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包粽子用的馬蓮怎麼處理
一般來說,你可以在市場、網店等等買到馬蓮繩,都是干貨,稱為馬蓮繩,你只要把干馬蓮繩浸泡在水裡,等到干馬蓮充分吸水後,馬蓮會脹大,變成濕馬蓮,這時就可以用來包粽子了。
那麼,干馬蓮又是怎麼製作的呢?其實簡單來說,只要割下馬蓮的葉子,搓成繩狀,曬干即可,這就是市場上賣的干馬蓮繩的基本製作流程。
附圖:
馬蓮
❷ 馬蓮什麼時候收割
感覺葉子長老了就行了
❸ 如何保持包粽子的馬蓮柔軟不斷
一般來說,你可以在市場、網店等等買到馬蓮繩,都是干貨,稱為馬蓮繩,你只要把干馬蓮繩浸泡在水裡,等到干馬蓮充分吸水後,馬蓮會脹大,變成濕馬蓮,這時就可以用來包粽子了。
簡單來說,只要割下馬蓮的葉子,搓成繩狀,曬干即可,這就是市場上賣的干馬蓮繩的基本製作流程。
❹ 馬蓮草冬天會被凍死嗎
不會的,馬蓮草生命力頑強,多生長在高原地區
馬蓮草一般指馬蓮花,馬蓮花又名馬蘭花、馬藺花,(IrisensataThunb拉丁文),是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馬蓮的種植:
馬蓮草的種籽種粒較大,近球形,有稜角。成熟的種子由種皮、胚乳、胚三部分組成。種皮棕褐色,厚約0.3毫米,胚乳豐富,質地堅硬。種子表層有蠟質層,種子發芽的溫度范圍為15℃至30℃。低於10℃或高於35℃時不發芽。恆溫條件下發芽率普遍很低,冷熱變溫條件下發芽表現明顯優於恆溫。
可在每年的3-4月份在適宜的土壤水分、溫度條件下種植,25天左右開始萌發,35天左右出苗。播種當年可分成櫱10-15支杈,第二年可成墩,第三年開花。馬蘭草自然新陳代謝,永不衰老,一次種植,一勞永逸,並可綜合利用,持續發展。
1、采種與催芽
8月末至9月中旬馬蓮種子成熟,選擇生長健壯的母株,用剪刀將果穗剪下,晾乾後輕輕敲打使果皮與種子分離,簸凈雜質後置於室內低溫乾燥處收藏。采種時間不能過晚,否則種皮開裂,種子彈出,散落地面難以收集。
4月中下旬將干藏的馬蓮種子取出,在45℃溫水中浸泡1天,取出後與3倍濕砂混勻攤開,上蓋塑料薄膜,保持溫度在25~30℃,每天翻動3~4次,根據種砂含水量適時加水。經15~20天,種子有1/3露白時播種。
2、整地與播種
秋季結合深翻每畝施入優質基肥5000公斤,早春土壤解凍後播種前再淺耕1次,每畝施入復合肥10公斤。結合早春淺耕用5%辛硫磷顆粒劑與細砂混拌後施入土中殺蟲,每畝用葯量2公斤。淺耕後將土塊豐2碎、整平,做成4米寬、6米長的畦。
播前1周左右灌水1次。播種時間在5月中上旬、地溫達10℃時進行。採用條播,條距30厘米、條幅5厘米、深1~2厘米,將馬蓮種子均勻撒於溝中。用種量15公斤/畝。覆土厚度1厘米,然後進行鎮壓。種子約1個月出土,此間視土壤墒情,向土表小水噴灌,滿足種子發芽需水量。
3、幼苗栽培管理
馬蓮出苗後整個生長季除特別乾旱外基本不需灌水,晚秋土壤上凍前灌封凍水2次,翌春澆1次萌芽水。在生長季中耕除草2~3次,秋季地上部枯黃後可在微風天燒除,也可在霜凍前割除地上部分。3年生以上苗除做以上農事外,在每年2月份撒施翠姆水溶肥。在早春萌芽前結合灌水,每畝施用復合肥15公斤。
馬蓮每年會發生很多萌櫱,株叢越來越大,群體越來越密,過密時可適當疏去一部分,或進行分株,使密度適宜。移栽多在春秋兩季進行。北方由於冬季氣候乾燥寒冷,以春季移栽較為適宜。營養缽繁育苗的移栽在整個生長季均可進行。
❺ 野外生存知識--野外生存小常識
用報紙引火,不易引燃木柴,可事先准備好浸過打火機油的木屑,如此可以很方便地引燃火苗。用石頭起灶,灶口應朝風口,剩下的三面用石頭圍起來,空氣流通越好,火苗就越旺。必須注意的是絕對不要在禁止火種的地方用火。滅火時,也要十分小心。將燒旺的火用水澆滅,確定火已完全滅後,再仔細清掃灰燼殘渣,然後覆上土,將它恢復原狀,這是野餐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在大自然中漫步鞋子選擇要講究。在不平的路面步行時,鞋子的舒適與否關繫到腳疲勞的程度。步行鞋既輕又軟,十分具有機械性。購買時應注意:腳尖和腳跟的強度要適中,應有防滑條紋;試穿時,腳尖最好能自由活動。
被石頭絆倒或被樹枝剮傷是家常便飯,但撞擊到的如是要害部位,就可能演變成緊急事態。若只是手腳輕微撞傷,可用水冷敷,再將患部抬得比心臟高,這樣的緊急處置已足夠。頭部受重撞後發生嘔吐現象便有危險,必須盡快送醫院。
野外點火而燙傷時,先用水冷敷,用水緩緩沖洗患部十分鍾,然後再請醫生處置。
在自然中,受傷生病發生率較高,應隨時攜帶備有常用葯及救護品的急救箱,例如:發生腹痛或腹瀉是常事,這時最好不要再吃任何東西,先暫時保暖身體,躺下讓腹部好好休息。腹瀉時要多喝水以補充水分。
一、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
軍人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制式器材的情況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的方法。
利用太陽判定方位非常簡單
可以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針式手錶對太陽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錶水平放置將時針指示的(24小時制)時間數減半後的位置朝向太陽,表盤上12點時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現在時間是16時,則手錶8時的刻度指向太陽,12時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夜間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能熊星座(即我們人稱的北斗星)。該星座由七顆星組成,開頭就像一把勺子一樣。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還可以利用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狀像W。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利用地物特徵判定方位是一種補助方法。使用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建築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的快,北面融化的慢。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在野外迷失方向時,切勿驚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來,總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於原出發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後,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向什麼方向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容易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中尤中為重要。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無所適從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先走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路,也不會偏差太遠。
