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壩壩宴怎樣做好吃

壩壩宴怎樣做好吃

發布時間: 2022-08-03 18:57:22

A. 四川「壩壩宴」常見的粉蒸肉,怎麼做的呢

對於粉蒸肉這道美食的製作,很多人都說自己做出來的粉蒸肉不好吃,如果你也想做好這道美食的話,那麼今天就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正宗的粉蒸肉是如何去進行製作的吧,這可是一位飯店大廚親自傳授的小技巧,簡單容易又好吃!



4、准備好這一步的時候,像我這種喜歡吃辣椒的人,還會往裡面加入適量的辣椒粉,如果你不喜歡吃辣椒的話,也可以往裡面再加入適量的胡椒粉,但切記一定不要加入五香粉,五香粉加入的話,容易讓做出來的粉蒸肉口感發柴。

最後再准備一個土豆,將其清洗干凈後,切成塊狀裝入盤底,再把准備好的粉蒸肉放入土豆表面,就可以上鍋對其進行蒸制了。准備一個蒸鍋,大火將水燒開以後,把准備好的粉蒸肉放入蒸鍋當中,並蓋上蓋子蒸上一個小時,等豬肉完全蒸熟以後,即可出鍋進行食用。

【小貼士】

1、在對豬肉進行准備的時候,對豬肉的腌制可是非常重要的,能讓豬肉提前入味,不然蒸出來的粉蒸肉,吃起來就不夠入味。

2、在對粉蒸肉進行蒸制的時候,要採用中小火對其進行慢蒸,不要用大火,大火容易導致豬肉中的水分蒸發太快,吃起來口感就不嫩滑了。

B. 農村人辦得壩壩宴,真的很好吃嗎你吃過沒有

我來說說我們四川的壩壩席,坐標樂山。首先壩壩席不像酒店,講究實惠,沒有那麼多花哨的。而且菜品口味厚重,分量出奇的大,主人家基本都會多預備原材料,不夠吃加就是了。酒店包席毛利潤基本在55%以上,壩壩席除了幾個鄉廚的工錢,基本都花銷在買食材上,所以同樣的標准,壩壩席的食材肯定更加上檔次。還有壩壩席基本會辦兩到三天,會顯得更加熱鬧,多年不見的親朋好友可以在桌上徹夜暢飲,白的啤的換起整。最最關鍵的是壩壩席上吃的雞,鴨,魚,豬,絕對是主人家提前一年自己喂的,或者預定的,都是土貨,酒店裡怎麼會有這些好東西啊!

我這里主人可以選擇全包或者包工,兩者只是材料由誰買不同,其它都是接席的人負責。如果主人買材料,一般看要做多少個菜價格70至100一桌(春節期間高些)。如果全包一般就是主人家和接席的商量做什麼菜、一共多少個萊,在農村一般標准在300至500之間。

C. 壩壩宴從何的名

壩壩宴是成都平原農村的地區風俗,凡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請親朋好來相聚,大吃一番,俗稱吃九斗碗。這一名詞的起源,是因為成都地區在民國時期流行用大碗來喝酒。稱之為「九斗碗」,是因為一般每席有九碗菜。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民間視「九」為吉數,有「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等說法。這樣的宴席,「九大碗」是起碼的標准。當然,也有貧窮人家放七碗或有錢人家放十一碗的。
歷史
「九斗碗」可以是七碗可以是十一碗,但決不能放八碗或十碗。這是為什麼呢?在川西壩子上,喂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民間相沿,把「吃十(石)碗的」作為罵人是豬的隱語,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而桌上的菜不能擺八碗,則是因為開席的時候一般會有叫花子(乞丐)會前來賀喜或哭喪。他們往往還打著蓮花鬧,走到哪唱到哪,見到什麼唱什麼。由於不管是紅喜還是白喜,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門」的道理,對於前來捧場的乞丐,都要熱情招待。只不過他們吃的不是其它客人的幾樣菜,而是一人一碗蓋澆飯。這樣一來,一張八仙桌,一面坐兩人,剛好是八碗飯,所以川西民間就把放八碗飯的稱做「叫花子席」。因此,八與十這兩個數,是辦席必須忌諱的。

