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連翹烘乾和曬干顏色一樣嗎
不完全一樣,烘乾一顏色較青色一點。曬乾的受紫外線影響顏色變淡。
Ⅱ 青黃連翹的區別
而諸多考證的結果,指向性已經很明顯——古代的連翹正品應是藤黃科金絲桃屬多種植物。早期是用該屬草本植物的帶花果的地上全草,唐代開始就可能用該屬木本植物的果實。宋代開始已有木犀科連翹屬和丁香屬植物的果實混用,但宋代草本植物仍是商品主流。以後木犀科連翹才逐步取代了金絲桃屬植物而成了連翹的主流商品。
可以說,古書以及古醫案中所言連翹,唐代以前, 應該是「湖南連翹」品種,而不是如今所用之連翹,但宋以後,所用連翹逐漸統一。
科普的差不多了,回到主題中來,如今木犀科植物連翹因採收時節不同,分為青翹和老翹,在第五版《中葯學》中連翹的講解後有這樣一句話——以青翹為佳,生用。
但是,市場上(價格而論)以及一些傳統醫家則認為老翹更優,且經常在處方中註明「老翹」二字,弄得大家不知如何選取。
宋代連翹統一以後,文獻中開始有了青翹老翹的區別。
明《本草原始》中記載:「連翹去蒂瓤任用。噙口者佳,開瓣者不堪用。」明《炮炙大法》中記載:「連翹黑而閉口者良。去蒂、根,研。」清《本草述鉤元》中記載「(連翹)黑而閉口者良,去蒂根,研。」
所謂噙口、閉口連翹當指青翹。一般認為青翹初熟色青,清熱解毒之力較強;老翹質輕透散,長於透熱達表、疏散風熱。
Ⅲ 有誰知道連翹的炮製方法
連翹炮製【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連翹 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1的乾燥果實。【炮製方法】一、凈制 揀去雜質,去梗,搓開,簸篩去心即得(《葯典63》)。二、炮炙1.硃砂制 取凈連翹用水噴濕,置容器內攪拌均勻,將硃砂粒撒勻稍拌,取出晾乾,入庫即得。每連翹100kg,用硃砂粉2kg(《北京》)。2.制炭 取連翹炒至7-8成黑色(《集成》)。【現代研究】1.對連翹是否去心,筆者作了成分預試、薄層層析、黃酮甙含量、毒性比較。實驗結果表明,連翹殼與連翹心的區別不大。認為連翹無需去心(楊勇在等:葯檢工作通訊,(1):1,1979)。2.認為連翹的葯效與其芳烈氣味有密切關系,氣味的大小與果實的老嫩有關,因老翹氣淡,不含揮發油,而青翹氣濃,含有揮發油,青殼帶心或青殼心則氣味更濃烈,其所含揮發油比前二者為多,而油的情況是一致的,因此認為:(1)以採用青殼、少用或不用老殼為佳。(2)用青殼時以整個果實入葯,不須去心,這樣可以保證連翹的療效(天津中葯研究所:天津中葯,(1):32,1975)。
Ⅳ 連翹黃柏金銀花蒲公英蜈蚣自己怎麼配方
連翹黃渤金銀花蒲公英蜈蚣自己的配製方法顏面
金銀花屬多年生半常綠纏繞及匍匐莖的灌木。小枝細長,中空,藤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葉子對生,枝葉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開花,苞片葉狀,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對生於葉腋,花色初為白色,漸變為黃色,黃白相映,球形漿果,熟時黑色。
金銀花幼枝潔紅褐色,密被黃褐色、開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無毛。葉紙質,卵形至矩圓狀卵形,有時卵狀披針形,稀圓卵形或倒卵形,極少有1至數個鈍缺,長3~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少有鈍、圓或微凹缺,基部圓或近心形,有糙緣毛,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小枝上部葉通常兩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葉常平滑無毛而下面多少帶青灰色;葉柄長4~8毫米,密被短柔毛。
總花梗通常單生於小枝上部葉腋,與葉柄等長或稍較短,下方者則長達2~4厘米,密被短柔後,並夾雜腺毛;苞片大,葉狀,卵形至橢圓形,長達2~3厘米,兩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時近無毛;小苞片頂端圓形或截形,長約1毫米,為萼筒的1/2~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長約2毫米,無毛,萼齒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頂端尖而有長毛,外面和邊緣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時基部向陽面呈微紅,後變黃色,長 (2~) 3~4.5 (~6)厘米,唇形,筒稍長於唇瓣,很少近等長,外被多少倒生的開展或半開展糙毛和長腺毛,上唇裂片頂端鈍形,下唇帶狀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
花蕾呈棒狀,上粗下細。外面黃白色或淡綠色,密生短柔毛。花萼細小,黃綠色,先端5裂,裂片邊緣有毛。開放花朵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以花蕾未開放、色黃白或綠白、無枝葉雜質者為佳。[2]
果實圓形,直徑6~7毫米,熟時藍黑色,有光澤;種子卵圓形或橢圓形,褐色,長約3毫米,中部有1凸起的脊,兩側有淺的橫溝紋。花期4~6月(秋季亦常開花),果熟期10~11月。[2]
生長習性
金銀花適應性很強,喜陽、耐陰,耐寒性強,也耐乾旱和水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濕潤、肥沃的深厚沙質壤上生長最佳,每年春夏兩次發梢。根系繁密發達,萌櫱性強,莖蔓著地即能生根。喜陽光和溫和、濕潤的環境,生活力強,適應性廣,耐寒,耐旱,在蔭蔽處,生長不良。生於山坡灌叢或疏林中、亂石堆、山足路旁及村莊籬笆邊,海拔最高達1500米。[3][2]