二、復雜地形行進方法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要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進時,能大步走就不小走。這樣幾十公里下來,可以少萬許多步。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步來休息,而不停下來。 攀登岩石時,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確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線。
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點固定」法,即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剩餘的一手或一腳,使身體重心上移。手腳要很好地配合,避免兩點同時移動,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攀登時,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坡度大於30度時,一般採取「之」字形攀登路線。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在行進中不小心滑倒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但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的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河流是山區和平原地區經常遇到障礙。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細地觀察之後再確定渡河的地點和方法。山區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溫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應當用一根午子支撐在水的上遊方向,或者手執重達15~20公斤石頭。集體涉渡時,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環抱肩部,身體最強壯的位於上遊方向。
三、采捕食物的方法
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採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採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後才能真正掌握。下面僅簡單介紹一下可食用昆蟲和可食野地生植物的種類、食用方法。
目前,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戰鬥力,繼而完成任務,不防一試。但是應注意,一事實上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後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後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自下而上知識的主要內容。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我國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里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將採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四、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獲取飲用水的途徑通常有兩條:一條是挖掘地下水,另一種是凈化地面水。我們只介紹一下從地表水獲取飲用水的方法。
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飲用。下雨時,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頭盒、杯子、鋼盔等容器收接雨水。
當沒有可靠的飲用水又無檢驗設備時,可以根據水的色、味、溫度、水跡,概略鑒別水質的好壞。純凈水的在水層淺時無色透明,深時呈淺藍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盛水觀察。通常水越清水質越好,水越渾則說明雜質多。一般清潔的水是無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則時常帶有一些異味。地面水的水溫,因氣溫變化而變化,淺層地下受氣溫影響較小,深層地下水水溫低而恆定。如果所取樣的水不符合這些規律,則水質一般都有問題。此外還可以用一張白紙,將水滴在上面晾乾後觀察水跡。清潔的水無斑跡,如有斑跡則說明水中有雜質,水質差。
在野外最好不要飲用從雜草中流出的水,而以從斷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為佳。飲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時,可在離水邊1~2米的沙地上挖個小坑,坑裡滲出的水較之直接從河湖中提取的水清潔。
在野外,可以用飲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礬等葯品凈化水。在專家指導下,還可用一些含有粘液質野生植物凈化水。切記,不論多麼口喝,都不要飲用不潔凈的水,萬不得已時,也要把水煮開再喝。
五、野外常見的傷病的防治
昆蟲叮咬的防治:在野外為了防止昆蟲的叮咬,人員應穿長袖衣和褲,扎緊袖口、領口,皮膚暴露部位塗搽防蚊葯。不要在潮濕的樹蔭和草地上坐卧。宿營時,燒點艾葉、青蒿、柏樹葉、野菊花等驅趕昆蟲。被昆蟲叮咬後,可用氨水、肥皂水、鹽水、小蘇打水、氧化鋅軟膏塗抹患處卡癢消毒。
