嚴密縫合,以免術後發生膽汁滲漏。

關腹前將「T」管長臂和肝下腹腔引流管另戳孔引出體外,以免影響腹壁切口一期癒合。

6. 將新鮮的雞血凝固,切開,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

首先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程度越高,血液就呈現鮮紅色,如動脈血; 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程度越低,血液呈現暗紅色,如靜脈血, 雞血凝固後,切面氧氣濃度瞬間升高,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程度大大提高,所以呈現鮮紅色。

7. 血漿的顏色就是由膽色素所構成的嘛

血漿的顏色就是由膽色素所構成的,因此血色素變為膽紅素的這一過程使血漿變為淡黃色,被釋出的鐵離子大部分都會被保留起來,可利用於血色素的再合成,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運往肝臟,經處理後,以膽汁的形式排出。

8. 膽結石手術後

牛奶可防膽結石
臨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膽結石。因為牛奶能刺激膽囊,使其排空。這樣膽囊內膽汁就不易瀦留、濃縮,結石就難形成。

膽道結石分哪幾種類型?
當你走進結石「王國」時,就會為那些五光十色、形態各異的膽石而驚嘆不止。那顏色,有的潔白如玉,有的漆黑似墨,而更多的呈深黃色、棕褐色或紫褐色;那形狀,有的圓如珍珠,有的形同鴿卵,還有的呈三角狀、多面形、棍棒狀等等;其硬度,有的堅如頑石,有的軟似米粉,當你用刀將結石切開時,可以看到有的以內核為中心、呈放射狀結構,有的則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呈層狀結構,也有的雜亂無章;有的一石屹立,獨占鰲頭,有的眾石並存各不相擾;有的大小、形狀相差不多,有的則大小不等。當這些千姿百態的結石被你盡收眼底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問道:為什麼同樣發生在膽道系統的石頭,卻有如此多彩的狀態?醫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與結石的成因,成份和發生部位有著密切的關系。醫學家們曾從不同的角度對膽石進行分類:
(1)按膽石內所含成份可分三類:
①膽固醇結石:由於膽汁中所含的膽固醇過多,溶解不掉而逐漸沉積。單發者居多,質地堅硬、呈圓形或橢圓形,結石內約含膽固醇98%,外觀呈淡黃色或灰黃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狀線紋。也有多發結石呈多面或粒狀,X線平片不顯影。
②膽色素結石,是我國最多見的一種結石。形狀不定,質軟易碎,剖面無核心或分層,稱「 東方型結石」。結石由膽色素、鈣鹽、細菌、蟲卵等組成。結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黃豆大小,外表為黑色或棕紅色,數目較多,體積較小,常常隨膽汁的排放流動,成為膽總管結石。
③混合性結石:不論是膽色素結石或膽固醇結石,在結石形成後,又可以在原來的結石外面,再有膽固醇或膽色素、鈣鹽的沉積,從而形成膽色素膽固醇混合性膽石。由於所含成份比例不同,可表現各種顏色和形狀,一般多見的為球形或多面形,顏色有灰白色、黃色、棕色、黃綠色、黑色,剖面為層狀,各層色調不一,X線平片常可顯影。
我國的膽結石根據各地報道,混合性結石最多,膽色素結石次之,膽固醇結石最少。由於膽石可堵塞各種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膽石症的症狀也各不相同。這與膽石的大小、位置、有無炎症有很大關系。
(2)按結石所在部位可分為膽囊結石、總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三種:
①膽囊結石:多為膽固醇和混合性結石。膽石在膽囊內,一般不引起黃疸,也不產生絞痛( 除非卡住了膽囊管)。患者平時偶有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飽悶感,有時有噯氣、噯酸、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在吃油膩食物後,症狀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終身沒有症狀。
②總膽管結石:多見於膽紅素結石。膽石可以原發於總膽管,也可以來自膽囊或肝內膽管。當膽石在總膽管內卡住時,病人出現疼痛,常有黃疸、寒戰、發熱,大便呈灰色,小便顏色加深如濃茶一樣。如此時又有總膽管炎症時,就能導致高熱、昏迷等嚴重徵象。當膽石移動位置或從膽道口排到十二指腸內,病人的黃疸及炎症症狀都可趨向消退。
③肝內膽管結石:多為膽紅素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占膽石症的15%左右。由於膽石較小,呈泥沙樣,容易往下流動,因此多數同時有總膽管結石。病人常從幼年時就有反復發作的腹痛、發冷、發熱、黃疸等病史。這是由於膽石阻塞了膽汁的流通,膽汁被阻塞不能排出,就轉而進入血液中,這時病人的眼睛、皮膚就會發黃。醫生把這種現象叫作「梗阻性黃疸」。也因為膽道被阻塞,時間一長,討厭的細菌就乘機在膽道中繁殖產生毒素,引起膽道炎。還能進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神志淡漠、白血球超過20.0×109/L,體溫達39℃以上,醫學界把這種現象叫「重症膽管炎」。其他還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內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等。