分布范圍
中國各省均有分布。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在北美洲逸生成為難除的雜草。金銀花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山東、陝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
其中,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為金銀花的主產區,種植面積最大,野生品種居多,歷史悠久,約有50萬畝。金銀花多野生於較濕潤的地帶,如溪河兩岸、濕潤山坡灌叢、疏林中。[2]
其次,封丘金銀花有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梁代著名醫學家陶弘景所著《名醫別錄》中有明確記載。1984年封丘縣金銀花栽培面積已達10028畝,當年最高金銀花收購量為25萬余公斤,被國家確定為金銀花生產基地。封丘金銀花的品種優良,花蕾粗長肥厚,色艷質佳,香氣撲鼻,葯用效力高。
Ⅳ 水煮連翹
連翹分青翹和黃翹二種規格,黃翹又稱老翹,系連翹完全成熟,綠果變黃之後採摘曬干,篩去種仁雜質的成品,商品顏色發黃鮮亮,質佳體堅,有效成分高,採摘收獲期在每年的10月初至10月底。歷史上的黃翹則是等鮮果在樹上完全成熟種仁脫落後再採摘。本品顏色稍暗,黃而不亮,質量不如前者,收獲期從11月初至12月底。有時黃翹的採摘一直可持續到次年春天連翹開花之前,但此類黃翹質量較差,由於經雪雨浸泡,顏色暗多發黑,有效成分低,個別不法商販往往用硫磺熏蒸「打黃」上市。但其體輕、質脆、易破碎、味淡氣短,望經營者注意。青翹每年8月中旬產新,10月初結束,產新期50天左右,青翹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為生曬和水洗兩種。生曬青翹是將採摘的連翹青綠果實直接曬干而成,由於連翹鮮果表皮有一層臘樣物質,直接曬干較為困難,為了縮短涼曬的時間,葯農在加工時均採用白天曬,晚上堆成堆,用塑料薄膜籠口壓實捂住,讓其發熱,經發熱後的連翹朔果表皮的臘樣物質即被融化,比較容易曬干,但由於堆的厚薄不均,熱度不均,所以往往需要多次曬多次捂才能曬干,而這種加工方法難免使其中一些青翹曬干後表皮顏色不正常,殼內種仁發霉,質量較差,所以生曬青翹價格一般比水煮青翹價格低0.5元(千克價下同)左右,此品多被工廠用作加工口服液用。水煮青翹是將採摘的連翹青綠色鮮果用沸水煮透後曬干或是放在蒸籠上蒸透後曬乾的青翹。商品外皮青黑或深褐色。殼內種仁黃亮或黃紅。有效成分高,發霉的極少,此品多被工廠用作加工注射液的原料,價格比生曬品略高。青翹的產新期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每年的天氣變化和市場行情的高低而略有變化,近幾年一直提前,搶青年年發生。
Ⅵ 採收的連翹果怎樣進行加工
每年8月下旬~9月上旬採摘尚未成熟的青果,用沸水稍煮片刻或放蒸籠內蒸半小時,取出曬干即為「青翹」;9月下旬~10月上旬採摘成熟、顏色變黃、果殼開裂的果實,曬干,篩出種子,揀去枝梗雜物,稱「老翹」也叫「黃翹」。「青翹」和「黃翹」都可作葯材出售。在曬的過程中,防止雨淋,堆不宜過大,以免發熱變質。
以身干,無灰渣、雜質、霉變為合格。青翹以色較綠不開裂為佳;黃翹以色較黃,瓣大,殼厚,具光澤,口裂開為佳。一般都不分級,均為統貨,黃翹為主要葯材。
Ⅶ 連翹花怎麼收集和晾曬,怎麼食用
沒有人收集和晾曬連翹花,也沒法食用。
連翹用的是果,不是花。
連翹採收加工:
1.採收
連翹定植3至4年開花結果。一般霜降後,果實由青變為土黃色時,果實即將開裂時採收。
2.加工
將採回的果實曬干,除去雜質,再曬至全乾即成商品。中葯將連翹分為青翹、黃翹、連翹芯3種。
(1)青翹:於8至9月上旬前採收未成熟的青色果實,用沸水煮片刻或用蒸籠蒸半小時後,取出曬干或烘乾即成。
(2)黃翹:於10月上旬採摘熟透的黃色果實,曬干或烘乾即成。
(3)連翹芯:將果殼內種子篩出,曬干即為連翹芯。
3.貯藏
連翹用麻袋包裝,每件25公斤左右。貯於倉庫乾燥處,溫度30度以下,相對濕度在70%至75%之間。
連翹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連翹屬於野生植物油料,連翹籽含油率達25%至33%,籽實油含膠質,揮發性能好,是絕緣油漆工業和化妝品的良好原料,具有很好的開發潛力,油可供製造肥皂及化妝品,又可製造絕緣漆及潤滑油等,還富含易被人體吸收、消化的油酸和亞油酸,油味芳香,精煉後是良好的食用油。
連翹提取物可作為天然防腐劑用於食品保鮮,尤其適用於含水分較多的鮮魚製品的保鮮。連翹提取物能有效抑制環境中常見腐敗菌的繁殖,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是一種較有希望的成本低而安全的新型食品防腐劑口。
水土保持作用
連翹根系發達,其主根、側根、須根可在土層中密集成網狀,吸收和保水能力強;側根粗而長,須根多而密,可牽拉和固著土壤,防止土塊滑移。
連翹萌發力強,樹冠蓋度增加較快,能有效防止雨滴擊濺地面,減少侵蝕,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是國家推薦的退耕還林優良生態樹種和黃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最佳經濟作物。
觀賞價值
連翹樹姿優美、生長旺盛。早春先葉開花,且花期長、花量多,盛開時滿枝金黃,芬芳四溢,令人賞心悅目,是早春優良觀花灌木,可以做成花籬、花叢、花壇等,在綠化美化城市方面應用廣泛,是觀光農業和現代園林難得的優良樹種。
葯用價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溫熱,斑疹,癰瘍腫毒,瘰癧,小便淋閉。
Ⅷ 連翹葉茶的製作方法
1、直接煮沸
