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學油畫,顏色總是與下層顏色混在一起怎麼辦
首先:乾燥慢正是油畫顏料的特點,也是它的優勢和魅力所在,西方之所以出現油畫就是為了替代乾燥過快色層無法銜接的坦培拉畫種。如果你是習慣了水粉顏料的乾燥速度,初學油畫會不適應這種材料,是正常的。
不過要學油畫一定要糾正一個在水粉訓練中養成的習慣:就是認為新色層可以完全覆蓋舊色層,之所以畫新色層是為了修改舊色層中不準確的東西,色層可以像變魔術一樣無限覆蓋。油畫中色層是很講究結構的,新色層和舊色層的疊加一定要體現出色彩的層次感,不是重復勞動或者無限修改。
色層疊加的問題:西方油畫講究色層疊加,很少有單層一次性去畫的,即便是一次性,色彩也分層次,有疊加關系,不是單線平塗的,美國有些油畫技法書或視頻傳授一種單層一次性類似單線平塗的技法,那不是正宗的油畫,是行畫。
色層疊加方式分為干色層上疊加濕色層、濕色層上疊加濕色層、干色層上透明罩染等多種方法,這三種技法在歐洲油畫中都用的很普遍。
干色層上疊加濕色層:要等待底層顏色干透再畫新色層,一定要干透,半干狀態下的色層會吸油,導致新畫的色層很快就變得黯淡污濁無光澤,而且無法彌補。油畫色層干透與否不能憑肉眼看或者用手摸,即便表層幹了,不粘手了,也不能表示色層干透了,油畫色是先從表層干起的,如果里層沒干,是最吸油的。油畫色層乾燥到可以畫新色層一般需要半周到一周的時間,如果色層厚,有時需要一個月甚至更久,所以盡量做到底層顏色薄,少用油調和,或者調和時在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松節油,使顏色乾燥快一點,含油量少一點(油畫講究肥壓瘦,底層油大了上層顏料會打滑而且將來開裂)。在上新色層之前要用銜接劑噴塗色層表面,不要直接畫,會澀筆,而且容易造成將來色層分離。
濕色層上疊加濕色層:適合一次性畫法,寫生等,不用等底層顏色干就直接畫,不會發生吸油的情況,底層顏色在繪畫過程中會被筆帶起來(就是你說的泛色),使顏色出現很生動的混合效果,好的畫家懂得利用這種效果,刻意拉開兩個色層的層次,並在自然混合的過程中出現非常生動有趣的效果。比如畫風景時先用比較薄的顏料鋪設天空的顏色,並讓這些顏色覆蓋到樹冠的范圍內,再用比較厚的顏料畫樹冠,鋪上層顏色時手放鬆一些,色層的銜接會自然產生一種層次感,筆觸效果會真實的模擬出樹木在天空映襯之下的輪廓效果。這種技巧需要多訓練和實踐,積累經驗。主要值得提醒的就是色層薄厚和用筆松緊要有變化,盡量厚色層壓薄色層,虛筆壓實筆,調色劑不要用太多,不要讓顏料稀得流淌,尤其是上層顏色。
罩染:和干畫法接近,只是上層顏色更薄,更透明,利用色層的疊加獲得新的顏色,比如在灰色底色上罩染一層藍色,干後再罩染黃色,即得到綠色,接近水彩畫的原理,操作起來技巧性更強,對底層素描的要求很高,這里就不贅述了。
B. 油畫怎麼調色
油畫基本調色技術:
1、真正的調色不能在調色板上,而應在畫布上,只有畫面才能告訴你需要什麼顏色。寫生作畫,眼睛基本不看調色板,而看畫面與對象。即使在調色板上取用幾種顏色也是簡單地調合,在畫面上才是最後的綜合。如果在畫板上調得過分均勻,色感必單調死板。
此外,畫面存在未乾的顏色,調色時必須考慮畫面顏色成分,如果在調色板上調准了顏色,加上畫面已有的底色又會變得不準。
2、顏色種類不必太多,十多種即可,它們是:白、檸檬黃、中黃、土黃、金土黃、(或生赭)、桔黃、朱紅、西洋紅、深紅(或紫紅)、淡紫紅、土紅、熟褐、粉綠、土綠(或橄欖綠)、翠綠、湖藍、群青、黑。19至21種顏色即可。
3、調色板上放顏色的順序,基本可按前面所提顏色順序排下來,暖色放一邊,冷色放一邊,而每一種顏色又由淺到深排列,如檸檬黃、中黃、土黃、生赭......這樣就有一種素描深淺之概念。假如在畫很深顏色的暗部,需要再亮一點暖一點,就可試調生赭,不夠再用土黃,再不夠可用中黃,以此類推。畫暗部千萬不可亂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了,顏色發粉。
4、白、土黃、土紅、熟褐、土綠、翠綠、群青、黑,是油畫的基本常用色,它們也不易變色。熟褐、深紅、翠綠是暗部用色的三個寶。土黃、土紅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檸檬黃是風景作品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貴的顏色,色感較冷。
土綠(或橄欖綠)、中綠,對畫樹而言,起萬能的作用,如樹的暗部土綠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樹的亮部中綠加土黃、檸檬黃,夕陽或秋葉可再加桔黃。
5、頭像暗部:土紅加象牙黑(北歐學派,較透明),土紅加翠綠(東歐學派)。如果用朱紅加中綠也可產生相當不錯的暗部色彩。粉綠、淡紫紅是臉部和人體中間過渡面的調合色。 畫很白的女人體,白、土黃、土紅、粉綠、中綠是基本用色,有時需要朱紅。
