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視覺形成過程: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折射光線)→玻璃體(支撐、固定眼球)→視網膜(形成物像)→視神經(傳導視覺信息)→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光作用於視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其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後便產生視覺(vision)。通過視覺,人和動物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
(1)視覺顏色是怎樣形成的擴展閱讀:
視覺原理:
視覺過程先從光源發光開始。光的模式通過場景中的物體反射進入作為視覺感受器官的左右眼睛並同時作用在視網膜上引起視感覺。視網膜是含有光感受器和神經組織網路的薄膜。
光刺激在視網膜上經神經處理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視神經纖維傳出眼睛,通過視覺通道傳到大腦皮層進行處理並最終引起視知覺,或者說在大腦中對光刺激產生響應——形成關於場景的表象。
大腦皮層的處理要完成一系列工作,從圖像存儲直到根據圖像作出響應和決策。如果說視感覺主要是從分子的觀點來理解對光反應的基本性質(如亮度、顏色),視知覺則主要論述從客觀世界接受視覺刺激後如何反應及反應所採用的方式。兩者結合構成完整的視覺。
『貳』 顏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顏色說倒底是人的眼睛對不同光譜的光的一種感知差異,通常說的紅橙黃綠青藍紫對應的是不同波長的光譜,白光是上述不同光譜的一種混合,在自然界中或者通過化學合成產生的某一類結構物質它對光有特定的吸收或者反射特性,一束白光照射上去,反射到人眼睛中的光由於這個物質存在這類特性只接受了部分光譜從而形成了一種顏色差異上的感知。
會造成怎麼樣的顏色差異取決於這個物質本身的化學結構與物理狀態,本質上是特定物體對光的一種篩選。
不同的顏色是由不同的著色劑構成,顏料當中的著色劑一般都稱為顏料
補充:染料與顏料的區別就在於染料一般是通過化學鍵合等方法附著著色,而顏料是通過物理附著的方法進行著色,染料一般可溶於水,顏料不行
顏料一般分為無機顏料和有機顏料兩種,無機顏料顧名思義就是無機化學結構,有機顏料是有機化學結構,在總量上來說無機顏料使用量要大與有機顏料,例如金屬漆所提供的金屬色一般用的是金屬粉末,這種金屬粉末本質上也屬於無機顏料,還有從自然界礦產中提取的氧化物許多也可以作為顏料使用,例如炭黑、氧化鋯、鉬鉻紅等等(畫畫的顏料有一部分著色劑用的就是這些材料,一般都是無機氧化物之類的粉末通過添加油脂、溶劑而成),基本上所有的顏色都有無機顏料可以提供
有機顏料:基本上所有的顏色有機顏料也都可以提供,有機顏料與無機顏料相比主要體現在顏色的應用性能上會優異很多,它是通過化學合成製成的一種有機粉末,例如彩色油墨、汽車彩色漆、家裝彩色漆等等絕大多數都是用的有機顏料,不同化學結構的有機顏料由於結晶狀態的不同呈現不同的光學特性從而視覺上呈現不同的顏色。
『叄』 色彩是如何產生的
色彩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人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比如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有時人們也將物質產生不同顏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稱為顏色。
電磁波的波長和強度可以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長范圍內(約312.30納米至745.40納米),它被稱為可見光,有時也被簡稱為光。
假如我們將一個光源各個波長的強度列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獲得這個光源的光譜。一個物體的光譜決定這個物體的光學特性,包括它的顏色。不同的光譜可以被人接收為同一個顏色。
(3)視覺顏色是怎樣形成的擴展閱讀:
分類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還原出本來的顏色。原色只有三種,色光三原色為紅、綠、藍,顏料三原色為品紅(明亮的玫紅)、黃、青(湖藍)。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時相加得白色光。
2、間色:由兩個原色混合得間色。間色也只有三種:色光三間為品紅、黃、青(湖藍),有些彩色攝影書上稱為「補色」,是指色環上的互補關系。顏料三原色即橙、綠、紫,也稱第二次色。必須指出的是色光三間色恰好是顏料的三原色。
