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文獅衣服怎樣穿
擴展閱讀
電腦怎樣把軟體存入u盤 2024-11-02 02:10:54

文獅衣服怎樣穿

發布時間: 2022-08-14 16:51:53

『壹』 舞獅的由來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仍不見效。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大夫摸脈後甚覺奇異,問道:「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讓他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向大夫說:「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人們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並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舞獅不清楚,就告訴你舞龍的吧,我也長點見識了。
參考資料:http://www.lionshows.com/index5.htm

『貳』 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

1、造型不同

北獅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

2、動作不同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舞動時注重馬步。

3 、舞法不同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

(2)文獅衣服怎樣穿擴展閱讀:

南獅點睛

南獅點睛是南獅傳統習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著吉祥喜慶之意。一般新的獅頭紮成還沒有啟用前就要舉行點晴儀式。在古代,富貴人家請獅子,都要求獅隊扎作新獅子,在舞獅之前舉行點睛儀式,由邀請獅隊的主人點睛。

主人來到雄獅面前,妙筆數落,分別在獅子的雙目、額和舌頭三處點上殷紅硃砂漆,隨即禮成。

到了現代,無論是企業開張慶典或奠基,還是表演比賽集會,都會啟用一批新獅子,在活動前均要舉行點睛儀式。一般認為,南獅點睛之舉能使每個獅子都充滿希望和祝福,點睛後的獅子才有生命。

點睛儀式很隆重,點燭焚香,拜過祖師爺後,就開始點晴。點睛的原料由硃砂、金粉、紅水、白酒調成,有資格開光點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一般點六下,取「六六大順」之意。

醒獅采青

在南獅表演與比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采青。相傳,「采青」原來有「反清復明」之意,緣於清代統治者施行暴政,大興文字獄,濫殺無辜,激起群眾義憤,百姓反清活動風起雲涌,將南獅稱為醒獅就有暗示國人應該覺醒之意。

采青有「采清」與「踩清」的諧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後,采青遂變成娛樂昇平的獅藝表演的一個環節,「青」普遍用生菜。

『叄』 農歷1971年6月初5是什麼星座

陽歷7月26日,獅子座
獅子座網路名片
獅子座天文學術語。拉丁文/英文:Leo 'li(:)əu 希臘文:∧έων 大概方位:大概方位是在東偏北一點,水平高度40度左右的天空區域Unicode代碼:264C。亦指出生在公歷 07月23日- 08月22日的人。歌曲獅子座是曾軼可首張原創個人專輯收錄歌曲、09熱門歌曲傳唱曲之一。

