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的漁舟詞語
一葉漁舟、一棹漁舟、煙雨漁舟、漁舟晚唱、漁舟逐水、漁舟燈影、雲映漁舟、 煙籠漁舟、月滿漁舟
② 有誰知道古代的東西在現代的別稱比如船稱為漁舟,路稱為古道,等等
古代人用的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1,「絳、朱、赤、丹、紅」的區別 「絳、朱、赤、丹、紅」五個詞都表示紅色,按其由深到淺的不同程度排列,「絳」的程度最深,《說文》:「絳,大赤也。」本義是:「深紅色」。「朱」的程度其次,《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硃色,大紅色」 。「赤」本義是「火的顏色」,即紅色。「丹」本義是「辰砂,硃砂」,後表示「紅色,赤色」。「紅」的程度最淺,《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到後來,「紅」和「赤」沒有區別。 2,「青、蒼、碧、綠、藍」的區別 「青、蒼、碧、綠、藍」五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形容詞,表示顏色。但在古代漢語中是有區別的。「青」古代和現代都表示「藍色」,「蒼」的本義是「草色」,表示「深藍色」或「深綠色」,程度最深,「碧」的本義是「青綠色的玉石」,表示「淺藍色」或「淺綠色」,這三個詞本來是有區別的,有時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蒼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蒼苔。「綠色」和「青色」意義相差較遠,混用的較少。「藍」在上古漢語中只作為「蓼藍」的意思,是名詞,後來才具有「藍色」的意思。
古代對美男的稱呼:檀奴 或 檀郎 (潘安表字安仁,小字檀奴) 甫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用於表字之後 子都 莞爾(形容男子的微笑) 美髯(一胡須代美男子) 美眉 古代曾是專門用來稱呼美男子的 古代對美女的稱呼(比較多):碧玉 嬋娟蛾眉 粉黛 紅粉紅袖 紅顏 紅妝 花嬌娥嬌娘 嬌姿嬌姝驚鴻佳人 麗人 美姬青娥 傾國傾城 姝麗 仙子 玉人 玉容玉面 玉女玉兒玉娥玉嬌玉姝玉真玉妃妖女妖嬈 妖姬妖艷
③ 關於漁舟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漁舟的詩句有:
1、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3、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4、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里。
5、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④ 漁舟唱晚的詳細意境
《漁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箏曲。表現了古代的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漁舟唱晚》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漁舟唱晚》樂曲描繪了在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歸的動人畫面。樂曲開始,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萬頃碧波的畫面。接著,以音樂的主題為材料逐層遞降,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當它再次變化反復時,採用五聲音階的迴旋,環繞一段優美的旋律層層下落,此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且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最後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接合成一個循環圈,並加以多次反復,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箏曲曾被改編為高胡、古箏二重奏、小提琴獨奏曲及長笛獨奏曲。
⑤ 古人描寫水的詩句有哪些
「水之潤下無孔不入;火之炎上無物不焚;雷之肅斂無堅不摧;風之肆拂無阻不透;土之養化無物不融!」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瀑布
● 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 唐·王勃《郊園即事》斷山:懸崖峭壁。畫障:貼畫的屏風。懸溜:懸流的瀑布。鳴琴:形容瀑布之聲。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銀河:天河。九天:天的極高處。極寫廬山的瀑布的高、水流的猛、飛泉的白,是寫瀑布的名句。充分展示詩人豪宕的胸懷。