螞蟥是危害很大的蟲類。遇到螞蟥叮咬時,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鹽水、煙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盤處,或用燃燒著的香煙燙,讓其自行脫落,然後壓迫傷口止血,並用碘酒塗搽傷口以防感染。部隊行進中,應經常查看有無螞蟥爬到腳上。如在鞋面上塗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螞蟥上爬。塗一次的有效時間約為4~8小時。此外,將大蒜汁塗抹於鞋襪和褲腳,也能起到驅避螞蟥的作用。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於摔傷、疲勞過度、飢餓過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臉色突然蒼白,脈搏微弱而緩慢,失去知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一般過一會兒便會蘇醒。醒來後,應喝些熱水,並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胃疼、心臟衰弱等。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觸咽部引起嘔吐,然後吃蓖麻油等瀉葯清腸,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葯及其他鎮靜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為保證心臟正常跳動,應喝些糖水、濃茶,暖暖腳,立即送醫院救治。
中暑:其症狀是突然頭暈、惡心、昏迷、無汗或濕冷,瞳孔放大,發高燒。發病前,常感口喝頭暈,渾身無力,眼前陣陣發黑。此時,慶立即在陰涼通風處平躺,解開衣褲帶,使全身放鬆,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葯。發燒時,可用涼水澆頭,或冷敷散熱。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蘇醒。
凍傷:如發現皮膚有發紅、發白、發涼、發硬等現象,應用手或乾燥的絨步磨擦傷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凍傷,輕度凍傷用辣椒泡酒塗擦便可見效。如生身體凍僵的情況,不要立即將傷者抬進溫暖的室內,應先磨擦肢體,做人工呼吸,待傷者恢復知覺後,再到較溫暖的地方搶救。
蜇傷:被蠍子、蜈蚣、黃蜂等毒蟲,傷口紅腫、疼癢,並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要先擠出毒液,然後用肥皂水、氨水、煙油、醋等塗擦傷口,或用馬齒莧搗碎,汁沖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蝸牛洗凈搗凈後搗碎塗在傷口上。此外,蒜汁對蜈蚣咬傷傷有療效。
❻ 馬蓮割回來怎麼保存
我想你可以曬干。 植物-馬蓮馬蘭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抗水、抗寒、耐鹽鹼、耐貧瘠、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地被植物。對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有明顯作用。馬蘭翠綠的葉、艷麗的花,可形成美麗的景觀,建造綠地。植株不高,可免除修剪,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馬蘭根系深卻稠密發達,抗強乾旱,一般不用澆水可正常生長、開花、結果實。可為青蛙等兩棲動物和部分益蟲創造良好環境。馬蘭利用年限長,產草量高。栽培馬蘭畝產乾草達781.9公斤,種子18.25公斤。乾草利用率高,為各類牲畜尤其是綿羊喜食,營養成分豐富。據分析,成熟期乾草含粗蛋白質10.87%,粗脂肪3.01%,粗纖維33.4%,除飼料用外,馬蘭的花、種子、根均可入葯。花曬干服用可利尿通便,種子和根除溫熱、解毒。種子有退燒、解毒、驅蟲的功效。作為纖維植物,可以代替麻生產紙、繩,根還可以製作刷子。因此,馬蘭可做荒漠化治理、治鹽鹼、庭院綠化美化的觀賞植物,對於建植具有良好景觀效果和生態保全性能的粗放管理的綠地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❼ 順口溜馬蓮開花二十一是怎麼來的
這是1960年代至1990年代間流行的跳皮筋童謠中的一句。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經濟發展和娛樂方式的增多,跳橡皮筋這種游戲逐漸淡出了孩子們的視線。
童謠:小皮球,駕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以下童謠的詞以湖北地區的版本為例:
小汽車,滴滴滴,馬蘭開花一十一。
一五六,一五七,一八一九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做這個游戲的時候,兩個小朋友面對面、手拉手站好,然後開始念童謠,念的同時兩人一起往前伸右腳,將兩只腳內側並在一起,然後換左腳,以此游戲,一直到童謠結束。
❽ 馬蓮幹啥用的
植物-馬蓮 英文名:Iris ensata Thunb 拉丁名:lris lacteal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 科名:鳶尾科 鳶尾屬 別名:馬蓮,馬蘭花,馬蓮花 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東部及柴達木、新疆和西藏以及東北、華北、華南等地。另外,在昆明世博園內也有成片生長的馬蘭。隨著緯度和氣候條件不同,它的綠期在各區域也不同,到南方為常綠,開兩次花,結兩次果實。它抗逆性強,尤其耐鹽鹼,是鹽化草甸的建群草種,可以用於改良鹽鹼地。此外,由於其根系發達,葉片青綠柔韌,返青早、綠期長、花色淡雅,近年來逐漸被用作護坡、園林 植物-馬蓮 綠化和荒漠化治理的生態植被材料。景觀應運可用於山坡、路邊、岩石園或草坪邊緣 一、 植物學特性 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5厘米,密叢生,根系莖粗短,須根長而堅硬。葉基生,多數,堅韌,條形,無主脈,灰綠色,兩面具稍突起的平行脈。花莛直立高10-30厘米,頂生1至3朵花,藍紫色或天藍色。花被6,外輪3片花被裂較大,中部有黃色條紋,內輪3片較小,蒴果長橢圓形,頂端有短喙;種子多數。花期5月-6月,果期7月-9月。 二、 生物學特性 馬 植物-馬蓮 蘭的種籽種粒較大,近球形,有稜角。成熟的種子由種皮、胚乳、胚三部分組成。種皮棕褐色,厚約0.3毫米,胚乳豐富,質地堅硬。種子表層有蠟質層,種子發芽的溫度范圍為15oC至30oC。低於10oC或高於35oC時不發芽。恆溫條件下發芽率普遍很低,冷熱變溫條件下發芽表現明顯優於恆溫。在適宜的土壤水分、溫度條件下25天左右開始萌發,35天左右出苗。播種當年可分成櫱10-15支杈,第二年可成墩,第三年開花。馬蘭草自然新陳代謝,永不衰老,一次種植,一勞永逸,並可綜合利用,持續發展。 