它是一種中葯材,能夠產生作用的部位是它的果實,它屬於木犀科,在我國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可以用20克的此種植物與3克的綠茶混合,用二百五十毫升的水把它給煮沸,大約煮五分鍾,就可以飲用了,可以一直喝到它味道全都出來了為止,還可以用200毫升的熱水直接泡著喝。它可以解除毒氣,保護肝臟。
2、做成茶葉
把它做成茶葉的方法不是很難,就是把它的幼芽選取出來,然後用無垢的水把它洗干凈,放在籠子上蒸五到十分鍾,不要太熟,不要把葉給蒸爛了。還可以把它給晾曬或者烘烤,也是可以做成茶葉的,再把它放在細糠之中,把粉末給去掉,然後進行提花,就成為成品了。它可以止渴,泄火,提神。
Ⅸ 連翹黑豆湯需要怎麼做
連翹和黑豆是可以一起煮的。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散結的作用。內黑豆可以補腎滋容陰,二者一起煮,可以養顏去痘痘。
將連翹、黑豆、紅棗,預先洗凈、泡漲。
黑豆皮為黑色,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劑來源,能清除體內自由基,尤其是在胃的酸性環境下,抗氧化效果好,養顏美容,增加腸胃蠕動。
黑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VE也是一種抗氧化劑,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皮膚皺紋,保持青春健美。黑豆中粗纖維含量高達4%,常食黑豆可提供食物中的粗纖維,促進消化,防止便秘發生。
Ⅹ 詢問中葯的炮製等問題。
1中葯的炮製有很多內容,大概說一二,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葯炮製的理論,歷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說,如酒制提升,姜制溫散,入鹽走腎,用醋止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潤燥益元。麩炒資其谷氣,蒸熟取其味厚,炒黑人血,煅淬使其脹脆、純凈,黑豆湯、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等等。
這些理論多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些是有科學根據的,如姜制溫散(姜中的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蜜制潤燥益元,(蜂蜜有滑腸及增強營養的作用),煅淬使其脹脆、純凈(葯材經高溫處理,有機成分破壞並逸去,故葯材鬆脆,且保留了較純凈的無機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後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如何用中醫臨床用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方法,闡明各種炮製原理,是工藝革新和制定炮製規范的依據。因此探討中葯炮製理論,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開展,現就有關資料,闡述如下:
-改變葯物的性能,緩和或提高防物的療效
-降低或消除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便於制劑、煎服和貯藏
-清除雜質和非葯用部分
2明代繆希雍、庄斂之的《炮製大法》(1622年),曾將古代炮炙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即1炮、2烘烤、3火上燒、4炙、5煨、6炒、7煅、8煉(長時間的火燒)、9制、10度(量葯之長短)、11飛(水飛)、12伏(潤葯或火制後貯存相當長時間稱伏山)、13鎊(削、刮、刨)、14擊碎、15煞(曬)、16曝(強烈日光下曙曬)、17露(將葯物日曬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長期以來,在中葯加工業中有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歷史變遷,其實際涵義尚難闡明,僅供參考。 修制 修制是最簡單的一種炮製方法,也可以說是多種葯物進行炮製的准備階段,主要通過修治,以除去雜質,並將大塊段變為小塊小段,便於再加工。炮製。 修制的方法包括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扎、榨等項目。 1、揀:用於揀去不入葯的部分和雜質,一般是除凈核粒、果柄,枝梗、皮殼、蟲蛀、霉粒、走油種仁(油粒)、泥塊、沙石等,如棗仁、柏子仁揀凈核殼,連翹揀去果柄,杏仁揀凈油粒,佩竺、荊芥揀去須根和雜草,乳香、沒葯揀去木屑、五靈脂揀去泥沙。 2、摘:將根莖、花葉等類葯物的殘莖、葉柄摘除,使葯純凈,夏枯草摘梗柄,川連摘除絨根及時葉柄等。 3、揉:對某些葯物須揉碎後,再通過篩、簸除去莖梗雜質,如桑葉、臭梧桐葉等;某些質地松軟而呈條狀的葯物,須揉搓成團,便於調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塊木板,將葯物置於中間來回唐擦,達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萊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墊高磨芯,把葯物磨去外皮、殼、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蒼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葯物表面的灰塵或茸毛,如枇杷葉、石葦須刷去葉背的絨毛;瓦楞子、牡蠣刷去沙土。 