3、復色:顏料的兩個間色或一種原色和其對應的間色(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相混合得復色,亦稱第三次色。復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間的比例不等,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紅灰、黃灰、綠灰等(此處表示列舉省略)灰調色。
『肆』 顏色是怎樣產生的
顏色是一種視覺效果,與光波的頻率(波長)有關。光波的頻率與波長是成反比的,知道一個就知道了另個。
人的顏色感覺來自於人的視網膜上對不頻率光波的的感應。即,不同頻率的光波在人的視網膜上產生不同的刺激,這個刺激傳遞到大腦後,大腦作出不同的反應,就產生了不同顏色的認知。
人眼能夠感應的光波范圍是有限的,大概是390-760納米這個波長范圍內的光都能被人眼識別。
超出這個范圍的光,人眼往往不能識別,認為是不存在的,即不可見。
我們都見過彩虹,大約是依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來排列的。在可見光范圍內,頻率越高的光線(波長越短)越靠近紫光,頻率越低的光線(波長越長)越靠近紅光。
比如:
可見光波長范圍:390~760納米。
紅光:波長范圍:760~622納米;
橙光:波長范圍:622~597納米;
黃光:波長范圍:597~577納米;
綠光:波長范圍:577~492納米;
青光:波長范圍:492~450納米;
藍光:波長范圍:450~435納米;
紫光:波長范圍:435~390納米。
當然,由於個體的差異,少數人能看到我們上面說的范圍外不遠的范圍內的光波,這也很正常。因為他們對光比較敏感,但這個差異並不太大,我們通常就是用上面說的范圍來界定可見光波長。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發光體和反光體的區別。
發光體的三原色為:紅、綠、藍。學電視機原理的同學都知道這一點。電視顯示的彩色是通過相鄰很近的三個發光原色點的不同亮度來合成想要的顏色點,再由很多個這樣的點組成我們看到的圖案。
反光體的三原色為青、品紅、黃色。與這個相關的是用顏料畫畫,或彩色列印機。美術老教我們說:用合適比例的青、品紅、黃色可以合成接近黑色的顏色。而彩色列印機的三個彩色原料往往就是青、品紅、黃色,在黑色原料用完後,用這三個原色的顏料可以合成接近黑色的顏色。
這個區別的產生來自於發光體發出的就是我們知道的頻率的光波,而反光體的顏色的產生卻是它吸收了部分的頻率的光波,只留下我們能看到的頻率的光波。
『伍』 如何才能形成正確的顏色視覺
人類對顏色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一直在嘗試著去人事顏色。與此同時,也經常會給一些特殊的顏色明明,比如「天藍」和「郵箱紅」等,然而始終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對同一種顏色刺激得到的相同的顏色感覺,尤為嚴重的是全球大約有8%的男性和0.4%的女性,存在嚴重的顏色感覺缺陷(稱為色盲),這些人不可能和顏色感覺正常的人一樣能獲得正確的顏色感覺。通常,對於顏色感覺正常的人來說,應該可以做到對同一種顏色刺激產生盡可能詳盡的顏色感覺。
『陸』 色彩的產生過程
色彩知識色彩的產生 色彩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便已存在,在至今無法計數的歲月里,人們對色彩的領域所知和它所存在時空相比,實在微小的可憐。偉大的德國詩人、自然科學家和思想家歌德(1794-1832年)在其《關於色彩的學說》中寫道:「……我懂得,最終應該從本質方面來對待顏色,就如同對待物理現象一樣,如果你是想為了有益於藝術而去研究它們的話。」這段話表明,學習和研究色彩規律,對於藝術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學習和研究色彩必須建 立在堅實的素描造型基礎上。色彩是依附於形的,不依附於形的一堆色彩是不是能正確反映生活的。
色彩的產生和演變是有規律的,也是有科學根據的,-、人們生活在彩色的世界中,生活中的一切無不與色彩有關,對色彩的客觀存在都有直接的感受,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已成為普遍的現象;二、前人(科學家、藝術家)的創造為人們提供了系統研究色彩的理論和經驗; 三、現代科學、藝術、技術、材料的發展,新一代科學家、藝術家在色彩理論和藝術實踐上的不斷創新,為學習研究色彩提供了豐富的借鑒。 光與色彩的關系 在黑暗中,我們看不到周圍的形狀和色彩,這是因為沒有光線。如果在光線很好的情況下,有人卻看不清色彩,這或是因為視覺器官不正常(例如色盲),或是眼睛過度疲勞的緣故。在同一種光線條件下,我們會看到同一種景物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這是因為物體的表 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線與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會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發生,是光對人的視覺和大腦發生作用的結果,是一種視知覺。由此看來,需要經過光——眼——神經的過程才能見到色彩。
