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女子肚兜有什麼秘密
有兩個mimi(自己體會),邪惡了。
2. 古時侯皇後的肚兜是用什麼做的
漢代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葯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後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抹胸肚」。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肚兜」。《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3. 製作嬰兒肚兜的做法
以前家裡的長輩們都會為新生嬰兒做肚兜,肚兜也稱作「抹胸」。肚兜寓意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的意思。肚兜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廣為流傳,現在也有很多媽媽們為了討個好兆頭,為自己的寶寶製作嬰兒肚兜。那麼,製作嬰兒肚兜的做法是什麼?
製作嬰兒肚兜的做法
一是定製模板,然後比著模板先在布的背面用筆畫好線再裁,裁的時候記得要比自己畫的線外多出1cm左右,不然作出來就小一圈兒。後面就是製作帶子,這個操作算是製作肚兜最難的一步,如果布不容易脫絲就比較容易了,直接剪裁約2cm寬、30cm長的布條,反面縫好,然後翻過來,就可以了。所以縫的比較窄,翻的過程就特別費勁,大家要有耐心。
二是縫制肚兜正面的圖案。媽媽們如果手工活特別擅長的話可以綉字或者圖案上去,另外市面上有現成的半成品,媽媽可以把圖案縫上去即可。
三是縫制肚兜及繞肚子的帶子。把裁好的兩片布正面相對,用針線沿著畫好的線縫制,最後要留一段不縫,縫制技術比較差的媽媽可以先用大頭針一段一段固定好布再縫,這樣不容易走偏。這一步記得縫到左右兩端的時候把帶子縫進去。
四是清洗。因為經過前面的畫線、縫制,白色那面有點臟臟了,並且放了棉花以後再洗就不暖和也不軟和了,所以放棉花前先洗一下。
五是放棉花。把縫好的兩片布放平,選擇哪面接觸寶寶的肚子就把棉花放哪面(這樣縫的那個縫就不會擱到寶寶)。
六是翻面。上邊的口沒縫處把鋪好棉花的兜兜從底端往上捲起來,卷到上端開口以後,然後把兩面布的正面慢慢翻出來。
七是封口,縫繞脖子的帶子。翻過來以後,就會看到肚兜正面雛形,這時候需要把上端開口縫起來,把正反兩面布沿事先畫好的線分別向內折好,然後用大頭針固定住,接著就可以縫。同樣,縫的時候記得別忘記把帶子夾進去縫再整理整理,一個可愛的嬰兒肚兜就這樣完成了。
嬰兒穿肚兜好嗎
媽媽們都喜歡給寶寶穿的漂漂亮亮的,於是見到好看的衣服就忍不住買下來,但這里要提醒媽媽們,新生兒免疫力低、皮膚過嫩、抵抗力差,在為新生兒選擇衣服的時候一定要細之又細。
中醫認為,人體周身有經絡循行。利用這些經絡和穴位能夠治療疾病,但當它受到侵襲時,同樣也能導致腹部的經絡和穴位錯亂,腹部的經絡和穴位是主治腹部臟腑疾病的,當人的腹部受涼時,就會擾亂經絡的正常循行,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統的病變,如胃痛、腹脹、腹痛、腹瀉等。
因此,在酷暑盛夏,給寶寶戴上個肚兜兒可以防止腹部著涼,而且和背心相比,戴肚兜兒更為涼快些,這是兜肚兒的一大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