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清明節網路祭祀新形式
網路祭祀已逐漸成為祭祀新形式 隨著清明節假期的臨近,祭祀活動也開始進入到籌備當中。傳統的祭祀用品開始銷售,互聯網上幾家大型祭奠網站上的悼念活動也已經悄然開始。不少網友選擇網路祭祀來表達對親人好友的懷念之情。 何為網路祭祀? 網上祭祀是藉助互聯網平台,將現實的紀念館與公墓「轉移」至電腦網頁上的新興祭掃方式。逝者家屬在相關網站上為逝者注冊一塊虛擬「墓碑」,並附其生平簡介等相關信息,輸入祭掃人的名字,選擇鮮花、花燭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託思念。 觀點:如何看待網路祭祀? 對於網路祭祀這種新形式,一部分網友認為網路祭祀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便捷而且環保,不住同一個城市的親人可以登錄同一個祭祀網站,共同祭拜一位親人,完成共同的心願。網上祭奠可以彌補他們不能親臨墓地追思先人的遺憾,還能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值得推廣開來;也有網友對網路祭祀持懷疑態度,認為網路祭祀脫離了傳統祭祀的儀式感,缺乏悼念的誠意。對此中華佛光文化網特約理凈法師、李向平教授從不同角度講述對網路祭祀這種祭祀新形式的態度和看法。 理凈法師:祭祀不應局限形式 真心最重要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中國人傳統的祭祀親人的節日,清明節是重要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對中國人來說非常的重要。這一天人們都要以掃墓的形式來祭祀自己已經去逝的親人,以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祭祀形式也多樣化,已經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掃墓」唯一的祭祀形式。比較常見的有去寺院做超度普佛、誦經祈禱等佛事活動,以此超薦親人出離惡道早生善道,各大寺院每年清明節都有相關的佛事活動,可以說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祭祀形式,也早以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近兩年在社會上提倡「網路祭祀」,這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祭祀形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尤其是在青年人中比較流行。去年在一些社區就推行這種「網路祭祀」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因為「網路祭祀」既經濟又便利,既環保又實惠,省去了人們用整天的時間去陵園掃墓,又免去了因掃墓而引起的多種事故。 「網路祭祀」可以說是種既便利可行,又節省時間和經濟;既能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又能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無論是過去的傳統形式掃墓,還是今天現代化的「網路祭祀」,最重要的是真實而虔誠的一顆「心」,只要我們的心真實虔誠,那我們的親人去逝後無論因惡業而輪回惡道,還是因善業而轉生人天都能得我們對她(他)的祈禱和懷念。因此,形式並不重要,重要是真誠的「心」。佛經雲:「大圓滿覺,應跡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能包括整個太虛,能遍滿周沙界,那我們的「誠心」祈禱,無論是我們的親人在任何一道都能得到感應,我們又何必局限於某種形式而已。 當然,掃墓是一種傳統文化和習俗,我們並不是說不好,而是要提示人們不要局限於某一形式,而應當重視自己對親人追思、懷念的真心。尤其是在每年清明節這一「掃墓大軍」的形勢下,大家既耽誤時間又浪費經濟,既造成新的擁堵又造成環境污染,我們為何不選擇其它各種不同祭祀形式?既可表達我們自己對親人的懷念,又能起到保護環境的意識,這種兩全其美的形式何樂而不為呢?我個人還是比較贊許這種「網路祭祀」的形式,並建議網路管理者能作好,如何作的有聲有色,能真正達到人們對親人祭祀的滿意度,讓參與的人們都滿意和放心! 李向平教授:傳承下來的喪葬與祭祀活動最能體現中國人情感與信仰特徵 隨著喪葬形式逐步改變的,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現象,就是人們對於死者的祭拜形式,已經在或多或少改變了。網上祭掃,已很普通,而祭拜死者時呈送鮮花者早已不在少數了。葬禮、祭禮都變了,鮮花成為主要的祭祀供品,三牲、食品、紙錢等就不太需要了。同時,是那種以親族為核心的信仰與祭祀形式,也不得不與時俱進,不拘一格了。 一般的中國人沒有穩定的宗教信仰,死後也不講求另外一個世界,但是面對死亡,人心總是還要有一個去處的。於是,大多數中國人就把死後入葬的墓地視為最好的身心歸宿了。為此,無論是帝王,還是庶民百姓,只要是能夠講究的,有點財產的人,都會認認真真地安排其喪葬及其祭祀等儀式的。因為喪葬文化、祭祀傳統,就是這樣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中國人覺得死了,就是告別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道儀式,非常非常的重要。 毫無疑問,傳承下來的喪葬與祭祀活動,最能體現中國人的情感活動與信仰特徵了。墓地與祭祀,成為中國人生活之中一個很神聖、很神聖的禮儀與場所,這是因為中國人在信仰層面上的宗教取向太弱,所以要把喪葬與祭祀作為人生信念、整合生活秩序的重要環節。事死如事生,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喪葬與祭祀取代了對宗教的信仰,成為了中國人身心精神所必需一個歸處。
