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怎樣寫篆書視頻
擴展閱讀
羊蔥怎樣吃好吃 2024-12-22 20:51:28
怎樣在網上買到真假金子 2024-12-22 20:18:02

怎樣寫篆書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1-17 06:48:46

Ⅰ 如何寫好篆書

我覺得書法最重要的是意境!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字體能模仿出來!意境是任何人無法模仿的!多看看古代的一些書籍,去理解體會的看。不需要去看字體的寫法!當你明白到一些東西。。。就是書法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在是單單的模仿秀了!傳統文化的神韻在於的是意境!而不是表明的東西!也許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可能靈感突現。。。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意境。寫字要用心去寫,而不是手控制心!要去體會,去感受。

Ⅱ 教大家如何輕松寫好篆書

一、篆書入門。識篆和寫篆階段。
先來談談識篆。篆書是古文字,是我們的祖先在漢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先秦古文字為大篆,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為小篆。識篆可從小篆開始。因為小篆的偏旁部首與我們現在通用文字的繁體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說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麼,百分之九十五的現行漢字都可以寫成小篆了。當然,還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記硬背的。
篆書在寫法上有兩個要點:一是筆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選擇一本篆書字帖來臨摹練習篆書的筆法與字法。
篆書在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輔以提按與捻管。二李(李斯、李陽冰)篆書筆法的起、收筆為圓起圓收法,行筆為平移法,轉筆用捻管法。清代鄧石如開創以隸書筆法入篆書,篆書的起、收筆與行筆、轉筆都引入了提按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筆法的書寫性。之後吳昌碩、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齊白石等篆書名家輩出。
篆書在字法上以均勻、對稱、對比、呼應等十個結字原則為准。
二、入門之後提高。了解篆書的發展史和提高技法修養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學習歷代篆書名家名帖的筆法和字法特點,具體的方法就是比較研究。例如:傳為李斯所寫的《嶧山碑》與鄧石如成熟期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鄧石如篆書與吳昌碩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等等。通過比較研究的學習,逐步了解和掌握歷代名家名帖的篆書筆法與字法的特點,及其歷代篆書筆法、字法的變化規律。這樣,篆書的書法水平就會逐步提高。
三、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綜合修養的階段。
那麼,融什麼會?貫什麼通呢?那就是融歷代篆書名家的各種筆法、字法會於自我的審美追求之中,貫自我的審美追求通於篆書的自由書寫之境。這個過程是要靠我們的大學(哲學)、小學(文字學)等學問和人生修養來共同完成的。
我書寫這本「篆書古文三篇」是以藝術原則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為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地將大小篆、簡帛書等筆法、字法融合在一起來書寫,筆法上注重既要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時加強筆法自由揮運的書寫性,以豐富篆書之美。我無意追求書法的形式性風格,希望筆里字間不斷透發出文雅之氣,在自我審美追求的驅使下,個性筆法、字法逐漸地自然形成。

Ⅲ 怎樣寫篆書(竹簡),吳玉陽書法篆書視頻講座 在線

篆字種類很多,概括起來講,也有甲骨、金文、小篆三體。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統稱之為大篆,小篆是經過秦代統一文字後的書體,還有秦漢專供製印人使用的繆篆。
篆字在今天的實用性比較小了,因為現在這種字體不易為群眾識別,但是由於書體結構充滿了裝飾性,並有很大的書法藝術價值,所以仍被保留在書法園地里,作為書法家的書寫字體形式之一。
這里只簡略的介紹一下大小篆的結構和運筆。
篆字的特點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現方法很多,大多屬於因形立意,如馬、羊、象等寫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結構的法則還沒有規律化,寫一個人字,可以表現彎腰勞動,也可以表現成跪著的人。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狀及位置也是很散亂的,到了秦代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文字經過整理,才比較趨於統一,但是還保留著很多因形立意的圖形文字。
2.體正勢圓
小篆形體要憑、要正,橫畫逼平、豎畫必直,是嚴緊而又工整的書體形式。小篆從結構到運筆都是以圓為主,字的外輪廓,由於字的中心十字線拉長,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橢圓形。
小篆的字勢,凡方折處都是弧形線,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繆篆和秦詔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體勢,但細細觀察,仍多是方中有圓,與隸字體勢的以方為主,大不相同。
3.左不見撇,右不見捺
篆字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書體,不像楷體字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其基本組字的方法,有用點、直、弧三者,筆畫粗細一致,起止都要藏鋒,向左撇出的地方並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筆弧線結字。

Ⅳ 雲志功講怎樣寫篆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xNjM2MTU2.html?f=5730615
鏈接。
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對稱,又稱「秦篆」。所謂篆書,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釐定的規範字體,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篆]下注雲:[李斯所作日篆書,而謂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謂篆書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稱為篆書,之後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體大篆,於是又相對稱李斯所作為小篆。

一 釋義:

