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鑒別新老瓷器怎樣確定瓷器是否到代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Ⅱ 如何從清花胎釉鑒定瓷器的年代
清代青花瓷特徵
一、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凈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艷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凈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托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致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部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似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捲草紋裝飾之。
5.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里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斗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托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托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三、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致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艷,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托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艷,但圖象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復。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工藝:乾隆細致,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五、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葯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胎釉:胎質細致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面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青花:發色鮮艷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於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咸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咸豐時蝙桃各一,咸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Ⅲ 如何從瓷器的釉面鑒定瓷器的年代
目前從瓷器的釉面來鑒定瓷器的年代恐怕是一個難題!因為瓷器的保存、使用、流通、周圍環境完全不同,所以瓷器釉面的「老化」程度也完全不同!如出土的和出水的瓷器雖然是同一個年代,但它們的釉面風化、被水腐蝕的程度也不同。因此無法用瓷器釉面來准確鑒定瓷器的年代!(起碼用肉眼是無法判斷從釉面看出是哪個年代的瓷器、僅供參考的一個數據)要想從瓷器的釉面鑒定瓷器的年代只能藉助現代高科技了,可以用「熱釋光」、」碳十四「等來鑒定。第二、鑒定一件瓷器不能只看「釉面」,它只是鑒定瓷器的一個依據。要全面准確鑒定出一件瓷器的年代,還有其它因素: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坯胎、紋飾等等。
用高倍放大鏡、或者專用的陶瓷鑒定顯微鏡也能有效的觀察瓷器釉面! 古陶瓷經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其釉面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內因也有外因的作用,它的自然老化現象,有的用肉眼能看出,有的需要藉助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分辨出來,這是目前鑒定古陶瓷新和老最有效的方法,它方便易行,准確率也非常高。做舊只能做在外表而無法做到釉面里邊去,人為做舊的東西所留下的痕跡也沒有歷史的層次感,自然老化痕跡有歷史的層次感豐富感。
古陶瓷釉面及釉內自然老化痕跡,用高倍放大鏡觀察有以下幾個特點:
1、老化氣泡:破口泡、變色泡、死亡泡(干煸氣泡)、結晶泡等。
2、結晶體:釉表結晶體、釉內結晶體。
釉表結晶體:分魚子狀結晶體(其中有個體也有群體分布)、片狀結晶體、網狀結晶體和酸鹼結晶體等。
3、釉內結晶體:釉內分未融化的結晶體和已融化的結晶體。結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冰花狀、棉絮狀、顆粒狀等,有白色、粉色、褐色、黃色等。
從不同窯口和不同年代毫無疑問的老瓷片和老瓷器中用百倍放大鏡獲取的釉面老化現象作為參考依據,再和傳統鑒定經驗與理論結合到一起,來鑒別新老瓷器是目前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鑒別方法。任何把傳統經驗和釉面老化痕跡鑒定以及其它科技鑒定相對立起來的觀點都有片面性,只有把傳統經驗和老化痕跡鑒定結合到一起的觀點才是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即用瓷器胎釉的自然老化現象斷新老,用古陶瓷傳統的經驗斷窯口和年代,是簡便易行的好方法。
Ⅳ 怎樣鑒定瓷器的年代
【鑒定瓷器年代的方法/步驟】
1、瓷器的造型是斷代的主要依據。因為造型最具時代特徵,什麼時代有什麼樣的造型,沒有什麼樣的造型;一類器物什麼時間開始出現的,什麼時間消失的以及它在其間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過程,往往是鑒定時代一種可靠的方法。因此,古代瓷器的造型演變是有規律的,找出它們變化規律和時代特徵,就能達到科學鑒定的目的。
2、瓷器的紋飾題材與裝飾風格。隨著時代的不同與時尚的變化,而形成復雜多變的時代特徵,這常常被鑒定家們作為斷代的可靠依據。
3、燒造方法。我國燒瓷技術的發展,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與提高的。因為各個時代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燒窯等技術上的不同,就給瓷器留下了不同的工藝痕跡。因此,燒造方法是導致瓷器具有不同特徵及其變化的根本原因。掌握各時代不同的燒瓷方法,也是用以斷代的重要依據。
4、瓷器的胎、釉、彩繪特徵。由於各地、各個時期的制瓷原料是不同的,瓷器燒成後在胎、釉、彩等特徵上也就不一樣,這也是用以區分不同時代瓷器的重要方法。
5、瓷器年代的鑒定除了上述從瓷器的藝術與燒造工藝進行鑒定外,還有一個就是瓷器上的「年款」,特別是明、清瓷器。帶年款的瓷器與紀年墓出土的瓷器,則是排比研究的標准器,為鑒定中判斷窯口與斷代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Ⅳ 怎樣鑒別瓷器年代,五大方法幫你搞定
在之前的文章了小編給大家提過瓷器真偽的鑒別方法,那麼瓷器是哪個年代所燒制的要怎麼判斷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幾種方法。
一、主要依據:瓷器造型
因為造型是最能代表每個時代的,一類器物什麼時間開始出現,什麼時間消失的以及它在期間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是我們鑒別年代的一種可靠方法。
古代瓷器的造型演變是有規律的,因此找出它們變化規律和時代特徵,就可以科學的鑒定出年代。

如何來辨別古陶瓷的年代,簡單來說,就是要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例如,距今有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青釉瓷器,又被稱為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喜歡小編的朋友請關注一下哦,每天都會帶來新的文物收藏品鑒別知識!
