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扇骨顏色怎樣做成的
擴展閱讀
怎樣測量汽車混合氣體 2024-11-05 18:30:09
絲襪照怎樣拍才好看 2024-11-05 18:23:09

扇骨顏色怎樣做成的

發布時間: 2022-08-05 08:08:17

❶ 豬扇子骨的做法大全

蒜香扇子骨

主料:

寧鄉土豬扇子骨

輔料:

蒜蓉、洋蔥米、辣椒米、椒鹽粉、蔥花、植物油適量

做法:

1、將其寧鄉土豬扇子骨帶肉取下,切成小塊,將肉厚部分打好花刀備用。

2、在鍋中放入適當植物油,油燒至八成,放入扇子骨用小火慢慢炸制。炸制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把握好溫度,確保其酥而不焦,金黃香脆。確保每根扇子骨都炸好之後,將其撈出一旁等油濾干備用。

3、另起鍋燒熱,放少量油,加入蒜蓉、洋蔥米、辣椒米、椒鹽粉等,文火小炒至香味噴鼻。然後將炸好的扇子骨倒入鍋中,用微火煸制,待香味入里後再加入香油,灑上蔥花即可出鍋裝盤。


飄香扇子骨

主料:

扇子骨1000g

輔料:

紅辣椒段20克、蒜末15克,自製酸椒水20克,辣妹子醬8克,雞精、味精、孜然粉各5克、花椒粉、蔥花3克,鹽21克,花椒鹽100克(腌制使用),鹵水、菜籽油適量

製作過程:

1、將扇子骨1000克,漂洗干凈瀝干水分,抹勻花椒鹽腌制兩小時,飛水備用;

2、將扇子骨倒入鹵水中,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10分鍾至上色,關火浸泡15分鍾,撈出後入八成熱油大火炸1分鍾至外酥里嫩,鍋離火繼續浸炸4分鍾。

3、熱鍋入油燒至六成熱,下干紅辣椒段20克、蒜末15克煸香,倒入扇子骨,淋自製酸椒水20克、辣妹子醬8克、雞精、味精、孜然粉各5克、花椒粉3克翻炒均勻,撈起扇子骨裝盤,點綴蔥花即可走菜。

製作關鍵:

炸扇子骨時油溫要高達八成,炸1分鍾至外焦里嫩後需離火繼續浸炸,否則容易將扇子骨炸干。


手抓扇子骨

調料:

花椒鹽、色拉油、蚝油、美極鮮、白糖、新奧爾良烤翅粉、五香粉、孜然粉、水、辣椒粉、芝麻

製作:

1、選用帶肉扇子骨,每支1.2斤到1.5斤左右。

2、改刀成寬50px長200px的條狀,按每斤加8g花椒鹽淹至不低於10小時,然後放蒸箱蒸20分鍾。

3、鍋內放色拉油400g,蒸好的扇子骨10斤,蚝油100g,美極鮮50g,白糖50g,香料包1份(新奧爾良烤翅粉50g,五香粉50g,孜然粉50g,水2斤燒5分鍾至調料均勻倒入托盤)。

4、放入烤箱上下250度烤至40分鍾,中間翻身2次,撒孜然粉至顏色變紅,湯汁收干即可,將烤好的扇子骨撒辣椒粉、芝麻裝盤即可出品。

注意事項:

蒸制時間不宜過長


避風塘扇子骨

主料:

扇子骨

輔料:

麵包糠、蔥花、紅椒末

調料:

椒鹽粉

製作:

1. 解凍:自然解凍、帶包沖水解凍(不能破包)

2. 炸制:把扇子骨放入熱油鍋中(六成油溫約160 ℃)炸熟取出放入盤中待用,麵包糠炸制金黃色備用。

3. 炒制:鍋中留少許油,加麵包糠、蔥花、紅椒末煸香,同時下入椒鹽粉翻炒均勻蓋在扇子骨上面即可。

味型:咸香味

成菜特點:

鮮香味濃,肉質細嫩。


風腌扇子骨

主料:

扇子骨300克

輔料:

花椒鹽80克,高度白酒20克,生薑水15克

做法:

1、鍋入花椒20克、鹽60克干炒出香,製成花椒鹽待用。扇子骨入沸水汆燙一下,再入涼水沖凈控干,先淋上生薑水和高度白酒抹勻去腥,腌制15分鍾後再抹勻花椒鹽,直接入保鮮冰箱腌制3小時(冬天要腌制6小時)。