●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形容瀑布的傾瀉和潔凈:風吹不散,銀白如空。
● 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潈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 唐·李白《秋於敬亭送從侄專游廬山序》潈(cóng)射:噴射。壑:土溝。奇詭:奇妙怪異。描寫廬山香爐峰瀑布的奇觀。
● 水懸三尺,瀉階隅,滿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 唐·白居易《廬山草堂記》隅:角落。昏曉:黃昏、拂曉。練:白綢。環佩:身上飾玉。築(zhù):弦樂器。描寫瀑布,繪聲繪色。
● 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流水,缺月如弓。 宋·辛棄疾《沁園春》前兩句描寫山上的一道湍急的瀑布傾落,水花萬點;後兩句形容橫跨在溪流上的板橋如一彎新月。
● 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元·喬吉《雙調水仙子·重觀瀑布》飲澗:形容瀑布拱身之狀。連用三個比喻,極寫瀑布的動態。
● 自天飛下龍涎,走地流為一股泉,帶風吹作千尋練。 元·徐再思《雙調水仙子·惠山泉》涎(xián):口吐的涎水。練:白色絲物。想像、描寫、誇張,三管齊下寫瀑布的水勢、流速、顏色。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清·何紹基《山西》新晴:天剛放晴。
大海
●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莊子·秋水》尾閭(lǘ):傳說為海水排泄的地方。萬川入海,從來沒有停止過,海水也從來沒有滿溢過;海水排泄,也從來沒有乾涸過。後人每用這句子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周而復始的。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三國·魏·曹操《觀滄海》碣石:指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的大碣山。何:那麼。澹澹(dàn):水波盪漾的樣子。竦:即聳。峙(zhì):挺立。這是作者窮追袁紹殘部路經碣石時所作。描繪了海波盪漾、山島聳立,木繁草茂的壯觀圖景,烘托他當時昂揚的氣概。
●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晉·樂府民歌《西洲曲》空綠:指倒映在水中的碧空。捲起簾幕天穹自然顯得高遠,海水搖漾著空中的碧綠之色。境界壯闊動盪,「搖空綠」三字,奇警。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勾勒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景:春天潮水湧入長江,江海連平,明月潮水相伴而生。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殘夜將盡,朝陽已從海面升起;江南春早,年底江上已露春天氣息。作者為客日久,日復一日,年一復一年,歲月蹉跎,回鄉無日,送書無人,觸景傷情,所以有上述的描繪。
●滄海先迎日,銀河倒列星。 唐·杜甫《不離西閣》旭日浮於滄海,眾星掛在銀河。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唐·李賀《夢天》齊州:中州,亦即中國。九點煙:我國古代曾分置九州,登高遠望如九點煙。一泓(hóng):一汪:繪出一幅壯觀的九州高空鳥瞰圖,可見作者氣勢不凡的胸懷和濃烈的浪漫色彩。
●八月濤聲孔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唐·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指浙江省塘江大潮的聲響,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最為壯觀。觸:碰、擊。兩句把勢大聲洪的江潮描繪得如在目前,使人驚心動魄。全詞是一幅精採的海邊觀濤畫。
●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唐·趙嘏《錢塘》中秋:錢塘江海潮,以中秋之夜最為壯觀,歷來譽為天下勝境。寫靜景的壯闊和動景的聲勢,都極為出色。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 宋·蘇軾《望海樓晚景》一線:形容浪頭象一排白線涌來。指顧:指點顧盼,喻時間極短。寫江潮水初上的雄渾景色。李白《橫江詞》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之句,附錄於此,以供參照。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宋·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幾許:多少。渾:簡直。極寫江潮的高大。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宋·潘閬《酒泉子》潮水洶涌沖來的時候,真疑心,大海里的水都光了,到處都象迎接潮水的鑼鼓聲。兩句描寫錢塘江潮水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
