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古代服裝著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我國很早就利用礦物顏料基模陸和植物染料對紡織物或紗線進行染色,並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總結掌握了各類染料的製取、染色等工藝技術,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豐富了古人的物質生活。
我國在服裝上著色的歷史就是從礦物顏料的利用開始的,其淵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自此以後的各個時期,由於它們不斷地被人們所採用,終於搏頃發展碼猜成歷代以彩繪為特點的特殊衣著上色所需的原材料。
⑵ 關於中國古代是怎樣染色的呢
中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橡殲磨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如樹皮梁斗、樹根、枝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葯、茶葉等很多都可以用來染色。礦物類染料,如硃砂、赭石、石青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紫膠蟲、墨魚汁等。
遠在周朝就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將改蔽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宋應星.《天工開物》:「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藍,後來逐漸發現了蓼藍、馬藍、木藍、莧藍等諸種可以制靛之藍。
⑶ 我國古代的染料和色染製作是怎樣的
我國很早就利用植物、礦物染料對織物或紗線進行染色,並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掌握了各類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藝技術,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物質文化生活。
我國古人在實踐中開拓了染料、顏料的選擇范圍,並在「蠟纈」、「絞纈」、「夾纈」等染花過程中,運用化學工藝,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
大約在新石器中期,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當人們採摘、擺弄鮮花野草時,某些花草中的漿汁沾在手上,蹭在身上,就會染上顏色。於是,人們便想利用它們來染色了。
最初是把花、葉搓成漿狀物,以後逐漸知道了用溫水浸漬的方法來提取植物染料。選用的部位也逐漸擴展到植物的枝條、樹皮、塊根、塊莖以及果實。
後來,通過千百年的努力,人們逐步判斷出幾種特別適宜做染料的植物,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顏色,織出帶有彩條的毛布。
例如用藍草來染藍,用茜草來染紅,用黃柏來染黃;又分別探討出各種染料的一些習性和必要的一些加工工藝;接著由於染料的需求量猛增,人們便有意識地大規模栽培這類植物並研究栽培的方法。
色染逐步成為一種專門的技藝和行業,我國古代稱之為「彰施」。這個詞最早見於《尚書·益稷》,它記述了舜對禹講的話,舜讓禹用5種色彩染製成5種服裝,以表明等級的尊卑。
我國古代陸念咐攔續常用的染料有紅、黃、藍、紫、黑。最初主要來自植物,後來人們又通過加工提純礦物進行染色。
紅色染料有紅花、茜草和蘇木。紅花也叫「紅藍花」、「黃藍花」等異名,是草本植物,提取染料部分為花。其紅色素易溶於鹼水,加酸又可沉簡粗淀出來,所以紅花染色的織物不能用鹼性水去洗滌。
茜草又寫作蒨草,又名「茅搜」、「茹蘆」,是草本植物,可提取染料的部分為根莖。因為這種染料色澤鮮美仔胡,很受歡迎,銷路很大。
蘇木是熱帶喬木,其乾材中含有「巴西蘇木素」,原本無色,被空氣氧化後便生成一種紫紅色素,可作為染料。由於蘇木中還含有鞣質,所以用蘇木水染色後,再以綠礬水媒染,就會生成鞣酸鐵,是黑色沉澱色料,顏色會變成深黑紅色。
黃色染料主要有黃櫨、黃柏、梔子和槐。黃櫨是一種落葉喬木,從其乾材中可浸漬出一種黃色染料。黃櫨木本為葯材,唐代用於染色。
⑷ 古代中國農民的衣服布料是自產還是購買是如何染色的呢
中國古代的農村都是實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方式。所以,她們的衣服大多都是自己生產編織的,古代彩色的衣服都主要靠植物染料進行染色的。
古人們信薯很早就能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了,古代用於紡織品著色的物質主要來源於礦物顏料和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中90%以上為植物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根、莖葉、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另外還有動物染料和地衣染料。植物染料,指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皮、根提取色素作為染斗。衣服也用這些來進行染色。
⑸ 「紅濕春羅染御袍」,古人服裝鮮艷如何給布料染色印染技術全面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色彩斑斕。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女孩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興奮地遊走在城市裡的大街小巷,大家在欣賞這道靚麗的風景線的時候,露出由衷的笑容。
現代流行的各種著裝搭配,讓每一個女孩擁有著古人的「羅敷之美」,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老話,叫做 「拜倒在石榴裙下」 ,形容古代女孩的美艷不可方物。那麼,古人為什麼會用 「石榴裙」 來代稱女孩呢?古人的紅色連衣裙,究竟是如何染色的呢?