色彩是光的產物,沒有光便沒有色彩感覺,色彩的形成和光有最密切的關系――光是色之母,色是光之子,無光也就是無色。
光進入視覺通過以下三種形式:
光源光: 光源發出的色光直接進入視覺,像霓虹燈、飾燈、燭燈等的光線都可以直接進入視覺。
透射光:光源光穿過透明或半透明物體後再進入視覺的光線,稱為透射光,透射光的亮度和顏色取決於入射光穿過被透射物體之後所達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長特徵。
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進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線照射的情況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體都是該物體的反射光進入視覺所致。
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三原色又稱為三基色,它們具體是:紅(品紅)、黃(檸檬黃)、藍(湖藍)
間色:是指兩個不同的原色相混合所產生的另一個色,故稱第二次色,也稱間色。間色是指橙、綠、紫。
固有色:(灰)從視覺感覺的概念出發,人們習慣於把白色陽光下物體呈現的色彩效果稱為「固有色」。例如:綠色的草原、金黃色的麥浪,紅色的旗幟等。從色彩的光學原理知道,物體並不存在固定不變的顏色,而只有吸收某些色光和反射某種色光的特性,因這種特性而 顯現出的色彩稱為物體色,即固有色。有的物質最大量的反射光,便呈現「白」色,有的物質最大量地吸收光,便呈現「黑色」,有的物質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光,便呈現「灰色」。草原的綠色,是草原在白光下,吸收了紅、橙、黃、青、藍、紫等色光,而反射出綠光的 結果。 光源色:(明)光源色是指照射物體的光源的光色。色光中,光譜成分的變化,光色就要變化。太陽光一般是呈白色,但清晨的太陽光呈偏冷的紅色,黃昏時則呈偏暖的金黃色。月光呈青綠色,日光燈呈冷白色,白熾燈(鎢絲燈)呈橙黃色等,都體現了不同的光源色。
環境色:(暗)指一個物體的周圍物體所反射的光色,它體現在距離較近的物與物之間或某種大范圍內所形成的某種色彩環境。
色彩三要素
視覺所感知的一切色彩形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純度三種性質,這三種性質是色彩最基本的構成元素。
明度(價值,簡稱V)光線強時,感覺比較亮,光線若時感覺比較暗,色彩的明暗強度就是所謂的明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較明亮,而相對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較灰暗。
在無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為黑色,中間存在一個從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種純度色都有著自己的明度特徵。例如,黃色為明度最高的色,處於光譜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處於光譜的邊緣,一個彩色物體表面的光反射率 越大,對視覺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這一顏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較強的獨立性,它可以不帶任何色相的特徵而通過黑白灰的關系單獨呈現出來。色相與純度則必須依賴一定的明暗才能顯現,色彩一旦發生,明暗關系就會同時出現,在我們進行一幅素描的過程中,需要把對象的有彩色關系抽象為明暗色調,這就需要有對 明暗的敏銳判斷力。我們可以把這種抽象出來的明度關系看做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結構的關鍵。
色相即色名(色彩,簡稱為H)是區分色彩的名稱,也就是色彩的名子,就如同人的姓名一般,用來辨別不同的人。