●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台失手玉懷空。 宋·陳師道《十七日觀潮》瑤台:傳說中的神仙住所。潮水象一道白色的長虹從遼闊的沙灘上奔涌而來,又象天仙在瑤台上失手打翻了玉杯把瓊漿傾瀉而下。以豐富的想像,極狀錢塘江潮奔騰之急,聲勢之大,變化之速。
●江海不與坎井爭其清,雷霆不與蛙蚓斗其聲。 明·劉基《郁離子》坎井:指淺井。比喻寬宏大量者不與小人一般見識。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 清·陳恭尹《厓門謁忠祠》這是作者寫新會厓門懷古的詩。厓門三忠祠,祀宋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名臣。觸景生情,懷古痛今,憂時傷國,溢於言表。
●地到盡時天不斷,人能來時鳥難過。 清·沈受宏《渡海》寫盡大海之遼闊。
● 白馬千群浪涌,銀山萬疊天高。 清·宋琬《西江月·錢塘門外作》此錢塘觀潮之作,以白馬奔騰,銀山萬疊形容潮浪洶涌壯觀。
●乾坤浮一氣,今古浸雙丸。 清·張照《觀海》乾坤:天地。浮:融。雙丸:指太陽、月亮。兩句寫大海的景觀,頗有哲理。
●海上波濤回盪極,眼前洲渚有無中。雲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風翻水泛紅。 清·陳去病《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渚(zhǔ):水中陸地、小島。磨:摩擦。炙:烤。作者於1908年由上海乘船渡海赴汕頭,到廣東從事革命活動。沿途看到海中壯觀的景色:波濤翻滾、小島朦朧、雲天如碧、海面泛紅。詩句的境界開闊、意氣豪邁。
溪泉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杪(miǎo):樹梢。詩句描寫山上雨後從樹叢間噴出了百道飛泉的奇觀。詩中採用了「高遠」取景法,從一個適當的高度,透過近處低處的繁樹茂林,看到遠處高處的巔崖懸泉,將二者「疊合」在一個平面上,造成了一種新鮮奇特之感。
●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唐·杜甫《詠懷古跡》群山不讓一條溪水奔流,把溪水攔在山間日夜喧鬧;待它來到前頭的山腳盡處時,溪流已變成堂堂的大水直奔山村。寫溪水到底是攔不住的,可比喻時代的潮流不可阻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唐·杜甫《佳人》兩句的寓意眾說紛紜。按詩意是比喻「佳人」貞潔自守的節操。
● 恬淡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唐·儲光羲《詠山泉》恬(tián)淡:安靜清淡。以山間的清泉比喻自己的安閑自得。
● 紅樹醉秋色,碧溪彈夜弦。 唐·湘驛女子《題玉泉溪》紅樹:楓葉秋天變紅,故稱。彈夜弦:比喻溪水潺流之優美音響。
● 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 唐·杜甫《絕句六首》江水流動,月移石影;山溪空寂,雲霧傍花。活畫出一幅清幽的月夜溪流圖。
● 積之涓涓,泄之浩浩。 宋·王安石《風俗》積;蓄。涓涓:形容水流的細長。泄:排泄。言簡意賅,積小泄大,說明累積難而消耗易,對人們治國、理財、治學甚有啟迪。
●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宋·蘇軾《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舞雩(yú)風:和暢的春風,指作者理想中的境界。這是作者被貶在海南時所作詩句,表現出隨遇而安的豁達情懷。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宋·楊萬里《小池》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細流:指泉眼愛惜泉水,不願多流一點。晴柔:晴天柔和的風光。詩句清新活潑,自然靈巧,是「誠齋體」的典型代表作。
● 溪聲夜漲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 宋·張耒《屋東》通:通透襲人之意。朝晴:拂曉天晴。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里。 宋·辛棄疾《生查子·游雨岩》描繪沿溪行走時的倒影,體物入微,富於奇思妙想。
● 清泉自愛江湖去,流出紅牆便不還。 清·查慎行《玉泉山》紅牆:指富貴之地。褒頌清泉,寧願奔向江湖,也不為紅牆拘禁,有言外之意。
●卻笑溪聲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間。 清·趙愈《溪聲》忙底事:到底忙些什麼事。借笑溪聲來嘲諷世俗--喜好喧鬧而不懂得享受山中的幽靜。