2. 清明節如何祭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詠清明詩極多,杜牧《清明》詩最為著名。
引節日簡介
清明節,英文標准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日現已列入國假).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出關於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清明節放假三天。)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1]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2]也極盛。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節日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於此期間掃墓。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各族節日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 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清明節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相關傳說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清明節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相關詩詞
清明詩句名篇
清明節《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百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長安清明言懷》 (唐)顧非熊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 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詩 (當代)劉小烽(劉周)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艷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著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著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著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
(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彷彿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
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
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綠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其七:墳頭掊土新疊舊,墳前草木枯又青;音容應在此地下,湮沒黃塵多少春。
葬祭名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悼愛妻詞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氣候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農業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食品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清明節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里採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後洗凈晾乾,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後我們就要准備裡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我們這里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卜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後,這個綿菜餅里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後放到蒸籠里蒸上25分鍾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
3. 清明節可以在網路上祭祖嗎清明節在網路上祭祖符合傳統嗎
現在清明很多人都通過網路祭祖的,這類平台也很多,如祭祀文化網等國內平台。至於符合不符合傳統,這可不好說,我認為祭祖就是看誠心,心誠則靈,有心的話什麼方式、形式去祭奠祖先都無所謂的。
4. 清明節在網上如何上墳掃墓
第一步:點擊創建紀念館按鈕
在族譜 錄 紀念網首頁找到「立即免費創建紀念館」的鏈接按鈕並點擊進入創建頁面。
第二步:登錄或注冊用戶
1、完成了第一步的點擊「創建紀念館」按鈕後,則會進入一個登陸頁面,頁面中有紅色提示文字「您好,您使用的功能需要登錄後才能繼續使用,請立即登錄!」
2、如果您已經注冊了族譜錄帳號,請輸入帳號和密碼以及驗證碼進行登錄,如果您還沒有族譜錄帳號,請點擊「免費注冊帳號」鏈接,進行族譜錄帳號注冊,注冊鏈接樣式如下圖;
