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教學中正確使用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己經成為日前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各所學校對多媒體教學越來越重視,許多學校都建立起了校園網和多媒體教室。 人們普遍認為,多媒體教學軟體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又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強大的交互性,只要用多媒體課件來教學,教學效果就一定能夠大大提高。但是由於多媒體課件製作及使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各學科教師自行設計、開發適合本學科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並沒有如希望的那樣「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變革」。 1.1多媒體課件製作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知識。由於多媒體技術是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片、圖像、動畫等各種媒體信息的系統技術,要求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教師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從而使非計算機專業各學科教師在開發課件上存在相當的困難。完成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設計製作又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阻礙學科教師自製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 (2)缺少藝術性。很多教師自行設計的多媒體課件主要注重應用,對藝術性的問題考慮較少,比如畫面不夠優美、與課程內容不協調、背景音樂選擇不恰當、表現形式呆板等。 (3)缺少素材。在多媒體課件製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聲音、圖片、錄像資料,教師在製作中由於受設備和資料的限制,往往將相關內容改為文字,倉促完成,這樣大大影響了課件的應有效果。 (4)內容易過時。很多教師僅僅將書本上的內容搬到多媒體課件上,緊跟教材,教材過時,課件內容也過時。 (5)課件結構不合理。在注重多媒體課件設計的同時忽略了其結構,常常是內容龐雜,主次不分,不利於教學問題的解決。有的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惟恐體現不出其優勢,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盡數羅列,而在使用時,受課時限制,只能加快單位時間傳輸的信息量。結果是五彩繽紛的多媒體信息包圍學生,其琳琅滿目的程度令人頭昏目眩,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所需內容的檢索處理和理解接受。這就是多媒體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現象。而用這樣的課件上課,學生也就談不上反思、創造。(6)缺乏啟發性。一些教師往往為了吸引學生上課的興趣,把課件做的動感十足,過於注重畫面,忽略了課程的內容,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其實未能真正理解,甚至對講授內容沒有印象。 (7)缺少幽默感。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中過於注重教學內容的體現,而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運用幽默、詼諧的表現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興趣。國外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枯燥而乏味的教學內容通過幽默動畫的演示,讓學生在笑聲中輕松掌握,增加了課件的感染力。 1. 2多媒體課件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1)與傳統教學手段脫離。完全拋棄了粉筆和黑板,不管課程內容如何,一律採用無板書的多媒體課件設計,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體教學代替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 (2)重形式,輕內容。多媒體運用過濫或演示不當,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成為「電灌」課,其效果可想而知。 3)重演示操作,輕推理分析。手忙腳亂使教師成了放映員,使學生覺得「只見機器不見人」「只見圖形不見文」「只有播音員音響而不聞教師之聲音」,也就是說教師的言傳身教等於零。 (4)多媒體教學取代了實驗教學。其實一些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實驗教學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實驗對學生思維、操作、分析、觀察能力的鍛煉及學生情緒、意志、毅力等品質的形成是其他手段無法實現的。因此,不能因多媒體教學的開展而削弱實驗教學。當然,一些操作起來有困難的,或不能很容易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的,還是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強大表現力去實現。 (5)一切奉行拿來主義。市場購買的多媒體課件或網上下載的多媒體課件很多不能直接用於課堂教學,因為這些課件有不少只重形式而不重視內容,有些雖然畫面很美,卻分散了學生注意力,不能完全符合教師的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修改,使之真正地能夠為己所用。 (6)重觀摩評比,輕推廣運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於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時下有些單位多媒體製作的目的似乎不在於此,而是為教學改革裝飾門面,製造表面效果。於是評比頻頻舉行,各種證書比比皆是。事後將課件「打入冷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是「勞民傷財」式的改革偏離了實效性價值目標。 2、解決多媒體課件製作中存在問題的方法 1)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學校應積極出台相關政策,在制度、管理、經費等方面進行傾斜,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使教師培訓工作落到實處,使培訓工作起到實效。 2)加強多媒體素材庫的建設。課件製作所需要的多媒體素材缺乏,是目前各學科教師製作課件質量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每一個素材都依靠教師親自製作,是不現實的,也是低效的,而且容易造成重復開發,重復勞動。如果為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多媒體素材,教師只要經過短期培訓,就可以獨立或合作製作出適合本學校、本人特色的課件,並根據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件使用的效果進行不斷地創新。為此,必須進行軟體、硬體資源等多重建設,使硬體資源適應多媒體開發和教學的需要,如配置多媒體計算機、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掃描儀、視頻採集卡等;同時,需要不同層次的軟體資源相匹配,如以W indows操作系統為主流的系統軟體;以多媒體創作軟體為主的多媒體開發軟體(PoworPoint, Flash, Authorwaer、3DMAX, Photoshop等)。 (3)選用易擴充和修改的開發平台.一個好的課件要經過無數次修改才能成功,即使如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會有不少新的修改和補充。因此要能夠十分方便地修改和補充課件內容。這就要注意課件平台和媒體元素的選擇,要盡量選用擴充、修改容易的開發平台。 (4)抓好課件開發的各個環節。開發多媒體課件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正確的選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思想要遵循教學自身規律,剔除不適合計算機表現的教學內容,利用教學設計方法,才能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腳本。改變單一教學過程,將教材上的知識和原理用圖形、文字、聲音、動畫方式形象、直觀地再現或模擬出來,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應有功能。在呈現問題的同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思維活動,應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不能只注重製作效果而忽略了課程的內容。及時收集對教學內容、課件結構、藝術性等方而的意見,發現並修改在製作階段未能發現的錯誤和不足,以提高課件的質量適應實際教學。 3、解決多媒體課件使用中存在問題的方法 (1)熟練運用多媒體課件。要在教學中使多媒體課件能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教師應能熟練操作多媒體電腦,及運用多媒體課件,掌握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應用自如,而不手忙腳亂。 (2)正確認識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地位。用多媒體教學不能代替教師「教」,課件在教學中只能處於輔助地位,再好的課件若不能與教師的講授相結合,融為一體,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只能當作給學生播放一個教學影片,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明確其地位是「助教」,而不是「代教」。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根據需要藉助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畫、視頻、音頻、影像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緊密配合,教學效果肯定會比單純採用多媒體課件講授好得多。 (3)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在運用多媒體這種先進教學手段講課時,應保證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要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教學中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進度及其表現形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的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為達此目的,教師應避免始終坐在顯示器前講授,教室內閉著燈,窗戶掛上窗簾,學生看不見教師的表情和動作,看不清教材,寫不了筆記,只能像看電影那樣,看著屏幕聽課的現象。這種現象阻礙了師生間溝通交流,學生沒有思考的餘地,學習方法仍然是被動接受與死記硬背,其教學效果還不如一般的傳統方法講授。 (4)認真做好教學准備。教師在使用助教型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時,不能省略教案、板書,忽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更不能片面認為使用多媒體課件講課時,教師可以不備課或簡單備課,講課時教師坐著省力,不吃粉筆灰,一人可以連續講4~6個學時甚至達到8個學時。 4、結束語多媒體課件是教師的一個有力工具,其優勢能否充分發揮,取決於教師在製作和使用課件時是否作認真的考慮。任何一個教學手段、教學設備都不可能是萬能的,均有一定的適用范圍。例如有些課程內容是以文字講述或邏輯推理為主,就不宜採用或少採用多媒體教學,若強行運用其效果反而不如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好。即使是適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課程,也不是這門課程中所有的內容均適用多媒體教學。
㈡ 如何使網路教學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相整合的研究中的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過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個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
小學英語學科有其顯著的學科特點,也有其突出的學科要求,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聽說訓練,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交際訓練,再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環境與情境等等。從學科特點及要求上看,小學英語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實際上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探索與研究,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關於有效性的分析:
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使學生認識信息技術、樂於使用信息技術,並真正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自己學習實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研究依據
理論依據:從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來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我們所處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術不僅為我們的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技術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原有的教學要素,同時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長點,帶來教育教學領域新的變化。變化的根本就在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如何廣泛、充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並全方位、多角度與學科教學整合,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有知識、有素養、有能力的人才,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課題。從北京市的發展角度來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學全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高標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網路化的學校環境。我們面臨著十分有利的條件和可貴的機遇。不容質疑,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條件和重要保證。全面提速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來挑戰,是一項緊迫的教改課題。
現實依據:本課題組組長是我校校長、法人代表趙文紅同志。趙校長是市級骨幹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較強。本課題的具體負責人系我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材料和經驗,在「九五」期間曾承擔國家級課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課題的研究工作,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市區級獎。其他成員中有市級骨幹、區級學科帶頭人1人,校級骨幹5人,有6人參加過市級課題培訓,其餘人員均參加過區級培訓。關於課題的研究成果曾經多次在市、區級刊物上發表或在論文評審中獲獎,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教育教學經驗,具備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歷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間曾承擔多外國家、市、區級課題的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這樣說:我校具有完成課題的條件和保證,幹部、教師也有決心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三、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並總結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價值的、可推廣的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化。