室內頭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黃。要學會運用象牙黑。暗部、亮部、中間色調都可用,往往同白色一樣重要。顏色粉,往往問題產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畫粉了,整個畫面就會太粉。
6、在同一物體的同一色彩中還會有冷暖的變化,不會絕對均勻,肯定有偏藍紫或偏黃綠等色,如果對色彩敏感,是可以感覺得到的。
因此在每一局部色塊中,都應有所選擇,把最美的色彩傾向擴大為整體的色彩。如果每一局部色塊都有所取捨和提高,整體的色彩感就比真實的色彩更加完美。要養成會找好看色彩的傾向。
7、如果要形成色調,要肯定色調總的傾向,然後在調色上加以處理。例如金黃色的秋天,總傾向是偏黃色的調子,以中黃為基色。就可在暗部、亮部、天、地、樹等一切色塊中,成分不同地調入中黃。
要大面積色彩調合,小面積色彩對比。可以適當把冷色加暖,暖色變冷,色彩會更加好看,如冷紅、暖灰。
8、透明覆色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干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
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
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9、不透明覆色
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
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10、不透明著色
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
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
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2)油畫顏色怎樣混合擴展閱讀:
油畫顏料調色
先用筆蘸一點油畫色,再蘸一點調色油調勻即可上畫。紫色和綠色相當重要,千萬少用純色,世界上純色的東西實在太少,初學一定少用水。調色公式:
熟 褐 色 = 檸檬黃 + 純黑色 + 玫瑰紅
粉玫瑰紅 = 純白色 + 玫瑰紅
朱紅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
暗紅色 = 玫瑰紅 + 純黑色
紫紅色 = 純紫色 + 玫瑰紅
褚石紅 = 玫瑰紅 + 檸檬黃 + 純黑色
粉藍色 = 純白色 + 天藍色
藍綠色 = 草綠色 + 天藍色
灰藍色 = 天藍色 + 純黑色
淺灰藍 = 天藍色 + 純黑色 + 純紫色
粉綠色 = 純白色 + 草綠色
黃綠色 = 檸檬黃 + 草綠色
墨綠色 = 草綠色 + 純黑色
粉紫色 = 純白色 + 純紫色
咖啡色 = 玫瑰紅 + 純黑色
藤黃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
土黃色 = 檸檬黃 + 純黑色 + 玫瑰紅
不管什麼顏色注意 :只能用2-3種顏色調出來,過多的顏色,調出來的非常的不純。
C. 油畫顏料怎麼稀釋,用什麼稀釋顏料,比例是多少
稀釋顏料的油有很多,松節油、亞麻仁油、三和調色油等等,松節油會揮發,用它稀釋畫面會幹得較快,初學者用比較順手。
1、精製純亞麻仁油
屬於生亞麻仁油,可直接使用。調合油畫顏料,可使顏料色彩光艷生動,是傳統的最佳調色油;可與繪畫用松節油配合使用。
2、熟化亞麻仁油
用於催干,速干。存放時間愈久,油色愈清純,透明;可與亞麻仁油,生核桃油 ,繪畫用松節油混合使用。含有一氧化鉛,勿入口。
3、冷榨生核桃油
可直接使用,使用該油調和油畫顏料,行筆特別流暢。
可與熟化核桃油混合使用,以促使畫面快乾。要求乾燥速度越快,加入量越多,一般為1:1/2。
4、熟化冷榨核桃油
用於催干,速干。存放時間愈久,油色愈清純,透明;可與生核桃油混合使用。可與繪畫用松節油混合使用;可加入多種調和油起催干,速乾的作用;含有一氧化鉛,勿入口。
5、三合調色色油
具有光澤的調色油,油色淺而透明,含有達瑪樹脂成份,屬於優質調色油,使用該油調色,可使顏料更具光澤感。使用時,該油所含達瑪樹脂可使顏料形成牢固穩定的一體,增強顏色的附著力,在採用古典傳統畫法,透明薄畫法繪畫時,可以與乳狀亞光調色劑交替使用。
6、達瑪上光油
可使完成的油畫更具透明性,潤澤感和深厚的協調感;固定顏料;使顏料恢復起固有的色彩,並隔斷畫面與空氣,濕氣的直接接觸,保護畫面。
(3)油畫顏色怎樣混合擴展閱讀:
油畫顏料顏料選擇:
國產各個品牌的高級油畫顏料色種一般在50種左右,國外的品牌有的則多達160多種,分成透明和不透明及半透明系列。
1、有限顏色群。
將最基本的12種以下的一組顏料稱為「有限顏色群」。
套裝的12色也就是根據這基本顏色組成的,一般包括紅、黃、藍三原色深淺各兩個色種,加上黑白和另四個間色,可以滿足一般的練習和寫生需要。
2、完備的顏色群。
12至14色為被稱為「完備的顏色群」。
3、充裕。
15種色種以上的一組顏色就可叫做「充裕」的了。