在可見光譜上,人的視覺能感受到紅、橙、黃、綠、藍、紫這些不同特徵的色彩,人們給這些可以相互區別的色定出名稱,當我們稱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稱時,就會有一個特定的色彩印象,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於色彩具有這種具體相貌的特徵,我們才能感受到一個五 彩繽紛的世界。
如果說明度是色彩隱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華美肌膚。色相體現著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靈魂。
純度即彩度(濃度,簡稱C)指的是色彩的鮮艷程度,它取決於一處顏色的波長單一程度。我們的視覺能辨認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鮮艷度,比如綠色,當它混入了白色時,雖然仍舊具有綠色相的特徵,但它的鮮艷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為淡綠色;當它 混入黑色時,鮮艷度了降低了,明度變暗了,成為暗綠色;當混入與綠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時,它的明度沒有改變,純度降低了,成為灰綠色。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純度也不相等,例如純度最高的色是紅色,黃色純度也較高,但綠色就不同了,它的純度幾乎才達到紅色的一半左右。
在人的視覺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圍內,絕大部分是非高純度的色,也就是說,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純度的變化,才使色彩顯得極其豐富。
純度體現了色彩內向的品格。同一個色相,即使純度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也會立即帶來色彩性格的變化。
色彩及心理
當我們看到不同的顏色時,心理會受到不同顏色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色彩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它只是一種物理現象。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色彩的世界裡,積累了許多視覺經驗,一旦知覺經驗與外來色彩刺激發生一定的呼應,就會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種情緒。這種變化雖然因 人而異,但大多會有下列心理反應。
一、紅色的色感溫暖,性格剛烈而外向,是一種對人刺激性很強的色。紅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興奮、激動、緊張、沖動、還是一種容易造成人視覺疲勞的色。
1、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黃,會使其熱力強盛,趨於躁動、不安。
2、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藍,會使其熱性減弱,趨於文雅、柔和。
3、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黑,會使其性格變的沉穩,趨於厚重、朴實。
4、在紅中加入少量的白,會使其性格變的溫柔,趨於含蓄、羞澀、嬌嫩。
二、黃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擴張和不安寧的視覺印象。黃色是各種色彩中,最為嬌氣的一種色。只要在純黃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會發生較大程度的變化。
1、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藍,會使其轉化為一種鮮嫩的綠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隨之消失,趨於一種平和、潮潤的感覺。
2、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紅,則具有明顯的橙色感覺,其性格也會從冷漠、高傲轉化為一種有分寸感的熱情、溫暖。
3、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變化最大,成為一種具有明顯橄欖綠的復色印象。其色性也變的成熟、隨和。
4、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變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趨於含蓄,易於接近。