三、利用價值及應用前景 馬 植物-馬蓮 蘭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抗水、抗寒、耐鹽鹼、耐貧瘠、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地被植物。對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有明顯作用。馬蘭翠綠的葉、艷麗的花,可形成美麗的景觀,建造綠地。植株不高,可免除修剪,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馬蘭根系深卻稠密發達,抗強乾旱,一般不用澆水可正常生長、開花、結果實。可為青蛙等兩棲動物和部分益蟲創造良好環境。馬蘭利用年限長,產草量高。栽培馬蘭畝產乾草達781.9公斤,種子18.25公斤。乾草利用率高,為各類牲畜尤其是綿羊喜食,營養成分豐富。據分析,成熟期乾草含粗蛋白質10.87%,粗脂肪3.01%,粗纖維33.4%,除飼料用外,馬蘭的花、種子、根均可入葯。花曬干服用可利尿通便,種子和根除溫熱、解毒。種子有退燒、解毒、驅 植物-馬蓮 蟲的功效。作為纖維植物,可以代替麻生產紙、繩,根還可以製作刷子。因此,馬蘭可做荒漠化治理、治鹽鹼、庭院綠化美化的觀賞植物,對於建植具有良好景觀效果和生態保全性能的粗放管理的綠地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馬蓮的抗旱能力強,固土能力強,有較強的固土貯水,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的作用。 據測量,馬蘭的根系入土深度可達1米以上,須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是它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的有力保證,也使其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馬蘭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於根部透氣。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蘭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根系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於其在高溫乾旱、鹽鹼、水澇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馬蘭還是一種耐重鹽鹼的植物,在含鹽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並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鹼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形態特徵 根棕褐色。基部葉鞘可分裂成細長纖維狀。葉基生,質地堅韌,條狀,長達40厘米,寬6毫米。 花梗高10-30厘米;有花1-3朵,藍紫色,6片,外輪3,花被裂片較大,匙形,中部有黃色條紋;內輪3片倒披針形;花柱分枝3,花瓣狀,頂端2裂。蒴果,長橢圓形。種子近球形,棕褐色,有稜角。6-7月開花,8月種子成熟。 臨床應用 ①治療骨結核:將馬蓮放在鐵鍋內炒干研粉內服,每日3次,每次5~7克,小兒酌減。另用其粉2份,凡士林5份,調成葯膏外敷。觀察骨結核59例,用葯時間2~8個月,痊癒者20例,顯著好轉27例,其餘結果不明。 ②避孕:將馬蓮60克搗碎,加水2碗熬成1碗,加入黃酒0.5斤或1斤,稍煮,連渣帶湯分成6份。經來時每日2次,連服3天。或將壓碎的馬蓮子加工製成膠囊劑,50克生葯相當於18粒膠囊,每天2次,每次3粒,從月經第1天起服用,連服3天。湯劑試用於200例育齡婦女,1個月內懷孕者6例;另觀察25例,3個月懷孕者4例,6個月懷孕者7例。膠囊試用於220例(其中80%左右為哺乳期婦女),服葯後3個月內懷孕者63人。服葯後少數有月經提前、錯後,經量或多或少,白帶稍多等副作用。故以馬蓮子作避孕葯,殊欠理想。 化學成份 種皮含馬蓮子甲、乙、丙素(pallasonA、B、C),羽扁豆烯-3-酮(lupene-3-one),白樺脂醇(betu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植物蠟(phytowax)。種仁油含脂肪酸(fatty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軟脂酸(palmit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癸酸(capricacid)。 中醫葯方 1.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馬蓮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葯手冊》) 2.治水痢:馬蓮、乾薑、黃連。上三味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隨身備急方》馬蓮散) 3.治月經過多:馬蓮三錢,馬蓮花三錢,石榴皮四錢。共為細末,一日分三次服。(《新疆中草葯手冊》) 4.治喉痹腫熱痛悶:川升麻一兩,馬蓮二兩。上葯,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下一錢。(《聖惠方》升麻散) 5.治咽喉腫痛:馬蓮二錢,牛蒡子三錢,大青葉一兩。水煎服。(《山東中草葯手冊》) 6.治鼻衄、吐血:馬蓮二錢,白茅根一兩,仙鶴草五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葯手冊》) 7.治咽喉閉不通:馬蓮一兩,蔓荊子一兩。上葯,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暖水調下一錢。(《聖惠方》) 8.治小便不通:馬蓮(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9.治癰腫瘡癤:馬蓮二錢,馬齒莧一兩,蒲公英一兩。水煎服。(《山東中草葯手冊》) 10.治面及鼻病酒皶:馬蓮子,杵,敷之。(《肘後方》) 11.治偏墜疝氣:馬蓮二兩(蘿白子同炒),川楝子一兩五錢(橘核同炒),吳茱一兩(浸酒,炒),木香二錢(不見火)。為末,每服一、二錢,用好酒調,空心服。(《本草述》) 鑒別 性狀鑒別: 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長約5mm,寬3-4mm。表面紅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細皺紋,基部有淺色種臍,先端有合點,略突起,質堅硬不易碎裂。切斷面胚乳發達,灰白色,角質,胚位於種臍的一端,白色,細小彎曲。氣微弱,味淡。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排列整齊的長方形細胞,壁厚,內含深棕色塊狀物,外壁被有厚角質層,其下為6-7列皺縮的頹廢薄壁細胞,最內為3-4列排列整齊的棕色扁平細胞。