過多的色種並不見得能畫出好的色彩關系,對初學者來說反而會容易使色彩變得復雜混亂。
實際上顏料品種和數量的選擇應根據個人色彩感覺和偏愛、畫面或對象的色調來決定,在繪畫實踐中自然地形成一套常用的顏色。
D. 油畫棒的色彩混合是怎麼實現的
普通的油畫棒是不可以象顏料一樣混合色彩調出濃淡干濕的,但有一種油畫棒註明了是「水溶性油畫棒」,那就是可以塗完色之後,用水粉筆或毛筆調水象顏料一樣混合使用的。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區別的方法是:隨便找一張白紙,用你的油畫棒隨便畫幾條線,然後用濕毛筆在畫的線條上隨便塗抹,如果線條溶化開,產生水彩一樣效果的證明是「水溶性油畫棒」可以象顏料一樣用,如果沒變化,還把水排除開的是普通油畫棒,不可以象用顏料那樣用。
普通油畫棒的色彩混合有「點彩法」,「稀釋融化法」和「重疊厚塗」等方法,如果覺得還是色彩融合的不夠好,可以在厚塗法畫好後用,在畫上覆蓋一張表面光滑的紙,用電熨斗放在紙上燙,或者用裝了開水的不銹鋼器皿燙,油畫棒受熱後會融化,顏色就可以融合在一起了。
點彩法混色技法:就是用油畫棒的一端在紙上輕點,以形成彩色圓點,通過不同色彩的點重疊混合達到調色目的。學習對象油畫點彩派創始人修拉的點彩油畫,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5%E3%B2%CA%BB%AD&in=28025&cl=2&cm=1&sc=0&lm=-1&pn=22&rn=1&di=2089473200&ln=646&fr=&ic=0&s=0(汗!我辛苦把這些技法的范畫圖片都找到,才發現不夠級別,不可以上傳,那就放網址,你自己去看http://hi..com/%CC%EC%B2%C5888michael/album/item/30cc0ac9d419183f7f3e6fb4.html)
稀釋融化法:用油畫棒上色後,用手指或面巾塗抹顏色,或者沾點酒精或松節油可以融化油畫棒,從而讓不同顏色在紙上混合,也可用於產生分層效果。
重疊厚塗法:用油畫棒反復塗色,逐漸形成厚厚的一層。再用畫刀或手指糅合混合顏色作畫。用粗糙的紙效果好點,或者用砂紙來畫效果最好,http://ss.82.blog.163.com/album/edit/#p1(最下面2張就是,一張畫在砂紙上,另一張畫在有色紙上的
E. 油畫怎麼調好顏色.
過純,是因為顏色只有2-3種左右的色彩。
過灰,是因為混合的顏色飽和度不夠,臟色太多。
微妙的話,應該在你畫完劃之後,不能說出這個地方混合了那幾種顏色。
通常是話某種物體,剩餘的顏色加干凈的新顏色。
那個感覺就很微妙。
還有就的控制畫面的色塊分布。
否則,微妙的顏色,沒在適當的位置,顏色也就不再微妙了!
另:注意互補色的運用-----紅綠、藍程、黃紫
其中黃紫的明度對比是1:4,其他的都是1:2.
本人畫色彩,要往亮出畫,就加各種黃色。淡黃、中黃、牙黃、檸檬黃用的比較多。。。並且,黃色使用的時候一定上面不能有任何的染色。。。保證了干凈,來拉開顏色間的差距。然後畫暗就在暗部加紫色系和蘭色系……
F. 油畫色彩搭配
畫油畫色彩的基本常識和色彩的搭配
尺度間色是二原色等量混合的結果,不等量混合則滋生出不同色相變化。如:
紅+黃=紅橙(紅多黃少,俗稱桔紅)
橙色(等量混合,俗稱桔黃)
黃+藍=黃綠(黃多藍少)草綠
綠色(等量混合)中綠
藍綠(藍多黃少)深綠
藍+紅=紅紫(紅多藍少)
紫色(等量混合)
藍紫(藍多紅少) 原色適當相混: 二間色適當相混:
紅灰色:紅多,黃、藍少 黃灰:橙加黃
黃灰色:黃多,紅、藍少 藍灰:綠加紫
藍灰色:藍多,紅、黃少 紅灰:橙加紫
純灰:黑加白
色彩構成是一門科學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深入步入色彩的殿堂。
原色原色是指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顏色。而原色則可以混合出許很多多其他的色彩。在依頓色相環中紅、黃、藍為三原色,
他把這三種原色的尺度定為:
紅:不帶藍也不帶黃味的紅色。
黃:不帶綠也不帶紅味的黃色。
藍:不帶綠也不帶紅味的藍色。
間色由任意兩個原色混合後的色被稱為間色。那麼,三原色就可以調出三個間色來。它們的配合如下:
紅+黃=橙
黃+藍=綠
藍+紅=紫
以上原色色像混合所得的橙、綠、紫既是我們所說的間色。
復色由一種間色和另一種原色混合而成的色,被稱為復色。復色的配合如下:
黃+橙=黃橙
紅+橙=紅橙
紅+紫=紅紫
藍+紫=藍紫
藍+綠=藍綠
黃+綠=黃綠
所得得六種復色為:黃橙、紅橙、紅紫、藍紫、藍綠、黃綠。
白色越加色彩亮直至達到極限白色,玄色越加色彩越暗直至達到極限玄色。
這樣由原色、間色、復色組成了一個有規律的12種色相的色相環,猶如彩虹的接續,在這個色相環中,每一種色相都有它自己
相應確定的位置。色彩原理-色相、明度、純度
在我們糊口的附近,一般人往往只停留在對色彩的表層熟悉,也就是對紅、黃、藍、綠(色相部門)等較純顏色的分辨。假如遇到淡
一點的色就加一個「淺」字,重一點的色就加一個「深」字,而一旦碰到中間調的色就稱之為「舊」了。這種對色彩簡朴地熟悉,