三、藍色的色感冷嘲熱諷,性格朴實而內向,是一種有助於人頭腦冷嘲熱諷靜的色。藍色的朴實、內向性格,常為那些性格活躍、具有較強擴張力的色彩,提供一個深遠、廣埔、平靜的空間,成為襯托活躍色彩的友善而謙虛的朋友。藍色還是一種在淡化後仍然似能保持較強 個性的色。如果在藍色中分別加入少量的紅、黃、黑、橙、白等色,均不會對藍色的性格構成較明顯的影響力。
1、 如果在橙色中黃的成份較多,其性格趨於甜美、亮麗、芳香。
2、 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覺趨於焦躁、無力。
四、綠色是具有黃色和藍色兩種成份的色。在綠色中,將黃色的擴張感和藍色的收縮感相中庸,將黃色的溫暖感與藍色的寒冷感相抵消。這樣使得綠色的性格最為平和、安穩。是一種柔順、恬靜、潢足、優美的色。
1、 在綠色中黃的成份較多時,其性格就趨於活潑、友善,具有幼稚性。
2、 在綠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趨於莊重、老練、成熟。
3、 在綠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趨於潔凈、清爽、鮮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給人一種沉悶、神秘的感覺。
1、 在紫色中紅的成份較多時,其知覺具有壓抑感、威脅感。
2、 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覺就趨於沉悶、傷感、恐怖。
3、 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悶的性格消失,變得優雅、嬌氣,並充滿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實、純潔、快樂。白色具有聖潔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會影響其純潔性,使其性格變的含蓄。
1、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紅,就成為淡淡的粉色,鮮嫩而充滿誘惑。
2、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黃,則成為一種乳黃色,給人一種香膩的印象。
3、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藍,給人感覺清冷、潔凈。
4、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種乾燥的氣氛。
5、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綠,給人一種稚嫩、柔和的感覺。
6、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誘導人聯想到淡淡的芳香。
顏色模式 我們使用的計算機是通過數字化方式定義顏色特性的,通過不同的色彩模式顯示圖像,比較常用的色彩模式有RGB模式(R:紅色、G:綠色、B:藍色),CMYK模式(C:青色、M:品紅色、Y:黃色、K:黑色)、Lab模式、Crayscale灰度模式、B itmap(點陣圖)模式。
RGB模式:RGB模式是基於自然界中3種基色光的混合原理,將紅(R)、綠(G)、藍(B)3種基色按照從0(黑色)到255(白色)的亮度值在每個色階中分配,從而指定其色彩。當不同亮度的基色混合後,便會產生出256X256X256種顏色,約為1 670萬種。例如:一種明亮的紅色其各項數值可能是R=246、G=20、B=50。當3種基色的亮度值相等時,產生灰色;當3種亮度值都為255時,產生純白色;當3種基色亮度值都為0時,產生純黑色。三種色光混合生成的顏色一般比原來的顏色亮度值高, 所以RGB模式又被稱為色光加色法。
CMYK模式:是一種印刷模式,其中四個字母分別指青(CYAN)、品紅(Megenta)、黃(Yellow)、黑(Black),在印刷中代表四種顏色的油墨。CMYK模式和RGB模式是使用不同的色彩原理進行定義的。在RGB模式中由光源發出的色光 混合生成顏色,而在CMYK模式中由光線照到不同比例青、品紅、黃、黑油墨的紙上,部分光譜被吸收後,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產生的顏色。由於青、品紅、黃、黑在混合成色時,隨著青、品紅、黃、黑四種成分的增多,反射到人眼中的光會越來越少,光線的亮度會越來越 低,所以CMYK模式產生顏色的方法又被稱為色光減色法。
LAB模式:LAB模式的原型是由CIE協會在1931所制定的一個衡量顏色的標准,1976被重新定義並命名為CIE Lab。此模式解決了由於使用不同的顯示器或列印設備所造成的顏色復制的差異。也就是說,它不依賴於設備。
Lab模式是以一個亮度分量L及兩個顏色分量a與b來表示顏色的。其中L表示亮度,取值范圍0-100,a分量表示由綠色到紅色的光譜變化,b分量表示由藍色到黃色的光譜變化,a和b的取值范圍是-120~120.
