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鱖魚產籽的顏色是怎樣
擴展閱讀
怎樣識別對方用象棋軟體 2025-02-06 09:31:56

鱖魚產籽的顏色是怎樣

發布時間: 2022-04-28 22:05:53

⑴ 鱖魚養殖技術

鱖魚養殖技術 鱖魚,俗稱桂花魚、石花魚、季花魚、淡水石斑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鱸形目、脂科、鱖亞科,有三個屬,即長體鱖屬、少鱗鱖屬、鱖屬。其中鱖屬種類最多,有七種,分別是鱖、大眼鱖、高體鱖、斑鱖、波紋鱖、柳州鱖、暗鱖;少鱗鱖有三種:中國少鱗鱖、朝鮮少鱗鱖、日本少鱗鱖。第一章 生物學簡介一、鱖亞科魚類的地理分布世界上鱖魚有三屬11種,是東南亞特有的淡水魚類,主要分布在中國。分布於中國的鱖魚共有三屬九種。鱖亞科魚類分布的北界是黑龍江中游瑗琿附近,南界是海南省的北側的南渡江,東界是日本本洲島西側南部的福知州附近,西界為四川盆地西側金沙江下游的屏山附近。在鱖亞科魚類中,以鱖和斑鱖分布最廣。鱖類三屬11種中,我國有三屬九種,佔81.8%。分布在我國的九種鱖魚都集中分布在長江以南,淮河以北僅有兩種,由此可見,長江以南的華南區是鱖亞科魚類的分布中心,台灣無鱖類分布。二、鱖亞科魚類簡評在鱖亞科的魚類的11個品種中,只有鱖和大眼鱖,不僅分布廣,生長速度快,個體大,而且形體好、肉質好、經濟價值高,適合人工養殖。在這兩種鱖魚中,尤以鱖的生長速度較快。因為鱖的幽門盲囊多,對食物消化快,生長 也快;而大眼鱖盲囊少些,生長慢些。在天然水體中,鱖只需2-3年即可達到商品規格,而大眼鱖要3-4年。在人工條件下,他們的生長速度差異更大。1976-1977年湖北省天門市水產研究所進行了翹嘴鱖和大眼鱖的養殖試驗。在同一種飼養環境下,一年之後翹嘴鱖比大眼鱖平均超重535-625克;飼養兩年之後,翹嘴鱖比大眼鱖超重700克。1986年佛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水產研究所進行了珠江鱖和大眼鱖的養殖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鱖的生長速度比大眼鱖快4倍。從以上分析可知,鱖亞科的種類繁多,但最具經濟價值的是鱖(翹嘴鱖)。三、鱖的形狀特徵鱖魚體呈紡錘形,略側扁,背部隆起腹緣淺弧形。體色為褐黃色和棕黃色,分布著許多不規則的斑塊或斑點,通常自吻端穿過眼部至背鰭及下方有一條棕褐色或紅褐色條紋.腹部灰白,第六至七背鰭基下方通常有一條暗棕色的縱帶,背鰭、臀鰭和尾鰭上有棕色斑點連成帶狀。頭端側視呈錐形,吻尖。鼻孔位於眼前緣,前鼻孔後緣有一鼻瓣,後鼻孔細狹。眼側上位,較大,大於眼間距。口上位,略傾斜,下頜顯著突出,口裂大,具輔上頜骨,上頜骨後端超過眼中點垂直線,有的幾乎達到眼後緣垂直下方。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尖齒,其中上下頜的齒擴大成犬齒狀。舌狹長,前端游離。前鰓蓋骨後緣鋸齒狀,下緣有4-5個大棘,鰓蓋骨後有兩個大棘。背鰭較長,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的鰭條為硬刺狀12根,後半部為軟鰭條13-15根。四、鱖魚的生態習性1.生活習性
鱖魚是淡水定居性魚類,尤其喜歡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川溪澗。它們不做長距離的洄遊。冬季水位低於7度時,鱖魚幾乎停止攝食。鱖魚喜歡水質清新,在肥水池塘很難生存。2.食性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猛魚類。孵出後就要以其它魚類的魚苗為食,飢餓時自相殘食。魚苗階段能吞食相當於自身體長70-80%其他養殖魚類的魚苗。在天然水體中的鱖,全長為10--16厘米時,食物中蝦的出現率為83.3%,遠遠超過了其他魚類的出現率。20厘米時以小型魚類和蝦類為食。全長達25厘米以上時則以大型魚類為主。在養殖條件下,餌料豐富的情況下,常選擇體形細長鰭條柔軟個體小的魚類為食。成鱖易吞食的最大餌料魚的長度為本身長度的60%,而以26—36%者適口性較好。3.生長速度在飼養條件下,餌料適口、充足,生長較快。網箱養殖的一冬齡的鱖,平均體長為32厘米左右,相當於天然水體中的三齡魚的體長。二齡前的鱖魚比高齡魚生長快,一齡魚又比二齡魚快。在相同條件下,前者體長與體重比為1.33和2.39倍;後者僅為1.16和1.47倍。這是因為鱖魚在冬季並不完全停食,仍繼續生長,只不過攝食強度和生長速度有所減慢。4.繁殖習性成熟年齡:我國東北地區一般需要3—4齡才能達到性成熟。有資料表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雄鱖魚一齡既有性成熟。繁殖季節:人工培育的鱖魚親魚,五月上旬就可進行催產孵化。利用早繁鱖魚在網箱養殖,當年可達到商品規格。繁殖行為:鱖魚在生殖季節雌雄比例為1:1.2左右,雄性略高於雌性。雌鱖產卵延續時間較長,分2-3次才能產完。繁殖力:鱖懷卵量隨個體大小、環境、年齡的不同而不同,少則幾千粒,多則幾十萬粒。鱖魚首次產卵量約為懷卵量的60%左右。受精卵的孵化:鱖魚的卵粒較小,成圓球狀,橙黃色或青黃色,卵膜較厚,透明,富有彈性,比重比水大,為半漂浮性卵;成熟的卵徑為1.1—1.37毫米,遇水後卵膜膨脹到1.9—2.15毫米,出現卵簡隙,卵黃直徑1.3毫米左右,其中卵黃內有1個0.5毫米的油球或者3—5個油球。鱖與苗孵出時間與水溫有關;水溫21—24℃時,孵化期為73個小時左右;水溫23—27℃時,需53小時;水溫在25—30℃時,只需29小時;鱖魚受精卵的適宜孵化溫度是25—30℃。剛孵出的鱖幼苗全長只有3.8—4.5毫米,體前腹下有一個1.5毫米的卵黃囊,此時仔魚只能作垂直上下間歇運動,停歇時卧在水底。鱖苗孵出後48—60小時可進行水平運動,並開始攝食,此時鱖苗只有5毫米左右。第二章 鱖魚苗的養殖技術一、鱖魚苗種的生物學1.仔魚的營養特點及消化器官的發育依據仔魚的營養來源,可分為三個發育階段,即內源性營養階段、混合性營養階段、外援性營養階段。內源性營養階段:完全以魚苗自身的卵黃油球等內源性的營養發育階段,成為內源性營養階段。從仔魚出膜至開口攝食以前,剛出膜的鱖魚苗稱為仔魚前期,魚體嫩小,全長只有3.8—4.2毫米。卵黃囊大,魚苗猶如躺在大山上發育。卵黃囊卵圓形,開始是直徑0.4毫米,約占魚體重的50%,前端有油球。混合性營養階段:部分依靠內源性卵黃、油球等營養物質,部分依靠攝食外界食物為營養的階段,稱為混合性營養階段,是魚苗從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過渡的階段。從仔魚開口攝食至幽門垂的出現,隨著卵黃、油球等內源性營養物質的消耗和轉化,仔魚的攝食和消化器官迅速發育。在水文21—29℃的情況下,出膜後經過64—120小時開始攝食,即進入混合營養階段。外援性營養階段:內源性營養耗盡而完全依靠捕食活魚苗的階段,稱為外援性營養階段,進入稚魚期。此時魚苗已經出膜8—10天,魚體全長12.5毫米左右。鰭條鰭棘已經分化,消化器官已經發育完善,胃膨大,成T形。胃壁厚胃腺發達,上有粗大的血管分支。2.鱖魚苗的食性鱖魚從開口攝食起,就始終以活魚為食。魚苗階段專吃活魚苗,不主動攝食浮游動物等非魚苗餌料,也不吃死去的魚苗,甚至不吃病弱而活動力差的魚苗。開口攝食的魚苗,游泳活潑,感覺敏銳,在距離5—10厘米,水平視角310°內准確的捕食游動的餌料魚苗。開口攝食初期的攝食成功率對鱖魚苗的生存意義重大,在攝食初期只要攝食到一尾餌料魚苗,其生存的可能性就大的多。如開始捕食2—3天後,仍未成功的捕食到一尾魚苗,則會因能量的的大量消耗而死亡。生態學上將這個階段魚苗與生具來的高死亡率危險期稱臨界期。因此提供適口而充足的餌料魚,在魚苗養殖階段非常重要。3.鱖魚苗種的日糧與餌料魚的規格