在古代有膽結石這種病嗎?
膽道結石病可能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在埃及的木乃伊(公元前1085~前945年)中,便發現有膽囊結石。不過,從其發生率看來並不是那樣的常見。據認為公元前4世紀之前,便已有關於膽石症的臨床描述。我國的馬王堆西漢古墓中的女屍,經過屍體解剖,發現膽囊內含有膽固醇結石及膽色素結石。祖國醫學很早便有關於膽道疾病的臨床描述。

世界上最大的膽石有多重?
同樣是膽石,在不同病人身上數量卻不一樣,少的只有1~2顆,多的達幾千顆,鼓鼓囊囊一袋。小的似芝麻,大的像雞蛋,甚至可以有斗那麼大。
1952年12月29日,英國倫敦的查林·克羅斯醫院為一位八十歲老婦取出一顆至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膽石,竟達6.29kg。
我國海軍某醫院外科,1981年9月26日在55歲的男患者總膽管內,取出結石215g。

膽道結石都發生在膽囊里嗎?
不是,除膽囊里可發生膽結石外,凡是膽道系統膽汁流經的地方,都可發生結石,如膽道的肝外和肝內部分。肝內部分包括左、右肝管和密布於肝葉內的肝膽管分支;肝外部分包括肝總管、膽囊、膽囊頸管、膽總管、壺腹部。結石可以就地產生,也可以來自上面的膽道隨膽汁流下來。

人為什麼會發生膽結石病?
膽結石病即膽道內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石頭導致的疾病。結石可以發生在膽道的任何部位。但是大多數人是不會發生膽結石病的,這是因為膽結石的生成必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在膽道內形成結石。膽結石的發生與飲食、感染、膽汁停滯等因素有關。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可能促進膽結石病的發生呢?①長期食入高糖、高脂膳食者,可造成膽汁中三種脂類(膽固醇、卵磷脂、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過飽和而引起膽固醇結石。②與膽固醇結石相反,慣用低蛋白、粗碳水化合物飲食者容易發生膽色素結石。在農村,沿海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膽紅素結石的發病率高。膽汁培養帶有大腸桿菌生長,大腸桿菌在繁衍過程中產生酶,超過膽汁中存在的葡萄糖二酸-1、4-內酯對其的抑製作用;使結合膽紅素水解,而形成膽紅素結石。膽結石的形成是一個慢性復雜過程,合理的飲食結構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可預防本病的發生。