7、刮:用鐵刀、竹刀或瓷片颳去葯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朴、黃柏等;颳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鎊、刨:用鎊刀或木刨,將葯物鎊刨成薄片,便於入葯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蘇木片等。 9、剝:將葯物敲擊後,取殼去種仁,或取仁去殼,如蔻仁、蔻殼、草果仁、砂仁殼、使君子仁、石蓮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廣泛應用於根莖、藤木、皮殼、葉、草類葯材,將原葯或潤軟後的葯材,按不同的葯物用刀或切片機切成片或小塊。一般分橫切的園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順片,橫或直切成絲、方塊等,切片的厚薄長短,簡介如下: (1)根、根莖和藤類:質地比較硬的切薄一些,約1.5mm左右,如獨活、川芎等;質地比較疏鬆的切厚一些,約3mm左右,如肉蓯蓉、鎖陽等,形狀細長的可切成小段,約長1―1.5cm,如茅根、蘆根,夜交藤等。 (2)皮類:質地堅硬而厚可切成絲絲,寬約6mm,如厚朴、黃柏;質地較疏鬆而薄的可切成寬絲,寬約1―1.5cm,如杜仲;質地鬆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遠志等。 (3)葉類:質地厚而韌者,不易碎者,切成寬約o.3-1.5cm的絲,如枇杷葉、石葦等。 (4)全草類:莖較細一般可切成長1.5cm的段,如麻黃、薄荷等,較粗的一般可切成長O.6-lcm的段,如藿香,佩蘭等。 (5)花、果實和種子類:較大的或難以乾燥的果實可切成片,約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絲,寬約o.5-lcm,如瓜蔞;花和較小的果實,種子一般不切。 由於葯物軟硬不一,大小不一,除了少數葯材可以干貨直接切制外,一般都須通過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噴灑淋水等法,使其濕潤回軟後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經烘煨、蒸軟後才能切制的。 潤葯的辦法可歸納為:水浸法,如檳榔等;水洗法,如威靈仙等;沉水法,如桂枝等;噴水法,如枳殼、薄荷等;淋水法,如荊芥、藿香等。潤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雞血藤、肉蓯蓉、黃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獨活、當歸等。 總之,切片既利於葯材的乾燥和制劑時的粉碎,又便於配方時的稱量和煎葯時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搗:是將葯物打碎或打爛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內搗,量少者置沖筒內沖擊搗碎,如生薑搗汁、鮮生地搗汁、砂仁搗碎等。 12、敲:用鐵錘或木錘將堅硬的葯物敲擊成小塊或碎粒.如磁石、牡蠣、石決明,海蛤殼等。杏仁、桃仁、蔞仁以手工或機械敲壓扁,麥冬可敲後去心。 13、碾:將葯材置碾槽(鐵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籮、篩:都是用來除凈葯物中的非葯用部分和雜質,去掉葉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梗可用篩法,除凈灰屑可用籮法,一般都是同時採用的凈雜方法。 15、劈,鋸:將粗、大長枝,難以切片的葯物,先行劈小或鋸短,如松節、茯神木、雞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軋、榨法:軋法現將葯物軋成二片,或軋曲在一起,如川楝子、枳殼,現已改機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葯物中之油質,以減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生薑搗爛後榨取薑汁,煎膏滋葯時榨取葯汁。 水制 將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稱水製法,其目的是使葯物達到潔凈(除去雜質、異物、非葯用的鹽分、泥沙、穢惡氣味等),使植物類葯物變軟,便於切片;使礦物類葯物質地純凈,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水製法包括洗,淘、浸、潤、漬、腌、提、水飛等項目。 1、淘洗:用水洗漂去葯物表面的泥土、雜質。淘法適用於種子、果實,比較細小的塊根、根莖類葯材,操作時葯在水中攪拌,除去浮起雜質,反復淘洗至水清葯凈為度,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適用於較大的根和根莖,洗去泥沙為主,洗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葯效,如羌活、防風要動作快,水中洗滌時間短、又稱「搶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種子,水洗粘結成團,不宜水洗,如車前子、葶藶於;對貝殼及某些動物葯材,如牡蠣、石決明、刺蝟皮等臟垢較多,洗的時間要長一些。 2、淋潤:葯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復淋灑,並乘濕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葯材軟化,便於加工切制,如薄荷、佩蘭等。 3、浸泡:浸是將葯材用於或酒,醋短時間浸漬,以溶液為葯材吸盡為度,能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如威靈仙、常山。 