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佛教中規定不能穿怎樣的衣服
擴展閱讀
酸粉消毒效果怎樣 2025-02-04 11:52:24

佛教中規定不能穿怎樣的衣服

發布時間: 2022-05-08 01:03:58

1. 拜佛對服裝有要求嗎

有要求的。拜佛時要求穿著整齊,大方得體,不要穿花里胡哨的衣服,也不要穿太露的衣服,比如短褲、無袖背心汗衫、迷你裙、涼鞋、拖鞋等等。如果在佛前讀經,能穿海青最好,這是禮服。是對佛的尊重。

2. 拜佛禁忌穿紅色

拜佛穿紅色的衣服可以嗎?拜佛能不能穿紅色衣服,去寺廟拜佛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會注意著裝,但是信佛的人都知道,去拜佛的時候,衣服的顏色不要是「正色」的,也就是說衣服的顏色不要是純粹的紅、黃、藍、黑這四種顏色。

 

拜佛穿紅色的衣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些細節是值得注意的,如果穿紅色的衣服,那麼紅色衣服邊上要有其他顏色做點綴,最好不要通體紅色,哪怕有其他顏色的布料做滾邊都是可以的。

 

拜佛穿紅色的衣服,還要注意衣服的整潔程度,去寺廟拜佛最好不要穿有污漬的衣服,一定要干凈得體,關於拜佛穿紅色的衣服,佛法上並沒有規定說不能穿紅色的衣服,只是大多數人拜佛的時候都以暗色調的著裝為主,很多人認為拜佛的時候帶著誠心去就好了。

3. 去寺廟燒香能不能穿黑色褲子黑色衣服啊

可以穿 只是注意,上衣袖要過肩,褲子要過膝蓋。 不可穿裙子。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拜佛宜從佛制,其拜法與俗制不同,茲將拜法詳述如下:

(一)兩手(十指並攏)和掌(斜向上)當胸,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三)以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四)以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
    (五)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六)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七)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
    (八)頭離蒲團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十)以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
    (十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齊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至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學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1、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3、閱經:寺中若有分開閱覽的經典,宜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經上。
    4、見僧人: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5、法器:寺中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6、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寺院上香基本禮儀

    (1)進寺院:要從左往右繞,不可從右往左繞,這叫右繞塔寺。
    (2)進大殿:要往左進,要抬左腳進門。要往右進,抬右腳進門。不可在正中間拜佛,因大殿里中間的拜墊,是寺院方丈或當家師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進殿堂:不可在正中間問尋(既鞠躬)必須到兩側方可。因中間只有方丈及當家才可。
    (4)燒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爐燒香,因寺院大多數使用木料建築,再殿堂里燒香,如有不當會燒壞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個殿堂都會有「香燈師」有什麼事情也可問「香燈師」 。

    上香的方法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禮佛時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
    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後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雲水堂負責人)、衣缽(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遊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並不限於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禪宗。後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後,禪宗六祖慧能於示寂余百年後,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發臘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范,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慧普」,那麼就是「上慧下普」。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靈魂」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神識」,而不使用「靈魂」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禮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星期日」而不要叫「禮拜日」。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周日,所以也沒有「禮拜日」之說。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講「愛」,因為在佛家看來,有「愛」就有佔有欲,有佔有欲就有我執,「愛」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講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與樂,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

4. 寺廟里的和尚穿棕色衣服和穿灰色衣服有什麼講究

灰色和棕色的衣服一般是平日常穿的海青,沒有什麼等級區別。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時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調的,而不能穿黃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區別。

海青的款式是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場合所穿,其顏色一般為明黃色或暗黃色。

(4)佛教中規定不能穿怎樣的衣服擴展閱讀

其他穿著:

袈裟:

佛教傳入中國後,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

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儐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儐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儐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著黑衣。

袈裟有三種:五衣(常見的大部分都是咖啡色)、七衣(也是咖啡色居多)、祖衣(大部分是紅色帶金線,也有咖啡色帶金線)。

5. 寺院有沒有規定什麼衣服不能穿

去寺院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沒有福報的人一輩子都很難去的。不過,去寺院也要注意衣著:

  1. 不穿過於鮮艷、花哨的衣服。應以素色、壞色為主,或穿灰色居士服。參加法會等佛事活動可穿海青、搭縵衣(受戒弟子)。

  2. 不穿透明、塑身的衣服。如輕薄透視裝、緊身衣等。應以端莊寬松的衣服為主。

  3. 不穿短褲、裙子等暴露的衣服。如半袖、低胸、露臍裝等。應以長衫長褲為主。

  4. 不穿涼鞋、皮鞋等鞋子。應以非動物材質的布鞋、休閑鞋為主。

  5. 不佩戴金銀首飾、各類珠寶。

  6. 不濃妝艷抹、噴灑香水。

    穿著海清縵衣的居士在寺院

6. 佛弟子,一切與動物皮毛有關衣物是不是都不能穿和用

不是這么絕對,具體情況要看取其身分,是否害其性命,剝奪性命,即是殺生,是不可取的。但剪動物毛,並不即刻害其性命,所以穿羊毛衫、駝絨褲並不是大問題。唯皮草業是殺生取皮,穿皮革製品是助長殺業,是不宜穿的。但住在高山的比丘,走山路必須穿皮鞋,佛陀是允許的。

7. 去寺廟穿衣有什麼講究

寺院是一個神聖且庄嚴的地方,人們去寺廟之前都會比較注重自己的著裝與打扮是否得體,因為去寺院應著裝整潔、嚴謹,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尤其是到了夏天,天氣炎熱,女性穿著更要謹慎,不可太「清涼」,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等,切忌奇裝異服、坦胸露肉。讓我們了解一下去寺廟穿著注意什麼。

在寺院里,著裝規矩:

1、寺院是一個庄嚴、神聖的地方,一進去就可以給人一種超然的感覺,自然我們的服裝要得體大方適合這種環境。



2、平時去寺院,不要戴過於鮮艷的飾品,簡單庄嚴就可以了。

3、去寺院禮佛,在心理上要回歸清凈,衣服整潔即可,衣服最好是植物纖維做的,鞋穿布鞋為好,不要塗脂抹粉。

4、在寺院里,應著裝整潔、嚴謹,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等,切忌奇裝異服、坦胸露肉。

5、在寺院里,無論男女,參訪時應著寬松之衣,以便於禮拜,否則衣褲過緊,禮佛跪拜會很不方便。

6、在寺院里,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要穿海青,受過戒的居士盡量搭縵衣。

7、在寺院里,著衣先凈手,不凈手不得觸海青或縵衣。

8、在寺院里,穿好海青搭上衣,兩手不可下垂前後擺動,應該將兩手迭掌,放在胸前。

9、在寺院里,穿著縵衣要坐下時,先要撩起縵衣,不可坐縵衣於臀下。

10、在寺院里,穿海青時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

11、在寺院里,穿海青時,跪拜時雙手同撩前片,長跪時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

12、在寺院里,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13、在寺院里,如果不是什麼法會或者盛會,可以不穿海青服。

14、在寺院里,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8. 焚香拜佛,參觀寺廟有講究,衣服你穿對了嗎

一、人們對焚香拜佛,參觀寺廟是很有講究的,他不只是對你的行為舉止有要求,對你的衣服也有特別的要求,燒香拜佛需要穿干凈樸素的衣服,不能穿太花哨的衣服,最好可以再去拜佛燒香之前洗一下澡,不能吃肉,吃葷腥,要吃素菜,因為這是對神仙的尊重,當然燒香拜佛也一定要帶著誠心去。



磕頭也很講究,要注意姿勢,跪在蒲團上,雙手合十,雙掌要注意掌心的凹陷,把它舉過頭頂,停頓到嘴邊,許個願,然後下到心臟,冥想再把手掌一起攤開,掌心向上,上身下垂。頭朝下來回三次,大家要一定帶著一顆誠心去,因為心誠則靈。