鱖魚魚種的日糧魚種規格(厘米)餌料魚規格(厘米)日糧(尾)0.5---10.4---12---51---1.70.7---1.28--121.71---1.25---83.41.6—2.15---86.6---103.4---6.74---6鱖魚魚苗的餌料魚的規格鱖魚苗餌料魚苗出膜後時齡口裂寬度餌料魚名出膜時間體高(毫米)600.55-0.63細鱗斜頜鯝60-2160.48-0.88800.63-0.7細鱗斜頜鯝52-2160.48-0.88團頭魴60-2160.72-0.881080.71-0.84細鱗斜頜鯝8-2160.48-0.96團頭魴0-2160.72-1.12草魚36-1080.84-1.121200.77-0.9細鱗斜頜鯝0-2160.84-1.12團頭魴0-2160.72-1.121200.77-0.9草魚30-1200.84-1.19鰱16-880.72-1.28鱅68-760.88-1.12鯉0-240.92-1.221440.88-1.02細鱗斜頜鯝0-2160.72-1.12團頭魴0-2160.84-1.4草魚0-2160.84-1.4鰱0-2160.72-1.3鱅24-1080.88-1.28鯉0-2160.91-1.47隨著鱖魚苗的不斷生長,口裂不斷增大,所用的餌料魚規格也不斷的增大。4.鱖魚苗的生長鱖魚苗因攝食活魚苗,營養豐富,生長非常迅速。同時因鱖魚苗必須攝食活魚苗,在自然界不得不迅速生長,否則就捕不到適口的餌料。因此這是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鱖魚的一種適應性。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20—25天,全長從攝食時的5—10毫米長至30—35毫米,體重從2毫克長至500—1500毫克,體重增加大幾百倍之多。二、鱖魚魚種餌料魚的需求來源與生產及時供應數量充足而適口的餌料魚,是鱖魚魚苗生產的關鍵因素。在鱖魚魚苗生產之前,應對所需的餌料魚的時間、數量及不同時期所需的餌料魚規格做出合理的估計,以便做到餌料魚的供應及時、規格適口和數量充足。1.開口餌料所需的時間魚苗孵出之後,隨著內源性營養的不斷消耗,混合性營養階段的到來,就要開口攝食了。鱖魚開口攝食的時間與水溫關系密切,水溫越高,魚苗生長發育越快,因而開口捕食的時間越早,反之則較晚。
不同水溫條件下魚苗開口時間表(小時)水溫(℃)效應時間孵化時間內源性時間開口攝食時間20-2134-3075-62128220-23722-2327-2453-44109177-18924-2521-1937-3698156-15326-2717-1534-3372123-12028-3012-832-3164108-103在當時水溫條件下的開口攝食時,可用容器盛少許的鱖魚苗,投入少量的預先准備的餌料魚,看鱖魚苗是否開口攝食,以便及時投喂。2.餌料魚的種類和數量鱖魚苗以其他活魚苗作為開口餌料最好是孵出不久的、個體較小的鯝類苗,也可用四大家魚的魚苗。下面總結如何配套生產鱖魚餌料魚: ⑴開口攝食階段3-10日齡餌料魚的配備:鱖魚魚苗孵出3天後,卵黃囊消失,體長達4-4.5毫米,為促進鱖魚苗的採食,在孵化環道內以5-6萬/m�0�6的放養密度微流水培養。可以3日齡團頭魴苗為開口餌料,但團頭魴絕對懷卵量少,難以滿足大批量生產。用剛脫膜的草魚苗代替效果好。為了使草魚苗剛孵出時正好與鱖魚苗開口吃食相同,必須精確掌握草魚催產孵出的時間數量。一般是在鱖魚孵出一天後開始催產草魚,要求生產的草魚水花數量約為鱖魚苗的50倍。由於同一批生產的鱖魚苗一般要經過6—7小時,孵出時間相差12—14小時,所以草魚的催產應根據草魚親魚的體重、平均產卵量約為5萬粒/公斤、出苗率來估算出草魚催產組數。公式為:催產組數=(鱖魚苗數*50)/(草魚平均體重*50000*出苗率)三天內分2—3批連續進行生產,以保證每尾鱖魚苗都有充足的開口餌料。第一批的餌料魚苗約為鱖魚苗的3倍左右,第二批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為後期餌料魚的供應做准備。如遇天氣突變,餌料魚孵出遲緩,可採用靜水脫膜法,將魚卵高密度集中在魚桶內,利用高密度低溶氧狀態下,胚胎內孵化腺分泌孵化酶加速脫膜,以及時供應鱖魚苗。一般以剛孵出的草魚苗供應3—5日齡的鱖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1—3倍,分3—4次投喂;以二日齡草魚苗供5—7日齡鱖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3-5倍,分2-3次投喂;以開試點腰的草魚苗供8—10日齡鱖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8—10倍,分2—3次投喂。 ⑵苗種培育階段---10日齡--10厘米的大規格的魚種餌料魚的培育:鱖魚苗開口2—3天以後,催產草鰱鱅魚2—3批,培育在孵化環道內,作為10日齡後的鱖魚苗餌料魚,要求生產的餌料魚數量為鱖魚苗數量的200-250倍,同樣應先計算催產組數再進行生產,以保證供應不同的鱖魚苗,有效地避免個體大小懸殊,提高成活率。10日齡的鱖魚苗體長已經達到1厘米,將其轉入面積稍大的水泥方池,放養密度1萬尾/米�0�6。體長達1.5厘米時,分疏一次,密度減半。投喂7日齡規格為10—12厘米的各種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10—15倍。培育10—15天以後。鱖魚苗體長達到2厘米,選擇4—5畝、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徹底清塘以後,先畝放規格為10—12毫米的餌料魚100—150萬尾,再將水泥池的鱖魚苗轉入池塘繼續培育至10厘米,放養密度為8000—10000尾/畝。⑶成魚養殖階段10厘米—500克的餌料魚的配備:純養鱖魚,一般每畝鱖魚池要求配備3-4畝餌料池,餌料魚的培育採用一次高密度放養,逐步降低密度,分期投飼的方法控制其規格與鱖魚苗同步配套。餌料魚以低價值的鰱鱅或鯪為主,體長為鱖魚苗的45—55%,體重為鱖魚苗的12—15%。
