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畫土家族的人怎樣塗顏色
擴展閱讀
怎樣學化妝步驟視頻 2025-02-02 09:51:19
支付寶怎樣用來乘車 2025-02-02 09:49:06

畫土家族的人怎樣塗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5-13 14:48:47

㈠ 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的服飾,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不斷地改進和變化著,而且較為顯著。
服飾所用的布料,建國前,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俗稱「家機布」,史稱「賨布」、「幏布」、「傒布」、「峒布」、「斑讕布」。土家人普遍喜用青、藍、白三種顏色的布料。在服裝式樣上,到土司統治時期,男女服布還大致相同。他們都穿對襟上衣和綉有花邊的八幅羅裙,頭戴刺花巾帕,並佩戴首飾。一般女子喜歡耳飾、項飾、手足飾,而男子只在左耳戴耳環,左腕帶手圈,頭發或編或挽髻。

成年婦女上衣有左開襟、右開襟、矮領、無領等多種式樣。上衣的袖口、衣襟都鑲有花邊,一般袖子短而寬大。下身著筒裙、百褶裙或褲子。土家女子穿綉花鞋,上綉花草、蝴蝶、蜜蜂等,腿上纏青藍布或白布裹腳。

土家姑娘的嫁衣是精美、艷麗的土家服飾之精品。這種嫁衣,人稱「露水衣」。它左開襟,大袖大擺。下配八幅羅裙或白褶裙,布料以絲綢為貴重。新嫁娘腳穿綉花鞋,再配上很講究的首飾,使露水衣看起來十分華貴,若帶帽子,帽前要釘一個銀寶花,寶花兩邊有一對龍,人稱「二龍搶寶」。龍後有一對鳳,鳳後一對蝦,蝦後一對銀帽襟,帽前下檐還有九隻鳳,每隻鳳嘴裡銜三顆銀針。這種帽,便是土家人的鳳冠。

土家青年男子上穿多扣對襟上裝,下穿寬腿褲子。中老年人穿大襟衣,纏長腰帶。男子夏天穿麻布汗衫,腳穿草鞋。土家人不分男女,都喜歡包青、白、藍顏色的頭帕。

土家族孩子的服飾隨年齡的增長、季節的更替而不斷變化,主要表現在帽子上。有嬰兒時期戴的金爪小帽,有幼兒時期戴的虎頭帽、魚尾帽;帽子做工講究,上綉「長命富貴」、「福貴雙全」、「福祿壽喜」等字樣或十八羅漢像,文武八仙等,正中綉土王菩薩、帽上吊銀鈴。孩子們穿虎頭鞋,鞋上綉有花、草、虎頭等。

孩子們的鞋帽、婦女衣褲及鞋襪、男子的荷包和腰帶、男女鞋墊等都有綉花裝飾,綉花技藝精巧,為土家服飾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照片見參考資料

㈡ 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

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2)畫土家族的人怎樣塗顏色擴展閱讀

土家族飲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

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

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㈢ 關於土家族的知識

土家族 tujia zu
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8028133人。

民族概況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縣;湖北省西部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利川、恩施、巴東、建始、五峰、長陽等市縣;四川省的酉陽、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028133。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沿酉水(源自湖北鶴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有的也兼通漢語。

土家族,史籍中稱謂較多。秦漢時,以其崇拜白虎被稱為「廩君種」,或以使用武器特徵稱為「板楣蠻」,或以其人呼「賦」為「賽」而稱為「責人」;屬巴郡南郡蠻」和「武陵蠻」的一種。次後,多以地域命族,被稱為「溪蠻」,「樓中蠻」,「巴建蠻」,「信州蠻」,「陽蠻」等。宋代,出現了區別於武陵地區其他族別而專指土家的「土民」、「土蠻」、「土兵」等名稱。以後,隨著漢人大量遷入,「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

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系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系。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以後「零陽蠻」、「灠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對象。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鬆弛,戰爭頻任,社會動盪。唐朝開始,中央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准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社會經濟