外胚乳為2列薄壁細胞,內胚乳形大,壁厚,胞腔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理化鑒別: 取0.5g的種皮粉末,用乙醚冷浸過夜,濾過,分成2份,作以下試驗:①取乙醚1ml蒸干,加乙醯醋酸乙酯0.1g、氨和乙醇等量混合液3ml,混合後呈灰紫色後變紅黃色。(醌類反應)②薄層色譜:取上述浸取液為供試液。另取馬蓮甲素、丙素製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點於同一氧化鋁層析板上,用石油醚(60-90℃)-乙醚(6:4)展開劑展開,展距18cm。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處,顯相同顏色斑點。用氨熏後,馬蓮甲素變棕色,丙素不變色。 葯理作用 1.小鼠口服馬蓮子醇浸膏具有抗生育、抗著床作用。種皮有效,種仁則無作用。家兔連續服用5天,並無抗排卵作用;幼兔連續腹腔注射7天,無黃體酮樣作用,幼兔子宮內膜處於增殖期。 2.馬蓮子甲素5mg/kg腹腔注射,對正常小鼠或荷瘤(U14)小鼠DNCB致敏引起的遲發型超敏反應,均有促進作用。 飼用價值 馬蓮在青嫩狀態下牲畜完全不食,秋季霜打後,各種草食畜均採食,特別是冬春大雪覆蓋大地時,是放牧牛、羊的主要飼草。 馬蓮根系發達,抗逆性和適應性極強,尤其耐鹽鹼,在城市綠化、河流護堤、防沙治沙、公路鐵路固堤、水土保持以及濕地保護等方面有廣泛應用。馬蓮可作為荒漠化治理、抗鹽鹼的最佳草種,種植開發馬藺前景非常廣闊。 種植馬蓮有很高的生態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其抗逆性強,耐旱、耐寒、抗鹽鹼、無病蟲鼠害,不怕踐踏。馬藺生命力極強,種植簡單方便,基本不用養護,是城市綠化和環境改善的首選草種,對於固土保水、吸塵減噪、空氣濕度調節和造就濕地環境有明顯效應。 另外,馬蓮的花、種、根均可入葯,葉可用於造紙、搓繩及制人造棉,根可以製作刷子。而乾草由於營養成分豐富,可作為牲畜飼料。 病蟲害防治 馬蓮雖然抗性很強,但多年重茬的地塊也應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主要病蟲害有大地老虎、小地老虎、銹病等。栽植密度大的地塊及多風雨天氣有利銹病發生。防治可在馬蓮發芽前噴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鏟除病源。在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燒毀或深埋。發病前兩周及時噴葯防治,連噴3次,每次間隔7天。還可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地老虎幼蟲為害馬蓮根莖部,可導致地上部分枯黃,甚至成片死亡。可在4~5月份成蟲出現時,用黑光燈誘殺。化學防治於幼蟲初期,在地表撒施毒土。可用地蟲威或克百威1.5公斤/畝拌毒土撒施。也可於幼蟲為害盛期用90%晶體敵百蟲2000倍液灌施,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灌施。 育苗與栽培 蓮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分株繁殖。播種分為春播和秋播;分株在春季進行。春播當年生苗高可達30厘米,3年後開花結果。 1.采種與催芽 8月末至9月中旬種子成熟,選擇生長健壯的母株,用剪刀將果穗剪下,晾乾後輕輕敲打使果皮與種子分離,簸凈雜質後置於室內低溫乾燥處收藏。采種時間不能過晚,否則種皮開裂,種子彈出,散落地面難以收集。4月中下旬將干藏的種子取出,在45℃溫水中浸泡1天,取出後與3倍濕砂混勻攤開,上蓋塑料薄膜,保持溫度在25~30℃,每天翻動3~4次,根據種砂含水量適時加水。經15~20天,種子有1/3露白時播種。 2.整地與播種秋季結合深翻每畝施入優質基肥5000公斤,早春土壤解凍後播種前再淺耕1次,每畝施入復合肥10公斤。結合早春淺耕用5%辛硫磷顆粒劑與細砂混拌後施入土中殺蟲,每畝用葯量2公斤。淺耕後將土塊豐2碎、整平,做成4米寬、6米長的畦。播前1周左右灌水1次。播種時間在5月中上旬、地溫達10℃時進行。採用條播,條距30厘米、條幅5厘米、深1~2厘米,將種子均勻撒於溝中。用種量15公斤/畝。覆土厚度1厘米,然後進行鎮壓。種子約1個月出土,此間視土壤墒情,向土表小水噴灌,滿足種子發芽需水量。 3.幼苗栽培管理出苗後整個生長季除特別乾旱外基本不需灌水,晚秋土壤上凍前灌封凍水2次,翌春澆1次萌芽水。在生長季中耕除草2~3次,秋季地上部枯黃後可在微風天燒除,也可在霜凍前割除地上部分。3年生以上苗除做以上農事外,在每年2月份撒施腐熟有機肥2噸/畝。在早春萌芽前結合灌水,每畝施用復合肥15公斤。馬蓮每年會發生很多萌櫱,株叢越來越大,群體越來越密,過密時可適當疏去一部分,或進行分株,使密度適宜。 移栽多在春秋兩季進行。北方由於冬季氣候乾燥寒冷,以春季移栽較為適宜。營養缽繁育苗的移栽在整個生長季均可進行。
❾ 想登山,攀岩,野外生存具體應該怎麼做
一、必帶裝備
背囊
背囊容量的大小與野外生存的天數有直接關系,一般不應小於50升。圖中所示的是美軍原品LC-2軍用背包,容積49升。其優點是採用外框架式結構,包與人體背部散熱,可調肩帶和S腰帶使該包容易掌握平衡。外框架也方便加掛睡袋等物品,定點存放的基本方法。
2,繩索
縱橫野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而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此時繩索就顯得極為重要。專用攀岩繩和鎖扣最好,但價格偏高,不過可以到附近的建材店看一看,建築工人使用的安全繩和鎖扣是物美價廉的代用品。一般登山繩索長20m左右即可。登山不同於攀岩,超過10m的懸崖峭壁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禁區」。
3,登山鞋
說到野外生存用鞋,好多朋友會想到運動鞋,有些地方乾脆把運動鞋叫做「旅遊鞋」。其實,運動鞋分籃球鞋、網球鞋、跑鞋、多功能鞋和戶外鞋等許多種,除戶外品越戰叢林戰靴,橡膠底加防刺鋼板,真皮鞋面全棉鞋腰,防滑透氣,能很好地保護腳部和踝骨。
電筒及熒光棒
電筒的功用不說大家也知道,野外生存用的電筒要求照射距離不小於50m,電池使用時間不小於5小時,電筒自身至少達到30m深能防水,電筒配有備用燈泡。圖示的PETZL電筒不僅滿足不了上述要求,還可以通過附件把電筒戴在頭上,使夜行者的雙手解放出來做其他的事情,十分方便。
熒光棒輕便,小巧,發光時間長,成本低,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作為照明或求救的光源。熒光棒的發光時間目前可由4小時~48小時。使用時將熒光棒輕輕彎曲,折斷塑料管中的玻璃管,輕輕搖動即可。熒光棒中的液體不可食用,且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如果泄漏:容易污染傢具、地板、衣物、皮膚等,若出現以上情況須及時清洗;如果熒光棒中的液體進入眼睛中,須及時用清水洗凈或就醫。