成魚養殖一般選擇面積2—4畝,水深為2—3米的土池。先畝放規格2—4厘米的餌料魚10—20萬尾,再放規格為10厘米鱖魚種500-800尾/畝。以後根據餌料魚存池情況,每隔3—4天補充一次餌料魚,每次投喂量為鱖魚存池量估重的8%-10%,保持池塘餌料魚與鱖魚數量比在15-20:1,在不超過水體容載量的情況下,可盡量多投餌料魚。三、鱖魚苗種培育:近十年來,鱖魚苗培育技術不斷改進提高,培育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公認的比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環道育苗、網箱育苗、下水泥池育苗、小型土池魚苗。生產上,往往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相結合進行。具體方法因地而異。 ⑴孵化環道育苗:環道是一個特殊的水體,它是模擬天然生態環境,使魚卵不斷翻滾。直接採用環道培育育苗,提供了鱖魚苗所需的生活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鱖魚苗開口攝食之際,投喂適口的餌料魚(脫膜不久的其他活魚苗),既能保持鱖魚苗的生長發育提供能量,又能保持清新的水質。在鱖魚苗的培育過程中,應注意環道不易排污的特點,防止環道內沉積更多的淤泥和腐殖質。培育5—7天以後應選擇晴天,在上午10點左右適時轉環。鱖魚苗貪食,最好在轉環前12小時停止餵食,以保證轉環時鱖魚苗空腹,以減少死亡率。 ⑵網箱育苗:網箱是鱖魚苗培育的理想場所。既可以保障充足的餌料魚,又有較清新的水進行不斷地交換。不足之處在於不能投喂剛剛脫膜不久的餌料魚,需要經常洗箱,定期更換網箱,育苗管理比較繁瑣,操作難度較大。網箱一般採取三級育苗法:一級箱:用40—28目/3厘米的乙綸網片縫成的敞口箱,長4-6米,寬1米,深1米。二級箱:用目大0.3厘米的經編乙綸網片縫成的敞口箱,長2米,寬1米,深1米。三級箱:用目大0.5厘米經編乙綸網片縫成的敞口箱,長2米,寬1米,深1米。三級網箱面積配套比例為1:10:20。⑶水泥池育苗:水泥池一般是4米*6米*0.8米。也可銷大或小。但底部必須有一個傾斜,底部排水處設集苗池,有進排水設施。排水設施有橡皮管和過濾網及支撐網及支撐鐵絲組成,橡皮管口固定鐵絲架中心,要求無論怎樣放置,應保持一定水位。排水量由排水管的數量和出水口高低決定。⑷小型土池育種:鱖魚苗長到3.0厘米左右時,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為1萬尾/畝左右。池塘中必須預先培育餌料魚。一般在放鱖魚前10—15天放餌料魚苗,投放量為100—150萬尾/畝。每天定時加入少量新水,謹防水質惡化。第三章 鱖成魚的養殖鱖的成魚養殖方式分成池塘單養,池塘混養和網箱養殖三種。一、網箱養殖網箱養鱖密度每平方米10—30尾,經一年的養殖多數個體體重達到0.4千克。小於鱖長度的60%的各種活魚小蝦均可作為餌料。投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每天投喂,謂之經常性投餌。二是階段性投餌,按日糧5%--10%以及預計飼養時間,計算階段需餌量。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為一個階段較為適宜,每平方米可產魚5—10千克。二、池塘單養單養鱖魚池塘面積一般1—5畝,小塘養鱖效果較好,一般每畝放5—6厘米的鱖魚苗800-1200尾。採用此種方式進行養殖,池塘進排水系統要良好,能定期更換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溶氧量不得低於4毫克每升。鱖進塘前要先投足餌料魚,其數量應是鱖總體重的2—3倍,以維持一定餌料密度。以後按鱖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餌料魚。年末60%左右的個體可達到商品魚規格。三、池塘混養:混養鱖魚時,必須控制其規格,以不危害主養魚類為原則,一公頃放3—4厘米的鱖魚苗600—750尾,或13—16厘米的鱖魚苗150—300尾。不需要特別管理,一公頃池塘可凈獲鱖魚75—100千克。第四章 鱖魚魚苗的防治鱖魚養殖過程中幾種常見的防治方法:一、鱖魚綜合性出血性敗血病近幾年來,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養殖的鱖魚發生並流行一種「白鰓」、「白肝」為特徵的嚴重疾病,稱為鱖魚綜合性出血性敗血病。此病流行快,發病率高,屬危害最大的病毒性疾病,在夏秋季流行最廣,苗種期少發,中成魚多發。發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在90%以上。目前無特效葯治療。可以採用以下措施進行預防:1.清塘消毒,對舊池池底淤泥徹底清理,陽光暴曬,選用有效葯物進行消毒。2.監測水質,通過使用生石灰,少量換水或開增氧機,保持微鹼性和較高的溶氧,防止水質過肥,定期選用溫和性的消毒葯水對水體進行消毒和使用水體凈化劑;避免大換水,對魚產生應激,有條件的放些有益的菌群、光合細菌等,以改善養殖環境。3.在多發病季節,通過餌料魚投喂抗病毒葯和抗菌劑,減少或消滅病原體。4.投喂優質餌料,平時適量添加中草葯,增強抗病能力。不能投喂生病的餌料魚。用於餵食的餌料魚可選用硫酸銅8克/公斤消毒20分鍾,呋喃唑酮5克/公斤消毒30分鍾,然後再投喂。5.發病時不能用孔雀石綠、敵百蟲、福爾馬林等,否則加速魚的死亡。6.應選用品質較好的魚苗,注意更新魚種,避免近親繁殖,使苗種老化,抗病力下降。7.有條件的使用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二、水霉病魚苗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發生。病魚的體表和背棘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狀物。發病後及時用20%--30%食鹽水浸泡5—10分鍾,或用1%食鹽水加食醋數滴浸洗5分鍾,均有較好療效。三、爛鰓和魚虱病魚魚體上有魚虱寄生,鰓絲上有白色斑點,並有黏液和污物附著。用10毫克/升敵百蟲溶液浸洗5—10分鍾,魚虱當即脫落,爛鰓病也會逐漸好轉。四、錨頭虱用10毫克/升的敵百蟲溶液葯浴15分鍾,同時將池水更新,錨頭虱可得到控制。五、粘孢子蟲病發病時體表和鰓部肉眼可見白色斑點,用95%的敵百蟲晶體,按著每立方米水體0.1克的葯量,全池潑灑,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⑵ 鱖魚的養殖過程中,怎麼樣提高產卵率