膽囊內為什麼會生石頭?
膽石症雖然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人們研究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到現在為止醫學家還不能很明確地指出膽石形成的直接原因究竟是什麼?目前專家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素:
(1)膽汁中主要成分比例失調:膽汁中的成分上面已說過,除水以外,固體成分有膽鹽、膽固醇、卵磷脂等三種主要化學成分,混在一起呈粘稠狀態。大家都知道,水與油是不相容的。膽固醇是脂類物質,它也就不溶於水。正常人的膽固醇之所以能夠比較穩定地溶解在膽液中,主要因為膽汁中有足夠的膽鹽和卵磷脂形成了膠粒的緣故。如果膽液中膽固醇增多,或者膽鹽和卵磷脂減少,它們之間的比例失調,膽固醇就過剩了,就形成了膽固醇結晶。又因為它們相互聚攏,越聚越多,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結石。另外如果飲食中熱量(熱卡)過高,糖的比例過高,也會抑制肝臟分泌膽鹽,膽固醇就溶化不了。又如在飲食中膽固醇(肝、蛋、肉類等)含量多,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量就增高2~3倍,這樣膽固醇在膽汁中呈「過飽和 」狀態。這種膽汁在醫學上稱為「致膽石性膽汁」。這種結石稱膽固醇結石。
(2)膽道蛔蟲症:日本學者對手術取出的膽紅素鈣結石進行研究,發現結石內55%有蛔蟲卵。我國青島某醫院對413例膽石進行解剖,發現以蛔蟲殘體為核心而形成結石佔70%~84%,湖州第二醫院一護士長,曾把術中取出的膽石10粒,鋸成兩半,發現石頭里有蛔蟲殘體5粒,在顯微鏡底下觀察,發現有團團蛔蟲卵及蛔蟲角皮3粒,以上說明蛔蟲是形成膽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里,小腸里有多種細菌,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因此粘附在蛔蟲體上的細菌也以大腸桿菌為最多。而蛔蟲又有一個特殊的習性,就是見孔就鑽,無孔不入。十二指腸中有一個地方叫十二指腸乳頭,它是一個很小的細孔,該處是蛔蟲從腸道鑽入膽道的必經之路。尖頭尖腦的蛔蟲常常拚命地往膽道里鑽。蛔蟲鑽進膽道以後,有的大批產卵,有的很快死掉,腐爛變黑,變成段段殘體。殘體和蟲卵這些異物,有的受膽道運動的影響和膽汁流動的作用,自然地排入腸道;有的阻塞膽道、存留在膽道里,逐漸形成為結石的核心。這時隨著蛔蟲進入的大腸桿菌,把膽道作為活動的溫床,趁機繁殖起來,引起膽道發炎、水腫,使分泌物增多、凝聚,起到形成結石的網架作用。又因為大腸桿菌能釋放一種酶,紛紛出來搗亂,東竄西撞,把膽汁中原來的結合膽紅素大大地破壞了,變成了游離膽紅素。游離膽紅素與膽汁中的鈣相結合,形成微小顆粒往下沉澱。在沉澱過程中,微小顆粒通過由糖蛋白形成的網架而相互聚攏、淤積,包在以異物為核心的周圍。一層又一層,一層包一層,就像滾雪球似地越來越大,膽結石就這樣形成了,這就是混合結石。在手術室里,醫師在開刀過程中,從病人的膽道里有時取出來的石頭,蛔蟲還有一半露在外面呢?例:
邵某某,經手術,在總膽管內取出蛋形混合結石一粒,頭部有蛔蟲半條,結石大小為2.5cm ×1.6cm×2cm,重31g。
有人曾做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將一根很細的線頭放進兔子的膽囊,經過幾個月後,一根細細的線頭變成了一顆圓圓的石頭。
(3)女性激素:雌激素能直接影響肝臟的酶系統,使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內含膽酸鹽減少,膽固醇分泌量增加,還能幹擾膽囊收縮功能,造成膽汁排放受阻,膽汁淤積,促使膽石的發生。
(4)肥胖及體力活動過少:肥胖者體內膽固醇轉換率較正常人高,使膽汁內膽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形成結石。不愛好運動、有靜坐習慣、肥胖、腹壁鬆弛、瘦子的肝臟下垂、飲食中長期缺乏脂肪、膽囊肌張力減退者,都可使膽汁慢性淤積而形成結石。
(5)精神狀態:長期精神緊張、抑鬱會使內臟植物神經紊亂,影響膽囊功能,造成膽汁淤積。因為精神不愉快會導致抗病白細胞減少,從而破壞體內免疫系統的功能。專家們觀察過一組失去妻子的男子,在頭14個月中,他們的白細胞數明顯減少。
(6)遺傳:已證實膽石症的下一代發病率高於一般人,其中部分遺傳者主要因膽汁中先天性膽酸鹽含量過低,使膽固醇非常容易過飽和而不容易溶解,析出形成結石。

膽結石中由哪些成分組成?
膽石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但膽結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目前,許多科學家正致力於膽石症的研究,企圖了解膽結石形成的原因和確切的過程,並以此來尋求預防和治療膽石症的有效方法。研究膽石症的原因,首先要弄清膽結石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現代分析化學的進步,為研究膽石成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手段。通過應用化學微量定量分析、紅外光譜、原子發射和原子吸收光譜、電子探針,以及質子激發X線發射分析等各種現代科技方法,發現膽結石的化學成分非常復雜,包括膽固醇、膽紅素鈣、碳酸鈣、磷酸鈣、磷脂、蛋白質,以及銅、鐵、錳、鋅、鉛、鍶、鈦、鉻和鎳等多種金屬元素,而且每一個病人身上的膽結石的成分也不完全相同。膽結石的成分盡管如此復雜,但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結石的膽固醇含量超過結石重量的一半,而另有一些結石則以膽紅素鈣及其衍生物為其主要成分。於是,人們將這兩類結石分別稱為膽固醇結石和膽紅素結石。膽石成分的分析為研究膽結石的成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迪。我們知道,膽固醇和膽紅素本是膽汁中的兩種主要成分,於是接下來人們就著手探索原來已經溶解在膽汁中的膽固醇和膽紅素,是在什麼情況下,通過什麼過程才發生沉澱析出,再形成結石的。