3、點擊了「免費注冊帳號」鏈接之後,則會打開一個注冊賬號的操作頁面,請按輸入框右側括弧內的說明進行相關填寫操作。如必填項有所疏漏,系統將會自動提醒您填寫。
4、完成注冊,系統會自動進入注冊完成頁面,點擊該頁中的「創建紀念館」按鈕進行紀念館創建,「恭喜您注冊成功!您的登錄賬號為:******,保密郵箱為:*******」的提示出來。
第三步:創建紀念館
1、點擊「創建紀念館」按鈕後,系統自動進入了創建紀念館頁面的第一步「填寫基本資料(必填)」,如下圖,按要求填寫後點擊「下一步」進入完善紀念館資料根據提示完善資料。
2、進入繼續完善紀念館資料頁面後,按要求填寫相關資料,然後點擊頁面下方的「提交」按鈕即完成紀念館的創建。該頁選項為選填,您可以不填寫該頁的資料,直接點擊「提交」完成紀念館的創建,然後再在紀念館的「管理本館」後台中再完善亦可。
第四步:完善紀念館設置
創建好紀念館後,可以在紀念館管理後台進行相關的操作。可點擊紀念館功能菜單導航的「管理本館」按鈕進入紀念館管理後台。「然後就可以進行上墳掃墓工作了。
網上上墳的好處就是方便快捷紀念已故的親人,不因路途的遙遠,不因時間的變化,而淡忘了。
5. 清明節網上掃墓行嗎
清明節網上掃墓非常的好,沒有時間和空間還有地域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在網上進行掃 墓,懷恩網的生命紀念館是指用戶在互聯網平台上為逝者建立的虛擬紀念空間。在這個網路 平台上,用戶及其散居各地的親友不僅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阻隔,隨時隨地進行緬懷、追思 、悼念、哀悼、網上祭拜、網上祭掃、網上祭奠逝者等活動。
6. 我想清明節在網上祭祀去世的爺爺,請問哪個網站好
在網路搜索一下「全球最大的華人網上紀念平台」就可以找到好的祭祀網站了。
或者輸入「XX祭網」(XX為你的省會或所在的城市名稱)搜索一下也行。
7. 清明網上掃墓可以嗎
現代人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加上生活節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等祭祖日子親臨現場祭掃。網路祭奠平台可讓用戶可突破時空的阻隔,實現全天候、全球化的緬懷、祭掃。用戶可隨時隨地在網路平台上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滿足「日思夜念」願望。
盡管許多家庭都有家譜,但是人們只能從家譜中獲得簡單的信息。網路祭奠平台可把先人的文字資料及圖像和聲像資料永久保存下來,隨時隨地可讓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現眼前,讓子孫萬代了解祖輩的光榮與夢想。
據報道,我國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節祭祖費都超過千萬元,燃燒紙品引發的火災所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網路祭掃這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拜祭方式,既滿足人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建議您可以在網上掃墓:網上掃墓,是通過在網上設立一個網上陵墓,然後在該網上陵墓進行上香獻花等方式祭拜的掃墓形式。網上掃墓是民政部發文明確提倡的綠色掃墓方式。
第一步:首先您需要創建一個網上紀念館
[2]網上紀念館是紀念已逝親友、進行網上掃墓的平台與載體,紀念館中包含有祭文、留言等紀念功能, 同時還有可以進行上香獻花等操作的高模擬網上陵園系統。在族譜錄紀念網創建紀念館既方便快捷,又完全免費,即使您對電腦不太熟悉,亦能快速方便的為逝去親人創建一個紀念館。
第二步:完善被紀念人資料
完善被紀念人資料操作圖示您可以在創建紀念館時填寫完整的被紀念人詳細資料,也可以在紀念館創建成功後進入「管理本館」後台完善被紀念人資料。完整的填寫被紀念人資料是對逝者的尊重。
第三步:進行網上掃墓
族譜錄紀念網網上陵園效果圖進入紀念館「陵園祭掃」頁面,即可為被紀念人上香、點燭、獻花、獻供、獻祭以及發表留言、祭文、上傳相片等操作了。族譜錄紀念網獨創的超高模擬互動紀念技術,使您在網上的祭拜操作如同現實祭拜一樣真實,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族譜錄紀念網是網上紀念、掃墓的最佳平台。
8. 清明節什麼是網上掃墓啊
清明節的網上掃墓是·傳承文明:流傳幾千年的祭奠習俗本來就是因時而異。在互聯網如此 發達的今天,祭掃習俗的也需與時俱進。網路祭奠將是傳承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 ,發揚重親情、重家庭、重孝道的傳統美德的現代的、科學的方式。
·促進和諧:網路紀念館是一個超時空的網路祭奠和溝通平台,用戶不僅可以向先人 表達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 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激勵後代:在這個虛擬的紀念空間里永久記載著祖祖輩輩的光榮歷史,讓散居在全球 的後人都可在這個平台上了解祖輩光輝業績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 進。可以到懷恩網紀念平台進行網上掃墓。
9. 清明節到了,現在都提倡文明祭司,怎麼在網上祭奠自己的親人
網上祭祀不了的 那簡直就是 水中撈月 畫餅充飢 文明就是規定地點 祭祀
燒元寶 燒香 都行
上墳不用畫圈 但地址必須寫 否則收不到!!
其他都是小錢 燒元寶就行 這個是大錢 用現成的-----送錢表文
元寶 晚上 過5點可以燒了 在十字路口 畫圈 西南方向開口 中間畫「X」 先燒地址----就是送錢表文 復印就行
後燒元寶 可以加些冥幣 十幾億 那種 地址不要寫活人名字 寫親屬寄 就行 已故先人(過世人名字和農歷生日) 最後的日期 年月日---寫當天燒元寶的農歷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