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並總結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鮮明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3. 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培養一批具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的優秀教師。
4.通過本課題研究,豐富學校的教學軟體資源庫,開發一批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教學軟體。
5.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如:傳統信息技術媒體錄音機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有效地組織開展課堂教學;網路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3. 利用廣域網實現家校教育課內課外、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師研究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教學的遠程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等。
4.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學生更有深度及廣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參與課堂學習。
5.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方面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資源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綜合研究內容: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本課題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四、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實驗班級為各年級段的2班;對比班級為各年級段的1班。通過前測,我校同年級段班與班之間各方面均無明顯的差異,教師配置合理,為開展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條件。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實際的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實驗教師創造性的工作為切入點,在研究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力爭實現師生的雙自主發展。為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策略與方法,我們將發揮學校優勢,結合自身特點,選擇適應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根據問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等相關步驟,對一些材料進行整理,概括出行動與研究目標中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系統地、科學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群眾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研究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學中開展研究,現時在研究中深化教學。
2、實驗法。通過一堂堂實驗課來探索媒體與課堂教學的很好整合,來觀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來研究怎樣合理有效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3、觀察法:對學生的發展作動態的觀察,包括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法、合作意識、參與程度等為主要內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現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資料,包括論文、軟體、課例、文件等,進行歸納總結。
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調查法、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徑主要有:學習理論文章,參加媒體培訓,上好實驗課,撰寫論文小結等。
五、研究過程步驟與步驟
研究過程:
(一)領導重視,為課題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並及時予以積極的指導。
1.成立者課題專項小組,以校長趙文紅為組長,副校長祝友軍、主任丁建芳為副組長,做好理論指導實踐引領。由英語學科及信息技術學科優秀教師做骨幹開展實際研究。
2.加強資金投入,強化軟硬體環境。學校於2007至2009年先後為計算機教室更新設備,新建多功能大廳,為各班配備多媒體設備,使學校硬體水平有質的提高;學校每學期為專任教師購買課改及教學相關書籍,力爭使每位教師每學期有一本專業讀物,不斷提高教學業務素質;中心校為青年英語教師搭建良好的交流學習平台,與市區教研中心聯系,由教研員為青年英語教師作專項培訓;組織教師積極開展研討交流,快速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研究能力。
(二)教師加強學習,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強理論學習,以「建構」理論指導實踐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而來的,這種發展脈絡符合教育技術的發展,也符合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元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生觀察外在事物後的探索,體會與反思等,思考活動建立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在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知識創建的協助者,學習與教師的關系也由:「向教師學」轉變成「和教師一起學」。
通過學習,英語組教師逐步明確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知識工具。而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正是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網路的自我構建。
2.《課程標准》論證課題
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適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英語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已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啟發思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指導作用;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會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這些目的要求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又為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素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熱愛和私揚祖國文化等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通過學習與論證,英語組教師明確了課改的目的與方向,課題研究體現了《英語課程標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進《英語課程標准》的實施,達到了《英語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目的與要求。
3、信息技術培訓,加強整合的進程。
教師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師設計控制課程教學的流程是整個教學的主導力量,而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是為教師提供一個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導入模式,使教師體會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點,避免深奧的計算機技術嚇走他們。因此,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學校分期分批組織全校教師進行課件製作及其它電腦操作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們的信息素養。
教師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通過Internet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師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製作簡單適用教學課件及網頁的能力以及運用整合搜索,親的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師素質,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三)整合從理論出發與活動相結合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科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作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情感鼓勵工具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同時將傳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即優化課堂教學。
整合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進,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的發展。
點面結合,發揮研究課、公開課的示範作用。我校每學期都和區信息中心合作開展研究課活動,英語組都要推出兩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課公開課。開課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准備,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其他教師提高觀摩、評議,也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和理解,繼而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探索,從而起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
(四)整合從實踐出發與反思結合
從2007年開始我校組織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全組教師根據我校的英語現大辯論,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能力為目的,根據外語學習規律,積極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通過PPt課件,網路課件,力求從英語教學的目的、觀念、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學過程中,採用啟發、發展、研究、討論等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多向、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的論文、案例成果。
研究步驟:
(一)選題論證與確定階段:2006年6月——7月(兩個月)
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論證、子課題申請
(二)第一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兩年)
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撰寫具體的、可行性的研究報告;
2007年2月——2007年4月:組織實驗教師學習本課題的研究報告;
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學與組織學習相結合,深入領會本課題的主旨,為本課題的開展打好理論基礎;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實驗教師確定研究子目標,布置布點課;
2008年2月——2008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三)中期評估階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
總結上本階段研究成果;
追蹤重點教師及重點班級;
完成課題的中期評估報告,為下一階段課題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四)第二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
2009年2月——2009年7月:實驗教師自主進行子目標的研究,可運用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階段課題布點課;完成第二階段布點課;
2010年2月——2010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五)形成最終成果和總結驗收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軟體集錦;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課堂實錄集錦;
完成課題總研究報告。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成果
1、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
從預初時部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差,不敢說也不會說,到現在課堂上學生能積極流利地開口說英語。在家長開放日和公開課上,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聽課老師和家長的贊揚。
2)學生的成績取得進步
在質量監控中,實驗班與對照班班的學生成績變化比較明顯,其中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學生的優秀率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大部分的優等生進步更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
3)學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通過任務布置,引導學生從網上收集信息,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學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資源的能力,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2、專業水平得到發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課題組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課題組的每位教師都能較熟練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將信息化社會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現行的教育活動中去,盡快地適應了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