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利用礦物,植物來對紡織物進行染色的技巧,並在不斷地摸索試驗之下,調配出各色染料,生產出五彩繽紛的顏色織就的衣物。這些產物不僅是古代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還是精美的藝術品,具有我們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
古代印染工藝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就是原始的自然利用,也就是印染原色。 古人將生活中發現的天然礦物還有植物,經過簡單的碾壓,形成粉末狀或是汁液的形態,再把麻布浸入其中,從而獲得印染不同顏色的產品。
「青黃白藍黑」被古人稱作五原色,是基礎的從大自然能夠獲取的顏色。 古人染成紅色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又使用的硃砂,硃砂是煉丹的副產物,就是現代人常說的硫化汞。植物染料則是茜草,馬藍等等,但是這個時期染色的色度較差,而且顏色容易脫落。
其次就是套色。所謂套色,就是在同一件衣物上染出不同的顏色。這樣的製作工藝分為兩種,一種是織好衣物後整體上色,另一種是先給絲線上色,然後再做衣物。
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古人染出來的顏色開始多種多樣,比如說各種混合色,天青色,銀紅色,墨綠色等等,都是在五原色之後,經過套染之後發現的的不同顏色。
再一個就攜冊猜是在織物上畫花,提花和手工印花。這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發展過程,將圖案綉到衣物上或是印染上去,豐富了人們的選擇的內容,同時促進了印花工藝的快速發展。經過動盪的一個時代,這種技術曾失去過傳承,再度復興,被命名為 「頡」 。
據各種姿譽出土文物考察所得,宋代之後,我國的印染技術已經十分全面,調漿技術大有改進,在西方國家的印花機發明之前,中國一直有著極為先進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 「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峰雲岫百重生」 就是對於當時印染技術的鮮活直觀的辯型描寫。
古人染布一般均為露天作業,常用的工具就是大鍋,大缸,擔缸板,碾布石等。
染布,首先需要煮布,把布料放入清水鍋中熬煮,這是為了盡快地讓布料浸透水,消除布料本身附帶一種 「漿力」 ,這樣一來,布料就變得容易著色,而且沒有附著物的阻隔,染出來色澤均勻,不會造成布料東一塊顏色深西一塊顏色淺,賣相看著通順。鍋中的水不用燒開,五六十度溫度剛剛好。
把布料放入鍋中浸泡之後,在等待的時間里,就可以開始調色了。調色,顧名思義,就是把要染色的顏色提前調制出來。
一種呢,就是調配單一顏色的深淺,比如說紅色分為桃紅,水紅,大紅的等好幾種紅色。 單色的深淺一是靠經驗,掌握水和染料的勾兌比例,二是用木棍蘸上少許,沖著太陽光的方向,目測其顏色變化。
第二種呢,就是復合色,也就是多種顏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比如說藍色和紅色搭配,調制出橘紅,杏黃,橙色,紫色等顏色。 在調色的時候,要將染料和水全部攪拌均勻,不能有未化開的小疙瘩,那是失敗品或者殘次品。必須一直沿著一個方向攪拌,直到染液呈現香油黃時才算合格。
不同的顏色染料,決定了染布時的方法;染法分為浸染法和煮染法。浸染就是把布料浸入調好的染料的大缸中上色,把去掉漿力的布料撈出曬干,然後放入大缸浸泡半小時,撈出在擰干水分晾曬即可。古時候大小染坊的大缸上,總有這么一句 「竿頭懸翠色,缸內起金花」 ,就是表達了人們希望成功的美好祝願。
煮染法一般是針對復合色的,需要同時把染料和布料放在水中,這樣一來,布料吸收的顏色就是融合均勻之後的調和色。
染好的布料晾乾以後,需要用清水去掉浮色,一般需要漂洗三次左右,待干凈後再次晾曬。染好曬干之後的布料需要碾布,也叫踹布,目的是為了使布料平整展妥,色澤亮麗。 碾布相當於我們心中眾所周知的熨斗熨衣服一樣。
在准備要碾的布料上事先噴上少許水,讓其略微的潮濕,然後卷將起來放在平鋪的石板上,再橫放上碾布石這種工具,操作人兩腳分開各站一邊,交替用力,使布料之間卷的更加緊實,直到布料整體顯得光滑平整,看不見褶皺之後,工序就算完成了。
古人在生產生活中,發現許多能用來提取紅色染料的物品。礦物染料中的赭石,也就是俗稱的赤鐵礦石,這種紅色礦石磨成粉末之後,可以用來塗抹紅色標記,這就是最早出現的紅色顏料。在道教興起之後,煉丹所產生的副產品硃砂,也是紅色的礦物染料。
真正意義上的紅色染料是西周時期開始被應用在生活之中的植物染料。 茜草是一種根系比較發達的植物,古人利用其紅色的根部來進行染色,其主要成分就是茜草素,它的水溶性比較差,因此需要發酵,水解,然後高溫下才能染色。茜草在當時 社會 屬於高端產品,只有大貴族才能使用得起。
據出土文物研究表明,古代人常用的媒染劑大部分是含有鋁離子較多的明礬,因為明礬遇水分解後,和茜草素在一起會發生反應,能夠生成色澤鮮艷,附著性良好的一種紅色沉澱物。著名的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中的紅色衣物,經現代檢驗證明,就是這兩種元素多次浸染製作而成的。
使用頻率最多的就是紅花了,別名西紅花,紅藍花等等,其與如今流傳甚廣的藏紅花並無關聯。 因為紅花原產地在西域一帶,因而得名。紅花適用於多種布料的直接染色,是紅色染料中色澤度最高的一種植物,人們常常說的猩紅色就源自於此。
唐代詩人李中有詩贊曰: 「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把紅花的濃烈美展現的淋漓盡致。而白居易則在成品上有所感嘆,他的《紅線毯》中,有著這樣的描述 「紅線毯,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揀線紅藍染」。
紫鉚蟲膠也是一種紅色染料,只是來源過於稀少,因而更加貴重。紫鉚是紫膠蟲的宿主植物,二者都能分泌一種紅色液體,古人曾經收集起來作為染料使用,有現代學者認為,古人典籍中記載的胭脂蟲膠,其實應該就是這種紫鉚蟲膠。