土家族是較早從事農耕的民族。土家族由於自己的生產技術低,生產工具落後、產量低,於是他們向漢族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引進先進的生產工具,從而提高土家族的生產力水平,加速社會經濟的進步。唐、宋間,由於實行羈縻州縣制度,社會比較穩定,土漢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仍處於不習牛耕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兼事漁獵。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領主,除奴役土民外,還不時驅使「土兵」至鄰近漢區擄掠人口、財物。元至清康熙年間,建立土司制度。土司的統治客觀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動地域更加穩定,民族特點得以保持。但這時地主經濟開始出現。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封建領主經濟解體,地主經濟迅速發展。土司時「蠻不出境,漢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漢族農民和商人遷入,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但是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商品和鴉片於咸豐末年大量銷往土家族地區,土布、土靛、蠟染等傳統工藝產品逐漸失去銷路,受到沉重打擊。帝國主義者廉價大量收購桐油、茶葉、木材、葯材等土特產品,刺激了桐、茶種植業和榨油、木竹加工業的發展,城鎮商業和集市貿易日漸興旺。各業行會組織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後,土家族地區兵災頻繁,農村經濟陷於破產,商業停滯,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區的經濟仍然十分落後。

解放後,黨和國家制定和落實民族政策。把土家人定為單一民族。並於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個自治縣。土家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武陵山地區的土家族人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正在向脫貧致富之路邁進。

文化藝術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土家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獨有的風俗習慣。《張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間故事,流傳至今。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長篇敘事詩《綿雞》最為著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繁多。聲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器樂有打擊樂、吹奏樂等。音樂界把打擊樂「打溜子」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通常用四件樂器演奏,強烈的節奏、快速的旋律、變幻的音響,令人傾倒。「打溜子」也是「標題音樂」,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鵲鬧梅》、《火車進山》、《馬過橋》、《牛擦癢》等固定名目,傳統曲牌多達200多套。土家族的戲劇有茅古斯、陰花歌、儺戲、南戲、酉戲等多種。土家族的儺戲,可以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州銅仁土家族地區,是我國保存儺戲最完整、演出儺戲最多的一個儺文化圈,國內外專家都十分關注。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樓下喂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綉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道士開路。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㈣ 土家族人的食品特色是什麼以什麼顏色為主有什麼集體活動和風俗

土家族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食物顏色以青為主。 集體活動和風俗: 有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准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摹、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解放後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喪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懸棺葬、船棺葬的習俗。現已基本滅跡。 如對我的答復感到滿意,請五星採納。這將鼓勵我以後更好地為問友答題,謝謝!

㈤ 土家織錦是怎樣被譽為民間藝術之花的

土家族是我國湘西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土家族人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創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品。

土家族地區地處深山,長期以來處於原始封閉狀態,民間習俗多保持著固有淳樸古風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土家織錦便是一朵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之花。

早在4000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簡單的紡織技術。秦漢時期,土家族人的織錦被稱為「賨布」,曾是皇室的貢品。

土家織錦主要工藝有刺綉、挑花、彩織等,其內容一般取材於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而更多勞動婦女創作的綉品,卻是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願,憑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而設計、製作的。

她們將一些象徵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的圖案綉於衣物、頭巾、鞋帽、枕頭、床單之上,用來美化裝飾自己的生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指鋪蓋,「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特指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

土花鋪蓋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並將它視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

關於「西蘭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可見零碎的記載。《後漢書·西南蠻夷傳》所說哀牢夷「織文革綾錦」的「蘭干細布」,就是土花鋪蓋的前身,稱「武陵蠻」有著「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的習尚,「武陵蠻」就是古代對土家族人的一種稱呼。

西蘭卡普的根源除在古史典籍上有記載外,在土家山寨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古代五溪之一的酉溪河畔一個古老的土家山寨里,有一個叫西蘭的土家族姑娘,她聰慧、勤勞、美麗,在附近的十里八鄉稱得上百里挑一。她從幾歲起就跟著母親「阿尼」紡紗織布學刺綉。