㈢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中的學習心得或思考
通過學習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課程我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學習心得
。下面我談談我的學習體會。從教學整體上看,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擴大了教學規模,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從教學系統上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變化,導致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甚至教學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的變化。現代信息技術還沒有很好地融入教學領域,對於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單純強調了現代信息技術要為教學服務,而沒有研究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內涵,所以造成只強調教育技術有形的媒體技術,而不重視教育技術無形的系統技術,忽視了數據處理及媒體資料利用等功能,違背了教學規律。因此正確理解信息技術的內涵,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使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甚至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這也就是課程整合的問題,即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教學的整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將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信息技術給美術教學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種手段,為我們美術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廣的可挖掘潛力。新的美術課程標准又為我們提出了嶄新而豐富的總目標。因此,美術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更好地達到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的實踐能力,提高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不斷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術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活動。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教學媒體普遍運用於美術教學將成為新世紀美術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尤其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它不僅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變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喚醒人的興趣、情緒和思維,營造美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從而最大限度地作用於人。教學課件是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學課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圖形圖象,還能呈現音頻、動畫、視頻等。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為個性化、自主化、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持續發展的構想得以實現。利用信息技術,美術教師通過製作課件,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美術教師應多從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考慮,根據需要把一部分教學內容製成課件。也可以利用身邊的所有美術資料,如錄像、圖片等進行整理傳輸到計算機上轉化為數字信息。
二、利用網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著重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最基本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對九年級的學生,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學會在網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秀作品,反復感受、認識和理解,具體內容如《民間藝術作品》、《中國建築介紹》、《中國優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郵票》等和通過一系列的瀏覽、收藏,再運用語言、文字、繪畫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真正達到培養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
學生通過網上教學資源,通過網路,可以彼此交流觀點、共享信息,相互進行觀察、比較、分析、評價等活動,既有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掌握應用,又利於培養學生的互助品格,
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學習心得》(http://www.unjs.com)。 應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查閱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使美術課堂知識在網路中延伸、拓展。在講授《面具》一課時,學生們通過搜索,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面具的歷史、種類、製作方法,欣賞到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美面具,網路使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面具藝術,使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得到提升,這也是新課標中對美術價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結合信息技術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綜合性的提出是美術課程改革突破的重點與難點,體現了美術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原則。綜合性即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結合,同時也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的美術實踐活動。與信息技術教育進行整合、既豐富了學習的內容,也擴展了學習的途徑,大大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展。如結合語文詩歌單元的學習,在電腦中用美術的手法表達詩句意象,製作解讀詩歌意境的詩配畫嘗試,如用Painter、Photoshop製作「竹鎖橋邊賣酒家」等,有些作品還被語文老師所採納用於教學;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課上所學的Powerpoint製作校園風景的幻燈片;利用平面設計軟體製作化學實驗圖解、模型,物理物體受力分析示意圖等等,把各科學習融入到美術課堂中來,愉快的多途徑的學習,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開拓大腦,增加學習興趣,交叉鞏固了學科知識,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使美術課堂教學讓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學化難為易,化復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角等多樣化的外部剌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在有限的時間里,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通過投影屏幕,豐富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加強了記憶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想像。但是在信息技術運用於美術教學的同時,仍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師生在網路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容易失控;資源的大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等。
四、 信息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具有運用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現代信息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師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2. 辯證的信息技術教育價值觀和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3.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系統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據課程標准確定綜合教學目標的能力;分析把握學習者特徵及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的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把握重點、難點以及各內容之間相互關聯的能力;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論證信息技術的潛能和不足,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並確定信息技術應用方式的能力;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的能力;合理處理和應用教學資源的能力。4.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術管理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學習活動,實現學生學習最優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評價能力。6.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自我發展能力:教師應能利用結合校本的「整合」實踐中,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和反思以及系統科學的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並利用信息技術及有關資源促進持續的專業能力發展和終身學習。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並與其他學科整合已是現代化教學方式之一,它亦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要想有機結合並且深入發展下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及多種必要的條件。我們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讓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㈣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如何設計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
作者:孫麗君
通過對學生課堂作業的批改,可以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的情況。但「作業」似乎是其他學科的事,而對信息技術學科來說沒有批改「作業」的概念。雖然信息技術課經常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通過操作練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相應的操作技能。但由於信息技術教學中很少布置作業,教師幾乎不批改作業。當學生掌握了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後,往往不去做教師布置的任務,而是去上網聊天,甚至是去玩游戲,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也應向其他學科學習,對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並根據事先給出的評價量表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讓學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沒有任務的評價,會導致學生不去完成任務。但教師在設置任務,並給出任務評價時,如果評價過於籠統,也就是所謂的「虛化」,學生將不知如何利用評價來指導自己完成任務,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也會發生評分困難的情況。另外,信息技術學科的作業與傳統學科的作業有很大的區別,信息技術學科的作業是通過網路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傳輸到教師的電腦上。這樣,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就要考慮可實施性,學生是否能完成電子文檔的作業,上傳有沒有問題,教師批改作業時在技術有沒有問題,是否能明確根據評價量表進行打分,這樣的打分是否合理,批改作業的工作量是否合理等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教師要求學生上傳作業,並告訴學生要根據評價量表進行批改。而事實上由於批改作業的不可實施性,導致沒有將批改作業的信息反饋給學生,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將受到很大的打擊。長久下去,學生將不願上交作業,又回到沒有評價的教學狀態。
當然,在考慮批改作業的可實施性的基礎上,評價的合理性將是至關重要的。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評價中,多數評價是針對學生完成任務所形成學生作品的表現性評價。對於表現性評價,評價指標中存在這樣一對矛盾,那就是技術性評價指標與主觀性評價指標的矛盾。在整個評價量表中,如果主觀性評價指標過強,則可能導致評價的「虛化」;而技術性評價指標過強,則導致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簡單量化,不利於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教師應根據每一節課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合理地設置評價指標,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描述與評析
在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Excel教學單元中,有一節美化工作表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工作表中的文字、邊框和底紋的設置,或通過插入藝術字、自選圖形、剪貼畫、網上下載的圖片等,對工作表進行美化,形成一個能夠吸引人的Excel作品。在這一節課堂教學中,用還是不用教學評價,如何應用教學評價,或許從下面由不同老師提供的美化工作表的教學案例中,讓我們得到一些有益的教學啟示。
一、無評價的課堂教學
教師在完成了美化工作表的課堂講解後,要求學生從教師機上下載一張「網球全能冠軍榜」的工作表,按課堂教學的要求,對工作表進行美化設置。在隨後的學生操作階段,教師進行全班巡迴指導。
教師在巡迴指導過程中,發現有幾位學生做得又快又好,給予了表揚。但也發現了幾位學生並沒有在做課堂布置的操作練習,而是在利用QQ聊天。還有一些學生一邊在做教師要求的工作表美化操作,一邊問老師:我還有那些操作未完成?