泡是將葯物較長的伺浸在水中,它能減除葯材的毒性物質,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動物葯材附著的不潔物,如龜版、鱉甲、驢皮,虎骨等。浸泡的時間長短、應隨地區、氣候、季節不同而異,校情況須定期換水和不斷攪拌,防止葯材發霉、腐爛,變質;氣溫較高的季節浸泡時間宜短、氣溫較低的季節浸泡時間可稍長,一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撈去,悶潤至全部軟透,動物之甲骨需將其附著物泡至腐敗,能與骨甲分離為度。 4、水漂:將葯物浸於清水中,反復清洗,利用水來溶解、清除某些葯材的毒性,鹽分及腥臭味等,便於服用和增強療較。 水漂必須注意季節、時間以及水的多少和換水次數等,最好的季節是春秋兩季,此時溫度適宜,夏季氣溫高,易腐爛,冬季低溫,易凍結,都可能致使葯材變質影響葯效。漂的時間,天涼稍長,天暖較短,並宜按不同的葯物和葯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莖類,漂葯時間可長些,海藻、昆布等無毒物,漂洗時間可短些。 5、漬: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潤近似,適用於根莖類葯材,浸潤一般用清水,潰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黃、黃連用酒漬。 6、腌:腌法是用食鹽或生薑、明礬等浸漬葯材,能達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鮮附子以鹽鹵水腌制,鮮半夏以鮮生薑、白礬腌制。 7、提:提煉,主要使結晶體鹽類葯物通過水溶、沉澱濾去雜質,重結晶使葯物純凈,如朴硝得煉成芒硝。 8、水飛:系借葯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製取微細粉末的一種方法。一般常用於礦物類葯材,操作時把已經粉碎的葯物加水共研,研至乳缽底部無響聲時,再加較多的清水攪拌,這樣葯材自然細浮粗沉,傾倒出上部的混懸液,然後再將剩下的粗末繼續加水研磨,如此反復操作,至全部葯材都變成混懸液為止。將混懸液合並靜置沉澱,傾出清水,將沉澱物曬干研細備用。 水飛能防止葯材研磨粉末時飛揚損耗,能將原葯中可溶於水的鹽類分離,能使葯物特別細膩,內服時易於吸收,不致損傷腸胃,外用時可減少刺激,更可提高療效,故不溶性的礦物、貝殼類葯材,如硃砂、雄黃、爐甘石、珍珠層粉、珍珠等,用作軟喉、點眼、制丸劑的掛衣,均可採用水飛法制備。 火制 凡將葯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統稱為火製法,本法使用廣泛,其目的除把質地堅硬的葯物,使之脆、酥便於制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葯物容易發揮葯效,防止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數葯物有毒或葯性猛烈者,火制後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製法的適用范圍雖廣,然某些芳香性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用,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損失葯效,礦物中的雄黃、硃砂不能火制,見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根據葯物的性質,以及臨床的需要,使葯物乾燥、酥鬆、焦黃或炭化,主要採用炒(炙)煨、炮、煅、煉、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經過修制或加工切制的乾燥葯材,置於鍋內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一定程度稱為炒,是常用的一種火製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類: (1)清炒:根據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 ①炒黃將葯材置於鍋內,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部基本無變化,並能嗅到葯材所散發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黃是使葯材膨脹,易於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葯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於葯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 ②炒焦:將葯材置於鍋內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部淡黃並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類葯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③炒炭:將葯材置於鍋中以武火加熱,炒至表面枯黑,內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後全部炭化而失去葯性,出鍋後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 (2)輔料炒:根據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加液體輔料(蜜、酒、酷等)炒稱炙。 ①麩炒:利用麥麩加熱時發生的煙以薰黃葯材的方法稱為麩炒。