西蘭心靈手巧,織的布與別人不一樣,她是用多種綵線交織在布上,形成各種各樣的花,有菊花、月季、牡丹、桃花、勾藤花等,山上有多少種花,她就會織多少種花。

她在一些花中織翩翩飛舞的蝴蝶、陽雀、錦雞,還配著山堡、雲、水、日、月,美麗的大自然景象在西蘭姑娘手裡,構成了一幅幅艷麗的帶花的布,這種布就變成了錦。

有一天,西蘭問寨上的百歲老人:「帕朴爺爺,土家山寨的花我織了一朵又一朵,什麼花我都織過,還有什麼好看的花嗎?」

帕朴說:「還有白果花呢!」

西蘭說:「那我怎麼沒見到白果花呢?」

帕朴說:「白果花是四月間半夜才開花,你白天怎麼見得到呢?」

西蘭等呀,盼呀,每天半夜起床上山,一次又一次到白果樹下站呀、坐呀,一雙眼死死地盯到白果樹上。

終於有一天,半夜剛過,一輪明月從雲縫里露了出來,月光照在白果樹的枝葉上,樹葉在微風的吹動下,閃著亮光,霎時,白果樹開滿了白果花,在月光的照射下,潔白的白果花十分可愛。

西蘭馬上摘了一朵,看了又看,聞了又聞,愛不釋手。哪知道,西蘭半夜起床的行動被她的嫂子「查切」發覺了,她在西蘭的父親「阿巴」面前搬弄是非,說西蘭不學好,半夜三更上山,在白果樹下「呃羅巴」,即偷男人。

西蘭的阿巴喝醉了酒,聽了兒媳婦的話,氣得要死,拿起砍柴刀,跑到白果樹下,不問青紅皂白,舉起砍柴刀,把西蘭活活砍死了。

阿巴砍死了西蘭後,酒也醒了,看到西蘭手裡捧著的白果花兒,後悔也來不及了。寨子里的男女老幼見此情景都悲痛萬分,淚如雨下……

後來,土家姑娘們把西蘭織的各種有花的圖案保存下來,比著圖樣照著織,為了紀念西蘭姑娘,人們就把這種手工織的有各種花的布叫做「西蘭卡普」。

來鳳縣土家織錦村生產的土家錦《白果花》描繪了西蘭卡普美麗的故事傳說。

土家族長於織作的悠久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改土歸流前後,不論男女還保持著「喜斑斕服色」的習俗。

一般文獻上對於土花鋪蓋給予了諸種不同的名稱:清代同治年間的《龍山縣志》雲:土錦「績五色線為之,色彩斑斕可愛。俗用以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崗巾。」

《永順府志》記載:

斑布即土錦。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謂「崗巾」、「土錦」以及「土絹」、「崗錦」。

皆指土花鋪蓋。

「西蘭卡普」最醒目的藝術特徵是豐富飽滿的紋樣和鮮明熱烈的色彩。土花鋪蓋的圖案紋樣包括了自然物象圖案、幾何圖案、文字圖案各個大類,其共同的特點:

一是幾何圖案占著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於自然物象的描寫性較強的圖案,為適應彩織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線等圖形和線條所剪裁組成的幾何圖形了。如「岩牆花」有悟於山民以大小石塊嵌迭為牆之理,「菜子花」得於菜花的細碎;「澤羅里」體會於水波的起伏等。

二是圖案紋樣富於變化,就單幅被面來看,有大塊的紋樣,像「四十八鉤」、「浪苦妹」之類,有小塊的紋樣,如「粑粑架」之類;有以長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椅子花」之類;有以六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鉤花」、「二十四鉤花」之類;有以八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桌子花」之類;有在菱形斜格中安排主要紋樣作四方連續者,如「小白梅」、「實心花」、「衣張蓋」之類。

被面兩端的「檔頭」又名「欄桿」,紋樣也有多種,如常用的「月亮」、「猴掌」、「壽字」、「藤藤花」等,對整個被面圖案有襯托之效。

三是喜用吉利、喜慶的寓意和山區花草、鳥獸的母題:「鳳穿牡丹」象徵榮華富貴,「野鹿銜花」象徵壽考千年,「萬」字以祝人萬福萬壽,「龍」以喻高貴顯要,「福祿壽喜」、「長命百歲」、「富貴雙全」等文字圖案的立意就更為明顯了。

從「西蘭卡普」中可以看到勤勞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

土家族綉品圖案的色彩鮮明熱烈。首先是在色彩搭配上頗有講究,土家民間就有:

黑配白,哪裡得;

紅配綠,選不出;