由於教師只布置了課堂練習,而沒有給出評價的要求,雖然一般的學生都會去做教師布置的操作練習。但有的學生,特別是原來操作基礎較好的學生,認為這些操作簡單,自己對這些操作不成問題,加上教師又不要求上交作業,又沒有批改,同時教師提供的工作表對這些學生可能並不感興趣,因此,就不願意去做教師布置的操作,而是很快地進入到自己的QQ世界中去了。而對於自覺在練習教師布置的操作的學生,由於沒有可參考的評價,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操作是否符合要求。以至於有的學生在這次操作練習中少做了這部分內容,而另一次操作練習中又少做了另一部分的內容,有時甚至是本節課的重點練習也沒有去做。一個學期下來,結果發現許多操作都未掌握。這也就是沒有評價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虛化」的評價量表
教師在完成了美化工作表的課堂講解後,要求學生針對自己個性化的數據工作表,按表l7—1評價量表進行美化。
教師要求每位學生在下課之前,將自己美化好的212作表以「學號.xls」為文件名,上傳到教師機的「作業」共享文件夾中。並告知學生,課後教師將根據上面的評價量表進行批改,在下一節課進行講評。
教師在巡迴指導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完成作業。對個別未按要求製作的學生進行了批評,並要求其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再去做諸如上網看新聞等其他雜事。在學生上機操作過程中,不時有學生提問:我這樣製作,是否能在「整體效果」中得40分?也有學生提問:老師,怎樣才算是有創新的製作?老師在巡迴指導中,對上述學生的提問給予一一回答。並提醒學生在快要下課時,保存自己的作品.上交到教師機上。
在美化工作表的第二節課中,教師表揚了全班同學在上一節課中,全都上交了作業。然後,又將做得好的學生作品進行了展示。但該教師並未給出對全班學生批改上節課作業的分數。
由於教師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批改,同時,在前面的課中都是學生自己製作的個性化數據工作表,因此學生都在努力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但由於給出的評價量表過於「虛化」,使學生無法根據評價量表來指導自己的製作。只是以自己樸素的想法:我盡量把工作表製作得漂亮些,來指導自己的操作。
而上面的評價量表對教師的批改作業也發生了困難。首先,通過觀看學生上交的作品,教師怎樣判斷該學生是操作熟練順暢,還是較為熟練呢?第二,對整體效果這一評價指標,教師可以通過觀看學生作品,憑自己的主觀意志進行打分,但由於分數的跨度較大,教師如何把握給某學生打分寬了而給另一些學生打分嚴了呢?第三,創新意識,沒有創新製作就給0分。如果這位學生已完成教師授課時要求的操作技能,而沒有時間去創新,這部分分數就沒有了,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個打擊。最後,教師在改作業時會發現,改作業工作量很大,按上述100分的評價體系,對一個50位學生的班級,可能需要一個半小時到二小時,如果該教師有6個教學班,每周兩節課,他將來不及批改作業。
三、針對技術操作的評價量表
教師在上課時,首先對上一節課的作業批改情況進行講評。在肯定了大多數學生能完成上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特別表揚了某些有新意的個性化Excel作品。然後講解本節課美化工作表的教學內容,並給出本節課的評價量表,如表17—2所示。
教師要求每位學生在下課之前,將自己美化好的工作表以「學號.xls」為文件名,上傳到教師機的「作業」共享文件夾中。並告知學生,課後教師將根據上面的評價量表進行批改作業,在下一節課進行講評。
教師在巡迴指導過程中,不斷有學生提問自己可得滿分嗎?教師針對評價量表,提醒學生你少了對底紋的美化,你少了應用藝術字等,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不斷增加美化處理的內容。
但教師也發現個別學生在上網看新聞或聊天,進入教師機的「作業」文件夾,發現這幾位學生已上交了作業,並且確實完成了相關的教學內容。但總感到這些已完成本節課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有欠缺之處,如整體的美觀,有新意的美化等。這些學生似乎應付作業,快速完成作業後可以上網去做自己的事。
進行技術操作的評價是有益的,學生教師都可清楚地知道哪些操作已完成,哪些操作還要加強;另外,由於採用5分制,且容易判斷,教師的批改作業工作量也大大減少。對一個班50位學生進行批改作業,約30分鍾即可批改完成。通過觀看批改的作業,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完成本節課的操作練習。對未能完成操作練習的學生,教師將做到心中有數。在下節課,可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於出現應付作業的這部分學生,往往是操作基礎較好,認為老師講解太簡單,但又要交作業。因此,快速做完後立即上傳,接著就進入到自己的網路世界中去了。但教師似乎希望這部分學生能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上述評價量表又無法促使這些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製作精品中來。因此,在上課時,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灌輸,如拓展學生作品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或在課堂上充分鼓勵學生在製作作品時對美的追求,以培養學生的美感等。在評價量表上則可以加上一些獎勵性的分數,如針對本節課,可加上「美化工作表有創新之處(如設置工作表背景等)」,獎勵l分,並在下一節課的講評中對這些有創新之作的學生進行表揚等,鼓勵學生製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精心設計、運用得當的評價方式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誘因,使學習活動指向預期的學習目標。從前面的案例中,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1.怎樣的評價量表才是合理的?
為了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應盡量給學生提供短期的學習目標,避免提出遙不可及的、空泛的學習目標。
2.在何時給出評價量表比較適當?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在教學之前就告知學生教學過程中可能要進行的評價,並呈現評價標准。明確需要學習的任務類型,激發學習動機並引導學生圍繞評價指向的預期學習目標展開學習。
3.如何合理地應用評價結果?
要將評價結果盡快地反饋給學生。在向學生呈現評價結果和反饋時應多採用評價報告,多採用鼓勵性的語言,反饋應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學的重點並提供後續學習的建議,幫助學生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並調整學習策略。
向學生提供反饋時,要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結果進行合理的歸納,正確認識努力、有效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功之間的關系,消除對運氣的依賴,避免學生將學習失敗不恰當歸為自己能力的低下並由此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
4.如何利用評價,反思和改進教學效果?
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的同時,也要利用評價結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發揮評價與教學的相互促進作用。應充分利用和分析學生在評價中的表現,確定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反思教學方法和教學材料的選擇是否恰當,學生學習活動序列的組織是否恰當等,並提出改進措施。①
問題討論
1.對信息技術的掌握,一個班的學生差異非常大。特別是農村裡來的學生,有的甚至連滑鼠都沒有摸過。老師通過批改作業,可以掌握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平時學生進行操作練習時,可以有意識地對這部分學生更多地進行個別的指導,並且給予更多的鼓勵。事實上,教師引導得好,這部分學生利用自己很少受網路的干擾,學習專心的優點,往往在製作學生作品時,不會輸給那些自以為操作熟練,但不認真製作學生作品的同學。這種教師的鼓勵,事實上是對學生在情感上進行的一種評價,往往對學生起著較大的激勵作用。在平時教學中,你是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上評價的?
有些學生一方面往往希望能得到老師的更多指點,一方面又特別敏感,不希望老師時不時出現在自己的身邊。遇到特別敏感的學生,你又是如何處理的?
2.針對不同的教學單元,你是如何開展教學評價的?如對於下列教學單元,你採用哪些針對各教學單元特色的教學評價?
(1)用文字處理軟體製作電子小報。
(2)用電子報表軟體製作針對「用數據說明問題」這一學習主題的電子作品。
(3)漢字輸入法教學單元。
3.在平時教學中得到對學生過程評價的分數,與整個學期對學生的總評價,你是如何結合評價的?即過程性評價占總評價的百分比是多少?