●夜深更飲秋潭水,帶月連星舀一瓢。 清·鄭燮《訪青崖和尚》寫秋水的妙句,妙在「帶月連星」,實在棋高一著。
江河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詩經·衛風·河廣》葦:如蘆葦那麼小的扁舟。杭:即「航」。誰說黃河寬?一葉扁舟就能渡過。
●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沚 《詩經·邶風·谷風》涇(jīng):涇水,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渭:渭水,發源於甘肅烏鼠山,與涇水合流後注入黃河。湜湜(zhí):水清的樣子。沚沚(zhǐ):止。涇與渭相比時才顯得渾濁,它不流的時候也是清的。作者以涇水作自比,以渭水比新人。自己並不醜,只是與新人相比,才顯得不美,成語「涇渭分明」源出於此。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南朝·梁·吳均《與宋元思書》湍:急流。甚:很象。奔:指賓士的馬。
● 波流將月去,潮水共星來。 隋·楊廣《春江花月夜》將:帶。描寫「波流月,潮帶星」的景象,波光閃爍,星月交輝,形象生動,用詞精警。
●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唐·王之渙《出塞》孤城: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是古代從河西走廊通西域的重關。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相當八尺或七尺。寫黃河水流的高遠,玉門關地勢的險要。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唐·王維《漢江臨眺》江:指漢江。天地外:形容江流之漫長。有無:若有若無、時隱時現。詩句景色朦朧,掩映動盪,想像豐富,充滿浪漫色彩。
●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唐·李白《贈裴十四》落天:誇張手法形容黃河從高原山嶽向平原低處的流向。寫:瀉。以大海喻胸懷,貼切形象。
●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李白《將進酒》天上:形容黃河之高,因它發源於高峻的昆侖山脈。描寫黃河源遠流長,水勢雄壯,奔騰而下,直瀉大海,一去不回,寄寓作者對歲月如流,年華不復返的感慨。
●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唐·李白《公無渡河》昆侖:指昆侖山,東段的巴顏喀拉山是黃河發源地。龍門:在今山西河津縣,傳說夏禹治水至此。寫黃河沖決昆侖,咆哮而下,直奔龍門,顯示它洶涌澎湃,不可阻擋的聲勢。
●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觸:碰、擊。盤渦:旋渦。轂(gǔ):車輪的軸。秦地:華山一帶,古為秦國之地。雷:雷鳴。詩人極寫黃河奔騰萬里的聲勢。
●黃雲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九道:長江流至潯陽分為九條支流,亦稱九派。雪山:形容波濤如雪似山。這是詩人俯瞰長江所看到的壯觀景色。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唐·杜甫《登高》這是詩人九月九日在夔州登高時寫下的千古絕唱。仰視則聞高山落葉的蕭蕭之聲,俯瞰則見長江駭浪的滔滔之勢,而葉落無邊,江流不盡,更顯得秋風的勁厲,秋色的蒼茫,秋聲的肅殺,擴大了畫面,增強了氣勢。作者悲秋的情調,顯然如見。
● 焉得並州快剪刀,翦取吳松半江水。 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怎麼得到。並(bīng)州:古九州之一,傳說所產剪刀著名。翦:剪。晉代索靖觀顧愷之繪畫,長嘆一聲:「恨不帶並州剪刀來,把松江半幅白練剪而歸去。」詩人以此贊美王宰的畫,典故隨手拈來,形象貼切,又毫無痕跡。
●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唐·韓愈《進學解》障:阻擋。回:挽。既:已經。倒:傾瀉。願意是作者借別人的話肯定他自己,好象阻攔百川使它向東流,挽回已倒下去的巨浪一樣。兩句境界博大,氣勢磅礴。後人每用來形容扭轉乾坤的巨大氣魄。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唐·白居易《長相思》汴(biàn):水:曾改道,流經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泗水:由山東流入淮河,上游四源並流,故名。瓜洲:城名,在運河與長江匯合處,當時很繁盛。詩句描寫婦人登樓遠眺,觸景生情,思緒交織。
●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 唐·白居易《天津橋》眉月:指陰歷初三、初四。新月彎曲如眉,故稱。神女浦:地名。臉波:眼波。窈娘堤:堤岸名。以人的形象比喻景物,獨出心裁,惟妙惟肖。