藍配黃,放光芒。

三字歌訣,表明了土家綉品色彩對比強烈,喜用黑白襯托鉤提。

各種鉤狀、鋸齒狀、梳齒狀、縫合狀、連鎖等邊飾,加上各種多角形的小花作為點綴,又以黑色襯底,以白色鑲邊。於是,主次紋樣由於黑白的襯托而顯得既界限分明,又連成一體。

四是喜歡用暖色,大橘黃之類為基調,用於主要部位,具體配色又是變幻無窮的。

「西蘭卡普」以紅、藍、黑、白、黃、紫等絲線作經緯,通過手織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簾、桌布、椅墊、包袱、藝術壁掛、錦袋等,色彩對比強烈,圖案樸素而富誇張,寫實與抽象結合,極富生活氣息。

其圖案有以土家歷史題材的,如四鳳抬印、土王五顆印之類;有以生活風俗為題材的,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福祿壽喜、鯉躍龍門、五子登科、鴛鴦戲水、野鹿含梅、老鼠娶親等。

有以自然風光為題材的,如張家界風光、土家吊腳樓等;也有以動植物為題材的,如猴兒花、虎頭花、貓腳跡花、狗牙齒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紅等。

土家織錦的主要原料是絲線、棉線和毛絨線。土家織錦的織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織機的腰機式織法,把經線全拴在腰上,以觀背面,織出正面,這種織法織出來的產品美觀整齊,結實耐用,光澤永存。

土家織錦的畫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鑒艷麗的鮮花、鴛鴦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後彩虹;也有的受宗教繪畫的影響,具有素雅、古樸、沉著的特點。土家織錦在紋樣組織結構上,多以菱形結構、斜線條為主體,講究幾何對稱,反復連續,共有上百種傳統紋樣。

土家織錦工藝獨特,造型美觀,內容豐富,是足可與湘綉齊名的母親藝術。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綉朵作為衡量一個土家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土家情歌中說:

白布帕子四隻角,四隻角上綉雁鵝;

帕子爛了雁鵝在,不看人才看手腳

土家族姑娘准備出嫁時,不僅要親手綉制各種綉品,還要用木製織機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

土家綉品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妝,客觀上是女家經濟地位的標志和女兒有無教養的憑證,在受人觀賞的嫁妝行列和任人品評的新房陳設中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族妹子出嫁時,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家綉品陪嫁為榮,新郎家也以此來推測新娘針線活的巧拙賢愚。「誰家閨女好,綉工見分曉」。自古以來,人們就是以綉品的優劣,來品評姑娘是否心靈手巧。

土家服飾主要款式是大衣大袖,滿襟,褲子腰大,褲管短,衣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俗稱「家機布」。服飾圖案以棉紗為經線,各種顏色的粗絲、毛絨線為緯線,按圖案巧妙配色,手工編織、挑綉而成。服飾喜寬松,簡潔,重喜色。它質地厚實,經久耐用,色彩鮮明,大方美觀。

土家綉品之所以吸引人們去欣賞,是因為它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飽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現了人類朴實的感情。

㈥ 土家族人的藝術形式

儺堂戲 「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它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據說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至今仍然活躍在黔東北的村村寨寨。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茅古斯舞 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