資料鏈接
根據傳統的分類方法,會根據評價採用的測驗題目的特性,將測驗分為客觀性測驗與主觀性測驗兩大類。但隨著評價理論的發展,人們日益認識到客觀性測驗和主觀性測驗並非是截然獨立的兩個極端。現實教學中採用的評價方法在評價任務的真實性、評價任務的復雜性、評價所需的時間、計分所需的判斷能力等四個方面均處於一個漸變的連續體上(如上表所示)。根據這四個方面特性的區別,可將教學中常用的評價方法分為:選擇-反應測驗、補充-反應測驗、限定性的表現性評價、拓展性的表現性評價四大類型。
限定性的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在一個結構良好的限制性的任務中的實際表現。例如,按照明確的要求給一段文本設置格式;按要求製作一個多媒體作品;按要求寫出一段程序語言等;或者根據提供的關鍵詞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等。如,本文的教學案例,是對給出的美化工作表這一限制性的任務進行評價。
1.針對技能和作品的表現評價的優點
(1)能評估傳統紙筆測驗無法評價的復雜學習結果和技能性學習目標;.
(2)能對推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動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評價;
(3)能通過明確學習和使學習更具意義性來增強學生學習動機;
(4)鼓勵學生將學習運用到現實生活情境中。
2.針對技能和作品的表現評價的局限
(1)使用起來耗時、耗力;
(2)對學生表現的判斷和評分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比較繁瑣,而通常信度較低;
(3)表現性評價通常只能個別施測,而不是集體施測。(如,本文教學案例中的第三個課例,對評價方式試圖突破這些局限,作了一些改進式的嘗試。)
資料2「主題式學習」的教學評價
實踐證明,任何一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如果忽視了評價這一塊,教學效果就很難保證。一般地說,評價的方式有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從「主題式學習」的特點看,我們更傾向於兩者的結合。具體地說,應做到以下幾點:
(1)在活動前應交給學生明確的評價量規。評價量規應分成團體和個人兩種。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一是學科本身內容的要求,二是團體合作的效果,三是信息技術目標的掌握情況,四是團體和個人縱向的進步情況。
(2)評價要採取師生雙向互動的形式。評價要打破傳統的教師一錘定音的做法,採用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在評價的時間上也不要只是在學習結束之時,而應選擇學習過程中的適當時機。,
(3)評價的方式可以採用筆試的方法,但應盡量採取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特點的口頭報告、活動報告等形式。
㈤ 如何利用微課程總結自己的教學研究成果
未來是以網路的全面深入運用世紀。隨著網路的廣泛普及應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算機網路的普及使網路教育的進程已在我們身邊迅速展開,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一種極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同樣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網路資源,增強課程吸引力,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加深並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微課作為網路資源最基礎、最生動、最形象的在線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以下是個人結合現有的完善的網路資源建設實際情況,就充分利用微課這一環節,提高學校教學效益進行學習總結。
一、完善的網路條件是微課得以實施提高學校教學效率的基礎
首先,學校教學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課,必須要具有完善的網路條件。現在的高等院校,都極為重視學校的現代化建設,學校領導必須認清社會教育網路化發展的趨勢,不惜巨資加大了網路方面的投入,建設現代網路化校園,並時刻注意保持與教育改革同步。
學校必須全面開通校園網,這樣才可以充分共享網上資源,及時了解教育教學信息;校內伺服器也已提供了豐富的學校內部網路教學資源,例如,當前最為流行的清華大學多媒體網路數字化資源庫。一律實行現代網路化辦公;投影儀、「三線」等已走進每一間教室,切實實現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實現了校園高效率的網路化管理。這樣也又利用優秀的微課能夠惠及到全國各地的學生,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園網路建設是利用豐富的網路教學資源的先決條件,並為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豐富的微課資源是提高學校教學效率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際網路上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且網上信息具有傳遞迅速、更新快、共享性好等優點,例如可實現對現代科技發展的實時跟蹤。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科學和信息傳播手段日益發展,知識量在短時間內發生猛增現象,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知識爆炸。而網路化的教學卻也能以其獨有的特點,迅速、准確地進行新知識的教學活動。
正是鑒於網路可以提供海量資源,支持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才得以全面提出及開展。多樣的外部刺激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網上豐富的資源有利於充分實現交互與共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習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從而最終有利於學校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教師的網路應用水平是產出高質量微課資源的有力保障
面對豐富的網路資源及現代化的網路技術條件,要想將其充分運用於教學,為教學服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具有較高的與之相適應得計算機水平,這對廣大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目前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他們的計算機網路化應用水平比較高,而一些中老年教師在青年教師的帶動下,積極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並且學校定期對中老年教師進行計算機網路應用及課件製作的培訓,使之達到熟練應用和製作的目的。這樣,學校教師整體計算機水平較高,從而大大提高了網路資源的利用率。這極為有利於教師的備課與教學,同時學生也對這種現代的網路化教學手段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整體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微課得以普及的前提
網路信息時代教育的培養目標除了要求學生具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本素養外,還應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和很強的信息能力,因此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除吸收傳統知識技能的精華外,還應有意識地強調培養和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與加工能力。而當前正流行的熱門研究課題「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將研究性學習定義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自主探究方式。這是與當今教育改革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的變革,也是遠程開放教育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利用網路資源培養並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提升學生素質,是遠程開放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是我國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
為此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經常地適時組織學生到電子閱覽室進行自主網路探究。探究過程中的相互交流不僅可擴大知識的攝入量,更可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在交流中學習成長的意識。培養良好的基於網路的自學習慣,實現從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進而為實現教育改革的新的課標要求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快速發展,與當前廣泛應用的眾多社會性工具軟體(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樣,微課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後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於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路教研將大有作為,並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於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路的普及,基於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㈥ 網路工具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網路工具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完全有必要對教學過程重新認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㈦ 如何有效利用網路資源,更好地開展各項幼兒園教學活動
1、豐富自有資源,達到有效記錄與共享的目的 自有資源包括:教學活動ppt、音像資料、每一次活動的原始資料等,它們記錄幼兒探究的過程,反映家長參與的過程,體現教師反思的經過。它們以主題包形式被收集到課程資源庫中幼兒。
2、整合外來資源,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有機滲透在各個領域活動中 ①在語言領域中的運用 《新綱要》明確提出了「要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並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集體教學,更大程度上調幼兒的積極性: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老師們積極在網上收集優秀的教案和課件,並恰當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故事《雲朵棉花糖》這一活動中,通過下載網上的優質課件,利用動畫為幼兒創設一個生動地教學情境,隨著滑鼠的點擊,呈現給孩子們一個森林王國還有可愛的小老鼠。
這樣的畫面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調動了他們思考想像的積極性。幼兒很快就能理解故事內容,也讓整個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將搜集到的課件和教案,放在自己的電子文件庫里,方便查閱和管理,也便於老師之間對資源的共享。