對要進入美術專業學習的人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對色彩原理不夠理解所致。如何走進神秘,豐碩的色彩世界,把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我們不妨借用色立體的結構原理,來說明構成色彩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和以之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闡述利便,我們先弄懂有關名詞的概念和圖列演示。
色立體色立體是藉助與三維空間的透視理論,立體的表現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純度的一種色彩坐標體系。這種坐標的構成方式,
可以匡助你學會從平面的角度分析理解色彩在空間的延續。
色相色相是色彩最顯著的特徵,是指色彩的相貌而言,一般用色相環來表示。通常的色相環有12色,20色,24色,100色。
明度 明度示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一般用明度軸來表示。
純度 純度示指色彩的純凈的程度,可以用純度階段表現。
有了識別這三中色彩的能力,你就初步把握了色彩變化的規律,無形中開闊了自己的色域。使你熟悉色的能力不只停留在表層,
而是走上科學的識別色彩、理解色彩的專業化道路。
色彩原理-色相對比因色相的差別色彩對比關系被稱為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是一種相對單純的色彩對比關系,視覺效果光鮮,亮麗.一般來講色相對比可借色相環做輔助說明,根據色相環排列的順序我們
把相對比歸納成六個方面,說明它的對比規律和視覺效果.
1、統一色相對比
所謂統一色相,是指兩個顏色在色環上位置十分相近,大約大5攝氏度左右.在對比關繫上也就是一個色與相鄰的另一個色的對比,由於
兩者相距非常近,故色中的同種因素多,產生的對比效果就弱,在色彩學中被稱為統一色相對比,從視覺的角度講也可以稱為弱對比。
2、類似色對比
類似色相的概念是指兩個顏色在色相環上的位置大約在45度左右,間隔較近,兩色之間色差不大。就對比而言,它們的對比關系被稱
為類似色對比,從視覺的角度講屬於中弱對比。比較統一色相對比,它顯得同一中有變化,變化中不失和諧。
3、對比色對比
對比色相的兩色在色相環上相距較遠,兩色之間的共同因素相對減少,在色環上的間隔大約在100度左右,兩色對比被稱為對比色對比,
它們的視覺效果鮮亮、強烈,也被稱為中強對比。
4、互補色相對比
互補色相對比是指兩色的位置在色相環直徑的兩端,是色距最遠的兩個色,這兩色相距180度,那麼它們的對比關系則是最強烈、最富
刺激性的,在色彩學中被稱為互補色相對比,就視覺來講則是強對比。
5、全色相環色相對比
全色相環上12色或6色的對比,稱為全色相環色相對比,但因為色相良多,輕易產生雜亂、不安定及難以形成同一效果的缺點,因此在
組織色彩時一定要留意色塊大小面積的處理和色調的選擇。
6、全色相秩序對比
這種對比手法主要是指色相的推移,可在色相環上取全色相的1/3、2/3或全色相進行秩序推移,這種方法構成的畫面使色彩有光感,顯
得絢麗奪目。
純熟把握色相對比的方法會為每個初學色彩者今後運用純色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並能使你從中感悟、體驗到色相之間的無限變化和
強烈的表現力。
因色彩明度的差別而形成的對比關系被稱為明度對比。
色彩明度關系有著兩個方面的含義:
1、色彩自身的明暗關系(不加黑、白色)
2、色彩混入黑、白色後所產生的明暗關系。
我們這里講的明度對比,是根據第二種含義而言,也就是將色彩混入黑、白色後所產生的明暗現象如何進行組合、搭配使之產生
不同的視覺效果。
色彩明度的差別一般以色立體明度推移為基礎,常用的是以孟塞爾色立體為例進行分析。
孟塞爾色立體的明度軸步度平均地由白-黑為11個色階組成。0-10兩端為黑和白,1-9為不同明度的灰。明度軸由下至上表明了明
度變化是逐漸有規律地形成的。
為了講解的明確、易懂,我們也可以暗明度軸所示數字的順序把明度關系分為三個層次:
a 0-3,為低明度 (黑至深灰)
b 4-6,為中明度 (中灰)
c 7-10,為高明度 (淺灰至白)
明確了明度的三個層次後,我們將要談談明度的對比關系。
明度的對比關系也可以歸為三個種別:
a 強對比
這種對比關系黑白反差大,視覺效果刺激。
b 中對比
對比關系適中,視覺效果平和。
c 弱對比
這種對比關系明暗反差小,視覺效果恍惚。
色彩原理-色彩調和的原理色彩調和是從音樂理論中引進的概念,是指各種色彩的配合取得和諧的意思。
色彩的調和有兩層含義:一是色彩調和是配色美的一種形態,一般以為「好看的配色」,即能使人產生痛快、恬靜感的配色是調和的。
二是色彩調和是配色美的一種手段。色彩的調和是就色彩的對比而言的,沒有對比也就無所謂調和,兩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外色彩的對比是絕對的,由於兩種以上的色彩在構成中,總會在色相、純度、明度、面積等方面或多或少