鱖魚也稱為桂魚、桂花魚等,為我國四大淡水魚名貴魚之一,在食性上屬於肉食性為主的魚類,因此自然環境中主要吃食一些小魚、小蝦之類的,人工養殖下經過馴化的苗可以吃食人工顆粒飼料。鱖魚是廣西的著名特產魚類,以肉質細膩、鮮嫩,無細刺,味道鮮美而著稱。最大者3~4斤,一般市場上出售的以一重的最受歡迎。該魚是底棲魚類,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喜歡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澈的沙石河床底部棲息,主要以小魚、小蝦為食


自然產卵仍需專人照看,負責觀察親魚動態,並維護環境安靜。在鱖親魚注射催產劑之後,使產卵池或環道保持微流水狀態。若水流過快,親魚頂水逆游,消耗大量體力,這對於親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鱖魚受精卵可以在孵化缸或環道中進行流水孵化。鱖魚卵為半浮性卵,在孵化中,要求水的流速流量要比孵化四大家魚卵大些,水質要清新,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



⑶ 桂魚的生活環境及特點

桂魚生活環境
(1)水溫:桂魚生長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8~30℃,最適范圍為23~28℃。當水溫低於7℃時潛入深水層越冬,但不完全停止攝食;水溫高於30℃時食慾減退,生長緩慢。
(2)溶氧量:桂魚喜歡瘦水環境,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50厘米之間,水體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當水體溶氧量降至2.3毫克/升時桂魚會出現滯食現象,降至1.5毫克/升時開始浮頭,1毫克/升時窒息。
(3)pH值:桂花魚對水體pH值的適應范圍在6.5~8.5之間。pH值7~8時其攝食和生長良好;pH值小於7,水質偏酸時往往會出現病害,pH值低於4.2時會引起桂魚死亡
1、魚池條件:

桂魚成魚養殖的池塘要求沙質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積3-8畝,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水流入,並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魚池。池四周還要挖深為30-40公分的一圈淺溝,以便鰲花魚的捕撈。

1、池塘准備和飼料魚培育:

⑴在餌料魚放養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⑵天然餌料培育:在飼料魚苗(鯿桂魚、白鰱、鯽魚等)放養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畝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

2.桂魚喜歡棲息在靜水中,一般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冬季低水溫時,幼魚主要在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白天一般側卧於湖底凹坑中,較少活動;夜間活動頻繁,在水草叢中四處游動尋覓食物。

3.桂魚屬底棲型兇猛性魚類,以小魚、小蝦等為餌。初孵出的仔苗剛開口,即可捕食其他魚類的仔苗。

⑷ 鱖魚介紹一下這種魚

鱖魚,又名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桂花魚。是一種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魚類。


體高側扁,口大,兩頜,犁骨均具絨毛狀齒,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成犬齒狀;圓鱗甚細小;體側有不規則暗棕色斑塊。冬季在水深處越冬。春季游向淺水區,性兇猛,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肉質細嫩,味極鮮美。體側扁,背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上下頷前有小齒,體色棕黃,腹灰白,體側有許多不規則斑塊、斑點。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常以其它魚類為食,也食蝦類,常棲息於靜水或緩水域底層,春季天氣轉暖後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覓食多在夜間,雨後常在急流處產卵,喜群集,鱖魚分布很廣,除青藏高原外,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肉質優良,為名貴品種,也是垂釣的主要對象。


「桃花流水鱖魚肥」,指的就是在農歷三月是鱖魚鮮美的時刻。鱖魚生長快,品質優良。肉嫩無小刺,是分布很廣的淡水魚,食慾極強,主要以其他小魚為食料。垂釣鱖魚一般選擇在有樹樁、木排或大亂石堆的區域。期間有小魚穿游其間,成為釣鱖魚的天然魚場。可選用常見的沙里爬,活泥鰍等小活魚作為魚餌。垂釣時,可選用魚鉤鉤在魚背處,保持魚的活性,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動。鱖魚捕食兇猛,上鉤時浮漂反應劇烈,一般不會脫鉤,但要注意它的背鰭,和胸鰭,要是被刺傷是極難受的。


鱖魚還有成對活動的習性。在一條鱖魚後面往往還有一條緊隨其後。這時可把釣到的魚有意在水中溜幾個回合,觀察其後的魚跟隨而來,這時可用長把操網先把跟隨的魚撈上來,甚是有趣。


普通稱做"花鯽魚",即魚販和廚人訛稱的"桂魚"。鱖魚四時皆有,尤以三月最肥。張志和的詞:"桃花流水鱖魚肥",吳雯的詩:"萬點桃花半尺魚",可見古今文人對鱖魚的贊許。在沒刺的魚類中,鱖魚是最鮮嫩的。最妙的做法是清蒸。飯館里平日所做的整魚,常用鱖魚,醋溜、紅燒、醬汁、五柳都可。零做的如滑溜、瓦塊、糟溜、鍋塌魚、蔥椒魚、高麗魚條、抓炒魚等,全和黃魚做法相同,是北京最常用的魚。

⑸ 如何辨別野生鱖魚和養殖鱖魚的差別如何辨別野生昂刺魚和養殖昂刺魚的差別

辨別野生鱖魚和養殖鱖魚差別以及辨別野生昂刺魚和養殖昂刺魚差別的方法類似。

具體辨別步驟如下:

第一步:觀察魚的體型。

魚的體型是辨別野生鱖魚和養殖鱖魚差別以及辨別野生昂刺魚和養殖昂刺魚差別的重要辨別依據。

養殖鱖魚和養殖昂刺魚由於飼料充足,營養豐富,魚的體型一般都膘肥體壯。而野生鱖魚和野生昂刺魚由於生存在自然環境中,物競天擇,競爭激烈,行動靈敏,所以魚的體型一般都消瘦苗條。

⑹ 這是什麼魚

鰲花魚
鱖魚又叫桂魚、鰲花魚,肉食性,有鱗魚類;屬於分類學中的脂科魚類。鱖魚身體側扁,背部隆起,身體較厚,尖頭。它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一種。鱖魚肉質細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實為魚中之佳品。唐朝詩人張志和在其《漁歌子》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贊美的就是這種魚。

中文學名:鱖魚
拉丁學名:Siniperca chuatsi
別稱:桂魚、鰲花魚、季花魚、花鯽魚、桂花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科:真鱸科
屬:鱖屬
拼音:gui yu
分享
簡介
鱖魚又名桂魚;在魚類分類學上屬鱸形目。屬於分類學中的脂科魚類。鱖魚是「三花五羅」中最名貴的魚,即使在過去一般百姓也很難消費得起。那時每斤鱖魚的售價幾乎是鯉魚的兩倍。鱖魚身體側扁,背部隆起,身體較厚;尖頭,是黑龍江中最美麗的一種魚。它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一種。鱖魚肉質細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實為魚中之佳品。

鰲花魚
其中以翹嘴钁生長最快。鱖魚肉質豐厚堅實,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肉刺少,可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適用於氣血虛弱體質,可治虛勞體弱、腸風下血等症。鱖魚是世界上一種名貴淡水魚類。身長扁圓,尖頭,大嘴,大眼,體青果綠色帶金屬光澤,體側有不規則的花黑斑點,小細鱗,尾鰭截形,背鰭前半部為硬棘且有毒素,後半部為軟條。鱖魚肉質細嫩豐滿,肥厚鮮美,內部無膽,少刺而著稱,故為魚種之上品。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將鱖魚譽為「水豚」,意指其味鮮美如河豚。另有人將其比成天上的龍肉,說明鱖魚的風味的確不凡。鱖魚與黃河鯉魚、松江四鰓鱸魚、興凱湖大白魚齊名,同被譽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它肉多刺少,肉潔白細嫩,呈蒜瓣狀,肉實而味鮮美,是淡水魚中的上等食用魚。鱖魚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主要吃一些經濟價值不大的小型魚類、小蝦和小甲殼動物。它的背鰭很發達,幾乎占居整個背部,前部有12個鋒利的硬刺,臀鰭有3個硬刺;魚體色為較鮮艷的黃色,並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鱗細小,圓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紋為保護色,常常棲息於緩流並有水草叢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層,有時潛伏於泥穴中,窺視攝取食物,一旦發現目標,便悄悄游近,瞅准時機,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襲擊。鱖魚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鰲花魚