㈧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改進課堂教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賴於先進的教學媒體,幫助學生做出各種學習的反應。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僅限於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和簡單的幻燈片演示來完成。枯燥無味,缺乏生動性,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在多媒體信息技術介入教學後,像一股春風一樣,催促著我們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變,使我們的師生能夠共享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學資源,給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後,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學習資料和教師幫助主動獲取知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取代了粉筆在黑板上塗抹,變成了好看的圖片、影視資料在熒屏上展示,學生們在直觀的感受中創設了情境,體會語言就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進入思維中,參與到學生的理解、欣賞、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情感交流得到實現。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而這一切,都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結果,更加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一位教師在教《稱象》這篇課文時,根據課文內容適時的播放課件,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畫面或事理。另外,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教師通過資源共享,博採眾長,更好的發揮了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輔導作用。教師備課時,可先輸入關鍵詞,在網上搜索與之有關的資料,在進行分類製成課件,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需要,一點滑鼠,迅速調出,方便快捷。資料調出學生可根據需要、或興趣去學習。這樣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了學生拓寬視野。學生在積累大量素材的條件下,做到了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激發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自覺性。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而傳統的教學和現在的許多教學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日益衰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有效地再現實物的可觀屬性,使學生感知事物的藝術效果,在大腦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畫面,創設了一定的情景,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真正的進入角色,進行情感體驗,從而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激發動機和興趣,有利於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藉助生動形象的畫面理清學習思路,與作者進入同樣的境界,從而領會課文的主旨。如:《林海》是一篇描寫大興安嶺美麗的風景課文。教師在講解段意時,可事先製作出反映大興安嶺嶺、林、花、等風景的課件,讓學生目睹屏幕上浩瀚無邊的綠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滾滾的波浪,課文中「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林海」等內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隨悅耳的解說詞,學生再看錄像中嘩嘩流淌的雪水,樹木抽出新枝,長出嫩葉。再看看伐木工人歡聲笑語,植樹工人的辛勤勞作。疾馳的火車把木材源源不斷的運到全國各地。此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明白這課文的主旨:寫出了大興安嶺與祖國建設密不可分。真正理解「興國安邦」這個詞語的意義。當教師合理的展現其它大興安嶺景色的設計後,學生會由衷感到大興安嶺的確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於是課文中的語言成了學生內心急於表達的話語,面對教師的提問,他們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紛紛伸出小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又例如,一位教師在上蘇教版古詩兩首《所見》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時,利用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播放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他是這樣騎黃牛的。(動畫演示)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麼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哦!(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麼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麼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獃獃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隻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生:還有詩的後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捉住蟬
……
於是課文中的語言成了學生內心急於表達的話語,面對教師的提問,他們伸出了讓人激動的小手。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小學生遇到知識重難點往往不容易解決。這時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創設情景,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協同利用起來,促進心理內化,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從而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例如:遠程教育資源課件蘇教版一年級至五年級語文,每一課幾乎都有識字flsh的動畫製作,生字各種筆畫順序都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且讀音規范清楚,這樣既規范了老師的書寫和讀音,又給學生樹立了樣板,在教授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很濃效果好,且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十分熟悉信息技術教學環節,要提前熟悉教學資源或者利用現有的條件,上網查閱資料,充分准備,自己製作多媒體課件,用來分散教學中的難點,突破教學重點。
五、運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
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新的過程。於是,教師如何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問題就成為教學活動的關鍵。而問題又產生於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情景就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核心。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如網路信息、多媒體教學軟體等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情景資源。例如:一位教師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的教學中,利用Powerpoint製作動態的平面向量課件,學生通過探索,發現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的意義和作用。在講解與《空間四邊形》有關的問題時,如果只利用模型讓學生觀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間四邊形的平面直觀圖,大部分學生在課後解決相關的問題的時候,總自然而然的認為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是相交的。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三維立體幾何畫板導入基本圖形,現場製作旋轉運動的空間四邊形圖形,現場添加線條,在旋轉運動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空間立體圖形的形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和思維能力,從而使他們在觀察過程中留下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決其它有關問題時不致出錯,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異面直線的概念,為後面的《異面直線》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情景產生的作用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六、運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幫助學生獲取技能和經驗
例如:數學是集嚴密性、邏輯性、精確性、創造性與想像力於一身的科學,數學教學則要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或提供的環境中通過積極的思維不斷了解、理解和掌握這門學科,於是揭示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考就成為數學教學的特殊要求。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潛力,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獲取技能和經驗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一位教師講解《圓周率》這一節內容之前,先要求學生自己利用網路查詢並收集有關極限的資料,通過整理資料,提出與圓周率有關的實際問題,在通過他的動畫課件,學生了解了圓周率,同時揭示了圓周率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通過網路查詢並收集有關圓周率的資料的過程中,深深的體會到網路互動交流式的學習環境,視眼開闊,多彩多資,浩瀚無窮。
七、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練習方式多樣化
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編寫的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其練習效果非常之好,傳統練習方法不可比擬。它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能輕松鞏固已學知識,從而切實激發學生發自內心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減負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練習中編各種形式的選擇題、填空題、是非題等,由電腦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根據練習的情況,給予必要表揚鼓勵或重復練習等。
八、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增加課堂容量、可以根據學生課上信息反饋,及時給予指導,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展。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了如指掌,便於個別輔導。對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做起其它練習。這樣的課堂練習節省時間,體現了全方位個別化教學,提高了課堂練習的效果。知識的海洋,源遠流長。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還可以使學生有效地掌握難記難學的知識,教會學生積累知識。教師可以把平時散見的知識點,通過計算機積累起來,教到某一知識點時就教取出此知識,進而了解知識間的聯系,增強知識的系統性。這樣有利於學生積累資料,節省了時間加大了容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九、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製作具有實效性的教學課件
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體現授課靈活多變的方法和特點,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強大、簡單易用、修改方便等特點製作多媒體課件。滿足教學的需要,在製作課件過程中,首先,在透徹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從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實際需要出發,突出重點和難點。其次,課件製作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素質和提高能力方面。在製作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文檔,力求使每一張幻燈片的內容精練、簡明扼要,使學生一目瞭然,比如可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將每一張幻燈片製作成多個文本框,重點和難點處添加特殊顏色和符號,可根據需要,將文本框的內容製作成動畫效果,同時設置對象出現的時間和順序,還可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基礎上,經常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多媒體音像資料應用到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做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圍內創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學習環境。