● 萬丈赤幢潭底日,一條白練峽中天。 唐·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泮上》幢(chuáng):儀仗用的一種旗幟。練:白絹。俯視深潭,太陽象巨大的赤旗鋪在潭底;仰望高空,天面象長長的白練飄在峽頂。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唐·韋應物《滁州西澗》野渡:郊野渡口。野渡晚雨後所見,流露出詩人任其自然,不進不退的處世哲學,與他「扁舟不系與心同」的心境是一樣的。
●河源怒觸風如刀,剪斷朔雲天更高。 唐·溫庭筠《塞寒行》河源:黃河源頭。怒觸:黃河咆哮的景象。朔:北方。
● 溶溶漾漾白鷗飛,綠凈春深好染衣。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唐·杜牧《漢江》染衣:形容江水之色映照衣裳。前兩句寫江面美色,後兩句嘆息自己在宦途中奔波消磨,看到悠閑的漁翁,更有無限感慨。意境含蓄委婉。
● 一條雪浪吼巫峽,千里火雲燒益州。 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州》吼:形容驚濤駭浪的聲音。巫峽:西起四川巫山縣,經湖北巴東縣,綿延四十公里,由長江橫切巫山而成。燒:形容紅色雲彩的燦爛。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帶。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人不見:指技藝超絕的湘水女神奏完曲子後隨風而去。數峰青:指女神離去後只見江邊幾座碧綠的山峰。一曲既終,伊人不見,餘音彷彿還在江水之上和峰巒之間盪漾。這樣描寫,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交融,情景歷歷,意與境和諧統一,餘味不盡。
● 看白鳥,下長川,點破瀟湘萬里煙。 五代·張松齡《漁父》白鳥:鷺。下長川:指鳥沿著江流飛翔。瀟湘:湖南境內的瀟水和湘江。煙:煙霧籠罩。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宋·李覯(gòu):《憶錢塘江》好是:最美的是。涵:容。返照:指江水反映夕陽,滿江通紅。水仙:水中女神。此與唐代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都極寫水上殘陽之紅,各擅其妙。
●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宋·王安石《金陵懷古》練:白色綢子。簇:攢聚。征帆去棹:船隻來來往往。背:形容迎風招展。矗:豎起。雲淡:形容五彩的船隻象籠罩在淡淡的雲氣里。星河:比喻長江。鷺起:南京西南面的長江上有個白鷺洲,白鷺飛舞。畫圖難足:畫也畫不出那麼好。描寫金陵一帶的長江晚秋景色,極為精采。
●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宋·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壘嶂圖》稍:正。度:過。喬木:指樹林。一葉:比喻小舟的輕快。江吞天:指天色倒影在江上,水天一色。這是首題畫詩,虛實遠近處理得很好。
●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宋·蘇軾《百步洪》鷹隼(sǔn):鷹類的統稱。落:降落獵物。註:沖的姿態。柱:琴瑟之柱。用兔、鷹、馬、弦、箭、電珠七種疾馳的事物連喻洪水沖瀉,如明珠一串,把百步洪的態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 十分瀲灧金尊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宋·蘇軾《有美堂暴雨》瀲灧(liàn yàn):水勢浩大的樣子。尊:即「樽」,盛酒的器具。羯鼓:用羊皮做的鼓。江水暴漲波光閃動象斟滿美酒,雨聲急促象千支木杖擂羯鼓。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指長江。風流人物:傑出的英雄人物。以長江比喻時代洪流,既帶走千古歲月,也帶走千古風流人物。「淘盡」二字,富有哲理,耐人尋味。
●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穿空:一作「崩雲」。拍:一作「裂」。極狀赤壁的長江天險的景色。「亂石」為仰視的高峭石壁,寫造型;「驚濤」為俯視的奇險江岸,寫聲音;「堆雪」為遠望的洶涌波濤,寫色彩。詞句借亂石驚濤之景,抒豪放之情,襯托千古英雄人物的業績。
●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宋·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郴江:在今湖南省南部,於郴州城東,流主湘江。幸自:本自。瀟湘:即瀟水、湘水,合流後稱湘江。郴江原自繞郴山而流,為什麼不甘寂寞而向北流下瀟湘去?暗示我今日被貶南方,無法北歸觸景傷懷,其何以堪!作者把無法排遣的愁苦渲泄到山水之中了。