麩炒葯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並能減少葯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將鍋加熱,將干麩皮適量散布於鍋內,麩皮遇熱即發煙,待起濃煙時,放入葯材,不斷炒拌,以將葯材薰黃為度,炒好立即出鍋,傾入鐵篩中,篩除炒焦的麩皮及灰末,晾涼即可,如出鍋色澤淺者,可將出鍋之葯材和麩皮一起燜一些時間,如要求色淺些,過篩除去麩皮即可。 所用麥麩之量,一般十公斤葯材用麩皮一公斤,以將葯材薰黃為度,如麩炒白術、枳殼、僵蠶、椿白皮等。 ②土炒:用灶心土與葯材同炒,使葯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因灶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葯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操作方法:先將灶心土研成細婁,置於鍋內拌炒,等土熱並驅除一些揮發物後,再將欲炒之葯材倒入,炒拌至焦黃色,並可嗅到葯材的焦香味時,出鍋,篩去灶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灶心土之量,無嚴格規定,與葯材炒拌後,使能均勻地掛上一層即可。如土炒白術、山葯、白芍等。 ③米炒:將葯材同大米同炒,藉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葯材薰黃,這樣能使葯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並能降低葯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葯材同置鍋中,文火炒至米呈深黃色,葯物亦薰至黃色,出鍋,篩去米,放涼即得,如米炒黨參、山葯,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棄去,並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 ④蜜炙(炒):用蜜炒葯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補中潤肺,緩急寧嗽、解毒矯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葯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操作方法先將蜂蜜置鍋中用文火熬煉至沸,去雜質,即得煉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後炒,炒後加官蜜、先下蜜後下葯物,常用者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於鍋中,然後倒入葯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葯物攪勻,蜜汁吸入葯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後出鍋晾晾。煉蜜要注意適度,太老質稠不易炒拌,色澤不艷;太嫩則水分不易乾燥、葯物易粘手。 蜜炙後增加滋補、潤肺作用的葯物有炙黃氏,炙甘草、炙麻黃、炙紫菀、炙桑皮等。 一般用蜜量,多為每公斤葯物用400克左右,體輕質松之花、草類用蜜多一些,體質較硬的極莖種子類葯材,用蜜量可少一些。 ⑤酒炙(炒):葯物加酒炙炒的一種方法。酒甘辛大熱,能引葯上行、活血通絡。葯材經酒炙後可緩和寒性,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有助於生物鹼、揮發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療效,也有矯臭矯味之作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歸、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將葯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後,置熱鍋內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葯材先於鍋中炒熱,再於葯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葯材,炒至有葯材香氣,葯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後備用。 用酒量隨各葯而異,一般每公斤葯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時要掌握火候,以葯材不能聞到焦味,葯材內部不變色為宜。 ⑥醋炒:葯材與米醋同拌炒的一種方法。醋酸苦微溫,能引葯入肝,增強行氣止痛作用,能與葯物中游離生物鹼結合成可溶性鹽,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並有矯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將葯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後,置熱鍋內,文火炒至葯物微黃、葯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葯材,後噴一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每公斤葯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均用醋炙炒。 ⑦鹽炒:將食鹽或鹽水與葯材拌炒的一種方法。鹽味咸寒,能清熱涼血,入腎軟堅、防腐、矯臭矯味。 