東平湖鰲花魚(即鱖魚)一般長到3年,體長達到25厘米時即性成熟,繁殖期在6月份。產卵期間,在穩緩的水流中,可看到雄魚追逐著雌魚,雌魚將卵產於水中,雄魚也隨著排出精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鰲花魚的卵為浮性卵,但稍重於水,所以可保持在流動的水層中,隨波逐流,並繼續它的發育生長。當水溫在23~25℃時,只需50多個小時,小魚即可破膜而出。鱖魚的生長速度較快,吃的又是些經濟價值不大的小型魚類,其本身又是水中珍品,很受消費者歡迎。1965年以前,東平湖裡鰲花魚產量較高,是魚市上的常見魚。以後由於過度捕獲,資源顯著減少。今後有待於保護發展,恢復這一名貴魚種的群量。

葯理葯性

性味
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腹內惡血,殺腸道寄生蟲,益氣力,健身強體魄,補虛勞,另可益胃固脾,治療腸風瀉血。

治骨鯁竹木刺咽喉:不論深淺用在臘月收獲陰乾的鱖魚膽研末沖服。每次用皂莢子大小的魚膽粉煎後用酒趁熱含咽。能吐則鯁隨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為限度。酒隨各人的酒量服用,沒有不出來的。鯉魚、鯇魚、鯽魚的膽都可以這樣使用。

李時珍說:張杲在《醫說》中曾記有:越州有一姓邵的女子,十八歲時就已患癆病多年,偶爾喝了鱖魚湯病就好了。由此看來,正與它的能補虛勞、益脾胃的說法相吻合。

生態習性

平時鱖魚獨居生活,這也是幾乎所有食肉魚的共性。鱖魚對水溫有較強
梅湘涵國畫桂魚圖
的適應性,在中國南北方的水系裡均有分布。鱖魚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層,特別喜歡藏身於水底石塊之後,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秋冬水溫低的季節,則潛身於深水處越冬,等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靠近岸水草叢中尋覓食物。鱖魚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一般卧於石縫、樹根、底坑中,活動較少。鱖魚吃食時十分仔細,吞下魚、蝦以後,會吐出魚刺和蝦殼,只把肉留在腹中。這種獨特的特點,在其他食肉魚類中是不多見的。

⑺ 桂魚體內的卵可食用不

桂魚體內的籽可食用
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卵清蛋白、球蛋白、卵類粘蛋白和魚卵鱗蛋白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而且味道鮮美。
魚籽富有膽固醇,是人類大腦和骨髓的良好補充劑、滋長劑。魚子中磷酸鹽的平均含量達到了46%以上,是人腦及骨髓的良好滋補品。
魚卵中維生素A、B、D的含量也很豐富、而維生素A可以防止眼疾,維生素B可防治腳氣和發育不良,維生素D可防治佝僂病。但要注意老人盡可能少吃,因魚子富含膽固醇,老人多吃無益。
鱖魚又叫鰲花魚,肉食性,有鱗魚類;屬於分類學中的脂科魚類。鱖魚身體側扁,背部隆起,身體較厚,尖頭。
它是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一種。鱖魚肉質細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實為魚中之佳品。唐朝詩人張志和在其《漁歌子》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贊美的就是這種魚。