目錄

獅子座秘密檔案黃道十二宮的由來
獅子座
陽性、火象星座,守護行星:太陽
神話由來
智商:200~300
情商:120~150
優點
Leo成員集體檔案
獅子座的魅力
獅子座家族簡介
占星學上的獅子
獅子座職場指南
獅子座愛情指南
與其它星座的配合度
天生皇家風范的獅子座
總而言之,獅子座的你
獅子座女子的基本性格
獅子座男子基本性格
獅子座名人榜
獅子座流星雨
獅子座真愛的門檻
歌曲《獅子座》- 曾軼可歌曲獲獎記錄
獅子座的動漫人物獅子座秘密檔案 黃道十二宮的由來
獅子座
陽性、火象星座,守護行星:太陽
神話由來
智商:200~300
情商:120~150
優點
Leo成員集體檔案
獅子座的魅力
獅子座家族簡介
占星學上的獅子
獅子座職場指南
獅子座愛情指南
與其它星座的配合度
天生皇家風范的獅子座
總而言之,獅子座的你
獅子座女子的基本性格獅子座男子基本性格獅子座名人榜獅子座流星雨獅子座真愛的門檻歌曲《獅子座》- 曾軼可
歌曲獲獎記錄獅子座的動漫人物展開 編輯本段獅子座秘密檔案
黃道十二宮的由來
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是占星學描述太陽在天球上經由黃道的十二種區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即使蛇夫座也被黃道經過,但不屬占星學所使用的黃道十二宮之列,在占星學的黃道十二宮定義只是指在黃道帶上十二種均分的區域,不同於天文學上的黃道星座。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1928年規范星座邊界後,黃道中共有13種星座。 獅子座·天文符號
由於歲差的關系,所以當前太陽經過的星座與現在占星學所用的黃道十二宮的時期已不一致。
獅子座
生於每年獅子座 更新日期08.20.~09.15 (以第十三個星座蛇夫座為標准計算,但未得到國際星座界認可),太陽是天象中影響力最大的天體,它是天地萬物的中心,黃道就是太陽在天上運行的軌跡。太陽支配地球同類的外在世界,是活力的泉源、戰勝黑暗和疾病的力量、天地萬物的依歸。 獅子座的優勢 自信第一名,魄力第一名,品味第一名,風度第一名。
陽性、火象星座,守護行星:太陽
獅子座的前額寬闊,眉骨突出,鷹鉤鼻,下巴線條清楚,嘴型寬而堅毅,整張臉孔留予對方的第一種印象是蘊涵著力量,特別是他的雙眼總是炯然有神,透露著堅忍不拔的神情,莊重而高貴的態度,儼然有王者之風。
神話由來
傳說中和這星座有關的表徵是位於希臘之尼米安(Nimean)谷地的一頭獅子,在一次搏鬥中被海克利思殺死。
智商:200~300
情商:120~150
優點
王者風范、有領導能力、見解獨特,行動力十足、一言九鼎有信用、具有激勵人心的氣質、組織力強、熱情開朗、正直、懂得寬恕、不多疑、自尊心、權利、思考、花錢大方、熱心、慷慨、思想開闊、具創新的能力、對戲劇和表演具有天份。 中文:獅子座 [shī zǐ zuo] 獅子座(第五宮)更新日期07.23~08.22 星座別名:西名Leo、日名獅座 符號意義:獅子、獅頭與獅尾 星座象徵:火象、陽性的固定星座,並且雄渾有利而充滿野性 守護行星:太陽
相對星座:水瓶座 星座句訣:我將要(I Will) 星座字訣:表達感情思想、影響 入廟行星:太陽 旺勢行星:海王星 落陷行星:天王星 身體部位:心臟、前胸、後背、上背、背脊椎、側腹 星座疾病:心臟病、背痛與脊椎骨問題 正面特徵:戲劇性的、理想主義的、光榮的、野心勃勃的、有創造力的、高貴的、慷慨的、有自信的、樂觀的,仁慈,耐力,威嚴,居高臨下,熱情 負面特徵:缺乏信心和執行力,缺乏領導的慾望,疏於人脈的建立,缺乏凝聚力,缺乏號召力,虛榮,喜歡讓所有都聽自己的
Leo成員集體檔案
正面特徵:個人的魅力;王者之風、正面的心靈發展;愛好和平、喜歡旅行。 負面特徵:通靈,善變,因循,沒趣(以上資料是太陽的特質,僅限於太陽星座) 財運石 橘子石
戀愛石 紅蠶石
家庭石 玫瑰石
學習石 藍水晶
轉運石 藍絨晶
開運石 雲海石
事業石 影子石
財運石 櫻花石
消磁工具 御守鹽 、海菊花
艾莉婕
獅子座的魅力
開朗大方,胸懷寬闊,豪氣得來並不粗略,全神貫注於事情時,便是最充滿 活力的時刻。 適合獅子座的服飾風格 - 華麗的皇家風范 絢麗而耀眼的華服能令獅子座的成員感到安全而滿足。金色的錦鍛、大紅和橙色的絲絨,或是鑲滿亮片的刺綉,最好再加上點皮毛鑲邊。這類皇家貴族的豪華服飾,令多姿多彩的獅子座充分展示風度。
華麗是獅子座的成員留予地球生活體的第一種印象。獅子座有強烈的見解主張,因此在穿著上也要盡情的表現自己,多式多樣有類似舞台巨星般的服飾皆能令獅子座的成員穿出落落大方的華美魅力。 尊貴氣質是獅子座的成員要表現第二種重點。天生貴族的獅子座即使想隱藏也不可能,所以不要羞澀,將獅子座的尊貴氣質盡量地表現出來。在穿著上,質地高尚的名牌服飾最能襯托獅子座成員的尊榮。千萬不要去買地攤貨。 創意則是獅子座最佳的法寶。天生的創意令獅子座停不下來,怎樣利用現有的衣服搭配出新穿法,或是將新買的衣服修改一下,就是獅子座的獨有專利。 獅子座的成員可說是最奢侈的星座,陽光又自信令獅子座在穿著上自有風格,但時常因貪多而令自己的衣櫥快爆炸了。其實服飾多不一定好,重質不重量是獅子座的成員要學習的課程。其實買衣服是人生重要的快樂之一,重點是獅子座買的是何種服飾。
假定皆是過季即丟的廉價品,建議獅子座還是少買一點。 適合獅子座女性的幸運香水: 獅子座女性熱情、主動,大方,喜歡引群眾注意,在一班同類當中,總是渴望能轉變成當中的焦點。在愛情方面,獅子座女生一旦戀愛起來就會愛得投入轟烈,而且光明磊落,絕不會拖拖拉拉,亦不喜歡收收埋埋。獅子座女生絕對受得起一些較誇張和鮮艷的打扮,就像女皇一樣華麗,所以在香水方面,亦可以選一些味道較其濃郁、強烈的味道,像薄荷、橙花、麝香,令別類在很遠的地方,也品得到獅子座女生的魅力,也令獅子座女生在群體當中越加突出。 獅子座的內在魅力: 臉上經常浮現陽光般的笑容。開朗度120%開闊而熱情的心,和她在一起類似渡假般的氣氛。頗受學弟妹們的歡迎。適合華麗時髦的裝扮,不論走到哪裡皆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不利於自己的事一概假裝不知。