操作方法:將食鹽置鍋內文火炒熱,將葯物倒人拌炒,炒至葯物發胖呈黃色為度,如炒懷牛膝,灶杜仲等。也可以將食鹽化水,先將葯材於鍋內炒熱,噴灑鹽水,炒至乾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川斷等。每公斤葯材用鹽50克。 ⑧薑汁炒:葯物加薑汁拌炒的方法,生薑辛溫,有驅寒性、健胃止嘔、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薑搗爛,榨取其汁,與葯材拌勻燜潤使薑汁吸盡,置鍋內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薑汁炒黃連、厚朴、竹茹、半夏等,增強葯物的溫散、止嘔作用。 薑汁用量,各地略異,一般為每公斤葯材用薑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葯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葯材炙後酥脆、易於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並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葯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棄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視炸炙葯材多少而定。 ⑩鱉血拌炒:用新鮮鱉魚拌炒葯材,可增強退虛熱、止瘧的作用。操作方法:將活鱉砍頭取血,用清水、黃酒稀釋,拌入葯物內,稍潤,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晾。如鱉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將葯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於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於鍋內燙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於治療的油脂、揮發性物質,達到緩和葯性的目的。煨法可分為下列幾種: ①面裹煨:將麵粉加水和成團塊,包裹葯材,放鍋內以熱沙土燙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黃黑為度,除皮備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②紙漿煨:利用粗草紙將葯物包裹三層以上,放入水中濕透,置鍋內熱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黃為度,如煨甘遂、煨生薑。 ③隔紙煨:將葯材切成飲片,平鋪在草紙上、葯片上又鋪紙,紙上又鋪葯,這樣層層堆起,置爐火旁烘烤,使部分揮發性成分及油脂,受熱滲到草紙中,以減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⑤直接煨:將葯物直接埋於無焰之灰火中,使葯物受熱而發泡或近裂,質地鬆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諸煨法,常致葯物焦化或煨制不勻,亦不適合現在配方需要,目前改為將葯物置鍋內清炒或麩炒,同樣可達到吸去油脂及揮發性物質、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燙):將葯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黃粉一起拌炒的方法,炮與炒只是火候上之區別,實質相同,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燙後使葯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葯效。 (1)炮:葯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內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乾薑炮製後起到溫中祛寒、止血止瀉、守而不走的作用。 (2)沙燙:選取顆粒均勻潔凈之粗砂,置鍋內加熱至100℃以上,放入葯材翻炒,使葯材均勻受熱,表面逐漸鼓起,內部組織由堅硬轉為鬆脆,直至表面焦黃,倒入鐵篩中篩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熱傾入醋中,取出晾乾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馬錢子、雞內金等。 (3)蛤粉燙:蛤粉受熱傳熱較沙慢,燙葯不易焦。動物膠類常用蛤粉燙,使內外受熱均勻,質堅韌轉為鬆脆。操作方法同砂燙,如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珠),鹿膠等。此外,還有用滑石粉炒燙、蒲黃燙炒者,其燙制方法同上。 4、煅:用強火燒制葯物的方法,使葯材鬆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於煎出,葯材易於加工粉碎。煅可分為明煅、暗煅兩類: (1)明煅:將葯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煅燒。直火煅燒至葯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將葯物置坩鍋內煅,使熔化、發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後取出,如白礬煅後為枯礬,硼砂(月石)煅後為煅月石等;亦有將直火煅紅之葯材,迅速投入醋或葯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復煅淬,如煅磁石,煅自然銅.