9. 佛弟子可以穿皮衣嗎

佛沒有規定弟子不能穿皮衣皮鞋皮帶,但穿這些明顯是不好的,如果條件許可,那還是不要穿著使用的好,現在不是有一句流行語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楞嚴經》第六卷-----四種清凈明誨
清凈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雲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譯文)
持戒清凈之出家人,及諸大菩薩,在分歧小路上往來,亦不願意踩踏青草,何況用手去拔?為什麼自稱為大慈大悲的人,還要吃眾生的血肉,來滋養自己的身體呢?
假如有諸出家人,不穿東方中國之絲綢絹緞,蠶絲所造之絲緞,及天竺國的皮靴、狐裘鳥毛、禽獸羽皮製之衣履,及不食乳酪醍醐,這些出家人是真正能解脫,既還清他們的宿債,不再浪盪三界了。
乳酪醍醐因是牛乳之製品,不是殺害牛命,故戒律上沒有完全禁止,但如能不食,那是更清凈。
什麼緣故呢?因為穿著畜生的皮毛,便是和他們結了不解之緣。好像劫初時候,有色界(光音天)的天人,飛行至世上,見地上有地肥,十分美味可口,便叫天人都來嘗食。可惜食後便不能再飛行,後來地肥吃完了,便食地中所生的百穀,食後雙腳就不能離地。根據此說,則人是由天上來的,而不是從猴子化生的。如果說猴子能變化為人,但現在的猴子為何不會再變化為人?
修道的人,必定要身和心,對於眾生的身中肉、身上皮,都不穿不吃,甚至連吃肉穿皮的念頭都沒有,那麼,我承認這個人是真正得到解脫,這是因為已經和三界眾生的緣都斷絕關系。
百穀:梁,黍稷之總名。稻,粳糯之總名。菽,豆類之總名。三谷各有二十種,成為六十種,再加蔬菜青果各二十種,總共百種。
照我這樣說,才是佛說。不照我這樣說,便是魔王所說。
--------------------------- -------------------
轉載
不嚴格的說:可以穿,但與眾生結緣。
如果對自己的修行要求嚴格,應該不穿。
現在加絨加厚的衣服種類很多,可以有多種選擇。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南無阿彌陀佛

=========================
凈公上人講經節錄:
1、你說皮衣服不能穿,穿皮衣服跟吃肉是一樣的,皮衣服你是要把東西殺死了,剝它的皮來做衣服。所以穿皮衣服、皮鞋都跟吃肉是一樣的。但是現在有很多人造皮,那可以,那沒問題,那個沒有殺生。所以毛衣,像羊毛毛線衣可以,為什麽?那是剪它的毛,沒有殺它,那是羊毛剪下來的,沒有殺它,這個可以用,這個我們學佛的人可以用。但是皮衣服最好不要用。
2、還有穿皮衣服,像我們現在一般穿的羊毛衣,那是剪下來織的,沒有殺生,但是皮袍、皮革那是殺生,那個穿皮袍,那就跟吃肉是一樣的意思。但是它也有開緣,年歲太大,這個棉不能保暖的時候,特別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定要皮才能夠保暖,那麽在這種情形之下可以開緣。可見得佛所為我們制定的這些都是很合乎人情的。在某種情形之下非用不可的時候可以用……
3、酒能幫助促進血液循環,對身體健康有利益,這准許飲用少量,這是開緣。我初學佛時,有的時候也到寺廟,常常跟老和尚在一起吃飯。老和尚每一餐飯都有一杯酒,我們懷疑,酒不是佛門重戒?老和尚每天吃飯之前喝一杯酒,也不敢問。到以後才知道這是開緣,那個老和尚確實七、八十歲。中國北方天氣冷,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非皮毛不能保暖的,也可以穿皮衣服。所以佛法真是通情達理,並不是叫我們死在戒條里,它是活活潑潑的。可是你不能故意犯,如果你穿棉衣可以保暖,你穿皮衣服就有傷慈悲心。你身體很正常,你每天喝一杯酒,雖然一杯酒不會醉,沒有什麽大過失,你也犯了佛的戒律。

南無阿彌佗佛

10. 拜佛不能穿什麼

1進寺廟拜佛,穿衣服要有講究,不能穿短褲、裙子或是暴露的衣服褲子,這樣很容易引起人的邪思邪念。
2
寺廟是嚴肅庄嚴之地,應該禁止高聲談笑,或者有意顯示不一樣的聲音。
3
切記不要單獨輕易和出家法師合影,顯擺自己和法師的關系。
4
女人進寺廟拜佛最好不要帶任何的首飾,也不要噴香水。
5
不要去可以貼近出家法師,絕不能去觸碰他們的身體和手。當出家法師流露出有愛慕情懷時,應該立即離開。
(拜佛可以祈福家人平安或是事業進步等等,所以一定要虔誠,心無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