地有所差別,這種差別必定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對比。過分對比的配色需要加強共性來進行調和;過分曖昧的配色需要加強對比來進行
協調。從美學意義上講,色彩的調和可以說是各種色彩的配合在同一與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和諧。
色彩調和的原理:
1、互補色平衡論從色彩視覺生理角度上講,互補色的配合是調和的。由於人在視覺某一色時,老是欲求與此相對應的補色來取得生理的增補平衡。伊頓說:
「眼睛對任何一種特定的色彩同時要求他的相對補色,假如這種補色還沒有泛起,那麼眼睛會自動將它產生出來。恰是靠這個事實的氣力,
色彩和諧的基本原則中包含了互補色的規律。」孟塞爾色彩調和論也是以部色理論為依據的,他以為若把構成畫面的各種顏色全部混合
(或放在迴旋轉盤上混合),假如產生第五級明度的灰色,那麼,色彩配合是調和的。
2、天然色彩秩序論因為人糊口在天然中,來自天然色調的配合和連續性,成為人視覺色彩的習慣和審美經驗。天然界景物的明暗、光影、強弱、冷暖、灰艷、
色相登色彩的變化和相互關系都有一定的天然秩序即天然的規律。例如,光線照射在一個物體上,必定會產生高光、明部、明暗接壤、暗不、
反光、投影。物體的明暗和色彩變化是有秩序的、有節奏的、非常協調的,人們都會不知不覺地用天然界的色彩秩序去評判色彩藝術的優劣,
因此,色彩的調和要求各種色彩必需建立一定秩序。色立體的色相系列、明度系列、純度系列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列製作的,因此,在色立體
中,任何直線的、圓的、橢圓的、螺旋形的......凡是有秩序的方向,所選擇的配色都是調和的。
3、配色明快論
在視覺上,即不外分刺激,又不外分曖昧的配色才是調和的。配色的調和取決於是否明快。一般來講,過分刺激或過分曖昧的配色都會使人
產生一種不痛快的情緒。變化與同一是配色的基本法則。變化裡面求同一,同一裡面求變化,各種色彩相輔相成才能取得配色美。
4、面積比例論
歌德以為原色和間色的和諧面積比是,
黃:橙:紅:紫:藍:綠=3:4:6:9:8:6
孟塞爾以為:構成畫面的各種色彩相混合,只有產生中性灰時才能取得色彩和諧。色彩和諧與面積比同時與純度有關,由於紅(R5/10)
與青綠(BG5/5)平等的面積在迴旋轉盤上旋轉混合並不會得到明度為5的灰。顯然是由於紅的純度高,而綠的純度低之故。他以為只有把紅
色純度降低或紅的面積減為青綠的一半,才能取得和諧。
總之,配色中較強的色要適當縮小面積,較弱的色要適當擴大面積,這是色彩面積均衡的一般法則。當然,色彩的面積均衡的取得是一種
色彩靜態美的方法,假如在一幅色彩構圖中使用了與調和比例不同的配色,有意識地讓一種色彩占支配地位,那麼將取得各種富有感染力
的配色效果。
5、審美心理共識論
能引起觀者審美心理共識的配色是調和的。因為各個民族以至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如性別、春秋等)、心理變化(如歡樂、喜悅、悲哀等)
和生存的社會前提(如文化、科學、藝術、教育、政治經濟等)、天然環境的不同,表現在氣質、性格、興趣、愛好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是
不盡相同的,在色彩方面各有偏愛。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各個時期,人們對色彩的審美要求、審美理想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色彩配合能
形成富麗華貴、強烈熱鬧高興、歡樂喜悅、文靜典雅、蘊藉沉靜、樸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調。當配色反映的情趣與人的思惟情緒發生共識時,也就
是當色彩配合的形式結構與人的心理形式結構相對應時,人們將情不自禁地感慨感染到色彩的和諧與愉悅,並強烈地產生色彩裝飾的念頭和據有欲。因此,進行色彩設計必需研究和認識不同消費對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分別情況,區別對待,做到有的放矢。
6、合目的論
合目的性的配色是調和的。配色必需考慮到用途(實用性)和目的(目的性)。例如:用於儀表、交通訊號、路標的色彩要求醒目凸起,
對比強烈的異色相配是合用的。用於工作場所的色彩一般應選用柔和明亮的配色,要避免使用過分刺激、輕易導致視覺疲憊降低工作效率的
對比強烈的配色。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貿易設計、工作設計等,因為使用功能的區別,都對配色有特定的要求。
色彩原理-色彩美與審美主體
色彩美與審美主體有關,色彩本身無所謂美,只是美的客觀前提,只有當色彩美的前提與人聯系起來之後才產生色彩美的反映。因此,色彩