⑻ 淡水桂花魚會自動生產魚卵嗎

桂魚學名鱖魚,又名桂花魚、季花魚等,是淡水魚中的名貴魚類,有翹嘴鱖、大眼鱖、斑鱖、暗色鱖等多個品系。以翹嘴鱖生長最快,其次是大眼鱖。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食活餌料,常吞食超過自身長度的鰱魚、草魚、青魚、團頭魴、鯿、細鱗斜頜鯝等活魚苗。由於鱖魚天然資源少,人工養殖受技術制約而生產發展相當緩慢,市場貨源長時期緊缺、因此養殖前景十分可觀。繁殖鱖魚繁殖季節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魚兩年達性成熟,雄魚一年可達性成熟。成熟的親魚在江河、湖泊、水庫中都可自然繁殖,一般在下雨天或微流水環境中產卵,受精卵隨水漂流孵化。一、親魚培育性成熟的親魚須經過強化培育,培育的時間一般為半年左右,重點放在秋季和春季。強化培育中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有充足的餌料魚;二是要保證良好的水質,最好定期沖水,創造微流水的環境以保證親魚的良好發育。特別應注意的是,在進行親魚培育前一定要確定好養殖對象,一般應選擇翹嘴鱖親魚進行繁殖,以提高養殖生產的經濟效益。二、親魚選擇在天然水域捕撈或池塘養殖的鱖魚,經過人工強化培育後,無病無傷的健壯個體均可做為人工繁殖用的親魚。雄魚體重要求在1-2公斤,雌魚體重2-3公斤。雌雄鱖魚的區別為雄魚下頜長,越過上頜很多,體色較鮮艷,斑紋清晰,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雌魚下頜短與上頜差不多長。性腺發育良好的雌魚特徵為腹部卵巢輪廓明顯,腹部柔軟,生殖孔突出紅腫,卵透明呈黃綠色。判斷雄魚是否成熟,主要是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即可證明性腺成熟良好。三、人工孵化孵化方式採用環道流水孵化。由於鱖魚受精卵為無粘性的半浮性卵,且比家魚卵大,所以流水孵化時流速要相應大些,防止卵的沉積。魚卵孵化出膜的時間與水溫密切相關。在環道流水孵化中,水溫24-28℃時約需28小時,30℃時約需24小時。育苗一、池塘培育魚苗池要徹底清整,每畝用生石灰150公斤,消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清塘後放入1米深的新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鱖魚苗200尾。根據鱖魚苗不同的生長階段投喂適口的飼料,是提高魚苗成活率的關鍵。剛孵化出膜3-5天的鱖魚苗,適宜吃同日齡的鯿、魴魚苗。6-8天的鱖魚苗還可吃3-5日齡的四大家魚苗。9-15日齡的鱖魚苗可吃1厘米長的餌料魚。據生產經驗,培育1尾3厘米長的鱖魚苗(夏花魚種),前10天平均每天攝食各種魚苗40尾,後10天平均攝食略小於自身規格的魚苗15尾。如餌料魚數量不足,則會導致鱖魚苗自相殘殺。因此在培育鱖魚苗的同時,也要開展餌料魚苗的培育工作。在實際生產中,可靈活掌握投喂數量和種類,以滿足鱖魚苗的攝食為標准。二、魚池微流水培育鱖魚苗培育要求有較高的溶氧。因此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微流水小水泥池培育,也可利用家魚人工繁殖中的產卵池、環道等設備,一般小池的面積以20平方米左右為好,每平方米可放鱖魚苗1000尾左右。要保證水質清新,有微流水,使水處於經常的交換狀態。利用人工繁殖的環道培育鱖魚苗,因水的交換量大,溶氧豐富,放養密度可加大至每立方米水體3-5萬尾。因環道流水的水質清新無污染,操作管理方便,同時病害也少,所以用這種流水方式培育魚苗的成活率較高。三、網箱培育在水質較好的水體中,可設置網箱分級培育,可提高鱖魚苗的成活率。一般為了操作方便,可採用三級網箱培育法:一級網箱目大為50目,規格為2米×1米×1米;二級網箱目大為0.2厘米,規格為5米×1米×1米;三級網箱目大為0.5厘米,規格為10米×1米×1米。網箱布均用錦綸或維綸網片,網箱框架採用浮架式裝置。放養在一級網箱的鱖魚苗密度為每箱1-1.5萬尾;飼養15天左右,體長可達1.8厘米左右,即可轉入二級網箱培育,每箱可放養1000-2000尾;飼養7-10天,體長可達3厘米左右,再轉入三級網箱,每箱密度為500-1000尾。再培育15天後,即可成為10厘米左右的魚種了。網箱培育鱖魚的關鍵是保持清潔的水質和足量適口的飼料魚。塘養一、魚池鱖魚適宜用小池塘養殖,魚池面積一般為1-3畝,池水深1.5米左右。鱖魚苗種入池前,要徹底清塘,常用葯物為生石灰,每畝施50公斤;漂白粉用量為池水呈20毫克/升的濃度即可。一般在清塘10天後葯性消失。在桶中盛池水後放進幾尾魚,如24小時無異常,則可進行放養。放養依據養殖條件的優劣和技術水平高低,一般每畝放養3.3厘米的鱖魚夏花魚種1000-1500尾。二、餌料魚鱖魚的天然食性是攝食活魚,餌料魚的來源一般有三種途徑:一是購買家魚水花密養,隨時投喂;二是培育和收集野雜魚苗,每畝養鱖池應搭配餌料魚培育池3畝左右,可放入鯉魚、鯽魚或一些繁殖時間較早、繁殖量較大的野雜魚類,繁殖大批魚苗供鱖魚攝食;三是為了節省魚池,可直接在鱖魚池中投放一些麥穗魚、餐條魚等小型魚類,繁殖次數較多,可滿足鱖魚的需求。三、投飼把體重0.5克(體長約3厘米)的鱖魚苗養至500克的商品魚,需消耗餌料魚約5000尾(約3公斤)。要根據魚的生長情況及天氣情況及時投放餌料魚,最好是3-5天投放一次,使池塘中的餌料魚保持一定的密度。在餌料來源充足的情況下,應盡量投一些餌料魚,讓鱖魚有充足的食料,吃不完的飼料魚,在捕撈時與鱖魚同時捕起出售。四、管理主要是早晚巡塘觀察鱖魚的攝食情況、生長情況及水質情況。要保持良好的水質,使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每兩個星期換水一次,同時在水質變濃時要及時沖水。夏季天氣炎熱時一定要使用增氧機增氧。為了避免水質過肥,可在水中培育一定的水生植物,以凈化水質,有利於鱖魚的生長。此外還要注意防逃防盜,進出水口都要用篩絹網布包牢,防止魚苗隨水逃走。在成魚階段和即將起捕之時,要派人值班,以防盜魚事件發生。網養一、放養養殖鱖魚的網箱面積一般以20平方米左右為好,太大了不便管理,太小了水質易變壞。網目大小為2.5-3厘米。網箱應設置在具有微流水的環境中,以水庫的水質最好。放養的鱖魚種一般在10厘米左右,放養的規格要整齊一致,不然會發生大吃小的現象。一般在4月份放養。每平方米放養15尾左右,到11月份起捕,可獲得每尾重0.5公斤以上的鱖魚。二、投喂網箱養鱖最重要的是解決好餌料魚的問題。餌料魚的種類,可因地制宜地投喂鯿、鯽、羅非魚苗等,也可摻入少量的活蚯蚓。餌料魚的投放應採取少吃多餐法,每天投喂3次(即早、中、晚各一次)。三、管理網箱養鱖的密度大,一定要加強管理,要勤洗箱、勤消毒,至少每星期洗刷一次。洗箱時,先將鱖魚轉至備用網箱,徹底清除網箱中的雜物及剩餌,要刷掉網箱上的青苔,以防堵塞網眼。每月用生石灰消毒網箱一次。在管理上還應隨時注意網片有無破洞,如有應及時縫補。為了預防水老鼠及其他敵害咬破網片,可在網箱外面再掛一道膠絲網,擋住敵害的通道。防病一、水霉病在鱖魚繁殖過程中,如果受精卵的孵化用水混有污物,會使魚卵受損,從而感染上水黴菌。感染了黴菌的魚卵,肉眼觀察卵膜外長有毛絨狀物,同「家魚」卵水霉病相似,嚴重時會造成大批死亡。在鱖魚的魚苗、魚種和成魚養殖過程中,因操作、運輸不當使魚體受傷,易發生此病,肉眼觀察病魚體表和擦傷處,有白色絮狀物。一旦患有此病,病魚游動緩慢,食慾減退,最後消瘦而死亡。防治方法:(1)對鱖魚的孵化用水用60目尼龍紗絹網過濾,以防雜物進入。(2)勿選受傷的魚作親魚。(3)在魚苗、魚種及成魚階段可用3%的食鹽水浸洗5-10分鍾,或者用1%食鹽水加數滴食醋浸洗病魚5分鍾。另外,在捕撈及運輸過程中,防止魚體擦傷。二、纖毛蟲病這是鱖魚夏花培育過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是車輪蟲等寄生於鱖魚體表、鰭部和頭部。該病蔓延迅速,寄生數量少時,對魚體活動影響不大;寄生數量多時,魚不肯進食。肉眼可見魚體上有白點狀物,口不能合上,游動失去平衡,繼而死亡。該病危害性極大。防治方法:(1)對流水池每天用3%食鹽水全池潑一次,停水3-5分鍾,可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2)夏花下塘時用2%食鹽水浸洗病魚2分鍾。三、錨頭鰠和中華鰠病錨頭鰠主要寄生在鱖魚體表,使魚體消瘦,失去游泳及捕食能力。中華鰠主要寄生在鰓部,破壞鰓組織,影響呼吸能力。這種鰠類主要是危害鱖魚種,危害較大,1尾5厘米的幼魚體上如寄生2個錨頭鰠,就可導致幼魚死亡,因此在養殖中應及早預防。防治方法:(1)放苗種前池塘應用生石灰帶水清塘,可殺滅水中的鰠體,並要隨時注意水源和飼料的清潔工作,減少傳染源。(2)鱖魚的餌料魚可用15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浸洗2小時,可消滅魚體上的鰠類。四、爛鰓、腸炎病發病多在高溫季節,鰓絲腐爛有白色斑點,並有污物和粘液附著。爛鰓病可用每升2毫克濃度的硝酸亞汞溶液浸洗10分鍾,可逐漸緩解病情。腸炎病的主要症狀是直腸至肛門段充血紅腫,糞便為淡黃色,嚴重時整個腸道腫脹,呈紫紅色,排泄物為濃液狀。病因主要是餌料魚帶菌被鱖魚吞食所致。