D. 糯米粉有什麼好吃的做法

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慾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症。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澱粉等,為溫補強壯品。其中所含澱粉為支鏈澱粉,所以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

糯米可以做的美食有很多,湯圓,江米條,油炸糕、紅糖糍粑、三大炮、心太軟、雪媚娘、青團、芝麻球、糯米燒麥、糯米卷、;甚至用糯米以做酒、做菜,米酒、糯米百合粥、鯽魚糯米粥、 甜燒白、 糯米蒸排骨、糯米藕片等很多都是舌尖上的美食。

紅糖糍粑

米黃色、長條狀的糍粑在滾油中炸至金黃,外殼酥脆內里軟糯,整整齊齊地堆疊成小山,撒上黃豆粉,澆上紅糖漿就是一道讓人垂涎三尺的甜點了。糯米本身的清甜與紅糖濃重而黏稠的甜邂逅,都製造出一場舌尖上纏綿的美味。

E. 吃九大碗吃到糖酥好吃,就是不知道怎樣做的,請知道的給我說說。

九斗碗,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同時,「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來稱此場面,也是贊其菜多量足的意思。成都平原農村的地區風俗,凡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請親朋好來相聚,大吃一番,俗稱吃九斗碗。這一名詞的起源,是因為成都地區在民國時期流行用大碗來喝酒。稱之為「九斗碗」,是因為一般每席有九碗菜。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民間視「九」為吉數,有「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等說法。這樣的宴席,「九大碗」是起碼的標准。當然,也有貧窮人家放七碗或有錢人家放十一碗的。 歷史 「九斗碗」可以是七碗可以是十一碗,但決不能放八碗或十碗。這是為什麼呢?在川西壩子上,喂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民間相沿,把「吃十(石)碗的」作為罵人是豬的隱語,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而桌上的菜不能擺八碗,則是因為開席的時候一般會有叫花子(乞丐)會前來賀喜或哭喪。他們往往還打著蓮花鬧,走到哪唱到哪,見到什麼唱什麼。由於不管是紅喜還是白喜,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門」的道理,對於前來捧場的乞丐,都要熱情招待。只不過他們吃的不是其它客人的幾樣菜,而是一人一碗蓋澆飯。這樣一來,一張八仙桌,一面坐兩人,剛好是八碗飯,所以川西民間就把放八碗飯的稱做「叫花子席」。因此,八與十這兩個數,是辦席必須忌諱的。 「九斗碗」是客家人傳統敬歸客佳餚,因其多擺席於農家院壩頭,又稱「壩壩宴」。壩壩宴最能體現出成都人的吃相。但要吃出味道,吃出氛圍,在形式和內容上肯定都是大有考究的。在形式上,食客要多多益善,吃飯如同打一場殲滅戰,聲勢要大大的,兵員要旺旺的,動作要猛猛的。 九斗碗場面每逢新春佳節或有紅白喜事,在川西農村常常可以看到這么一幅景象:數十上百人聚在一處,在一陣鞭炮響後,於漫天青煙中按男女的區別,輩分的高低,分散坐於一張張八仙桌旁,伸箸暢食,舉杯暢飲。不遠的地方,隨地而挖的土灶上疊著高高的蒸籠,熱氣騰藤,簡易的案板上堆滿菜餚、餐具。