成為美的對象取決於人對色彩的感慨感染和作出的評價。有人愛紅,有人愛綠,有人愛冶艷,有人愛平淡;統一色彩或一組色彩,有人覺得美,
有人以為它並不美;甚至統一個人也會有時覺得它美,有時又不以為它美。中國古代思惟家莊子以為,「美晉皆在其心」,色彩美不美由「
人心」決定。對色彩美的感慨感染因人而異,因情而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因為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奉以及地輿
環境的不同,對色彩的審美要求、審美思惟不盡相同;不同的人,因為性別、春秋、文化涵養以及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
對色彩也各有偏好;即使是統一個人,因為遭遇、心境而產生情緒變化,對色彩的感慨感染和審美心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只有當色彩所
反映的情趣與人們所嚮往的精神糊口產生聯想,並與人們的審美情緒發生共識的時候,也就是說只有當色彩配合的形式結構與人們的審美心
理形式結構相對應時,人們才會感慨感染到色彩美的愉悅。
因為色彩審美主體的復雜性和多邊性,因此,我們在討論色彩的美感和表現力時,既要研究各種色彩由糊口聯想而產生的一般的普遍意義,
同時又要留意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觀念有著不同的審美尺度,對色彩的內涵與表現力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釋,色彩美必定具有
時代的特徵和個性表現的一面。
色彩原理-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形象設計領域中的一大重點。色彩包括三原色、間色和補色。色相、明度和純度是色彩的三大要素,它們深淺明暗、大小塊面的搭配
變化演繹出繽紛時尚。
色彩的搭配具有極強的目的性,是一個非常詳細的、創造性的審美過程。黑、白、灰最能體現優雅、理性、高貴、神秘類型的氣質,將此三
色藝術化搭配,簡朴中儲藏著無限變化,更具意想不到的驚人效果。常用的多色相配色以少量色種為基礎,按「大同一協調、小對比」的規
則配色。以相同或相近色相加、以明度和純度的變化體現區別的弱對比配色系列,具有同一協調、柔和素雅的效果,但缺少動感,易顯得單
調清淡。中對比配色系列和強對比色系列的共同點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光鮮醒目、高興強烈熱鬧的視覺效果,但也不易同一協調,輕易引起視覺疲
勞。色彩高明度格調的作品會形成優雅明亮的氛圍,具輕松溫順明快的效果;中明度格調的作品中,中明度、高純度的配色豐滿有力,中明
度、中純度的配色則顯得蘊藉庄嚴;低明度格調的作品具有沉靜庄嚴、嚴厲憂郁、文弱內向等效果。色彩純度越高,顏色越鮮艷華麗,效果
越活躍強烈熱鬧;純度越低,色彩越昏暗迷朦,效果越樸素沉靜,甚至有軟弱內向的感覺。
一般而言,高明度和純度的色彩體現暖、輕、動、近、大、高興、華麗等情感效應;反之,則體現出冷、重、靜、遠、小、沉靜、質朴等情
感效應。在形象設計中,要充分利用色彩的情感效應來調節改善視覺效果和展現人物個性;利用膨脹收縮、遠近大小等錯覺來調整體型、
臉型的輪廊以掩飾人物形象的缺陷,凸起其柔美之處。
色彩原理-色彩溫度
色彩溫度 相差3攝氏度
我們常說,藍色帶來涼爽感覺,而紅色等帶來溫馨浪漫感覺。有業內人士表示,當置身於不同色彩的環境時,如看到紅色或看到藍色時,
感覺的溫度會有3攝氏度的差別。
了解不同色彩所產生的不同的心理效果,對於我們根據季節不同做不同的布置會有很好的匡助。
例如:室內布置中包含良多顏色,用一種單純色彩可能使室內空間看起來更大一些;占很大面積的牆壁或窗簾,採用大塊圖案會使屋內
看起來更狹窄——
這些顏色布置的小秘訣,可以讓我們在布置居室時更得心應手。以下是一些基本顏色對人產生的心理效果,您在布置居室時可參考使用。
紅色:紅色屬於熱情而又精力旺盛的人。但紅色使用過多,會感覺疲憊。
粉紅色:使皮膚看起來更愜意、更錦綉。但使用太多或使用不當的話,會給人輕浮的感覺。
黃色:這種顏色可以在人心情不好時,讓人燃起但願與勇氣。由於它是膨脹色,所以在大面積使用時,宜使用比較柔和的中間色。
綠色:可以使心情和身體兩方面感覺平和,是使人放鬆下來的顏色。綠色用於大面積時要盡量選擇明亮的色調。
藍色:可以使人心情平靜,是最適適用來作睡房的顏色。
茶色:使人聯想到大天然的土壤、木頭等,給人以安心感覺。假如家中大量使用木質傢具時,搭配的地板選用深茶色等較深光彩為好
白色:沒有壓迫感的白色,用於牆壁或天花板令人感覺寬敞。但是假如連地板也用白色的話,會使人情緒不不亂,不禁想要逃避。
玄色、灰色:配一點天然材質或明亮的色調,黑、灰色將施展厚重暗色的魅力,是很有特色的布置
G. 油畫顏料調色方法
其實哪種色調出來都很漂亮,下面有些混合,你參考下:
檸檬黃+群青=很好看的果綠色彩調配:色彩由3原色組成:紅、藍、黃(不包括白色)這3色可以組成千變萬化的顏色 紅+藍=紫 紅+黃=橙 黃+藍=綠上面的顏色各個成分改變點就出現:草綠、翠綠、中綠、朱紅、大紅等顏色黃種人膚色: 用紅色(少許)加大量白色,再加一點金黃(紅色的四分之一),用一些水均勻攪拌。白種:白色,畫好後再塗點粉色在臉頰(要均勻細致)黑種:畫時最好不要全畫成黑色,最好是黑褐色。說明:顏料中任何一種顏色加入白色都會使之變為粉色變淡顏色。 顏料與顏料之間可以任意調配使用,若要稀釋時只要加少許清水即可。顏料調色表熟 褐 色 = 檸檬黃 + 純黑色 + 玫瑰紅粉玫瑰紅 = 純白色 + 玫瑰紅朱 紅 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深 紅 色 = 玫瑰紅 + 純黑色紫 紅 色 = 純紫色 + 玫瑰紅赭 石 紅 = 玫瑰紅 + 檸檬黃 + 純黑色粉 藍 色 = 純白色 + 天藍色海 洋 綠 = 草綠色 + 天藍色灰 藍 色 = 天藍色 + 純黑色淺 灰 藍 = 天藍色 + 純黑色 + 純紫色粉 綠 色 = 純白色 + 草綠色黃 綠 色 = 檸檬黃 + 草綠色墨 綠 色 = 草綠色 + 純黑色粉 紫 色 = 純白色 + 純紫色啡 色 = 玫瑰紅 + 純黑色粉檸檬黃 = 檸檬黃 + 純白色藤 黃 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桔 黃 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土 黃 色 = 檸檬黃 + 純黑色 + 玫瑰紅玫紅色 + 黃色 = 大紅 ( 朱紅、桔黃、藤黃 )朱紅色 + 黑色少量 = 啡色天藍色 + 黃色 = 草綠、嫩綠天藍色 + 黑色 + 紫 = 淺藍紫草綠色 + 少量黑色 = 墨綠天藍色 + 黑色 = 灰藍天藍色 + 草綠色 = 海洋綠(藍綠)白色 + 紅色 + 黑色少量 = 禇石紅天藍色 + 黑色(少量) = 墨藍白色 + 黃色 + 黑色 = 赭石玫紅色 + 黑色(少量) =深紅(暗紅)紅色 + 黃 + 白 = 人物的皮膚顏色玫紅色 + 白色 = 粉玫紅藍色 + 白色 = 粉藍黃色 + 白色 = 米黃
H. 畫油畫訣竅和調色要點
畫畫,畫的是畫者對世界的認識與感受,不要執著於技巧!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制技法的復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油畫主要技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干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③ 不透明一次著色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的美——繪畫性。 1:准備好所需要的材料!如(顏料油畫筆松節油油畫專用油油畫調色板廢舊報紙油畫刀) 2:油畫框用定做的比較好,一般是木頭框!綳上油畫布(麻布)!(根據自己想畫的大小可以任意做).然後刷三次乳白膠!一定要刷到位!待干後就可以畫了!這些東西在美術用品店有售!大學附近也有售! 一個框子加布如果是半開那樣大的話售價在20元左右!具體還有什麼疑問可以留言在你的問題下面!然後給你解決!有專門的入門書籍,從畫布,顏色的設配開始。你已經學過水粉,應該已以有過素描的基礎,相信應該會很快掌握的。 還有,刷一層白乳膠就行(厚薄自己掌握,效果會不一樣),只要不漏油,我平常練習就經常這樣畫,效果還很不錯。但這樣的畫不利於保存,也不便於展覽,你可以嘗試畫在木板上,同樣刷上膠,畫起來感覺會很好,也便於保存。 油畫和水粉在畫法上相近 如果你有水粉基礎 應該很快就能上手的,只是油畫當然不象水粉乾的這么快 所以在覆蓋的時候要採用點小技巧:可以幹了以後畫(不是要全乾,只要不影響顏色覆蓋即可了) 也就是一層一層畫,先打底,打底時用快乾油,然後快乾油的用量要層層遞減,如果在堆顏色的時候發現需要修改 則要用刮刀颳去.我個人覺得水粉能畫到什麼程度 油畫就能畫到什麼程度了~!那再介紹一下油畫需要用的工具:油畫顏料(馬利,溫沙牛頓比較好 別買美邦的) 油畫筆(圓頭豬鬃為主,扇形筆,刻畫細部用的小尖筆),畫框,調色油,快乾油,刮刀,調色板,塑型膏(一般剛買來的木製調色板都會吸油,所以最好用塑型膏在表面塗一層),報紙撕成小塊擦筆用(油畫筆臟了不象畫水粉水裡一甩就干凈了 它只能用報紙擦),松節油(既可以調色用又可以洗筆,這里的洗筆是指你每天畫完後一段時間內不畫時才用的辦法哦,不洗干凈畫筆的話下次在用時筆就幹了 而且很難洗干凈幾乎就廢了) 差不多這些就可以滿足你的油畫願望了~~ 最後提醒你,油畫是需要很扎實的功底的,這需要長時間刻苦的練習,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了的,藝術一途沒有捷徑,只有多練多看多想多請教 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期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潑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盡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梵谷、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油畫 油畫是西洋繪畫中的主要的一個畫種。