2、腌好的扇子骨掛起來,用風扇吹5-6小時至表面變干,之後包上保鮮膜,放托盤中入蒸櫃大火干蒸20分鍾至熟,取出自然冷卻後改大塊裝盤即可。

製作關鍵:

扇子骨一定要先去腥再入味,兩步分開做能達到最佳效果。


秘制扇子骨

創意:

此菜中的扇子骨採用少煮多泡的技法使其入味,加上獨特的醬料烹制出來,得到了眾多食客的認可,口味豐富香濃、口感彈韌、回味無窮。

製作:

1、選用新鮮、肉質飽滿的豬扇子骨,用據骨機順長鋸成2厘米寬的塊,入鍋中焯水去血沫,撈出沖洗干凈。

2、扇子骨入自製醬湯中中火煮15分鍾,熄火浸泡1小時撈出。

3、取扇子骨600克入燒至五成熱的色拉油中,離火炸透,撈出控油。

4、秘制香飄醬35克入鍋中炒出香味,迅速倒入炸好的扇子骨翻炒均勻,離火,即可擺盤上桌。

自製醬湯:

1、鍋內入蔥油500克燒熱,下八角、蔥段、薑片各30克,花椒、干辣椒各20克,桂皮15克煸炒出香味。

2、入蚝油20克、韓國辣醬15克、海天黃豆醬30克炒勻,加水10千克,下料酒100克、玉堂散醬油40克、鹽20克、白糖50克燒開,轉小火熬制40分鍾即成。

秘制飄香醬:

製作鍋入色拉油1千克、芝麻油30克燒熱,下入剁好的蒜米、圓蔥粒各400克,賀福記青剁椒300克小火炒香,加入東古醬油50克炒勻即成。

適用范圍:

烹制肉類菜品,咸鮮微辣,如秘制扇子骨。


有點味扇子骨

主料:

扇子骨肉400克

配料:

青椒200克,蒜籽15克,干椒粉5克

輔料:

鹽5克,醬油15克,蚝油15克,豬油150克,生抽10克,味精10克

製作:

1.先將帶肉的扇子骨汆水撈出,過涼清洗干凈入高壓鍋;

2.加適量清水、蔥、姜、料酒壓5分鍾撈出待涼將扇子骨肉取下切成小片;

3. 鍋入豬油燒至7成熱將扇骨肉下鍋煸炒,加蒜籽、青椒、干椒粉、鹽、味精、醬油、生抽、蚝油、少許高湯,翻炒均勻,將汁收干。

特點:

口味鮮香,肉質飽滿,原香十足

點評:

鮮辣干香,製作時應注意少油、少汁。


椒鹽扇子骨

主料:

扇子骨

輔料:

蔥花、紅椒末

調料:

椒鹽粉

製作過程:

1、解凍:自然解凍、帶包沖水解凍(不能破包)

2、炸制:把扇子骨放入熱油鍋中(六成油溫約160 ℃)炸熟取出待用。

3、炒制:鍋中留少許油,加蔥花、紅椒末煸香,同時下入椒鹽粉翻炒均勻出鍋裝盤即可。

味型:咸香味

特點:

鮮香味濃,肉質細嫩。

❷ 香辣扇子骨的做法步驟圖,香辣扇子骨怎麼做

用料

扇子骨 1000克

鹽 適量

花椒 適量

八角桂皮香葉小茴香粉 適量

料酒 適量

香油 適量

醬油 適量

蒜 15瓣

姜 片

小蔥 2根

干辣椒粉 適量

香辣扇子骨的做法

  • 扇子骨洗凈,放入姜,蔥,鹽,香料粉,料酒,醬油蓋上保鮮膜密封腌制一晚上(最少10個小時)氣溫低可以常溫下放置,氣溫高就放入冰箱

  • 將姜蒜切碎

  • 鍋中放油燒至七成熱,放入腌制好的扇子骨,炸制顏色變深,撈出,控出油!

  • 另取一口鍋,放入適量油(可以放炸扇子骨的油),小火,放入花椒粒,孜然粒,大蒜碎,姜碎炸香,倒入扇子骨,炒香,放入干辣椒粉拌勻,最後淋入麻油拌勻就大功告成啦!