Lab模式所包含的顏色范圍最廣,而且包含所有RGB和CMYK中的顏色。CMYK模式所包括的色彩最少,有些在屏幕上看到的顏色在印刷品上卻無法實現。
『柒』 視覺是怎麼形成的
視覺形成過程: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折射光線)→玻璃體(支撐、固定眼球)→視網膜(形成物像)→視神經(傳導視覺信息)→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視覺過程先從光源發光開始。光的模式通過場景中的物體反射進入作為視覺感受器官的左右眼睛並同時在視網膜上引起視感覺。視網膜是含有光感受器和神經組織網路的薄膜。光刺激在視網膜上經神經處理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視神經纖維傳出眼睛,通過視覺通道傳到大腦皮層進行處理並最終引起視知覺,或者說在大腦中對光刺激產生響應——形成關於場景的表象。大腦皮層的處理要完成一系列工作,從圖像存儲直到根據圖像作出響應和決策。
(7)視覺顏色是怎樣形成的擴展閱讀:
保護眼睛的方法
1、上班時保持間歇休息
如果連續使用電腦6~8小時,應每隔1~2小時休息一次,讓眼睛離開電腦10~15分鍾;工作1小時後最好離開電腦屏幕,注視遠方目標,直到清楚後再維持10幾秒鍾。如果工作特別忙碌,可以利用接電話、去衛生間的時間閉閉眼睛,緩解眼睛的疲勞狀態。
2、忙裡偷閑眨眨眼
眨眼動作可以促進眼睛分泌淚水,並將含很多成分的眼淚均勻塗於眼球表面,保持眼部濕潤。很多人因為太專注於工作,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忽視了眨眼睛,導致眼睛干澀不適。忙裡偷閑,眨幾下眼睛,有助於清潔眼表面,也相當於給眼睛做一次按摩。
『捌』 色覺是怎樣形成的
解釋色覺現象及其機制的理論。佔主導地位的色覺理論是1807年由T.揚提出、1860年由H.von赫爾姆霍茨發展的三色說和E.黑林1874年提出的四色說。這兩種學說已在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相互補充,逐步得到了統一。
揚-赫三色說
根據顏色混合的事實,揚首先提出了三原色的假設。在此基礎上,赫爾姆霍茨又假設在視網膜上有3種神經纖維,每種神經纖維的興奮引起一種原色的感覺。光譜每一波長的光刺激都能引起 3種神經纖維強度各不相同的興奮。如果其中有一種纖維興奮最強烈,例如,光譜長波端的光同時刺激紅、綠、藍3種纖維時,只有紅纖維的興奮最強烈,就會產生紅色的感覺。同理,中間波段的光引起綠纖維最強烈的興奮就會產生綠色感覺;短波端的光引起藍纖維最強烈的興奮,就會產生藍色感覺。如果一個光能同時引起 3種纖維強烈的興奮,就產生白色感覺。若一定波長的光能使一種纖維興奮最強,而其他兩種纖維雖也同時興奮,但沒有第1種纖維興奮的強度大,那麼3種纖維的共同活動便引起帶有顏色的白光感覺。根據三色說,神經纖維的疲勞是產生負後象(見視覺)的原因。例如,眼睛注視綠色一段時間後再看背景,由於綠纖維疲勞不再發生反應,而紅和藍纖維仍對白光中的紅和藍起反應,因而產生紅、藍混合色──紫色的後象。這個學說認為缺乏1種甚至3種纖維會造成單色盲或全色盲。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現,在視網膜上確實存在著3種感色的錐體細胞,每種錐體細胞的色素在光照射下吸收某些波長而反射另一些波長的光。每種錐體細胞色素對光譜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不同,即具有不同的光譜吸收曲線(圖1)。J.J.福斯和P.L.瓦爾拉文1971年所做的 3種錐體細胞的光譜吸收曲線已得到公認。其峰值分別在440~450納米、530~540納米、560~570納米一帶。根據光譜吸收曲線可見,第1種錐體細胞色素吸收光譜紅端的光比吸收光譜黃和綠部分的光多,而幾乎不吸收藍端的光,因而它是專門感受紅光的;第2種錐體細胞色素對光譜中間波長的光,即綠光最敏感,而對紅和藍光不敏感,所以它是專門感受綠光的;第3種錐體細胞色素主要對藍光起反應,而對紅光和綠光不敏感,因而它是專門感受藍光的。光譜曲線還表明,不同波長的光造成3種錐體細胞不同強度的反應,三者的興奮比例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顏色。神經生理學的這些發現有力地支持了揚-赫三色理論。揚-赫三色理論對顏色混合問題的圓滿解釋,為色覺的研究和顏色實踐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這一學說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按照這一學說,應該有3種單色盲即紅色盲、綠色盲和藍色盲,而實際上發生的卻是紅綠色盲和藍黃色盲。而且紅綠色盲者按這一學說沒有紅和綠纖維,不具備合成黃色的條件,實際上它們卻仍有黃色的感覺。特別是既然白和灰是 3種纖維同時興奮而產生的,色盲者又缺乏一種或幾種纖維,就不應該有白色或明度感覺,事實也非如此。