腰拴一截油跡斑斑圍裙的廚師飛快的揮舞手中的鍋鏟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樣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說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諒…… 這就是川西壩子農村吃「九斗碗」的熱鬧場面。「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來稱此場面,也是贊其菜多量足的意思。因為這種筵席的內容蒸菜及腌臘較多(都是肉類),行話叫做「三蒸九扣」(鍋蒸、籠蒸、碗蒸),故民間又將專做「九斗碗」筵席的鄉村廚師喚做「油廚子」。九斗碗內容九斗碗的內容,一般就是農家將現成的雞、鴨、魚、肉、蛋,加上時令蔬菜,做成四川的家常菜餚。如芙蓉蛋、清蒸雞鴨、蒸雜膾、甜燒白、咸燒白、粉蒸肉、蒸肘子、宮保雞丁、韭黃肉絲、魚香肉片、白油肝片、椒麻雞塊、火爆雙脆、糖醋裡脊、白汁三鮮、醬燒肘子、薑汁熱窩雞、粉蒸鴨條等,都是「九斗碗」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菜餚。當然了,農家自產的香腸、臘肉、醬肉,更是少不了的。至今成都附近的雙流縣還流傳著這樣一首《九碗歌》:「主人請我吃餉午,九碗擺的勝姑蘇。頭碗魚肝炒魚肚,二碗仔雞燉貝母。三碗豬油燜豆腐,四碗鯉魚燕窩焯。五碗金鉤勾點醋,六碗金錢吊葫蘆。七碗墩子有塊數,八碗肥肉啪嚕嚕。九碗清湯把口漱,酒足飯飽一身酥。」宜賓九斗碗歷史 清代、民國時期以來,宜賓民間凡遇婚嫁喪壽或賀開業、請「滿月」等等。傳統席面多為備辦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有說此種「九碗」待客之俗即源於湖北麻城縣孝感鄉。流行在宜賓民間的此種「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幫」特色,其辣味略遜於「重慶幫」;鹹味稍濃於「成都幫」;既不似遂寧、三台、南充、廣安等地「小河幫」的以「油炸」為重點;更不像為滿足「鹽巴公爺」和「糖坊老闆」口味的「自內幫」以「怪菜」取勝;九個碗幾乎全部都姓「豬」,而配以就以取材的筍片、品芋、腳板苕(亦稱「淮山」、火苕)之類。在舊時,物資不豐,多數平頭百姓以能請吃「九大碗」作為最好的口福。因此之故,至今宜賓民間仍以「吃九大碗」作為宴客的代稱。雖然如今的菜式在宴客時多以一二十式為常見,但宜賓人卻依然以「模糊數字」和「朦朧詩」的風趣喊成是:那幾爺子又在吃「九大碗」。 結構 宜賓民間宴客之「九大碗」的結構,大體是:以蒸頭碗(一般有攢絲頭碗、酥肉丸子頭碗、雜抖頭碗)、肉扣(燒白)、雜扣(粉蒸肉)為主菜;另配豬之肚雜及上述四菜之邊角余料,拌以筍、芋、苕或海帶、粉條等燒、炒、熘、煸而為五碗,即湊成「九大碗」。若全為豬肉加羊肉(舊時牛肉不上席)而無雞、鴨則又稱「大水席」。農家貧困者常減去最後上席的紅燒肉而以頭蹄下水(肚雜)為主,則又叫「水八碗」。富有者,為顯闊綽,常在頭碗內加主料而分別被稱為「蹄筋席」、「竹蓀席」、「海參席」、「魚翅席」等等,以示檔次增高。也有的在最後上席的一菜上做文章,加以菇子蒸雞、膀、海菜稱「菇子席」,燒砂火鍋叫「火鍋席」,而最高檔的則從昭通等地請來名廚辦「燒烤席」。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僅大換「包裝」,由豬肉為主推廣到以雞、鴨、魚、海菜為普遍,同時菜式也由九個發展到9的幾倍。舊式「九大碗」僅殘存於部分農村。 人們已開始議論:在宴客時是否仍以「九大碗」為宜之事。有的已在指責「菜越多越好」的出格行為。多數人認為,回憶「九大碗」時不要忘記「冬瓜做燒白」的艱難,尤其是年過四十歲的人們更認為應該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溫飽。