  • 小貼士

    喜歡吃豆豉可以在最後炒制的時候放入豆豉,更香哦,妹妹不喜歡吃豆豉,就沒放。

❸ 如何做椒鹽扇子骨

准備:扇子骨、鹽、生抽、料酒、雞蛋、干澱粉、椒鹽料、食用油適量

製作方法:

1、扇子骨用生抽、料酒、鹽、干澱粉、雞蛋腌制一個小時。

❹ 扇骨的做法

豬肉是生活中經常會吃到的肉類,不同部位的吃法不一樣,而且口感也不同。扇骨就是豬的一個部位,主要是後背上肩膀下面後背上那塊骨頭,有其烹飪的美食營養價值高,容易被吸收,特別適合兒童和老年人食用,我們可以學些一些做法。那麼,扇骨怎麼做好吃?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1、豬扇骨湯

做法:豬扇骨洗凈切塊。鍋中倒入水,待水沸後,倒入豬扇骨焯水,撈出。黨參洗凈切小段,枸杞子洗凈。另鍋盛冷水,倒入剛才撈出的豬扇骨,放入黨參、枸杞子,一同煲兩個小時。

關火前五分鍾倒進一勺醋。加入適量鹽調味。補鈣美味的豬扇骨湯便做成了。
2、眉豆花生核桃豬扇骨湯
眉豆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廣東民間常以它在潮濕的天氣下用作煲湯的材料。
花生有滋養調氣、醒脾和胃的功效,而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腸通便、溫肺定喘。
豬扇骨入湯以現代醫學角度說,既含鈣質高,又脂肪少,最適宜於夏日煲湯用,再加入化氣的陳皮,既減少豆類的滋膩,又使湯味清潤。
材料:眉豆、花生各100克,核桃肉50克、豬扇骨1000克、紅棗4個、陳皮1/4個、生薑3片。
烹制:眉豆、花生、核桃、紅棗去核、陳皮洗凈,稍浸泡;豬扇骨洗凈,用刀背敲裂。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3小時,調入適量鹽油便可。此量供3~4人。
3、爆炒豬扇骨
調味料:美極鮮醬油、生薑片、大蔥段、大蒜片各10克,蒸魚豉油20克,味精、孜然粉、辣椒粉各5克,色拉油15克。
准備:豬扇骨洗凈後泡去血水,放入沸水焯一下再撈出洗凈。再用潮州鹵水鹵制20~30分鍾,並在鹵水裡浸足15分鍾再出鍋。
爆炒豬扇骨的做法製作步驟流程:將鹵好的豬扇骨拆下肉和軟骨,切成肉片或肉條待用。炒鍋上火並倒油燒熱,放生薑片、大蔥段和大蒜片炒香。下切好的肉與青紅辣椒段翻炒均勻,放蒸魚豉油、美極鮮醬油、味精、孜然粉和辣椒粉調味。炒勻後裝在豬扇骨上面上桌即可。
4、大蕉煲豬扇骨的做法
將豬扇骨斬件,飛水.眉豆,赤小豆,薏米浸水。青皮大蕉切塊備用,不要太小塊.。水開後放入眉豆,赤小豆,薏米和豬扇骨,薑片,蜜棗。大滾後調文火,約30分鍾後放入大蕉,煲1小時,加入適量鹽即可飲用。如果喜歡雞腳的,可加上雞腳,會更加美味。

❺ 扇子骨的做法

准備材料:扇子骨、冬瓜、豆腐絲、蔥、姜、蒜、料酒、生抽、鹽、花椒、糖、大料、桂皮、八角、小茴香、白芷、良姜、肉蔻、陳皮、甜面醬、雞精。

一、將扇子骨涼水下鍋。開鍋兩分鍾,然後用水把骨頭清洗干凈。

❻ 扇子骨怎麼做法

清蒸扇子骨好吃,教你做法
鍋燒熱,放鹽炒(這次俺用了150克,有些多,而且味道鹽了點,所以大概用量是70-80克)
鹽炒熱後放花椒(碗里的一半用量即可)
花椒炒出香味關火
把骨頭放在一個干凈的容器中(骨頭不要洗,不要沾生水),把熱鹽均勻塗沫在骨頭上,最上面倒上白酒
用蓋蓋起來,最好有重的東西壓一下。(老法腌肉,都是用石頭壓的,如今石頭比較難找,我把蓋過來,正好壓緊了,上面找個厚實的東西壓一下)
腌了一天,取出。洗凈鹽和花椒,放在大碗中,加蔥結、薑片、黃酒和少許色拉油
蒸鍋中水燒開後,大火20分鍾即可