4,指北針
目前,幾乎每一家軍品店都有不同制式的指北針出售,小到可戴在手錶上的充液式簡易指北針,大到地質勘探用的水平式指北針。去野外探險,建議還是使用專用指北針為好。圖中為軍用65式指北針,具有指向、測距、量角、地圖比例尺測距等多種功能。其實指北針同相應的地圖配合使用時作用最大,出發前應充分掌握指北針的使用方法。
5,求生哨
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軍用哨子,但在荒郊野外,遇險者如果採取喊「救命」的方式來引起救援人員注意的話,不到15分鍾就會喊得聲嘶力竭,而一個小小的塑料哨子,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能吹響它,而且,在探查出路,尋找水源時,事先約定好的哨間長短和不同組合,都是野外近距離聯絡時最方便和最簡捷的通信方法。
求生小型組合工具美國萊則曼WAVE組合工具鉗是野外作業的上上之選。下圖中所示為「瑞士冠軍」萬用工具刀,具有42項功能,被稱為野外工作者的「百寶箱」,建議配合原廠的皮革刀套一起使用,因其尺寸不大,完全可以掛在腰間,以免野外急需使用組合工具時在背囊中翻來翻去。
6,求生刀具
求生刀具,全龍骨,熱處理合格,長度在20~24cm,無背齒等多功能(功能越多性能越不可靠)的刀具。
7,手錶
相對於一般的手錶,野外生存用表除精確還應至少做到防水和具有夜光功能。圖中的手錶除滿足上述條件外還具有即時方向測量功能,每隔2小時自動氣壓測量功能(260hpa~1100hpa,即0。26~1。1大氣壓),根據氣壓變化記憶圖了解未來氣候變化的功能,-10~60度氣溫測量功能,-700~10000m高度測量功能,1/100秒錶功能等多項功能,因此該表也被稱為「脘式登山計算機」。
8,通信工具
現在手機在中國比較普遍,但作為野外探險活動,活動范圍多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手機信號未必覆蓋得到,同時頻繁的野外通信聯絡使用手機也不經濟。圖中所示的小型對講機,由3節5號干電池提供電源,也可以使用相同數量的可充電電池,開闊地通信距離3~5km,12頻道,LCD照明,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通話質量好的特點,是野外遠足的首選。
9,帳篷
在野外,帳篷的主要功能是防風、禦寒、避免昆蟲及小動物滋擾,保證使用者能夠得到良好充分的睡眠,對保持使用者的體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野外帳篷常見的有「人」字型。圓頂型等多種款式,使用者應按所要前往地區的季節和氣候等情況選擇適用的類型,並要在出發前學會怎樣搭建。圖中是一頂圓頂型雙層雙人帳篷,防風、防潮、防蚊,四季適用。
10,睡袋及防潮墊
睡袋通過內里的填充材料不同,以達到不同的保溫效果,使用者應根據所要到達的地區的氣溫來選擇不同保溫效果的睡袋。野外生存用的睡袋至少要達到防潮、保潮透氣、質量輕、體積小的基本功能要求。題圖中所示的羽絨睡袋除滿足上述要求外還有一個可拆下的內襯,方便清潔和使用;防潮墊一面塗有金屬膜,除防潮外政治家多種用途。
11,生火工具
在野外,生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望遠鏡的凸透鏡卸下,在陽光明媚的郊外,可以用它輕易地點燃報紙,野外用的生火工具主要還是火柴或打火機,題圖中所示的火柴分別為野外防風火柴和野外防水火柴,其中防風火柴在使用時應捏住火柴的木桿部分,以免燒傷手指,野外出行,防風打火機以其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特點也深受行家們喜愛。
12,水壺
有人做過測試,一個普通人,在斷糧的情況下大約可以存活30天,而在同時斷水的情況下最多隻可以存活7天,足見水對於野外生存者的重要性,一個普通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2升的飲用水,這也是野外活動准備食水的基本依據。題圖中的水壺為鋁合金製品,容量為1.5升,水壺下端配有一個鋁合金的飯盒,大小剛好可以煮一袋方便麵,十分實用。
13,望遠鏡
置身野外,觀察野生動植物,尋找水源,判定行動方向等都少不瞭望遠鏡,而野外觀察用望遠鏡倍數一般應在7-12倍之間,且最大物鏡直徑不應小於35mm,因為小於7倍的望遠鏡觀察距離有限,大於12倍的望遠鏡在手持觀察時晃動太大。圖中的俄羅斯產12*45軍用望遠鏡,全鋁合金鏡身,鏡內充氮,有分劃線,在觀察的同時能方便測距。
14,收音機
在野外,小小的收音機可能是你了解身後文明世界相關信息的唯一渠道,新聞和天氣都應該是你所關心的內容,午夜的帳篷內,收音機里傳出的歌聲,也許會令你終生難忘,圖中的這台收音機具有AM/FM兩個波段,可以電腦自動尋台,除耳機外還帶有外響喇叭。耳機連線也是軟的鞭狀天線,在野外特別適用。
15,照相機
無限風光在險峰,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大家都希望把野外探險的過程拍成照片或DV(數字化視頻)錄象,以便日後同朋友們共享這段美好時光,出行前應確認照相機或尋象機電力充足,膠卷和尋象帶有備份。圖中的照相機只有一盒煙大小,採用鎂合金製造,28mm廣角鏡頭,有自動曝光、光圈優先曝光兩種曝光方式,曝光度±2檔可調,取景器還可顯示快門速度等資料。
16,備用食品
野外活動的食品,應根據個人口味和具體行程制定好食品攜帶計劃,這些食品不但要能果腹,還要提供野外活動所必需的熱量,因在野外隨時可能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以防萬一,備用食品是必不可少的。題圖中所示的90壓縮干糧,由麵粉、白砂糖、精煉油、葡萄糖粉、奶粉、精鹽、人參皂甙等原料製成,凈重250g,可提供5248KJ的熱量。
以上就是野外生存活動常用的一些裝備,其他還有寸具、急救包等物品,集齊上述常用的一些裝備,除了少一支步槍以外,你的基本裝備幾乎可以同正規軍隊媲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在野外為所欲為,請牢記,我們是大自然的孩子,對大自然要時刻存有「敬畏」之心,愛護自然,尊重自然是保證野外生存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
二、生存方法
尋找水源
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多注意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有無蛙聲和水鳥的叫聲等。如果能聽到這些聲音,說明你已經離有水源的地方不遠了,並可證明這幾的水源是流動的活水,可以直接飲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風吹樹葉的「嘩嘩」聲當做流水的聲音。嗅過鼻於,盡可能地嗅到潮濕氣味,或因刮風帶過來的泥土腥昧及水草的味道。然後沿氣味的方向尋找水源。當然這要有一定經驗積累。