十、運用信息技術,有助於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龐大的書庫也只有有限的資源,況且教師還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頁一頁的翻,這個過程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網路信息為教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開辟了一條捷徑,只要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下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 隨著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教育網校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 大量的操練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的出現,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了個別輔導式教學。在此層次,計算機軟體實現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題、評定等,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因此,教學的發生對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而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
十一、運用信息技術,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
遠程教育網校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各地各級的優秀教師雲集在這個空間中,他們為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支援。通過網路交流,我們可以學習到他們新的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踐證明,經常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的教師,他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總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就要求教師有相當的計算機使用技能,計算機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評價個人文化素質的標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每個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教師,更應該積極的推動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這樣利人又利己。
十二、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時代的發展,要求競爭者提高自身素質,也要求學校教育走在發展的最前端,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又要求教師更新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觀念的支配,所以我們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的優勢,良好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但它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教學活動過程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過程,這個過程信息技術教育是無法取代的。在師生互動的教與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產生教學問題、促進學生思維擴散的路標。不過,我們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術,用它來取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所以,客觀合理的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方法,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轉變的觀念。
總之,信息技術是一種適應飛躍式發展的教育教學的手段和工具,它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起到了任何傳統教學手段難以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實踐的深入、認識的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㈨ 幾種軟體在數學多媒體教學中的使用體會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 數學組程娟
隨著教育的改革深入,各種高新技術都被引用到實踐教學中來。《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解決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形式,使學生樂意並有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多媒體教學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和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認知、理解過程,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工作幾年接觸到這樣幾種軟體:
一、PowerPoint
在師范院校學習時,我們使用的是PowerPoint,簡稱PPT。PowerPoint是由微軟公司推出的、在Windows環境下運行的一個功能強大的演示文稿製作工具軟體。它繼承了Windows的友好圖形界面,使你能輕輕鬆鬆的進行操作,製作出各種獨具特色的演示文稿。 PowerPoint 中包含多種模板和版式,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以這些模板和版式為基礎,製作課件變的簡單容易。PowerPoint 創建演示文稿的方法很多,可以在PowerPoint 提供的多種視圖下建立和編輯包括文字、圖片、圖表、圖形及聲音、圖像等多媒體對象的演示文稿,也可以對在Word等軟體編輯的文檔進行加工獲得演示文稿。是目前開展多媒體教學、製作課堂教學課件的得力助手。這幾年市級區級公開課的中用到的幾乎都是PPT。1、PPT使課堂容增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讓數學老師最為頭疼的莫過於書寫大量文字,通過另加小黑板的形式來解決,處理容量仍然相當有限,並且也不太方便,現在有了PPT,可以很方便的把這些東西製作成為精美的課件,顯示大量文字信息顯得游刃有餘,優勢相當明顯。倘若這些板書工作通通需要課堂上解決,無疑有些浪費時間,讓整個課堂顯得鬆散。2、PPT整合了圖形和動畫等多媒體元素,為課堂教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在講解《25.1旋轉》時,在引入課題的過程中,應用了兒時的鞦韆,馬路上各種轉動的車輪,鍾表中轉動的指針,下雨天汽車上擺動的雨刷等等圖形動畫材料,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課堂中來,給了大家一個非常直觀的旋轉的印象,也讓大家有一種數學無處不在的感受。
二、超級畫板Z+Z03年工作不久,接觸到了Z+Z,Z+Z是由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及廣州大學兼兼職院士張景中先生所研製開發的智能知識平台,是一種能夠引用知識、運用知識、傳播知識、學習知識和發展知識的計算機軟體平台。它由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等課程的知識平台組成,適合培養學習者的創新能力,支持教師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多媒體課件的二次開發,是一個便於在課堂演示教學和學生利用光碟進行個別化學習的知識平台。
當時很多學校,尤其是高中,充分使用了這款讓人驕傲的國產軟體,效果良好。於是,各種培訓、學習、交流活動,開展緊密。唯一不足的是,這款軟體的使用、安裝需要一定的費用,而且需要學生也同樣配備,這就為Z+Z的全面推廣帶來了難度。我在介紹《黃金分割》這部分內容時,使用過試用版,有很多功能被限制使用,所以也只能忍痛割愛,不再使用。現在也聽不到有關Z+Z的任何討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它不能免費共享而被人們遺忘。
三、幾何畫板
超級畫板不能免費使用,於是找到了與之類似的幾何畫板。幾何畫板是美國Key Curriculum Press 公司製作的優秀教育軟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幾何畫板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實際操作幾何圖形的環境,學生可以任意拖動圖形、觀察圖形、猜測和驗證結論,在觀察、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增加對各種圖形的感性認識,形成豐厚的幾何經驗背景從而更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幾何畫板還能為學生創造一個進行幾何實驗的環境,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的思想。1、幾何畫板,讓學生開展動態數學的活動
幾何畫板是一個動態討論問題的工具,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智力、促進素質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用幾何畫板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探求未知的結論,可以開闊思路,培養能力,提高數學素養。
如在講解一道關於從一點A出發,到河邊取水,再到B點,如何走路徑是最短的(如右圖)?該題如果單憑黑板講,是不夠生動的,大多學生也不好理解,但運用幾何畫板,學生就好理解了。因為幾何畫板是動態的,可以在表示河邊的線上取一點C,計算出AC+BC的長度,隨著拖動C點,數據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學生也就很容易定出是哪一點距離最短的,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用作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學生自然很容易理解並掌握該類題型的解題規律。電腦屏幕上直觀、形象的動態幾何環境,通過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得到最終的結果後,同學們都十分興奮,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實踐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幾何畫板在數學教學中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只要我們能在平常的數學教學中主動、自覺地應用幾何畫板為教學服務,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能力,就能激發和調動學生進行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就能把學生從庸俗的電腦游戲中解脫出來,利用電腦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另外,幾何畫板的下載、安裝極其容易,有電腦的家庭,課後可以把幾何畫板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台,它將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想的實踐園地。2、幾何畫板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
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必要性與教學內容的可行性,為學生創設一個全新的教學環境,指導學生利用幾何畫板軟體主動地開展學習。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互動評價中有效地突破數學知識的理解障礙,獲得真實的自我成就感。
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親自探究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大小關系,我利用幾何畫板形象逼真地展現知識。我指導學生代替我來操作:任意作一條直線L,在直線L外任取一點O,過點O作直線L的垂線m,垂足為A;在射線OA上任取一點M,以O為圓心,OM為半徑畫圓;拖動點M,觀察圖形的變化,從而探究數與形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所有孩子都能親自嘗試,那將給每個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3、幾何畫板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畫板可以通過計算機設置相關的程序,通過大屏幕將圖形或者計算效果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透過多媒體的展示得到更加直觀的理解,思想逐漸成熟,教學理念也會更加形象化。比如要想全面了解二次函數y=ax2+bx+c中的三個系數a、b、c對其圖象的影響,可以在幾何畫板中任意輸入不同的a、b、c,觀察圖象的變化,通過大量的演示,學生在動態中去觀察、探索和發現對象之間的數量變化關系與結構關系,學生自己發現並總結a、b、c的值對二次函數的圖象的影響,使學生通過計算機從聽數學轉變為做數學,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發揮,體驗到數學發現的快樂,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SmartBoard