我國為什麼以膽色素結石多見,而西方國家則以膽固醇結石多見?
我國的原發性膽管內色素結石約占膽石病例的50%。與膽色素結石緊密相關的疾病亦稱為中國膽道阻塞綜合征。這和我國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環境有關。我國人的飲食成分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轉變為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平衡;加之廣大農村、沿海地區的生活方式,蛔蟲在人體內的寄生相當廣泛,蛔蟲可將細菌帶入膽道內。細菌亦可經門靜脈血流到肝臟並排至膽道內,腸道內細菌尚可通過奧狄氏括約肌返流入膽道內;膽道感染發生在幾乎全部肝內膽管結石的病人,膽汁中細菌密度很高,反復的膽道感染降低了膽道組織的抗損傷能力,使膽管上皮再生不良,增加了膽管狹窄的發生率,造成膽汁停滯。膽汁停滯有利於膽汁內細菌繁殖及產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均是形成膽管內色素結石的重要原因。
而西方國家的結石則以膽固醇為主,其飲食結構為精製碳水化合物。日本人的膽石原先三分之二為膽色素結石,但其近年來隨著飲食的西化,這種結石的發病率已明顯減少,而膽固醇結石則顯著增多。1984年我們對北京地區的膽結石分析,發現與日本膽石類型的變動相似,這種變動趨勢與我國城市居民中蛔蟲感染率下降,飲食中蛋白、脂肪的含量增加有關。非洲的黑人中膽石症少見,Capron認為與黑人飲食中豐富的纖維素含量有關。然而在用西式化飲食及生活水平較高的黑人中,膽固醇結石的發病率有所增加。所以,飲食和生活習慣與膽結石的類型呈正相關。

哪些人容易患膽結石?
膽石症雖然常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患膽結石。那麼,哪些人容易患膽石症呢?通過臨床觀察、實驗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等方法,科學家們發現了許多膽石症的「危險因子」。有這些「危險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膽結石。膽固醇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
(1)年齡大 青少年患膽石的極少。膽石症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膽石症,年齡越大,患膽結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膽固醇結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婦女更容易患膽結石,長期口服避孕葯物或絕經後用雌激素類葯物治療的婦女,患膽石症的也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膽石症。肥胖的人有長期的過度營養,膽汁中含有較多量的膽固醇,可導致膽固醇結石的形成。
(4)飲食 經常進食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動物性脂肪、膽固醇和糖,就容易產生膽固醇結石。西方式的飲食方式是膽固醇結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腸炎的病人,容易發生膽固醇結石,這是因為病變的回腸不能完全吸收腸內的膽汁酸,造成膽汁酸的過量喪失所致。同樣的道理,作了回腸切除手術的病人,也容易患膽固醇結石。
凡有上述「危險因子」的人應該經常警惕膽石症的發生,如一個中年以上的肥胖婦女,在飯後經常感到上腹飽悶,甚至脹痛不適時,就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以確定有否膽結石。平時避免進食過多和過度肥胖,對防止膽結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什麼是膽結石的十大誘發因素?
據科學家研究,膽結石有以下十大誘發因素:
(1)經常喜歡吃高糖、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
(2)患膽道寄生蟲病者,如蛔蟲、肝吸蟲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體力活動減少者。
(5)膽囊及膽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長期服降血脂葯物:如安妥明、煙酸。
(8)情緒:長期精神緊張、抑鬱。
(9)遺傳。
(10)手術:如迷走神經切斷術,破壞了膽囊的排空功能;小腸遠端廣泛切除術,引起膽鹽的肝—腸循環障礙等。

膽結石為什麼可引起膽道出血?
膽結石引起膽道出血常常與在膽結石基礎上合並感染有關。發病機制有三種類型:①肝內彌漫性小膽管炎、膽管周圍炎型。主要病變在匯管區,區域間小葉管與小葉間靜脈相溝通發生多個小膽管血管瘺,廣泛的小膽管出血匯集成膽道大出血。②肝膿腫型。多發性膽源性肝膿腫匯集成大膿腫,膿液腐蝕肝動脈或門靜脈分支,導致膽道出血。③肝膽管潰瘍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時,梗阻上方肝膽管粘膜上皮脫落形成多個潰瘍,潰瘍可穿透鄰近肝動脈、門靜脈而發生膽道大出血。