⑼ 又大又肥又鮮美的鱖魚是什麼顏色呢

黑灰色的,蒸熟之後魚皮會爆裂

⑽ 鱖魚是什麼顏色

鱖(Siniperca spp)屬鱸形目,鮨科,鱖亞科,鱖屬。俗稱:鱖花魚、季花魚、桂花魚、桂魚、鯚魚。英文名:Chinese perch 。
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頜明顯長於上頜。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後鰓蓋骨後緣有2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小;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分二部分,彼此連接,前部為硬刺,後部為軟鰭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鱖一般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白天都有側卧在湖底下陷處的卧穴習性,夜間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1-2月攝食較差,6-7月最為旺盛,生殖期採食強度稍下降。鱖魚通常長至2冬齡,在東北須至3冬齡才達性成熟,親魚於5-7月集群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6-7月為產卵盛期,懷卵量為3-20萬粒。
常見鱖魚有2種,外形極為相似,區別在於:翹嘴鱖(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鰓耙為7,眼較小,頭長為眼徑的5.3-8.1倍,上頜骨伸達眼後緣之後的下方,側線鱗為110-142,頰下部有鱗,幽門垂為198-440個。而大眼鱖(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鰓耙為6,眼較大,頭長為眼徑的4.7-5.1倍,上頜骨僅伸達眼後緣之前的下方,側線鱗為85-98,頰部不被鱗,幽門垂為74-98個。翹嘴鱖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常見為2-2.5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50公斤;大眼鱖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個體能長至重2公斤。
鱖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產量相當高。肉潔白、細嫩而鮮美,無小刺,富含蛋白質。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5.5-19.3克,脂肪0.4-3.5克,熱量78-109千卡,鈣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鐵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魚自古就被列為名貴魚類之一。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內的隨葬品中,就有鱖魚!鱖魚的幽門垂多而成簇,俗稱桂花魚,其味清香撲鼻,鮮脆可口,可謂「席上有鱖魚,熊掌也可舍」。值得注意的是,鱖魚的12根背鰭刺、3根臀鰭刺和2根腹鰭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傷後腫痛甚烈,發熱、畏寒,為淡水刺毒魚類中刺痛最嚴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殺鱖魚時,應特別小心。
鱖魚肉性味甘、平,無毒,具有補虛勞、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兒軟癤,其膽可治骨鯁在喉。
【gui、jue】

guì
即鱖魚 [mandarin fish]。中國產的一種美味食用魚(Siniperca chuatsi),俗名花鯽魚,亦稱「桂魚」。屬鮨科,體側扁,青黃色或橄褐色,具許多不規則的暗棕色或黑色斑點,背隆起,口大,下頜突出,背鰭一個,鱗細小、圓形,性兇猛,捕食水中魚蝦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jué
鱖鯞
juézhǒu
[bitterling] 鰟鮍的別稱
鄭碼:RGZR,U:9CDC,GBK:F7AC
筆畫數:20,部首:魚,筆順編號:35251211134315233534
鱖魚的做法
叉烤鱖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