用快乾油質調和顏料,繪制在經過處理的畫布、板、厚紙或牆面上的繪畫藝術。早期油畫采有「坦潑拉」(Temere)畫法,即用雞蛋黃或蛋清作為調料溶合礦物顏料作畫,再作薄而透明油色罩在畫上。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 愛克兄弟改用亞麻仁油和核桃油等快乾油作為調和劑,使顏色易於調和,被廣泛地運用。特點為運筆自如,並可層層敷設,提高色彩亮度,能較充分地表現物體的真實感和豐富的色彩效果。從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流傳全歐洲。凡? 愛克兄弟因此被稱作歐洲油畫的創造人。20世紀初我國出現研習油畫者漸多,其中李叔同(1880―1952)最早研習油畫並把這種技法介紹到中國來。這確實是所有漫畫人都在提出的問題:畫漫畫是個苦差事,前途看起來又不那麼光明,我們怎麼辦? 在這環境下,我不會走純漫畫的路線,而傾向在藝術家和漫畫家中間摸索一個比較適合的方向,那就可以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因為純粹只畫漫畫,出路太少了,不要說家人,連自己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創作是一種行動,自己給自己要求,有時可以少睡兩小時而多畫兩頁漫畫,時間都由自己安排,而不是堅持每晚要睡八小時然後說時間不夠。可是暫時很少見有人這樣努力不懈,不惜一切地畫畫,而是將時間放在別的事情上。慢慢沉澱不用急……因為小朋友不會留意權力和金錢的重要性,所以做藝術的人最好像一個小朋友那樣不理會金錢和權力,也不牽涉進入這些事務,才能做出好作品。這點是可以從以前的藝術家身上得到證明的,我們都要盡量去平衡所有方面的東西吧!
I. 油畫怎樣調出粉色
調出油畫的粉色,大紅色顏料和白色顏料是必不可少的。用適量的大紅色顏料和白色顏料混合均勻之後就能夠得到粉色了,如果覺得調出來的粉色太淺,顏色太單調,那就不妨往調好的顏料里加入一些檸檬黃或者紫色的顏料即可。
首先取出適量的紅色顏料在調色板上,再往上面一點點的加入白色顏料,每加一點白色顏料就要迅速的用畫刀將油畫顏料混合均勻,根據自己想要的粉色的深淺,逐次往裡加入少量白色顏料並攪拌均勻,直至得到自己想要的顏色。
如果調好粉色之後覺得顏色太過單調,我們還可以往裡加入一點點的檸檬黃或者鈷藍,用畫刀混合均勻。
加入檸檬黃調好的粉色帶有一些暖色調的感覺。反之,加入鈷藍混合調好的粉色,會帶有一些冷色調的感覺。此外還可以採用玫瑰紅的油畫顏料加上聲色的油畫顏料以及一點白色油畫顏料混合均勻,也能夠調制出成色很棒的粉色。
(9)油畫顏色怎樣混合擴展閱讀
可塑流平
可塑性概念
是於色粉加以適度的調色油形成膏狀後所產生的,隨著筆和刀等工具的運用,顏料在乾燥後保留繪畫時形成的筆觸和肌理的性能,形成不同的肌理變化.通俗地說是指顏料能否在畫布上「立」得起來.
可塑性作用
1.顏料得可塑性是體現油畫材料與其它畫種區別的主要技法特性之一。
2.厚塗技法中油畫顏料的可塑性顯得格外重要。
3.顏料的可塑性與色料本身性質有關,也與顏料中的添加成分有關。
4.有些專門的堆塑媒介劑,既不減弱顏料的色彩飽和度,又可增強油畫顏料的厚度與可塑性。
5.畫家常利用油畫顏料這種特性來增加油畫的肌理感和厚重感,強化油畫的表現力。
6.油畫顏料的可塑性甚至還包括它的可被稀釋性,它往往可被稀釋到透明的程度。
這種稀釋包括對透明顏料的稀釋,也包括對不透明顏料的稀釋,而形成半透明色,這種透明與半透明色常常被用於傳統技法的透明畫法中。
透明特性
油畫顏料的這種透明特性同樣也增加了油畫的表現力,造成了油畫的柔潤感和融合感。
流平性概念
指顏料畫到繪畫表面後在張力作用下自然趨向於平整的性能。在繪制油畫表面平整的肌理時,需要顏料具有較好的流平性以減弱油畫表面筆觸。
流平性作用
1.通常用於罩染的透明顏料也應具有較好的流平性能。
2..在顏料中適當加入表面活性物質可增加顏料的流平性,繪畫時使用透明調色膏等特定的媒介劑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
調合禁忌
構成
是由各種天然或合成材料,有機或無機的化學成分構成的。
油畫顏料混合的後果
如同同時服用多種葯物時會意外地產生某些不良的副作用一樣,各種成分的也會引起一些的不好的反應,其中有些顏料互相混合後會形成色彩的褪色或變暗。雖然因顏料成分禁忌引起的變化在短時間內未必很明顯,但是日久後會帶來不愉快的結果,甚至會產生毀滅性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