❼ 蘇扇扇骨的材料有哪些

蘇州摺扇扇骨材質很廣,主要分為竹、木、骨三大類。
竹有湘妃竹、梅鹿竹、玉竹、紫竹等。
木有紫檀、白檀(檀香)、烏木、沉香、雞翅、桃絲木、黃楊、楠木等。
骨類有象牙、獸骨、玳瑁、牛角等。
在尋常世人看來,紫檀、楠木、沉香、象牙等名貴材料作的扇骨自然是受人推崇的上品,但由於竹子的堅韌品質使其可保存數百年,也由於中國文人對竹子的青睞推崇,蘇州的摺扇扇骨以竹為雅,以竹為上。

❽ 扇骨的材質

製作扇骨的材質大致可用「竹木牙角」四字概括。 竹子在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等地。品種繁多,約250餘種。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韌性強,富有彈性,易於雕刻等特性,遂逐漸取代木製扇骨,成為制骨材質中的主流。
玉竹與油竹均出自毛竹,且以陳竹為貴材,特別是近根部質地細密者為上。帶竹青的毛竹經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後,潔凈呈青白色的稱玉竹,呈褐色如舊竹的稱油竹。
玉竹骨的使用最為普遍,它如玉般晶瑩剔透的表裡尤為文人雅士所青睞。
斑竹即「湘妃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點而得名。另有一種梅鹿竹(梅篆竹),竹身遍布大小不一的圈點,狀似獸斑。梅鹿竹較湘妃竹稀少,好的梅鹿竹更是少見。
斑竹是製作扇骨的上佳材質,多用於十六檔、十八檔、二十檔扇。一般用做大骨,偶爾用做小骨。現有在普通竹子上烙燙斑紋從冒充斑竹,可觀斑紋處,凸者為真,凹者為假。
羅漢竹也叫佛肚竹。特點是竹節相距較近,中間圓凸,猶如彌勒佛的肚子。羅漢竹不太粗,對剖後恰為兩片對稱的大骨材料。一般用做十六檔扇骨。由於羅漢竹造型奇特,別具天趣,材料又很難得,故為竹骨家族中的名品。
棕竹也叫棕櫚竹,為常綠叢生灌木,干細而堅韌。棕竹色深,皮與肉中都帶有明顯的深黃色條紋。
一般來說,棕竹骨均為素骨,簡單清雅。在明代吳中,棕竹與毛竹扇骨被視為懷袖雅物,而名貴的紫檀、象牙、烏木扇骨則被視作俗制。棕竹常用於十八檔以上的扇骨。三十檔、四十檔的黑紙扇幾乎都用棕竹。棕竹較細,難尋大骨之材。象牙與棕竹的組合別具一格,象牙大骨,棕竹小骨,黑白相映,分外醒目。 木製扇骨的使用雖不如竹骨普遍,但它的產生年代要遠遠早於竹骨。最早的木骨為松木和檜木。其後,木骨家族不斷壯大,出現烏木、雞翅木、花梨、紫檀等。
烏木烏木產於我國廣東及印尼等地,木色烏黑,富有光澤,重硬細致,紋理幾不可辨。
烏木是木質扇骨中最常用的材料,自明代起用於扇骨製做,俗稱「黑紫檀」。烏木骨有工有素,素者居多。但清代烏木骨大多有工。烏木骨常與其他材質配合使用,如烏木大骨,玉竹小骨。烏木很少用於坤扇扇骨,大多用於直式方頭的十六檔男扇。
雞翅木因生有深淺交錯,狀似雞翅的天然紋理而得名。常用做十六檔至二十檔書畫扇。與之搭配使用的多為竹骨。雞翅木柔韌性差,易折斷,在收藏保存時需特別注意。
黃楊木 常綠小灌木,材質堅韌細密,富有光澤,無鬃眼。黃楊木扇骨十分少見,所見者皆有雕工,一般為陽文圖案或透雕。
紫檀紫檀素有木中極品之稱,木質堅硬,密度大,放入水中立刻下沉。紫檀顏色基本為棕紫色至黑紫色,上面布有細小的鬃眼。
紫檀多用做九檔、十一檔、十八檔男扇。因其木質名貴,極少施工。紫檀還常用做聚頭處的裝飾。
檀香木製作扇骨用的檀香木專指白檀。白檀質地松軟,有一種強烈而持久的獨特香味,不僅令人心曠神怡,還能防蟲防蛀。檀香木既可用於坤扇也被用於十六檔男扇,或工或素,有時也與其他材質配合使用。
楠木常綠喬木,產於我國雲、貴、川、湘等地。木質堅硬細膩。楠木扇骨大多有工。 象牙象牙色調柔和,質地細密,宜於施雕,是上等的工藝材料。象牙是扇骨材質中最為名貴的。它的實用意義往往被它自身材質的名貴所掩蓋。
象牙扇骨存世較多,以九寸以上的大扇為貴,猶以十六檔、十八檔牙骨最為收藏家看好。具有精美雕工的象牙骨更是價值連城。九檔、十一檔日式牙骨因大骨較窄,價格相對偏低。象牙也可做小骨,為了省料,常將穿入扇面部分易為竹子等其他材質。牙骨也常與烏木、紫檀相配使用,形成顏色反差,從而帶給人視覺上的變化與美感。
獸骨一般是指牛骨和駱駝骨。經過漂白、磨光、上蠟等加工程序後製成的扇骨,粗看上去與象牙骨相仿,因而常被不識貨者認作牙骨。其實仔細觀察不難分辨二者的區別。象牙細膩光潔,可用肉眼觀察到美麗的天然牙紋(「人」字紋或網狀紋)。獸骨即便經過磨光處理,依然趕不上象牙光潔,且表面布滿了微小的砂點和鬃眼,俗稱「骨眼」,這是骨料的特徵。此外,獸骨的比重小於象牙,掂在手中有輕、飄之感,而象牙在手中掂拭則有重壓感。
玳瑁玳瑁是一種大型海龜,產於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以其背甲製作的扇骨稱為玳瑁骨,質似牛角,平滑光潔,有呈半透明狀的褐色與淡黃色相間的花紋。玳瑁骨有一定韌度,常用做小骨,並與象牙大骨相配,雍容華貴,在清代十分盛行。