●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宋·柳永《八聲甘州》是處:到處。苒苒:即冉冉,逐漸推移的樣子。在秋風秋雨中,一切紅的綠的都已黯然失色,大自然把美好的景物一步步推向消亡;只有滔滔長江水,靜悄悄地向東流去。寫天地的無情,大江的永恆。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動兩潮來。 宋·趙抃《次韻孔憲蓬萊閣》蓬萊閣:在山東蓬萊縣北丹崖山上,下臨海岸。涵容:包容。百川入海,天地之大無所不包;早晚潮漲,海水浮動而來,境界壯闊生動。
●一江秋水浸寒空,漁笛無端弄晚風。萬里波心誰折得,夕陽影里碎殘紅。 宋·王杲《浪花》浸寒空:形容水天一色,深秋意寒。碎殘紅;形容浪花映晚霞。有人請王宗作詠物詩,以「浪花」為題,兼押「紅」字,他一揮而就。秋水、晚風、波心、殘紅層層渲染,句句扣緊主題。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子》悠悠:又長又遠的樣子。以無窮無盡、日夜奔流的長江比喻社會發展,是傳誦千古名句。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銀山:白浪如山。筆力雄邁,收句以小見大,咫尺千里。「放入」二字形象而有氣魄,使人們讀後胸懷廣闊,目光曠遠。與唐代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宋代蘇軾《南堂》「掛起西窗浪接天」,宋代周紫芝《凌敲(間囂)晚眺》「開窗忽擁大江來」,一樣筆法。
●和雲流出空山,甚年年凈洗,花香不了。 宋·張炎《南浦·春水》不了:沖洗不掉的意思。古人曾說過:「賦水不當僅言水,而言水之前後左右。」這里以雲、山、花、香等到美不勝收的春景襯托出春水之美。作者因此詞,而得「張春水」之佳名。
●大波一跳入半天,粉碎銀山成雪片。 宋·楊萬里《池日移舟入江》波:浪。銀山:比喻雪白而高大的浪頭。極度的誇張和比喻,大氣磅礴。
●午夜江聲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門前。 元·鄭元祜《寄金山普衲》「推月上」既寫明月的升起,雙狀江濤之洶涌,極為精到。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明·高啟《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江:指長江。長江從群山中流出來,山勢與水流一樣,都向著東方。
●雲開巫峽千峰出,路轉巴江一字流。 明·吳本泰《送人之巴蜀》雲開:雲開霧散,也有雲霧劈開的意思。巴江:由四川巫山到湖北巴東一帶的長江。一字流:形容水路狹窄,兩岸山峰陡峭,當中如水流一線,用字警煉。
●落日千帆低不度,驚濤一片雪山來。 明·李攀龍《送子相歸廣陵》低:舟帆低垂。度:過。寫一個日暮驚濤驟起的場面。
●亘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 明·顧絳《龍門》亘地:橫貫。此一門:指山西與陝西之間的龍門山。
●江水東流自朝暮,蘆花瑟瑟西風度。金戈鐵馬過江來,朱門大第誰能顧。 清·吳偉業《蘆州行》自:向。度:過。江水日夜向東流,西風蘆花秋瑟瑟;今日清兵過江,豪門大族都置國難於不顧了。借景抒懷。寫明亡之事,可見歷史與自然界一樣,都是無情的。
●雨前方恨湘水平,雨後又嫌湘水奔。 清·魏源《三湘棹歌三首》三湘:指湖南境內的三條河流。語句明白曉暢,寓意頗有哲理,可作為事物不能兩全其美的一個佐證
⑥ 古人贊美南溪江的詩句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凈柔和、絕無污染。經檢定,含沙量僅為每立方米萬分之一克,水質呈中性,PH值為7,符合國家一級水標准,被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水」 。溪流清榮峻茂,秀麗多姿,隨江倒影,水清見底,游魚碎石,歷歷在目。如日間泛舟坐筏漂游江上,遠眺綿綿青山,近看鬱郁灘林,俯賞碧藍江水,飽覽溪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如夜間游江,見漁火點點,聞漁舟晚唱,受江風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盡抒幽情逸致;如歇息灘林,橫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晝如昏,朦朧幽靜,促膝談心,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⑦ 一帆一槳一漁舟這首詩通過數量詞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一字詩
(清)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
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勾勒了一幅意境幽遠、寧靜的垂釣圖:在秋夜月朗的時候,一位漁翁坐在江邊的一葉扁舟上垂釣,忽然魚兒上鉤了,漁翁拿起了魚竿一俯身又一仰身,一條魚兒被拖出了水面,漁翁忙碌著,發出一串爽朗的笑聲……詩中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有聲有色,簡直可以入畫。整首詩歌「一」字到底,妙趣橫生.