紅色,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特別推崇的顏色,寄託了古人對熱情和希望的美好祝福。紅色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應,因而古人在重大活動時一般會用紅色來進行渲染,而隨著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發展,紅色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種情懷的追溯。而如今, 「中國紅」 已經成了世界各國承認的一張名片。
我們通過了解古人的染色工藝和流程,還有染料提取的不容易,才發現古人在生產生活中,通過自身的智慧,逐漸改善大家周圍的生活環境。他們不但善於觀察生活,還能靈活的將之利用,為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和啟迪。他們把天然染色的技藝傳承了下來,作為後人,我們就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去發揚光大。
天然染色的好處有很多,其特點在於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避免越來越多的化學試劑對環境越來越大的壓力。伴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純天然無污染的呼聲越來越高,市場對於天然染料有了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尤其是高端市場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天然染色不但可以得到各種鮮艷的亮色,更可以得到不少柔和的復合色,五彩繽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恩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復合色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能夠得到想要的色彩表達層次。天然染色是古人智慧和能力的一種外在體現,內涵的文化意義也不應該消失,要不然過不了多久,這些傳承也都會衰落到,只餘一兩個「非遺繼承人」的尷尬之中。
參考資料:
《天工開物》
《齊民要術》
《中國古代染色簡史》
⑹ 在中國古代的服裝印染工藝中有三纈,是那三纈
中國古代服裝印染工藝三纈,三種獨特的印花技術。
古代我們祖拆激晌先在染一件衣服之前,一定要把有油污的地方清洗干凈,在煮染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攪動,防止一些地方打絞成結。因為有油污或紐絞成結的地方容易造成染色不均,要麼染不成色,會使得衣服深一塊淺一塊,花花斑斑,十分難看。然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卻通過總結這些染色失敗的教訓,使壞事變好事,創造出獨特的印花技術--夾纈、蠟纈和絞纈,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古代三纈」。現在人們將三者通稱為「夾染、蠟染、扎染」。在工藝家們的創作下,這項傳統工藝在21世紀得到了新生。
夾纈
夾纈是一種鏤空型雙面防染印花技術。在秦漢時,造紙術未發明,棉花種植尚未引進,人們只能在木板的兩面陰刻成花紋,然後把麻、絲織鉛桐物等夾在兩塊花版之間進行草木染色。用這種方法生產的印花布稱作「夾纈」。如今,江浙一帶農村婦女經常穿著的藍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該工藝製作而成的。隋唐時期,鏤空版夾纈染色技術,也有較大的發展。隋煬帝曾命令工匠印製五彩夾纈花羅裙,用來賞賜宮女及百官的妻母;唐朝的制度規定,士兵的軍服須以夾纈染色製品為標志號旅鋒衣,宮廷的御前步騎從隊,則一律身穿小袖齊膝襖,頭戴花纈帽;宋代仍沿用唐制,以夾纈製品作為軍用物品,在宋真宗咸平年間,還禁止民間服用皂斑纈衣及染制纈類織物,並嚴禁販賣夾纈所用的花版;明清時期,夾纈工藝技術繼續發展著。 夾纈染色工藝最適用於棉、麻纖維。由於夾纈製品花紋清晰,經久耐用,時至今日,我國廣大農村仍在廣泛地使用著。那種用防染白漿印花和靛藍染色的雙色布,又叫做「葯斑布」或「澆花布」,一直深為民間所喜愛。
絞纈
絞纈,又稱扎染,是一種古老的採用結扎染色的工藝,也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捆紮,然後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
蠟纈
又名蠟染,因用蜂蠟作防染劑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蠟纈製品的花樣飽滿、層次豐富,是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徵之一。製作時,先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畫出紋飾,然後放入靛藍缸內染色,經過多次漂染,無蠟處變成藍色或青色,塗蠟處則不著色仍呈現白色,最後加溫去蠟,經水沖洗,即製成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蠟染花布。蠟染紋樣多以花草樹木和幾何圖形為主,兼有適量的蟲魚鳥獸。製作者用刀如用筆,描繪自如,線條流暢,充分發揮了製作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⑺ 古代時彩色衣服主要靠什麼來染色的
古代時彩色衣服主要靠植物染料來染色的。
古人們很早就能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了,古代用於紡織品著色的物質主要來源於礦物顏料和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中90%以上為植物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根、莖、葉、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
自周秦以來的各個時期生產和消費的植物答純褲染料數量相當大,其採集、制備和使用方法,值得稱道之處也極多。古代使用過的植物染料種類很多,單是文獻記載的就有數十種。
古代衣服染色的植物染料
1、藍草