㈦ 張家界土家族民間藝術品

土家粘貼畫 一種粘貼在三夾板上的畫,其畫做工之獨特,藝術性之高,都堪一絕。作此畫一不用紙、二不用油彩、三不用毛筆、也不用墨汁。原料卻是沙石、樹皮、芭茅桿、竹筍殼、或碎布片。用此材料作畫所表現的武陵山水風光、湘西的古寨風情,栩栩如生,即有山水的效果,又有國畫的神韻 土家織錦 土家族又名「西藍卡譜」,是用一種古老的「木腰機」為機器,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為緯,完全用手工做成的工藝美術品。它色彩鮮明、跳躍、對比強烈、線條對稱。其品種有:壁掛、香袋、服飾、旅遊袋 、沙發套、坐墊、室內裝飾等多種,上面一般都表現的有山水、人物、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形象十分逼真。 盆景根雕 張家界境內群山連綿,溶洞密布,溪河縱橫,蘊藏著豐富的樹根藝術及卵石藝術製作原材料。本境內出品的根雕、樹根造型、卵石造型藝術品,有其獨特的藝術品位,多次參加國家級展覽獲獎,是旅遊者收藏佳品。 龜紋石雕 在天子山頂一帶,有種石頭其紋路恰似烏龜紋,當地人稱「龜岩」,這里的工匠們以它為原料進行手工雕琢.鏤刻成石龜、石牛、石馬、石龍、石香爐、石硯等工藝品,其形態之逼真、藝術之精湛、栩栩如生,深得遊客的喜愛。現不僅在本地區銷售,而且還遠銷日本、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國家。 苗嶺竹器 武陵源的苗嶺,以生產楠竹篾器著名。苗嶺竹器的傳統工藝歷史悠久,以用蔑細勻,式樣美觀而聞名。經常上市的有苗嶺竹籠、竹籃、竹椅、背簍和其它竹編裝飾品。這些蔑器常用楠竹作主件,紫竹鑲邊,編制出各種花紋,或用竹蔑的天色采彩裝飾出精美的圖案。來武陵源旅遊的人,常常選購一兩件苗嶺竹器留作紀念。 苗族花帶 心靈手巧的苗家姑娘不僅會綉花,會紡紗織布,還能編織各種圖案的花帶。傳說古時候,居住在苗嶺山區的人遭受毒蛇的傷害。有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見蛇遇同類便迅速離開。由此她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她仿照蛇身的花紋編織一塊約1寸寬的花帶,然後,她將花帶纏在身上,遇到毒蛇就取下花帶對蛇擺弄,毒蛇見了以為是同類,果然迅速離開。這個辦法很靈,一下子傳開了,許多苗家人免受其傷害。自那以後,苗族織花帶也就一代一代傳下來了。苗族花帶經代代相傳,越織越快,越織越美,它由原來單一的為了防止蛇傷發展到現在的多種用途,如作為青年戀愛的信物,饋贈親友的禮品,做提包的背帶和傢具的裝飾等等。花帶的圖案紋樣也越來越豐富,有表現吉祥與愛情生活的,如《雙喜臨門》、《五穀豐登》、《鴛鴦戲水》,也青表現花卉的,如《秋菊》、《蘭草》等等。苗家姑娘編織花帶的工藝已有很大進步,以前織1根花帶要幾天的時間,現在則1天可以織很多條。只要她們手裡有1根骨針(也有用銅針、銀針的),就如流星閃爍一般,飛針走線,1根1米長的花帶很快就織成了。 湖南張家界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趕年」。歲時,即正月初一日晨,開門對東方作揖祝聖;歸者跪拜尊長,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謂親厚。過上九日謂遲年。婦女於夜間迎紫姑神,謂"請七姑娘"。 正月十五夜,取衫樹枝,於宅外燒之,謂"燒"。兒童大聲呼逐,謂"趕毛九"。是夜,張燈結綵,演戲,玩花燈,舞龍燈,獅子燈,蚌殼燈,通宵達旦,城鄉皆然,叫"鬧元宵"。

㈧ 土家族人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縣;湖北省西部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利川、恩施、巴東、建始、五峰、長陽等市縣;四川省的酉陽、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028133。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沿酉水(源自湖北鶴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有的也兼通漢語。

土家族,史籍中稱謂較多。秦漢時,以其崇拜白虎被稱為「廩君種」,或以使用武器特徵稱為「板楣蠻」,或以其人呼「賦」為「賽」而稱為「責人」;屬巴郡南郡蠻」和「武陵蠻」的一種。次後,多以地域命族,被稱為「溪蠻」,「樓中蠻」,「巴建蠻」,「信州蠻」,「陽蠻」等。宋代,出現了區別於武陵地區其他族別而專指土家的「土民」、「土蠻」、「土兵」等名稱。以後,隨著漢人大量遷入,「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

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系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系。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以後「零陽蠻」、「灠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對象。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鬆弛,戰爭頻任,社會動盪。唐朝開始,中央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准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社會經濟