Ⅵ 如何根據瓷器胎釉和開片鑒定瓷器的年代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如何根據瓷器的胎釉和開片來鑒定瓷器的年代呢?相對來說每一個窯口所燒造的瓷器,其胎、釉、開片是不同的。比如耀州窯有黑胎、灰胎、白胎之分,釉面有天青色、蔥綠、橄欖綠、月白釉、姜黃釉等,有冰裂紋大開片,也有沒有開片的類型,不一而足。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具體分析。祝您心想事成開心每一天每一生!
Ⅶ 怎樣鑒別陶器的年代
將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則幾分鍾,多則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釋放大小氣泡,則千萬個小氣泡布滿器身,這是千年以上古瓷無疑!有的還有淡淡的棉絮飄逸。(凡近現代瓷器均無此現象)這是因為古瓷經千年歲月胎釉已經老化生成許多空隙,這些空隙是當年柴窯逐漸加溫形成的細微裂隙,裂隙中充滿了空氣;也是古瓷胎釉疏鬆,時間長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氣泡內空,歲月更替充滿了空氣。水灌後水分將空氣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萬萬的細小氣泡。近現代的瓷器用煤或氣燃燒,升溫快,氣體排出也快,胎釉實堅,所以胎釉中沒有裂隙。經多次多標本實驗,300年之內的瓷器即使在水中浸泡時間再長也不會有氣泡排出。這種方法勝過所有專家的「眼力」,如有老瓷器,不用花錢求人,自己鑒定即可,這是科學有效的方法
Ⅷ 你知道如何准確判斷瓷器的年代
自己鑒定古瓷器科學有效的簡便方法太簡單了!將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則幾分鍾,多則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釋放大小氣泡,則千萬個小氣泡布滿器身,這是千年以上古瓷無疑!有的還有淡淡的棉絮飄逸。(凡近現代瓷器均無此現象)這是因為古瓷經千年歲月胎釉已經老化生成許多空隙,這些空隙是當年柴窯逐漸加溫形成的細微裂隙,裂隙中充滿了空氣;也是古瓷胎釉疏鬆,時間長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氣泡內空,歲月更替充滿了空氣。水灌後水分將空氣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萬萬的細小氣泡。近現代的瓷器用煤或氣燃燒,升溫快,氣體排出也快,胎釉實堅,所以胎釉中沒有裂隙。經多次多標本實驗,300年之內的瓷器即使在水中浸泡時間再長也不會有氣泡排出。這種方法勝過所有專家的「眼力」,如有老瓷器,不用花錢求人,自己鑒定即可,這是科學有效的方法
鑒別清乾隆時期瓷器的真偽大致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1、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紋,也有的器物,如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卡看到較明顯的針眼感。仿品多無橘皮紋,釉面比真品光亮,沒有渾厚感。報131,名 420,熱 236, 線70。
2、看器足,乾隆時期器物圈足,官窯中的霽紅、霽藍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鰍背狀。仿品胎足多整齊堅硬,機械工藝明顯。
3、看色料,乾隆青花瓷青色雅麗,紋飾中果實、葉瓣部位用點染法上色,有深淺不同的層次感。仿品多用塗抹法上色,也有用點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較薄,浮於表面。
4、看裝飾。乾隆時的器物,裝飾圖紋多為龍鳳紋及吉祥圖案。除部分裝飾風格沿襲康熙、雍正遺風外,還有集堆貼、彩繪、鏤空、色釉等多種裝飾與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鮮艷,獨具特色。後仿品圖紋多色彩沉鬱、無光、畫風無神、呆滯。
5、看款字,乾隆時的瓷器產量多,寫款人幾經易手,款字的變化也較多,其中「清」、「乾」、「隆」、「年」、「制」五字的筆畫略有出入。民窯也多有寫乾隆年號款的,也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Ⅸ 鑒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為藏家歡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窯,明代成化、永樂、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則是雍正年間、然後是康熙和乾隆年間的,這些年代產的瓷器也是歷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麼如何來辨別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鑒定是一非常復雜而又綜合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鑒定師都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了如指掌,才能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確的判斷。而對初學者來說,可以通過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鑒別方法,繼而循序漸進地來掌握訣竅。
簡單地說,就是要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此外,近年來,利用科學儀器檢測技術來鑒別古陶瓷的年代也成為了一種常用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