⑧ 漁舟唱晚的詳細意境是什麼
「漁舟唱晚」的意境: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情喜悅的漁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
夜幕即將降臨,最後一抹晚霞隨著越來越濃的夜色,消失在了天邊。遠處,依稀可以聽見啾啾鳥鳴,潺潺溪流和嘶嘶蟲鳴;湖波上,亮起點點光芒,給人熱鬧的感覺。竹筏在上面漂泊者,為水面點綴了些色彩。忙碌了一天的漁夫,劃著小槳從遠處的盲區緩緩駛來。水面上不時泛起陣陣漣漪,還能看見模糊的倒影。湖畔不時飛來幾只鸕鶿,它們互相戲水,努力地吮吸著甘露,為這幅天然的山水畫增添了活潑的氛圍。
(8)古人怎樣形容漁舟的顏色擴展閱讀:
《漁舟唱晚》樂曲描繪了在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歸的動人畫面。樂曲開始,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萬頃碧波的畫面。
接著,以音樂的主題為材料逐層遞降,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當它再次變化反復時,採用五聲音階的迴旋,環繞一段優美的旋律層層下落,此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且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最後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接合成一個循環圈,並加以多次反復,而且速度逐次加快
⑨ 漁舟泉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峽古今。坐看紅樹不知遠,行成青溪忽有人。
山行
[編輯本段]杜牧·山行
【標題】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體裁】
七絕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的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5.坐:因為;由於。
6.斜:此字讀xiá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23歲時寫成《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戒,給本朝統治者敲了警鍾。關於杜牧生卒年,錢大昕《疑年錄》據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誌銘》推斷,生年為貞元十九年(803),卒年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學者考證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後。
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擔任幕僚,後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判官等職。十數年間奔波各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進一步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於"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多所探究,尤喜議政談兵。在淮南幕府中寫的政論文《罪言》等,對修明朝政、削平藩鎮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見解。著名的《張好好詩》,也寫在這一時期。
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額外強征的苛捐雜稅。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主持抗擊回紇侵擾和平安澤潞藩鎮叛亂的軍事活動。杜牧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上書陳述用兵方略,得到採納,並取得"澤潞平,略如牧策"(《新唐書·杜牧傳》)的成效。可見他確有實際政治才幹。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後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權貴,仕宦不很得意,從而對社會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態度。但抱負難以施展的苦悶,又造成他縱情聲色、頹廢放任的生活作風,有一些"風流艷事"流傳。
文學創作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庄充書》),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獻詩啟》中說:"某苦心為詩,未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清代洪亮吉也說他"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能於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北江詩話》)。全祖望甚至稱譽他為"唐長慶以後第一人"(《杜牧之論》)。
詩歌創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長篇如《郡齋獨酌》,著重表現詩人"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的拯物濟世的抱負,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懷詩》反映唐王朝安史亂後數十年來藩鎮跋扈、邊患頻仍的動亂歷史,畫面宏偉,意氣縱橫,可與其《罪言》並讀(翁方綱《石洲詩話》)。余如《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同情封建社會里婦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詩》贊揚朋友的剛直氣節,情事委曲盡致,亦稱名篇。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寫景的小詩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絕句》等,都能用質朴的口語、簡潔的白描,傳達出悠遠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傳誦人口。而象《赤壁》、《題商山四皓廟》、《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之類詠史絕句,則又敘議結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讀來一新耳目。當然,他也寫了一些放浪不羈、流於頹唐輕薄的作品如《遣懷》、《贈別》,屬於消極的部分。