『肆』 廣東的汕頭的當地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隆重、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春節為一年之首,古代亦稱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這些稱呼名異而實同,是歷史上各個朝代對春節的不同叫法。例如商紂時以十二月一日為元旦,也叫元朔;周武王時以十一月一日為一年之首稱元日;漢武帝時正月一日為元旦謂新正;辛亥革命後,將陽歷一月一日定為新年,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今仍沿此節俗。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過新年」。
在潮汕,春節這個節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縣志也謂之為元旦、元日;廣義是指從正月初一延續到初四這段時間。潮人所說的春節通常指的是廣義的春節。因一地之風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環境影響而成的,故潮汕地區便有著很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民俗活動。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於門前或陽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
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編俳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傳說它源於「庭燎」。《詩經•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潮人沿襲此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除少數人殘存的「祛晦」的傳統觀念外,再無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近幾年來,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出於安全考慮,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節日燃放爆竹(不過,傳統的習俗總是那麼根深蒂固,近來,又有一些城市開始解禁了),但鄉間爆竹之聲仍不絕於耳。
二、祭祖
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陳天資《東里志》雲:「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故清乾隆《普寧縣志》雲:「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葷。」舊時,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以下各節就不再一一闡述。
三、拜年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獨角,口似血盆,人稱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
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大」、「學習進步」。
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今用橄欖代)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和檳榔,另加糖果,迎賓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據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將過新春,在潮州某村,鄉人都患有口乾渴症。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仙人托夢於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明萬曆《普寧縣志》雲:「元旦……相拜亦各備檳榔蔞葉,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說:「不設檳榔,便稱簡慢。」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紅包),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各設酒餚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種為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昔時士大夫家還出現投賀名帖拜年,如清光緒《海陽縣志》載:「投以名帖,謂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信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實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義盛)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
五、舞獅和游大鑼鼓
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甚為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最為引人矚目的。
春節期間,舞獅是較受人們歡迎的。潮汕獅舞有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高潮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者終於爆發了掌聲和喝彩聲。獅子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
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面具的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人們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女青年。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技賀年。演畢即得主人紅包獎賞。
這種舞獅和游大鑼鼓的演技活動,雖隱約含有儺舞驅鬼遺風,其目的也在於博得賞錢,但它們確實給春節帶來了生機、歡樂、喜慶,增添節日熱鬧氣氛。
六、家庭賭博
賭博源於博戲。《史記•殷本紀》載:「辛乙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可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博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以錢財為賭注。
春節期間,潮人勞累了一年,難得有這悠閑歡樂時間,便在小巷裡、祠堂內等地方聚眾賭博,以卜今年運氣。但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進行賭博。這種家庭賭博活動,往往是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嚴格的人家,孩子們這時也可與長輩輕松一博。它沒有真正賭博的緊張和擔心,有的是輕松和歡樂,反正輸贏的錢都是自家人的,俗稱「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導文明新風,這種春節賭博陋習已日見冷淡。
七、攪泔缸
泔缸是潮人對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豬用的陶缸的俗稱。春節期間,潮汕農村,家裡主婦要用手或持竹桿伸進泔缸里,一邊攪拌泔水,一邊口念:「泔缸攪浮浮,今年飼豬大過牛」或「泔缸攪圓圓,飼豬多賣錢。」企盼新年飼豬順利,生長快,多掙錢。
八、開井
解放前,除汕頭市1914年自來水廠建成後有自來水供應外,其它城鎮鄉村居民,食用水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潮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
當今,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別是初二較為普及),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養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女兒)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十、「送窮鬼」
昔時,潮人把正月初三稱為「窮鬼日」(清光緒《饒平縣志》則載饒平正月初五為窮鬼日)。是日,人們把屋內污穢雜物打掃干凈,送到田野上焚燒,同時點香為供,叩頭作揖,連說「窮鬼去,福星來」。此活動俗稱為「送窮鬼」。當天,民間最忌探親訪友。
此習俗有一段傳說。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並用火燒後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送窮由晦日變成初五,廣東大部分地區則把正月初三視為窮鬼日。
隨著社會發展,潮人的送窮活動已銷煙滅跡。潮汕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勤勞勇敢真正送窮,迎來富裕。窮鬼日人們也出門探親訪友,相互道賀,而不象古人所說的是日禁出門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節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聖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說吉利語。這一天,大人忌打罵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則,啼哭意味著「沒頭彩」,是新年疾病、凶禍等的徵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盤、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說些:「缶開嘴,大富貴」或「勿過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話來彌補過失。如果是燒了燈籠、布料時,大人要說聲「火旺丁旺」或「財丁興旺」之類的吉祥語。這一天忌債主上門討債,如果出現此情況,主人必會說:「順順說好話,今後發財免多說」。債主一聽知道主人日後必還,也就起身告辭。
這一天不能掃地,要把掃帚藏起來,要讓滿地爆竹紙堆積,意謂「瑞雪兆豐年」;非掃地不可時,只用扇爐子的雞毛扇從外邊掃入,意謂防家財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也忌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也忌殺牲,認為殺了無財氣,當年飼養牲畜不吉利。
飲食方面,這一天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葯,否則會被認為全年疾病纏身,吃葯不斷。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時,家人必說「破財抵運」等吉利話來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隨著社會發展,文明的進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現在的年輕人不認為爆竹紙堆積於地不掃是堆金積玉的迷信說法,而認為春節人來客去,爆竹紙堆滿地有礙於衛生,從而拿起掃帚打掃,打破傳統陋俗。