F. 川味夾沙肉怎麼做好吃

夾沙肉是一道著名的川味傳統甜菜,成菜白里透紅,鮮香甜糯,肥而不膩,最受老人喜愛。
在四川,夾沙肉一直是傳統壩壩宴、九斗碗正菜之一,當地人們每當結婚、壽宴、宴請賓客時都會以九斗碗為主菜以群宴賓客,夾沙肉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但四川有的地方結婚不用此菜,寓意有別。
川味夾沙肉的做法:
1、選豬保肋肉煮熟、晾冷,切成約8厘米長、4厘米寬、0.3厘米厚的火夾片。
2、將制好的豆沙甜餡瓤入每片之中、定碗。
3、糯米洗凈,蒸熟,拌糖,盛於夾沙肉面上,上籠蒸耙,翻扣於圓盤內,撒上白糖即成。
操作要領:須選肥腴的保肋肉,豆沙須炒翻沙;蒸肉不能缺火

G. 四川有哪些風俗

1、吃壩壩宴

四川民間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喜事或喪事。 辦喜事或喪事的人,會擺上幾天流水席。受邀的人會帶上伴禮,去吃上一頓。因為是在場壩里進行,所以俗稱吃吃壩壩宴。

H. 四川省農村壩壩宴現在能做多少卓

只要場地夠大可以做上百桌。

I. 進來下,傳統九大碗有哪些菜

「清真九大碗清蒸羊肉、紅燒牛肉、紅燒丸子、豆腐牛肉盒、雞蛋牛肉卷、胡蘿卜燉牛肉、香燉雞塊、羊雜碎、棗山葯
九斗碗得名成都平原農村的地區風俗,凡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請親朋好來聚一番,大吃一番,俗稱吃九斗碗。至於這名詞的起源也是因為成都地區在民國時期流利用大碗來喝酒。之所以稱宴席為「九斗碗」,是因為一般每席有九碗菜。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民間視「九」為吉數。當然,也有貧窮人家放七碗或有錢人家放十一碗的,但決不能放八碗或十碗。這是為什麼呢?在川西壩子上,喂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於是川西民間一般相沿用吃十(石)碗的,作為罵人是豬的俗語,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桌上的菜不能擺八碗,是因為開席的時候一般叫花子(四川話中的乞丐)會前來賀喜或治喪,往往還有打著蓮花鬧,走到哪唱到哪,見到什麼唱什麼。所以不管是紅喜還是白喜,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門」的道理,對於前來賀喜的乞丐,也要熱情招待,只是他們吃的不是其它客人的「九斗碗」,而是一人一碗的蓋澆飯。八仙桌一面坐兩個人,剛好是八碗飯。所以川西民間把放八碗飯的叫做「叫花子席」。這兩個數,是辦席必須忌諱的。
「九斗碗」是客家人傳統敬歸客佳餚,因其多擺席於農家院壩頭,又稱「壩壩宴」。 壩壩宴最能體現出成都人的吃相。但要吃出味道,吃出氛圍,在形式和內容上肯定都是大有考究的。在形式上,食客要多多益善,吃飯如同打一場殲滅戰,聲勢要大大的,兵員要旺旺的,動作要猛猛的。在內容上,「九大碗」是起碼的。之所以叫「九大碗」,是因「九」字含吉祥之意,民間有「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等說法。
九斗碗,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即: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