❾ 黑紙扇的扇骨製作

由於黑紙扇製作工藝復雜、耗時長、難度大、製作成本高、扇面不能印刷、難以適應高節奏的現代社會等多種原因,現今已極少生產。而製作黑紙扇的藝人也隨著時光的流逝年邁體衰,製作工藝面臨失傳。雖說紹興市政府已將「紹興王星記紙扇」製作工藝列入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如何保護,有誰傳承均沒有具體的措施。
鑒於黑紙扇的生產工藝,其86道工序,究竟是哪些具體內容,現今已經很少有人能講得清楚。
黑紙扇的製作首當其沖是扇骨。現以一尺二寸六十襇「全棕本」黑紙扇的製作為例述說。
該扇骨外形尺寸為長395毫米、肩部寬40毫米、邊板高13毫米,上稍寬度32毫米、底部寬度30毫米。底部扇頭起鼓,呈中間高兩邊低類似腰鼓故俗稱起鼓。平放俯視中間寬兩頭小,形狀亦類似腰鼓。上稍開肩為230毫米。棕竹小骨的長度為195毫米,上寬度為5毫米,下部寬度為15毫米,厚度為0.5毫米的棕竹為小骨的毛料,小骨裱糊在扇面內部部分採用頭青竹篾,料寬5毫米,厚度0.38毫米,長度240毫米。扇骨大邊的棕竹長405毫米,寬15毫米,厚度為3.5毫米。在離扇子底部30毫米出的正中部位打孔,孔眼直徑2.8毫米
全棕扇骨的製作大致可以分為選料、劈竹、鋸料、削篾、耪生料、煮掏、落料、耪二稿料、選篾、纏把、鑽眼、串釘、鏟芯、出芯、耪節、接稍、部高節、扎稍、蘸油頭、上邊、剪稍、平身、銼頭、斷邊料、劈邊料、牽邊、挖項、燒掏、直邊、削二稿邊、座邊、劃數、鑽孔、屜里場、修孔、接篾、削篾、撕篾、纏把、扎稍、鏟稍兒、搭稍兒、修整等四十六道工序。
選料
全棕扇骨的棕竹采自雲南、貴州等地的深山野林之中,是一種野生的多年生全天然植物棕竹性喜溫暖、陰濕及通風良好的環境,它秀麗青翠,四季常青,葉形優美,株叢緊湊富有熱帶風韻。棕竹雖不是竹但卻具竹的瀟灑。由於棕竹生長在陰濕的環境里,陽光直射的時間短,因此要挑選一支上好的材竹需要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竹齡短,棕竹去掉表皮以後,其顏色為淺白色,而全棕扇骨的顏色必須呈棕黑色,只有光照度好、竹齡長的棕竹才能用作扇骨。這樣劈出來的篾片烏黑溜亮,看上去竹紋象公雞項毛那樣靚麗美觀。
棕竹扇骨小骨用料只取表皮內的頭層竹肉。先將棕竹截成需要的長度,用扇刀將其居中一劈為二,然後將棕竹片圓背朝上用弓鋸依竹片的對角鋸成三角形。將鋸好的竹片浸泡在石灰水中。時間大約半月左右。
削篾
將扇刀固定在刀架上,左高右底呈斜狀。刀口朝外,刀架以下用棉布纏繞以免傷手。削篾時手拿棕竹片,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雙手握住棕竹上部,下頭對准刀口穩穩用力,將棕竹外皮以及內層的肉竹削掉,只剩棕黑色部分。厚度大約毫米左右。
耪生料
削好的棕竹片謂生料。將棕竹生料用耪具耪到厚度為0.45毫米左右,注意務必使竹片兩面光潔,稍尖和下口部位要稍薄於中間腰部。
剪料 煮掏 曬料
將耪好的毛料頭稍部位用桑剪剪齊。放入掏鍋中用生石灰水水煮。生石灰和水的比例為25公斤的水加1公斤塊狀生石灰,待石灰水燒開以後,放入毛料繼續燒煮5個小時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晾曬。