黑林四色說
E.黑林根據很多顏色看起來都是混合色,只有紅、綠、黃、藍看起來不是混合色而是純色的現象,提出有4種原色。由於紅和綠以及黃和藍相混合得不出其他顏色,只能得到白或灰,看起來是黃刺激可以抵消藍刺激的作用;綠刺激可以抵消紅刺激的作用,因而黑林提出有 3對起頡頏作用的器官,即紅和綠感受器,黃和藍感受器以及黑和白感受器。黑林認為任何顏色和白光都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如果等量的黃光和藍光混合,它們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而黃和藍本身是頡頏的,它們的作用互相抵消了,所以最後只有白色的感覺。等量的紅光和綠光混合,根據同理,也只能產生中性的明度感覺。如果黃光和藍光混合,黃光又高於藍光的強度,它們都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而在黃藍機制上藍光又不能完全抵消黃光的效應,結果就產生一個不飽和的黃色感覺。如果同時呈現黃光和紅光,這兩種光能影響紅綠機制和黃藍機制,知覺的結果是紅和黃的混合,即橙色。按照這個學說,負後象的產生是由於顏色刺激停止後,與此顏色有關的對立過程開始活動,因而產生原來顏色的補色。色盲則是由於缺乏一對或兩對感受器的結果。
現代新發現
現代生理學的很多材料證明顏色視覺對立機制的存在。E.F.麥克尼科爾和M.L.沃巴斯特1960年刺激金魚視網膜時發現,無論刺激落在神經節細胞感受野的什麼位置,短波和長波刺激都會產生相反的效應。他們還發現神經節細胞中還存在著色覺的同心感受野,即某一波長的光刺激感受野中心引起興奮作用,刺激外周則引起抑製作用;而其補色則相反,在感受野中心引起抑製作用,在外周引起興奮作用。R.L.德瓦盧斯等人1968年研究短尾猴外側膝狀核細胞的反應特點時發現,大約有75細胞對顏色有反應。不同波長的光刺激視網膜時細胞放電率的變化不同,例如,紅光刺激時放電率增加,而綠光刺激時放電率減少。根據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外側膝狀核細胞對白光和顏色光的反應,可以區分出一種對白光反應的細胞和4種對顏色有相互頡頏反應的細胞。第1種是600~680納米的紅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波長短於590納米的綠光使其產生抑製作用的細胞(+R-G);第2種是作用相反的,紅光使其產生抑製作用而綠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的細胞(+G-R);第3種是光譜藍端的光使其產生抑製作用,而520~670納米的黃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的細胞(+Y-B);第4種是效應相反,即黃光使其產生抑製作用,藍光使其產生興奮作用的細胞(+B-Y)。4種起頡頏作用的感色細胞的發現支持了黑林的四色學說,但對三原色能產生光譜上的一切顏色這一事實則不能給予說明。
階段說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發現既支持了三色說也支持了四色說。支持三色說的機制是視網膜的3種錐體細胞;支持四色說的機制是視網膜神經節和外側膝狀核中 4種起頡頏作用的感色細胞。色覺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符合揚-赫三色說,而在視網膜感受器以上的視覺傳導通路上又是四色的,符合黑林的四色說,最後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才產生各種色覺。色覺過程的這種設想叫做「階段」學說(圖2)。
色覺理論
至於3種錐體細胞如何與4種起對立作用的感色細胞發生聯系,I.阿布拉莫夫提出過這樣一種設想,即+R-G和+G-R細胞從紅錐體(峰值570納米)和綠錐體(峰值535納米)接受輸入。紅錐體對+R-G細胞起興奮作用,對+G-R細胞起抑製作用,綠錐體則對+G-R起興奮作用,對+R-G起抑製作用。而藍錐體和紅錐體對+Y-B和+B-Y細胞起類似的興奮和抑製作用。這種對立細胞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關系決定著顏色反應。
動物色覺
人眼的基本色覺只有紅 綠 藍這三種顏色,狗的基本色覺就只有紅 藍這兩種顏色,而騾子的眼睛只有紅色這種基本色覺,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人,他們的眼睛有紅 藍 綠 黃這四種基本色覺,由於這些人的基本色覺加入了黃色,所以他們看事物時會帶一點金色,這些人的數量不多,據2004年統計,全中國只有4億這種人,這些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具有四種基本色覺,而是在以後的生活中,出於某種事而發生的。