觀察憑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去觀察動物、植物、氣象、氣候及地理環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根據地形地勢(地理環境),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如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窪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幾米左右就能有水。但泥漿較多,需凈化處理後,方可飲用。
睡袋使用
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和。避風防潮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保持睡袋乾爽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多穿衣服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睡前熱身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綳帶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②敷料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敷料包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消毒葯水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潔凈的棉花球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消毒膠布: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⑦膠布: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各種葯丸: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蛇葯: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其它: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尋找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
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
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判定方向
軍人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制式器材的情況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的方法。
利用太陽判定方位非常簡單
可以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針式手錶對太陽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錶水平放置將時針指示的(24小時制)時間數減半後的位置朝向太陽,表盤上12點時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現在時間是16時,則手錶8時的刻度指向太陽,12時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夜間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能熊星座(即我們人稱的北斗星)。該星座由七顆星組成,開頭就像一把勺子一樣。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還可以利用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狀像W。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利用地物特徵判定方位是一種補助方法。使用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建築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的快,北面融化的慢。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在野外迷失方向時,切勿驚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來,總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於原出發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後,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向什麼方向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容易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中尤中為重要。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無所適從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先走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路,也不會偏差太遠。
行進方法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要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進時,能大步走就不小走。這樣幾十公里下來,可以少萬許多步。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步來休息,而不停下來。攀登岩石時,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確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線。