烙料
小骨片料經過石灰水燒煮以後,由於棕片內部的養分狠石灰水反應遭到破壞而起到一定的防蛀效果,同時棕片外形也會產生變形現象。故此小骨御用烙具烙平,烙頭形狀類似於梯形,上部寬約30毫米,下部寬約40毫米,厚度約25毫米,材料為原銅,用8毫米直徑的鋼筋為手把,手把長約350--400毫米。以加熱後的烙具將棕竹小骨熨燙,小骨下面以平整的鐵板為墊,注意要求必須熨燙至平、直、不矯、不焦為好。
耪二稿料
棕竹小骨毛料經過石灰水煮掏,燙烙以後表面有一層白色的碳酸鈣附著物以及焦跡,需要用耪具刮除。耪料時注意要將片料耪到厚度為38絲左右,其中從扇頭到頸椎部位80毫米距離厚度相同約37絲左右,肚子部位相對厚一點約39絲左右,止末部位約30毫米為刀口狀,以方便接稍。
選篾
片料耪好以後,按片料的色澤、老嫩程度分選,以保持扇骨的色差、柔韌度一致。
纏把頭
將選好的片料以58片為一組纏把,注意將寬度大的排在中間部位,兩邊排相對狹小的片料,同時將表面光潔烏黑、羽紋相對明顯的排在同一面上。排好以後在片料上稍用棉線纏扎。
鑽眼 串釘
將纏好的把頭按捺整齊,用手鑽在片料32毫米處中間部位打孔,孔徑2.8毫米,用長40毫米、直徑2.8毫米的竹簽將58片片料串聯在一起備用。
鏟芯 出芯
扇子小骨經過以上工藝以後,其排列基本上是一把扇骨的內芯雛形,對於正反兩個平面要給以鏟平。具體做法是先用扇刀將片料棱面鏟削平,呈一個中間高兩邊低的平面,俗稱馬面,然後用左手握住扇芯下部,右手用耪具在扇芯馬面上耪刨,使其平、直、闊狹一致。小骨出芯以後的形狀從側面看類似梯形,其規格一般扇頭為14毫米,止末口的寬度以月華(圓弧)大小定,60襇的扇骨如果要求達到180圓弧度,止末口的寬度為4毫米。
耪接
為使整把扇子在使用時手感結實,同時也出於棕竹成本要高於毛竹,一般全棕扇骨小骨上部大都採用毛竹接稍。在接稍以前要對連接部位進行耪節處理。膠接部位長度大約在25毫米左右。自止口向下25毫米啟用耪具分別將棕片和毛竹片料耪呈刀口形,即其厚度從38絲順勢到刀口狀為止備用。
揭篾、削篾、撕篾、纏把、扎稍、鏟稍兒、搭稍兒
這七道工序均屬於扇子小骨裱糊在扇面內部的頭青竹篾的加工成型工藝,每支棕骨片配一支毛竹篾,寬度4毫米,厚度38絲,粘接處耪成刀口狀,與棕骨片配套使用。
接稍
接稍工序在整把扇骨里是很關鍵一步。它的牢固度、平直度直接影響到整把扇子的質量以及實用性和美觀度。一旦接稍不平不直,則整把小骨均成了廢品,而粘接小骨的垂直度全憑藝人的眼力。
用作接稍的粘接膠水必須採用黃魚膠。黃魚膠取自我國東南沿海的黃花魚腹內,上好的黃魚膠呈微黃色,為半透明的片狀物。燉制黃魚膠的工藝比較復雜,首先要將乾燥的魚膠用清水發膠,水溫要控制在攝氏度左右,過高魚膠的有機物會遭到細菌的破壞影響膠水的牢固度,反而因水溫太低而不能將魚膠充分發透。待魚膠發透以後,將魚膠剪成大小1厘米左右,換清水繼續水發24小時後,放在不銹鋼器皿或者小石臼裡面,用土音叫「柿桑」的工具(柿桑為一支約長250毫米、直徑35毫米的黃檀木圓棍),用力把魚膠充分搗至糯米糊狀態,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隔水邊攪邊燉,直到魚膠呈柔韌狀態後倒入瓷器內在攝氏5度左右環境下冷卻備用。