『伍』 幫忙查下 潮州地區年俗文化..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於門前或陽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
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編俳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傳說它源於「庭燎」。《詩經�6�1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潮人沿襲此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除少數人殘存的「祛晦」的傳統觀念外,再無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近幾年來,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出於安全考慮,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節日燃放爆竹(不過,傳統的習俗總是那麼根深蒂固,近來,又有一些城市開始解禁了),但鄉間爆竹之聲仍不絕於耳。
二、祭祖
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陳天資《東里志》雲:「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故清乾隆《普寧縣志》雲:「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葷。」舊時,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以下各節就不再一一闡述。
三、拜年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獨角,口似血盆,人稱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
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大」、「學習進步」。
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今用橄欖代)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和檳榔,另加糖果,迎賓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據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將過新春,在潮州某村,鄉人都患有口乾渴症。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仙人托夢於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明萬曆《普寧縣志》雲:「元旦……相拜亦各備檳榔蔞葉,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說:「不設檳榔,便稱簡慢。」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紅包),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各設酒餚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種為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昔時士大夫家還出現投賀名帖拜年,如清光緒《海陽縣志》載:「投以名帖,謂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信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實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籃(「籃飯」原義盛)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籃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宰」。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
五、舞獅和游大鑼鼓
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甚為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最為引人矚目的。
春節期間,舞獅是較受人們歡迎的。潮汕獅舞有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高潮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者終於爆發了掌聲和喝彩聲。獅子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
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面具的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人們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女青年。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這種舞獅和游大鑼鼓的演技活動,雖隱約含有儺舞驅鬼遺風,其目的也在於博得賞錢,但它們確實給春節帶來了生機、歡樂、喜慶,增添節日熱鬧氣氛。
六、家庭賭博
賭博源於博戲。《史記�6�1殷本紀》載:「辛乙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可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博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以錢財為賭注。
春節期間,潮人勞累了一年,難得有這悠閑歡樂時間,便在小巷裡、祠堂內等地方聚眾賭博,以卜今年運氣。但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進行賭博。這種家庭賭博活動,往往是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嚴格的人家,孩子們這時也可與長輩輕松一博。它沒有真正賭博的緊張和擔心,有的是輕松和歡樂,反正輸贏的錢都是自家人的,俗稱「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導文明新風,這種春節賭博陋習已日見冷淡。
七、攪泔缸
泔缸是潮人對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豬用的陶缸的俗稱。春節期間,潮汕農村,家裡主婦要用手或持竹桿伸進泔缸里,一邊攪拌泔水,一邊口念:「泔缸攪浮浮,今年飼豬大過牛」或「泔缸攪圓圓,飼豬多賣錢。」企盼新年飼豬順利,生長快,多掙錢。
八、開井
解放前,除汕頭市1914年自來水廠建成後有自來水供應外,其它城鎮鄉村居民,食用水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潮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
當今,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別是初二較為普及),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養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女兒)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十、「送窮鬼」
昔時,潮人把正月初三稱為「窮鬼日」(清光緒《饒平縣志》則載饒平正月初五為窮鬼日)。是日,人們把屋內污穢雜物打掃干凈,送到田野上焚燒,同時點香為供,叩頭作揖,連說「窮鬼去,福星來」。此活動俗稱為「送窮鬼」。當天,民間最忌探親訪友。
此習俗有一段傳說。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並用火燒後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送窮由晦日變成初五,廣東大部分地區則把正月初三視為窮鬼日。
隨著社會發展,潮人的送窮活動已銷煙滅跡。潮汕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勤勞勇敢真正送窮,迎來富裕。窮鬼日人們也出門探親訪友,相互道賀,而不象古人所說的是日禁出門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節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聖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說吉利語。這一天,大人忌打罵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則,啼哭意味著「沒頭彩」,是新年疾病、凶禍等的徵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盤、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說些:「缶開嘴,大富貴」或「勿過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話來彌補過失。如果是燒了燈籠、布料時,大人要說聲「火旺丁旺」或「財丁興旺」之類的吉祥語。這一天忌債主上門討債,如果出現此情況,主人必會說:「順順說好話,今後發財免多說」。債主一聽知道主人日後必還,也就起身告辭。
這一天不能掃地,要把掃帚藏起來,要讓滿地爆竹紙堆積,意謂「瑞雪兆豐年」;非掃地不可時,只用扇爐子的雞毛扇從外邊掃入,意謂防家財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也忌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也忌殺牲,認為殺了無財氣,當年飼養牲畜不吉利。
飲食方面,這一天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葯,否則會被認為全年疾病纏身,吃葯不斷。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時,家人必說「破財抵運」等吉利話來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隨著社會發展,文明的進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現在的年輕人不認為爆竹紙堆積於地不掃是堆金積玉的迷信說法,而認為春節人來客去,爆竹紙堆滿地有礙於衛生,從而拿起掃帚打掃,打破傳統陋俗。

