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灰色衣服的和尚和黃色衣服的有什麼差別
沒區別。
根據我國佛典記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諦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別。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
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儐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儐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儐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著黑衣。
(1)和尚衣服的黃顏色是怎樣的擴展閱讀:
「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它是從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壞色衣」或「染污衣」。又因為「袈裟」的縫制方法,必須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後縫合起來;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
又據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形命。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義的:
第一:印度地點處於熱帶,人們多著白衣。佛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定衣服染色。
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
第三:割截縫制,能以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
第四:染污雜碎,能除愛美心理。
第五:割截染壞,可息盜賊奪衣之念。
② 中國僧人的服裝為什麼多是黃色和灰色
從北朝的周武帝時期開始,僧人們基本就只穿灰、黃、赤色僧衣了,其中,普通僧人穿灰色和黃色的納衣,納同衲,納衣指的是粗布衣裳,可以看作是掃地僧穿的法衣;高級一點的僧人穿黃色的方袍;而高級僧人穿的就是黃色方袍,再加一件紫紅色的袈裟,這都是影視劇里方丈的標配了。
唐宋之時的僧衣多以黃、褐、灰等色,紫色是最高等級的顏色,但當時的僧衣顏色並不遵守佛教戒律,而是隨意選用,不拘是納衣、方袍還是袈裟,都是如此。不過,大體而言,從北朝周武帝開始,僧人們基本上保留這樣的僧服顏色:普通僧人灰色、黃色納衣,中級僧人黃色方袍,高級僧人黃色方袍及紫紅色袈裟。
③ 和尚黃衣與灰衣的區別
和尚的黃衣與灰衣都是納衣,就是我們常說的僧衣,是指出家人穿的衣服。納衣又分為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五種。僧人的衣著體現斷除一切慾望超越凡心的目的,佛教對衣服顏色、式樣、裁剪方法和用料都有嚴格的規定。黃色僧衣與灰色僧衣的區別
在古印度,僧衣的來源主要有五種,分別為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的糞掃衣就是拾取被人棄之不用或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因此,僧衣又稱衲衣、五衲衣、百衲衣等,僧人自稱「老衲」「衲子」也由此而來。
佛教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悠久,服飾服色也一直隨著朝代更迭而發生變化。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從衣服功能或形狀上來劃分,僧衣又分為三種,即為三衣。三衣是僧人必須具備的基本服裝,其製作不僅有嚴格規定,而且使用也有一定規矩。如果人、衣相離,那就是犯戒;外出時,不穿三衣就進入村莊,按戒律要進行處罰;大衣是三衣中最高級的,不能隨便穿用。
④ 和尚黃衣與灰衣的區別 和尚黃衣與灰衣有什麼不一樣
1、沒區別。
2、根據我國佛典記載,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後,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區別,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黑木蘭色。但據六世紀印度來華高僧真諦法師說,各部派衣色實際都是赤色,所謂青黑木蘭僅是些微小的差別。
3、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
4、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儐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儐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儐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著黑衣。
⑤ 灰色的僧衣和黃色的僧衣有啥區別
袈裟的顏色一般代表不同的工作類別,袈裟之顏色在諸律中各有異說,多數以青、泥(皂、黑)、茜(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然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舍利弗問經等不同,而以青(化地部)、黃(大眾部)、赤(法藏部)、黑(說一切有部)、木蘭(飲光部)五種為如法色。
(5)和尚衣服的黃顏色是怎樣的擴展閱讀:
現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制。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
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餘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後,沒有什麼官方規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後,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於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後,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絛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絛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絛和淺紅色袈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袈裟 (僧眾身上法衣)
⑥ 寺廟里的和尚穿棕色衣服和穿灰色衣服有什麼講究
灰色和棕色的衣服一般是平日常穿的海青,沒有什麼等級區別。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時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調的,而不能穿黃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區別。
海青的款式是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場合所穿,其顏色一般為明黃色或暗黃色。
(6)和尚衣服的黃顏色是怎樣的擴展閱讀
其他穿著:
袈裟:
佛教傳入中國後,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
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儐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儐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儐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著黑衣。
袈裟有三種:五衣(常見的大部分都是咖啡色)、七衣(也是咖啡色居多)、祖衣(大部分是紅色帶金線,也有咖啡色帶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