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點固定」法,即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剩餘的一手或一腳,使身體重心上移。手腳要很好地配合,避免兩點同時移動,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攀登時,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坡度大於30度時,一般採取「之」字形攀登路線。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在行進中不小心滑倒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但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的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河流是山區和平原地區經常遇到障礙。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細地觀察之後再確定渡河的地點和方法。山區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溫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應當用一根午子支撐在水的上遊方向,或者手執重達15~20公斤石頭。集體涉渡時,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環抱肩部,身體最強壯的位於上遊方向。
采捕食物
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採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採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後才能真正掌握。下面僅簡單介紹一下可食用昆蟲和可食野地生植物的種類、食用方法。
目前,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戰鬥力,繼而完成任務,不防一試。但是應注意,一事實上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後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後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自下而上知識的主要內容。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中國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里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將採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傷病防治
蟲叮咬的防治:在野外為了防止昆蟲的叮咬,人員應穿長袖衣和褲,扎緊袖口、領口,皮膚暴露部位塗搽防蚊葯。不要在潮濕的樹蔭和草地上坐卧。宿營時,燒點艾葉、青蒿、柏樹葉、野菊花等驅趕昆蟲。被昆蟲叮咬後,可用氨水、肥皂水、鹽水、小蘇打水、氧化鋅軟膏塗抹患處卡癢消毒。
螞蟥是危害很大的蟲類。遇到螞蟥叮咬時,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鹽水、煙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盤處,或用燃燒著的香煙燙,讓其自行脫落,然後壓迫傷口止血,並用碘酒塗搽傷口以防感染。部隊行進中,應經常查看有無螞蟥爬到腳上。如在鞋面上塗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螞蟥上爬。塗一次的有效時間約為4~8小時。此外,將大蒜汁塗抹於鞋襪和褲腳,也能起到驅避螞蟥的作用。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於摔傷、疲勞過度、飢餓過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臉色突然蒼白,脈搏微弱而緩慢,失去知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一般過一會兒便會蘇醒。醒來後,應喝些熱水,並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胃疼、心臟衰弱等。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觸咽部引起嘔吐,然後吃蓖麻油等瀉葯清腸,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葯及其他鎮靜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為保證心臟正常跳動,應喝些糖水、濃茶,暖暖腳,立即送醫院救治。
中暑:其症狀是突然頭暈、惡心、昏迷、無汗或濕冷,瞳孔放大,發高燒。發病前,常感口渴頭暈,渾身無力,眼前陣陣發黑。此時,慶立即在陰涼通風處平躺,解開衣褲帶,使全身放鬆,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葯。發燒時,可用涼水澆頭,或冷敷散熱。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蘇醒。
凍傷:如發現皮膚有發紅、發白、發涼、發硬等現象,應用手或乾燥的絨步磨擦傷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凍傷,輕度凍傷用辣椒泡酒塗擦便可見效。如生身體凍僵的情況,不要立即將傷者抬進溫暖的室內,應先磨擦肢體,做人工呼吸,待傷者恢復知覺後,再到較溫暖的地方搶救。
蜇傷:被蠍子、蜈蚣、黃蜂等毒蟲,傷口紅腫、疼癢,並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要先擠出毒液,然後用肥皂水、氨水、煙油、醋等塗擦傷口,或用馬齒莧搗碎,汁沖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蝸牛洗凈搗凈後搗碎塗在傷口上。此外,蒜汁對蜈蚣咬傷傷有療效。
求救方法
放煙火:燃放煙火是最常見的求救方法。白天用煙,即在燃火上放一些橡膠片、生樹葉、苔蘚、蕨類植物等,可以生成燃煙,以便通知外界。夜晚用火應在開闊地上,向可能的居民區方向點三堆明火,用火光傳達求救信號。
光信號:白天用鏡子藉助陽光,向可能的居民區或空中的救援飛機反射間斷的光信號,光信號可傳16公里之遠。方法是將一隻手指瞄準應傳達的地方,另一隻手持反光鏡調整反射的陽光,並逐漸將反射光射向瞄準的指向即可。夜晚用手電筒,向求救方向不間斷的發射求救信號。
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是SOS,即三長三短,不斷地循環。
現代求救方法:隨著時代的展,各種現代求救設備逐漸普及,如信標機、無線電通訊機、衛星電話等設備,如果有條件可以逐步配備這些現代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