『陸』 為什麼元宵節要舞獅

舞獅大約始於漢代後,也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項目,春節、元宵最為多見。中國原不產獅子,《後漢書》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當時名為「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徵,又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慶典

喜日以此為樂,並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明清時期,獅舞流行更為廣泛,且花樣更多,形成了許多流派。一般由兩人合作舞一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或一人舞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或大頭佛持綵球逗引。

在表演上可分「文獅」和「武獅」二種。「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順的神態,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動作。舞獅時一定要有鑼鼓奏樂,獅踩樂點,節奏分明。

『柒』 絲綢服飾怎樣穿搭好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絲綢服飾穿衣搭配,學好配搭,你也可以變成整場聚焦點。

第四,絲綢西裝應該是每一個人都非常熟知的話題討論,西裝風應該是男孩和女孩都愛的穿衣搭配,並且一件大方的西裝,能夠組合多種特點的衣服褲子,初入職場風,清新自然,完善風,如果你有充足的審美觀念,都能讓人徹底掌控,絲綢西裝對比別的布料,要更有光滑度,那類桑蠶絲成份的加上,提升了西裝的級別,因此絲綢西裝應該是每人必備必需的一件衣服,它更好像你的「戰衣」,出戰前務必要帶的殺手鐧,裝備精良一切都是會變的比較簡單。

第五,大家都了解絲綢的最大的用途應該是衣服褲子,可是忽視了絲綢還可以做鞋子,對比衣服褲子的舒適感,鞋的舒適感應當更關鍵,鞋合不適合只要腳了解,既要想鞋舒服,還想要穿上去時尚潮流,那挑選絲綢布料肯定是最好的,伴隨著設計方案的與時俱進,鞋的設計方案也更加膽大,一款精巧的鞋子搭配膽大的顏色,確實能夠美上新相對高度。

第六,絲綢服飾的設計方案應該是技術性與文化的結合,彼此之間務必配合好,大夥兒目前都十分重視皮膚的保養,好的肌膚更能顯現出絲綢服飾的高檔,絲綢也有一大特點便是能夠抵禦紫外光,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隨處流通著紫外光的日常生活,絲綢服飾也是最佳的防護罩,它還可以抵禦日常生活紫外光對身體的圍攻,絲綢能夠讓大家享有身心健康的與此同時,穿出不一樣的設計風格,這般益處多多的服飾,也難怪會廣為流傳迄今,試著一次絲綢服飾,一定會迷上這類舒適度。

『捌』 鬧元宵的舞獅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漢族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