接稍前,先點旺蜂窩爐。因魚膠只能一次性使用,過多會造成浪費,故按需量將燉好的魚膠放入不銹鋼杯,加適量清水隔水加熱燉制,用刮膠板不停攪動魚膠,直到魚膠充分熔化備用。注意魚膠的糅粘程度,太稀影響粘接牢固,過於糅粘很難將魚膠均勻的塗刮到粘接處。接稍時,將棕竹小骨均勻散開呈扇形狀,左手握住棕骨在蜂窩爐上面10厘米處加熱,右手以刮膠板蘸魚膠迅速將膠水均勻的刮塗到粘接處,移開到操作台前,將毛竹小骨按序編插到棕骨間收攏,緊靠在工作台邊使其呈90度直角,迅速將毛竹小骨向上扳直,平放再工作檯面上捺平呈直線狀,再將捺平的小骨輕輕的放到蜂窩爐上加熱3-4秒鍾,然後馬上用麻絲將膠接處緊緊的扎結實。整把小骨的粘接過程須在分鍾內完成。
粘接完成5—10分鍾後,看粘接牢固度,如果沒有異狀,解開麻絲將小骨扇形散開,發現有脫膠現象的,馬上將脫膠的小骨重新粘接。待魚膠凝固以後,收攏小骨,將小骨粘接處在扇刀上鏟平,務使小骨平、直、不化稍、不褪稍、不開稍。
捕膠漬、扎稍、蘸油頭
小骨接稍完工後,片料粘接處兩個平面附近有魚膠跡,還有不平直的地方都需要用耪具耪平。然後收攏重新以棉線扎稍。在扇頭處還要蘸上菜子油或芝麻油,以保持扇頭的油潤度,使其烏黑油亮。
斷邊料、劈邊料
]選擇竹齡長、竹身挺而直、竹肉烏黑、紋路明顯的棕竹為全棕扇骨大邊料。截取竹竿靠根部的老頭部分,長41厘米,視竹竿直徑大小劈成2—[4片備用。
將大邊料用扇刀將棕竹外表皮削掉,同時削掉竹肉使其成寬16毫米、長405毫米、厚4毫米的圓背狀竹條;在大邊兩側用扇刀將其順勢削成對稱的中間狹,兩頭寬的「亞」字形狀;按「煮掏」工藝將大邊在石灰水裡燒煮5—6小時;用耪具將大邊兩側棱口耪光潔,規格以兩個頭稍寬15毫米、腰部距扇頭160毫米處寬度6毫米、厚度3.5毫米,兩側凹勢順暢對稱,里場平滑,圓背光潔流暢為宜。
座邊
棕骨大邊因其限於只取其紋路明顯烏黑部分,形狀曲直不等,需要採用定形俗稱座邊處理。將大邊加熱放到定做的模具里,採用杠桿原理人坐在杠桿上面壓制,待冷卻後即成。
劃數、鑽孔
在扇骨大邊上按規定的數據劃十字線以確定打孔位;自大邊正面按十字線位置用手鑽打孔。
貼里場、修孔
由於棕竹大邊內平面沒有外面那種羽紋,顏色呈淺黃色,打開扇子就會看到,影響整把扇子美觀,需要在大邊內面粘貼棕片,以遮蓋外露的淺黃色竹肉,達到表裡一致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取一支寬度同大邊,厚度為15絲、長度略長於扇面以下部分的棕片,將黃魚膠塗在大邊粘貼部位,將棕片粘貼上去壓緊,再尚未乾透前用烙具烙實。待完全乾透後,再孔眼位置將棕片打孔,修正毛躁的地方。在大邊兩側用]耪具將棕葉耪修到與大邊一致。
上邊、剪稍
全棕扇骨至此已經完成全部備料,只剩下裝配修正工序。將兩支大邊分別圓背朝外裝配到扇子小骨兩邊,在小骨稍尖低於大邊3毫米處將多餘部分用桑剪剪掉修平。
平身、銼頭、光頭
用耪具耪平扇骨正反兩面,注意馬面形狀必須起鼓呈中間高兩邊低狀態,扇頭部位大邊和扇芯必須協調一致。用板銼將扇頭銼平。用32片耪具光頭,倒角收棱。
修正
扇骨完成以後,必須仔細檢查是否存在瑕疵,拔掉扇釘查看每片小骨是否完整,是否有開裂現象,粘接部分是否有脫膠是否平直,有沒有毛刺等等均需要仔細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❿ 扇骨的式樣