土家族是較早從事農耕的民族。土家族由於自己的生產技術低,生產工具落後、產量低,於是他們向漢族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引進先進的生產工具,從而提高土家族的生產力水平,加速社會經濟的進步。唐、宋間,由於實行羈縻州縣制度,社會比較穩定,土漢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仍處於不習牛耕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兼事漁獵。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領主,除奴役土民外,還不時驅使「土兵」至鄰近漢區擄掠人口、財物。元至清康熙年間,建立土司制度。土司的統治客觀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動地域更加穩定,民族特點得以保持。但這時地主經濟開始出現。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封建領主經濟解體,地主經濟迅速發展。土司時「蠻不出境,漢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漢族農民和商人遷入,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但是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商品和鴉片於咸豐末年大量銷往土家族地區,土布、土靛、蠟染等傳統工藝產品逐漸失去銷路,受到沉重打擊。帝國主義者廉價大量收購桐油、茶葉、木材、葯材等土特產品,刺激了桐、茶種植業和榨油、木竹加工業的發展,城鎮商業和集市貿易日漸興旺。各業行會組織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後,土家族地區兵災頻繁,農村經濟陷於破產,商業停滯,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區的經濟仍然十分落後。

解放後,黨和國家制定和落實民族政策。把土家人定為單一民族。並於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個自治縣。土家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武陵山地區的土家族人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正在向脫貧致富之路邁進。

文化藝術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土家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獨有的風俗習慣。《張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間故事,流傳至今。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長篇敘事詩《綿雞》最為著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繁多。聲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器樂有打擊樂、吹奏樂等。音樂界把打擊樂「打溜子」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通常用四件樂器演奏,強烈的節奏、快速的旋律、變幻的音響,令人傾倒。「打溜子」也是「標題音樂」,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鵲鬧梅》、《火車進山》、《馬過橋》、《牛擦癢》等固定名目,傳統曲牌多達200多套。土家族的戲劇有茅古斯、陰花歌、儺戲、南戲、酉戲等多種。土家族的儺戲,可以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州銅仁土家族地區,是我國保存儺戲最完整、演出儺戲最多的一個儺文化圈,國內外專家都十分關注。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樓下喂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綉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道士開路。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神多。

㈨ 急求關於土家族的各種資料和圖片,我要做一份地理小報!

【簡介】
族名 「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識別為單一民族,1990年統計人口為570.422萬人,2007年為802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土家族織錦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苞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苞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腳樓

【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結構】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里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形式】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土家族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㈩ 誰了解土家族能提供一些關於土家族的詳細資料嗎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4萬。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和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自己的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

土家族信仰祖先崇拜,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土家族歷史悠久,約2000多年前就定居在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其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秦以後定居在湘鄂川黔交界的巴人後裔;一說是巴人與漢人融合而成。

土家族多住木屋,木屋中間的房間祭祖迎客,左右兩間為「人間」,是起居飲食的地方。「人間」用壁板隔成前後兩小間,後為卧室,前為伙房。較富裕人家,在正屋邊配上吊腳樓,樓台騰空,樓上一般作「姑娘樓」,是姑娘們活動場所,也是主人陪客人聊天的地方。

土家族服飾多以自織土布為衣料,青藍兩種顏色較常見。土家族喜歡在衣邊、頭巾上鑲五彩刺綉,質朴與華美搭配,十分別致。古書記載,土家男女服飾皆為一式,而今土家族服飾女裝多為短衣大袖,左開襟,鑲邊筒褲,男裝多為對襟短衫。

土家族最喜歡吃糯米糍粑。做糍粑時,先將糯米浸泡 、蒸熟,然後搗爛、壓成圓形,風干幾日,泡在壇中半月換一次水,經久不壞。吃糍粑時用文火烤熟,蘸上芝麻糖粉或醬豆腐,此外團饊、臘肉、油茶湯也是土家族風味獨特的食品。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傳統工藝,又稱「土家織錦」。它是以棉紗為經線,採用通經斷緯,反面挑紋的方法,在古老的斜織機上織成的,其工藝獨特,質地厚實,色彩斑斕,與蜀錦、壯錦並稱為三大名錦。

儺戲是集戲劇、說唱、詩詞、音樂、舞蹈為一體的綜合 表演藝術,源於土家族祭神還願的儀式。其舞蹈造型誇張,唱詞通俗風趣。它與土家族「梯瑪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儺文化現象,至今還存活在湘西許多偏遠山鄉,被人文學界與史學界譽為「活化石」。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祈求幸福、酬報祖先的舞蹈。它表現了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戰爭、神話傳說等內容。

社巴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屆時,男女老少唱起「擺手歌」,跳起模仿農事活動、衛國征戰的「擺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土家族還有趕年節,那天是臘月二十九,比傳統的春節提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