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電子白板SmartBoard。使用SmartBoard電子白板來教學,相比於普通的多媒體講台,其功能更為豐富、強大,且易於使用。之前,教師講課,一邊要低頭操作電腦,一邊又要在黑板上書寫文字,轉換起來很不方便。現在有了SmartBoard電子白板後,教師能夠通過它的壓力感應界面來操作電腦,手指輕點即可完成原來滑鼠的工作;用戶只需觸摸大型顯示屏,便可操控任何多媒體計算機應用系統,教師還可以用它配備的電子筆來書寫,無論是在放映的PPT上做標注,還是在專用的SmartNotebook軟體中寫、畫,都可達到非常好的效果。1、書寫方便,代替了黑板的功能,資源倉庫化!SmartBoard自帶的軟體SmartNotebook,界面顯得人性化,使用方法易於掌握。在它白色的編輯區中,教師除了寫、畫以外,還可以將資源庫中的各種媒體組織起來。資源庫中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源,按照學科組織,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2、SmartBoard記錄功能易於教師和學生進行反思
一方面,SmartNotebook可以將編輯過的內容保存下來以供日後參考;另一方面,SmartBoard桌面記錄器也可將電腦上的任何操作錄成wmv格式的視頻文件,文件體積小,且用Windows自帶的MediaPlayer即可播放,亦可放在網上,可謂非常方便。
不知道這樣好用的軟體能否像其他地區一樣在本地推廣。
無論使用哪種軟體,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數學教學形式相比,有許多優點,但也不是萬能的。傳統數學教學使用的方式主要是教師講解、模型演示、教師和學生交流、學生練習等,而多媒體數學教學使用的方式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交互性強等特點。因此,進行多媒體數學教學,首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其次是根據各軟體的特點,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發揮它的最大潛能。
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各軟體的優勢,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然而,在實際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課件在製作時只注重外在漂亮、華麗,卻不注意課件在教學中的實效問題,課件製作過於追求色彩的亮麗、鮮艷,造成的結果卻是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細心觀察,不利於認識問題的本質。數學教學不僅是藝術,更重要的是科學,我們提倡課件應該有好的界面,但與界面華麗不是一回事,應該把解決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美。一個好的課件從其總體效果來看,應當具有以下特徵:應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應與學習者的特點相適應,應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的互動,應能保持學習者的興趣,要確保接近學習者,應能提供多種多樣的反饋,應能適應教學環境,應具有合適的評價性能,應巧妙地利用計算機的資源,應建立在教學設計的原理上,應能完整地被評價。因此,課件製作並不一定需要教師有多麼高的計算機水平,軟體要使用得當,課件製作的形式一定要與內容有關,為教學主題服務,不要為了追求表面的美觀華麗而忽視結構和界面的合理性。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不能盲目地追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生搬硬套,而是應該仔細研究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利與弊,選擇適合的媒體去表現教學內容,尋求其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真正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和效果。
㈩ 網路學習工具及應用學後感
多媒體課件製作學習心得
這學期選修課我報了多媒體課件製作,通過一學期的學習,覺得收獲還是很大的,心得體會如下;
多媒體課件製作是21世紀最熱門的十大產業之一。由於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並且課件是由教師或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直接使用,因此課件的設計與製作需體現一定教學目標,表現特定的教學內容,反映一定的教學策略。它不僅可以儲存、傳遞和處理教學信息,還能讓學生進行交互操作,並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多媒體課件是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體綜合起來輔助教學的計算機教學程序。因此它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立體化方式把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具有知識密度大、表現力強的特點,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類型的多媒體課件,由於目標、特點和要求不一樣,具有不同的特點,但製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具有以下共同特點:
(1) 圖文聲像並茂;
(2) 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3) 友好的交互環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4) 豐富的信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5) 超文本結構組織信息,提供多種學習途徑。
我認為多媒體課件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演示型;
(2) 指導型;
(3) 操練型;
(4) 測驗型;
(5) 資料工具型;
(6) 游戲型;
(7) 模擬型
(8) 網路課件;
(9) 積件;
(10) 綜合型。
通過對所學課程的總結,我認為一優秀課件製作流程應包括如下步驟;
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流程
要想製作出好的多媒體課件,必須把握好多媒體製作中的幾個重要環節。多媒體課件製作的環節及過程是:選題→學習者分析→教學設計→系統結構設計→原型開發→稿本編寫→素材製作→系統集成→評價和修改→發布和應用→升級更新。
1、 選題
選題和學習者分析統稱為需求分析。這是課件製作的關鍵。在製作的關鍵。在製作之前,教師要充分做好選題論證工作,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要選擇那些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不易講解清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特別是那些能充分發揮圖像和動畫效果的、不宜用語言和板書表達的內容,對於那些課堂上較易講解的內容就完全沒必要採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
2.教學設計
進行教學設計是課件製作中的重要環節,是製作多媒體課件的前提。課件效果的好壞、課件是否符合教學需求,關鍵在於教學設計。設計者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對象的特點,合理地選擇和組織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依照教學目標,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解決問題有效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確定教學知識點的排列順序,根據教學媒體設計適當的教學環境,安排教學信息與反饋呈現的內容及方式,以及人機交互的方式等。
3.系統結構設計
進行系統設計實際就是對多媒體課件的總體設計,其設計的要點包括:頁面設計、層次結構設計、媒體的應用設計、知識點的表示形式設計、練習方式設計、頁面鏈接設計、交互設計、導航設計等。
4.原型開發
在開始製作多媒體課件之前,選擇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單元,設計製作出這個教學單元的課件原型,通過原型設計,確定多媒體課件的總體風格、界面風格、導航風格、素材的規格以及編寫稿本的要求和內容。
5.稿本編寫
稿本設計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與系統設計的要求,在一定的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對每個教學單元的內容和安排以及各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設計,設計出具體的表現形式,編寫出講解的文稿,要顯示的文體,所使用的圖形表格、圖片、動畫視頻等,還要寫出頁與頁之間相連接的交互方式等具體內容。稿本描述了學生將要在計算機上看到的細節,它是設計階段的總結,也是技術人員製作課件的依據。
6. 素材製作
媒體素材設計就是設計和構思為了表達學習內容所需要的各種媒體,如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和虛擬現實等。素材製作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A、對文字的設計
多媒體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設計時要做到:
(1) 文字內容要簡潔、突出重點
文字內容應盡量簡明扼要,以提綱式為主。有此實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詞解釋、數據資料、圖表等,可採用熱字、熱區交互形式提供,閱讀完後自行消失。
(2) 文字內容要逐步引入
對於一屏文字資料,應該隨著講課過程逐步顯示。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重點。引入時,可採用多種多樣的動畫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悅耳的音響效果,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3) 要採用合適的字體、字型大小與字型
文字內容的字型大小要盡量大,選擇的字體要醒目,一般宜採用宋體、黑體和隸書。對於關鍵性的標題、結論、總結等,要用不同的字體、字型大小、字形和顏色加以區別。
(4) 文字和背景的顏色搭配要合理
文字和背景顏色搭配的原則一是醒目、易讀、二是要避免視覺疲勞。一般文字顏色以亮色為主,背景顏色以暗色為主。以下是幾種一般具有較好視覺效果的顏色搭配方案:
文字顏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黃色 黃色 黃色
背景顏色 黑色 綠色 紅色 藍色 黑色 紅色
B、對聲音的設計
多媒體課件中的聲音主要包括人聲、音樂和音響效果.人聲主要用於解說、范讀、范唱,在多媒體課件中應用較少。而恰當的一些音樂和音響效果,可以更好地表達教學內容,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習興趣。一段舒緩的背景音樂,可以調節課堂的緊張氣氛,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
設計時應注意:
(1)音樂的節奏要與教學內容相符。重點內容處要選擇舒緩、節奏較慢的音樂,以增強感染力,過渡性內容選擇輕快的音樂。
(2)音樂和音響效果不能用得過多,用得過度反而是一種干擾信息,效果適得其反。
(3)背景音樂要舒緩,否則會喧賓奪主。
(4)要設定背景音樂的開關按鈕或菜單,便於教師控制,需要背景音樂就開,不需要就關。
C、對於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的設計
多媒體課件中,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圖像占較大比重,設計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反之,也會趕到負作用。設計時應注意:
(1)圖的內容便於觀察,圖形、圖像等畫面設計要盡可能大,圖的主要處在屏幕的視覺中心,便於學生觀察。
(2)復雜圖像要逐步顯示。對於復雜的圖,如果一下子顯示全貌,會導致學生抓不住重點,也不便於教師講解。應隨著教師講解,分步顯示圖形,直到最後顯示出全圖。
(3)對於動畫和視頻圖像,應具有重復演示功能。
對於動畫和視頻圖像,學生可能一次沒看清,最好設計重復播放按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重復播放。
7.評價和修改
在課件製作過程中,要不斷地對課件進行評價和修改工作,它是課件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件質量的保證。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並且是面向學習資源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課件開發的過程中實施的評價,它為提高課件質量提供依據,目的在於改進課件的設計,使之更加符合教學的需要,便於提高質量和性能;總結性評價是在課件開發結束以後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對課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確認課件的有效性和價值,為課件提供改進意見,並總結課件製作經驗。在課件製作過程中,要根據評價結果合理地進行修改,以進一步提高課件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