磁共振檢查對膽結石的診斷有無價值?
磁共像在T�2權重像上,膽囊呈高信號區,其中結石為低信號影,但小的結石常被高信號的膽汁遮蓋而不易顯示出現。一般認為,核磁共振檢查膽結石的效果遠不如B超,與CT比較也遜色不少。因此,膽結石不是核磁共振檢查的適應症,更不宜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

膽結石手術治療的效果如何?
雖然現在已有不少應用非手術的方法可以治療膽結石,如體外震波碎石、口服鵝去氧膽酸溶石治療、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膽固醇結石、應用中醫中葯治療等,但這些方法有的還處在臨床研究階段,有的效果不確切、不滿意,而且多數方法只適用部分膽結石的病人,因此,手術治療仍然是治療結石的主要手段。膽結石病人經過手術治療後,絕大多數都會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狀會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復健康,過著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但是,確有少數病人在手術後還會有膽結石的症狀,膽石會復發,甚至需要再次手術。

經「T」形管膽道造影,發現膽道中還有膽結石該怎麼辦?
臨床上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手術時曾經仔細地探查膽道,認為膽石已經取盡,而手術後作經「T」形管膽道造影,仍發現有膽道結石殘留,這時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認為醫生手術不仔細。實際上,盡管醫生手術很仔細認真,而且在手術時還作過膽道造影或用纖維膽道鏡作了檢查,總會發現有少數病人的膽道內的結石沒有取盡。如造影發現有結石殘留,可採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結石自行排出
結石較小,有時雖沒有經過特殊的處理,也會通過奧狄氏括約肌排入十二指腸。
(2)生理鹽水沖洗
用生理鹽水從「T」形管內以一定的壓力注入,沖洗膽道,有時會將膽道內的結石沖入十二指腸。
(3)用纖維膽道鏡取石
如放置的「T」形管較粗,可以在手術後第六個星期,將「T」形管拔出,隨即把纖維膽道鏡經過原來「T」形管的瘺道放到膽總管內,然後放入取石網將結石取出。
(4)內窺鏡乳頭括約肌切開術
這種方法是用纖維十二指腸鏡先作檢查,當看到膽總管在十二指腸的開口處乳頭後,再將一根特製的乳頭括約肌切開刀通過纖維十二指腸鏡送入膽管內,然後切斷乳頭括約肌,這樣,既擴大了膽總管在十二指腸的開口,又使膽管里的結石便於排入十二指腸。
(5)溶石法
通過「T」形管注入某些葯物,如膽鹽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時可將結石溶解排出。
(6)手術
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術將結石取出。

手術以後為什麼又會發現結石?
外科手術是治療膽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術若干年後,舊病復發,膽管內或有殘留結石,或出現新的結石,這種情況稱膽道殘余結石,經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對此往往沒有思想准備,十分惶恐,不知所措。為什麼會發生膽道殘留結石?這是膽石症病人十分關心的事。據1983年全國性學術會議統計,我國膽道殘留結石發生率為20%~40%,遠較國外高。有以下幾個原因:
(1)疾病本身的原因:
①在急診手術中,由於時間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況差,不宜長時間手術而取石不徹底。
②結石過多,尤其是肝內膽管多發性結石,無法一次取凈或取石有困難。
③有些病人在膽囊切除後,由於其肝臟排出的膽汁成份異常(稱成石性膽汁),容易形成新的結石,稱再發性結石。
(2)醫療條件方面的原因:由於醫療設備或技術的限制,不能對結石的部位、大小、數量等作出准確的判斷,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遺漏。也可能由於醫生選擇的手術方法不恰當,如多發性膽囊結石不先結扎膽囊管,而手術操作的擠壓使部分膽囊內膽石被擠入總膽管。

為什麼有些膽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術?
膽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術的機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時病人的病情重篤,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較大手術,只能採取應急措施。先做膽囊造瘺或膽道切開、T形管引流減壓,以搶救病人生命。待3個月後再根據病變具體情況,選擇恰當術式行二期手術治療。
(2)由於膽道系統解剖上具有一定的變異性,所以術中容易出現醫源性的膽管損傷。
(3)膽道疾病由於其復雜性和特殊性,如肝內膽管結石常不易取凈、膽道結石容易復發等諸因素,導致了膽道再次手術的可能性。
(4)對整個膽道系統情況,尤其是肝內病變的情況,在手術前和手術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遺漏病變而未能得到適當處理。
(5)膽囊結石手術時,遺漏膽管內結石或括約肌狹窄病變。
(6)手術後慢性膽管炎的發展,可導致繼發性的膽管狹窄和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