扇骨的式樣由簡而繁,花樣層出不窮。下面介紹幾種典型款式。 扇骨裝飾旨在捉高扇骨的美感和價值。裝飾的優劣常常標定著扇骨的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
常見的扇骨裝飾手法有雕刻、鑲嵌、髹漆、鏤空、合骨、燙花、手繪。 雕刻是扇骨裝飾中最普遍、最常見的手法,尤其對竹骨而言。扇骨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單獨的收藏品類,雕刻工藝不能不說是藏家看重的一個方面,也是賞析和估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竹刻在唐代已走向成熟,宋代更趨完善,明清兩代竹刻高手輩出,精品層出不窮。竹骨雕刻以玉竹為多。分陰刻和陽刻。陰刻又有深刻和淺刻之分。明清時,淺刻竹骨盛行,民國初年深刻頗受歡迎。深刻一般層次較分明,而淺刻乍看如「劃痕」,其實好的淺刻作品筆鋒刀法無處不在。行內人多認為淺刻比深刻更見功夫,因為它的力度更難把握,細微的變化也更難處理。陽刻有沙地、平地之分。沙地也叫「沙地留青」,留青即在凸起部分保留竹皮。沙地是在鏟除了竹皮的竹肌上用特殊刀具打上密密麻麻的小點。平地是把地子全部鏟平。沙地製做省時,平地則耗時耗工。行家在論價時更看重後者。
另一種是在玉竹上淺刻小字,微刻技法外,究其原因還在於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現出鐵劃銀鉤的書法功底,在放大鏡下觀察,波磔點劃,不成樣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實不足取,尤其在微刻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樣,也成了評判微雕作品的成敗。清朝微刻大師於碩其擅長在摺扇邊骨上進行微刻,能在指寬的扇骨刻三十行字,可於扇骨竹邊淺刻數千字,且無一敗筆,筆筆有帖氣。字至細微處,要用 20倍放大鏡才能看清辨明。現代雕刻家因受竹子本身材質的限制,已極少能在竹子上微刻小字。 鑲嵌是將骨、螺鈿、銀絲等材料嵌入扇骨,形成不同效果的紋飾。鑲嵌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嵌入法,二是嵌在漆骨的漆內,但牢固度不如前者,工藝上也較前者簡單。
嵌螺鈿扇骨在清中前期十分盛行,多用於女扇。銀絲鑲嵌,通常用於烏木骨,顏色反差優雅醒目,幾乎成為一種固定組合。
合骨就是用兩種材料合在一起做成一根扇骨。如用烏木和竹合作小骨,象牙和獸骨合作大骨。合骨一般要遵循一個規律,即大骨內側的材質要與小骨相同。如烏木大骨,檀香小骨,烏木大骨內側也一定貼上檀香木。這點,也可作為鑒別扇骨是否為原配的一個根據。 最後說一下扇釘。扇釘是扇骨上一個必不可少的零件,扇子的開合均以它為軸。扇釘有三種:牛角釘、銅釘、銀泡釘。
牛角釘很常見。一種釘面呈扁圓拱面,中間有一黑點,四周顏色淺淡透明,稱之為「老鼠眼」,多見於清末民國扇骨。另一種平面鼓形,稱為鼓釘,多用於尺寸較大的扇骨。
銅釘、銀泡釘多見於北方,常用在尺寸較大的烏木扇骨和紫檀扇骨上。
下圖為玉竹微刻 (作者: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