杜牧的詩歌具有獨特風格。劉熙載《藝概》把他的詩風和李商隱加以比較說:"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指明了兩人的區別。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前人用"俊爽"二字來概括這一基本風貌(胡應麟《詩藪》),是比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四庫全書總目》)。據他的《上知己文章啟》中說,他所寫的《燕將錄》、《罪言》、《原十六衛》、《與劉司徒書》、《送薛處士序》、《阿房宮賦》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針砭時事的政治內容,尤其是《罪言》一篇,為宋祁寫《新唐書·杜牧傳》全部收錄,並得到歐陽修的贊許,認為筆力不可及(費袞《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文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闢佛思想。文章語言方面,杜牧堅持使用散體,筆鋒犀利,明白曉暢,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他還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里,寫出象《阿房宮賦》那樣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爐的新體"散賦",突破六朝、唐初以來賦作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後來賦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尊前集》中錄有題杜牧撰的《八六子》詞,全首長達90字。有人據此認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個採用民間曲子里的長調作詞的人。但據後人考證,其風格不類唐人所作,此事尚無定論。
本集和校注本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編次,共收詩文450篇。後經人增補外集1卷,北宋田概補編別集1卷,共收輯詩歌170餘首,附於書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緒年間楊壽昌景蘇園據日本楓山官庫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年間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釋本中最通行的,當推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此外,杜牧曾為《孫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孫子》中。
杜牧的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才子傳》。今人繆鉞著有《杜牧傳》和《杜牧年譜》,足資參考。
【意思】
這首詩描寫了秋時節美麗的山林景色。
[編輯本段]項斯·山行
項斯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捨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葯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項斯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長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風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由於詩人觀察入微,體驗深刻,詩寫得清新,細膩,貼切,逼真。讀來如聞如見,引人入勝。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並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並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家分享著,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里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
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盪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於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試想,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當然是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未免平淡少興。只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後用三字加「染」,於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里,詩人准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並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於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只是說從茅舍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了蒸茗的香味;隔著竹籬聽到了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里,詩人創造的意境因藉助於通感作用,使讀者倍感親切。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賣葯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當詩人走著走著,邂逅賣葯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葯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雲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詩人為什麼不投身熱氣騰騰的制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雲山?「不惜」二字隱隱透露了他的苦衷。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詩里寫道:「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家山行》),這里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了詩人不惜謝絕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雲」,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韻繞梁。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裡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
⑩ 一帆一槳一漁舟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一帆一槳一漁舟」這句詩,出自清代陳沆寫的《一字詩》,描寫了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皓月當頭,秋色滿江,一漁舟盪漿而來,一漁翁手持釣鉤,釣得魚來滿心歡喜的景象。
全詩共四句,抄錄如下: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帆:形聲字,從巾,凡聲,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槳:形聲字,從木,將聲。本義是劃船用具,短小者稱槳。漁舟:捕魚用的小船。漁翁:捕魚的老漢。釣鉤:用來釣魚的釣鉤。俯:頭低下。仰:臉向上。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用了十個「一」字,顯得錯落有致,含義不俗,有「獨」「一」「滿」「全」等多種意思。每個「一」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寫人狀物,繪聲繪色,很有詩情畫意。不過,秋天的夜月之下獨釣,靜寂清涼,不免有孤獨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