具體可參考網路:色覺
『玖』 色彩視覺的三要素有哪些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種最基本的感覺屬性,這種屬性可以使我們將光譜上的不同部分區
別開來。即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感覺采區分色譜段。缺失了這種視覺屬性使無所
謂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樣、根據有無色相屬性,可以將外界引起的色感覺分成兩大體系:
有彩色系與非彩色系。
(1)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覺。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飽和度和明度三個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備色相屬性的色覺。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種量度,其飽和度等於零。
2.飽和度飽和度是那種使我們對有色相屬性的視覺在色彩鮮艷程度上做出評判的視覺屬
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鮮艷程度與飽和度成正比,根據人們使用色素物質的經驗.色素濃度愈
高,顏色愈濃艷,飽和度也愈高。描述飽和度感覺的程度詞是濃、淡、深、淺。非彩色系是飽和
度等於零的狀態,正如同我們在彩色顯示器上將色彩逐漸調淡,到最後便成了黑白畫面一樣。
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對色彩的飽和度感覺也不一樣。眼睛對紅色的光刺激強烈,對
綠色的光刺激最弱,飽和度低。因此,中國滿大街小巷裡跑的紅色計程車.從視覺科學來講,其
實是一種視覺污染,沒有人喜歡長時間盯著紅色的計程車,這么多的紅色會引起人的煩躁不安的
情緒。而司機之所以選擇紅色的理由無非有兩條,一是紅包車價格便宜(紅色染料易得到),另
一個理由即是所謂中國人喜歡紅色的吉利。其實真是一種以訛傳訛的誤解,毫無科學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種可以使我們區分出明暗層次的非彩色覺的視覺屬性。這種明暗層次決定
於亮度的強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請注意:不要對這一定義產生誤解,即並非有彩色系便
沒有明度屬性,只是強調明度這一視覺屬性是排開色相屬性,只涉及明暗層次的感覺,就像用黑
白全色膠卷拍照片,只記錄明暗層次而不記錄色相那樣。根據明度感覺的強弱,從最明亮到最暗
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覺: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寬:灰-介於白與黑之間的中
間層次明度感覺。繪畫中的素描和不著色的雕塑就是利用這種明度層次來表現藝術主題的。
『拾』 物體的顏色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周圍物體的顏色,是因為有光,光與色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光是色產生的原因,所以有光才有色。 雖然光有多種來源,如燈光、火光、月光等,但我們一般是將太陽光作標準的發光光源並以此為標准來解釋世界上一切光與色的物理現象。 早在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離成色彩的光譜,即一條連續的標准色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這種試驗發現並明確了色與光的關系。 色彩是由光產生的,那麼,光是什麼?現代科學證實,光是一種電磁波形式存在的輻射能。通常,電磁波譜中波長在380nm-780nm之間的這段波譜,能引起人的視覺及色彩感覺,這段波長的電磁波叫做可見光(見圖1)。 正是這些不同波長的光作用於人們的視覺,才產生了各種不相同的色彩感覺,使人們得以從物理、化學等方面對色彩的產生找到理論依據。 從理論上講,世上物體並不存在色彩,色彩是光在物體上的反映。物體由於內部質的不同,受光線照射後,產生光的分解現象,一部分光線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或透射出來,成為我們可見的物體色彩。如我們看到一件紅色的大衣,是因為它吸收了光的其它所有色彩,而僅僅反射了紅色(紅色波長的光)。 光的物理性決定了振幅和波長的兩個因素,而色彩的區別直接受這兩個因素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