一年生,草本,學名蓼藍。它莖葉含有靛甙,這種物質經水解發酵之後,能產生無色水溶性的3—羥基吲哚酚,即靛白,當靛白經日曬、空褲薯氣氧化後縮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藍。在古代使用過的諸種植物染料中,它應用最早、使用最多。
2、茜草
茜草是多年生清簡攀緣草本植物,春秋兩季皆能收采(以秋季採到的質量為好)。收采後曬干儲藏,染色時可切成碎片,以熱水煮用。茜草屬於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為茜素和茜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淺黃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劑則可染得赤、絳等多種紅色調。
3、紅花
紅花又名紅藍花,是夏天開紅黃色小花的草本植物,原產於西北地區。西漢時,開始傳到內地。紅花適用於多種纖維的直接染色,是紅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為鮮明的一種。用它染的紅色稱為真紅或猩紅,唐代詩中所作「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詩句,形象地概括了紅花色彩。
⑻ 古代中國怎樣染衣服使之不掉色
中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如樹皮、樹根、枝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葯、茶葉等很多都可以用來染色。礦物類染料,如硃砂、赭石、石青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紫膠蟲、墨魚汁等。
遠在周朝就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宋應星.《天工開物》:「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藍,後來逐漸發現了蓼藍、馬藍、木藍、莧藍等諸種可以制靛之藍。
赤色,中國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為赤色,而稱橙紅色為紅色。中國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有用硃砂(硫化汞)。用它們染色,牢度較差。周代開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染出紅色。漢代起,大規模種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紅而是暗土紅色,後世逐漸發明了紅花染色技術,得到了鮮艷的正紅。
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的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後,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後皇帝專用的黃袍,既由此演變而來。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 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柏葉等。中國自周朝開始採用,直至近代,才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後,再經過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間se。
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現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保留這樣的技藝。並且這些顏色是不會褪色的。
⑼ 古代人的衣服色彩鮮艷嗎,他們的織染技術如何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在很早的時候人類並沒有染料,當時想要給衣服染色,主要是通過礦石,在那個時候大家在心中還沒有染料這個成分,所以礦石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稱作顏料。當然礦石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說著色度不夠牢固,而且顏色也比較單調,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顏色需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就發現了,可以從一些有機段碧物當中提取色素來對衣服進行染色。
不過古代染色法最大的局限就是在於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人工操作的,而且跟個人的技術有很大的關系,一些熟練的操作工可以提取出讓人滿意的顏色,但如果出現一時的差錯就會導致滿盤皆輸。跟現代工藝精確的配比比起來的話,這些手工作坊的效率自然要低上很多,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不斷的探索,才形成了我們現在高咐五彩斑斕的世界。
⑽ 古時候的人綠色衣服是用什麼植物來染的呢
中國古代染綠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藍、黃兩個色譜中的染料植物復染,如藍有寥和銷藍、槐藍、落藍、馬藍等,大多制靛而用;黃則桅子、黃護、黃粟、槐花、地黃、鬱金等,直接取色即可。《物理小識》、《天工開物》及《多能鄙事》等古代科技名著均如是說。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也找到了一些可以單獨染綠的染料植物,其中有草草(Arthraxon
hisPis),又名菜、喚伏游莫,在漢代以前用於染綠;鴨腸草(Commelima
communis);寥藍(Polygonum
tinetorium),多用揉廳碼染之法染綠;而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中國綠」的凍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