九斗碗場面每逢新春佳節或有紅白喜事,在川西農村常常可以看到這么一幅景象:數十上百人聚在一處,在一陣鞭炮響後,於漫天青煙中按男女的區別,輩分的高低,分散坐於一張張八仙桌旁,伸箸暢食,舉杯暢飲。不遠的地方,隨地而挖的土灶上疊著高高的蒸籠,熱氣騰藤,簡易的案板上堆滿菜餚.餐具。腰拴一截油跡斑斑圍裙的廚師飛快的揮舞手中的鍋鏟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樣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說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諒...... 這就是川西壩子農村吃「九斗碗」的熱鬧場面。「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來稱此場面,也是贊其菜多量足的意思。因為這種筵席的內容蒸菜及腌臘較多(都是肉類),行話叫做「三蒸九扣」(鍋蒸.籠蒸.碗蒸),故民間又將專做「九斗碗」筵席的鄉村廚師喚做「油廚子」。
九斗碗內容九斗碗的內容,一般就是農家將現成的雞.鴨.魚.肉.蛋,加上時令蔬菜,做成四川的家常菜餚。如芙蓉蛋.清蒸雞鴨.蒸雜膾.甜燒白,咸燒白.粉蒸肉.蒸肘子.宮保雞丁.韭黃肉絲.魚香肉片.白油肝片.椒麻雞塊.火爆雙脆.糖醋裡脊.白汁三鮮.醬燒肘子.薑汁熱窩雞.粉蒸鴨條等,都是「九斗碗」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菜餚。當然了,農家自產的香腸,臘肉.醬肉,更是少不了的。至今成都附近的雙流縣還流傳著這樣一首《九碗歌》:「主人請我吃餉午,九碗擺的勝姑蘇。頭碗魚肝炒魚肚,二碗仔雞燉貝母。三碗豬油燜豆腐,四碗鯉魚燕窩焯。五碗金鉤勾點醋,六碗金錢吊葫蘆。七碗墩子有塊數,八碗肥肉啪嚕嚕。九碗清湯把口漱,酒足飯飽一身酥。」九斗碗待客清代、民國時期以來,宜賓民間凡遇婚嫁喪壽或賀開業、請「滿月」等等。傳統席面多為備辦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有說此種「九碗」待客之俗即源於湖北麻城縣孝感鄉。流行在宜賓民間的此種「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幫」特色,其辣味略遜於「重慶幫」;鹹味稍濃於「成都幫」;既不似遂寧、三台、南充、廣安等地「小河幫」的以「油炸」為重點;更不像為滿足「鹽巴公爺」和「糖坊老闆」口味的「自內幫」以「怪菜」取勝;九個碗幾乎全部都姓「豬」,而配以就以取材的筍片、品芋、腳板苕(亦稱「淮山」、火苕)之類。在舊時,物資不豐,多數平頭百姓以能請吃「九大碗」作為最好的口福。因此之故,至今宜賓民間仍以「吃九大碗」作為宴客的代稱。雖然如今的菜式在宴客時多以一二十式為常見,但宜賓人卻依然以「模糊數字」和「朦朧詩」的風趣喊成是:那幾爺子又在吃「九大碗」。
宜賓民間宴客之「九大碗」的結構,大體是:以蒸頭碗(一般有攢絲頭碗、酥肉丸子頭碗、雜抖頭碗)、肉扣(燒白)、雜扣(粉蒸肉)為主菜;另配豬之肚雜及上述四菜之邊角余料,拌以筍、芋、苕或海帶、粉條等燒、炒、熘、煸而為五碗,即湊成「九大碗」。若全為豬肉加羊肉(舊時牛肉不上席)而無雞、鴨則又稱「大水席」。農家貧困者常減去最後上席的紅燒肉而以頭蹄下水(肚雜)為主,則又叫「水八碗」。富有者,為顯闊綽,常在頭碗內加主料而分別被稱為「蹄筋席」、「竹蓀席」、「海參席」、「魚翅席」等等,以示檔次增高。也有的在最後上席的一菜上做文章,加以菇子蒸雞、膀、海菜稱「菇子席」,燒砂火鍋叫「火鍋席」,而最高檔的則從昭通等地請來名廚辦「燒烤席」。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僅大換「包裝」,由豬肉為主推廣到以雞、鴨、魚、海菜為普遍,同時菜式也由九個發展到9的幾倍。舊式「九大碗」僅殘存於部分農村。
人們已開始議論:在宴客時是否仍以「九大碗」為宜之事。有的已在指責「菜越多越好」的出格行為。多數人認為,回憶「九大碗」時不要忘記「冬瓜做燒白」的艱難,尤其是年過四十歲的人們更認為應該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