煨爐甘石等。 (2)暗煅:(燜煅或干餾):將葯材放於鍋中,上蓋一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一重物,小鍋上放數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停火後取出葯材,本法適於煅炭,如血餘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 各種煅法要按具體品種來掌握操作過程和煅的時間,如礦石類要煅到紅透為度,時間宜長;貝殼類只要煅至微紅為度,時間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葯疏鬆,煅得太過,使之灰化,則失去葯效。 5、煉:葯材放入坩鍋中,經加熱提煉,使葯物純凈或變化稱煉,其主要內容一是化學方法提煉,使幾種葯物混合一起加熱煉制,使升華或化合為另一種物質,如煉制升丹;一為凈化葯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煉制,失水及雜質而成純凈之玄明粉。 6、烘、焙、烤: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葯或半成品,經加熱,使葯物乾燥,便於保貯、粉碎制劑。烘焙烤一般在烘房進行或用爐灶之餘熱來乾燥葯材,為了不致影響葯材質量,必須掌握好溫度,一般乾燥,溫度不超過80℃,烘焙時間在半小時之內,含發揮油及芳香性生葯,溫度應控制在50℃以下。 7、燎:是用炭火將葯物的外刺、毛、須根燒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一般用燎法將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凈。 水火共制 凡將葯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製法,統稱水火共製法。本法包括蒸、煮、蟬。 1、蒸:將葯材置於蒸罐或籠中隔水加熱的方法,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便於加工切片,利於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黃等。 2、煮:將葯材置於水或葯液中加熱煮的方法,以消除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蟬:葯物在沸水中短時間處理的方法,有助於除去非葯用部分,及破壞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蟬後搓去皮尖,並破壞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葯物的炮製,並不單純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種,需用下列諸法: 1、發酵:將葯物加水加溫,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酵生上菌絲。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塊後,用草或麻袋蓋緊,待其發酵生上菌絲後取出曬干。此法在通過發酵,能增強葯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風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過發酵製造。 2、發芽:將燦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濕潤,在一定溫度下使其發芽。發芽之目的,主要在於增加葯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麥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將含油脂的葯物去殼研碎.用數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數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葯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膠後之殘角亦稱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於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處,數日後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 4、染衣:葯物的外表,拌上另―種葯粉,以加強主葯的作用。如硃砂拌茯苓、茯神、硃砂拌燈芯、青黛拌燈芯,稱朱茯苓、朱茯神、朱燈芯、黛燈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葯材,分別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麵粉調糊作粘合劑,做成方形小塊,再通過發酵法,以製成曲,如六神曲、采芸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從以上各種炮製方法說明,葯物療效的高低,不但取決於葯物本身,而且與炮製的好壞有很大關系,正如明代陳嘉謨所說:「制葯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也就是說炮製一定要適度。
3法規
《中國葯典》、《全國中葯材炮製規范》和地方中葯材炮製規范三級標準的飲片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