《說文•竹部》雲:[篆,引書也。]段玉裁注雲:[引書者,引筆而著於竹帛也。]因而篆書的原意,大致是拉長筆畫寫出的字體了。

《周禮•考工記•鳧氏》雲:[鍾帶謂之篆。]就是鍾上圍繞的圖飾。

《周禮•宗伯》:[孤卿夏篆。]鄭玄註:[五彩畫轂約也。]就是彩畫的貫車軸的圓木。

我們再從詞源上考察[篆]字本來的內涵。[篆]與[瑑]、[緣]等 一組同源字,它們音、義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飾的凸紋,椽是屋頂上彩繪的圓形木條(方形者稱桷),緣是衣服周邊的華飾,可知以[彖為聲符的字,其內涵皆有圓、長、美義。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稱秦代規范化的小篆字體,大致是藉以表明其筆意圓轉活脫,筆畫悠長簡靜,字形秀美端莊,從而不同於古籀的獨特風格。

二.發展

其實,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一百多年,成熟的小篆字體就已形成,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等朝廷重臣,對編匯、整理小篆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協助秦始皇實行「書同文」的政策,李斯作《倉頡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趙高作《爰歷篇》。在全國推行統一的、規范化了小篆字體。

1秦代
秦小篆文字流傳下來的有兩大類:

一是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版,還有刻在瓦當上的文字。

二是刻石文字。史載秦代共刻了七塊石碑,即《泰山》、《琅琊台》、《嶧山》、《會稽》、《東觀》、《芝罘》和《碣石》。其中的真跡只有《泰山》、《琅琊》二石,其餘均已毀佚,《會稽》、《嶧山》二石幸有摹刻的拓本傳世。後世習篆,大都源於以上諸碑。

2漢代

小篆在漢代雖不佔統治地位,但在一些比較莊重、顯要的地方,如碑額、印璽、瓦當、錢幣和度量衡器上仍然使用著;也有碑文用篆體書刻的。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收錄小篆,也是小篆字數較全的一部字書。全書收字9353個,字體以小篆為主,對繼承和推廣小篆書體具有重要作用。

漢以後,篆書雖已不再廣泛通行,但也偶有小篆名作問世。
3.唐代

唐代擅篆書者當推李陽冰。其代表作有《三墳記》、《怡亭銘》、《般若台題名》和《棲先塋記》等。
4.清代

清代中期以後,堪稱篆書中興之世。最傑出的代表當推鄧石如,堪稱一代宗師,對後世影響巨大,被譽為篆書領域繼李斯、李陽冰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另外,吳讓之、楊沂孫、徐三庚、趙之謙、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書家,也大大促進了篆書的發展創新,使篆書書體進入到一個璀燦的時期。

小篆的學習

篆書的運筆和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不同,並無其他書體筆法的豐富變化,但是由於人體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都會對保持恆定狀態的小篆線條產生影響,所以,篆書的運筆也十分不易。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談談篆書的運筆。

一.起筆與收筆

篆書的運筆重心在起筆與收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逆入平收」。古人講:「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要保持篆書線條的穩定、圓潤的形態,起筆與收筆至關重要。大家看一看如下幾種線條的起筆與收筆。

示範: 橫筆 豎筆 弧筆 曲筆
二.接筆:

篆書線條流暢悠長,遒勁舒展。有時一筆而成,十分困難,所以,就產生了接筆現象。 接筆現象一般有二種類型:
示範並講解:

一是筆內相接:筆內相接要注意順勢而成,不要有悖勢,最好有一小段復筆,滅跡隱端,保持線條邊緣整齊光滑。

Ⅳ 怎樣寫篆書(竹簡),吳玉陽書法篆書視頻講座 在線

在習練的過程中,認真地總結經驗,這樣很好,提高的會很快,學習態度很好。寫篆字是一個很難的過程,所以,我主張特別是孩子們從小就應該學習,一方面可以通腕,平穩運筆,另一方面掌握字形的對稱,這兩方面對人的身心都有好處。學習篆字我覺得首先要找一本難度不大的字帖,如石鼓文,練篆字急不得,一點 一點來。至於篆字的筆法,可以一些書法大家的教學看看,對文中提到的技巧都可以解決的,寫篆字就是學轉筆、學轉腕,使掌與腕氣血通暢,一段時間後,可以練練《天發神讖》碑,用方筆寫寫篆字,看看是什麼感覺。

Ⅵ 怎樣寫好篆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書法,極講究用筆。因此,筆鋒的長短,直接影響書法效果。長鋒的好含墨多,線質佳。寫出的字立體感強,起落中易出現意外效果,在運行之中書者手部穩,腕下無「意」時,亦可藉此掩其功力,隨筆而成彩,線條有力度,有變化。中國書畫博客網9`1S#?UIA5CC長鋒的缺點:由於含墨多,墨氣長,易導致憋悶感,枯濕之變不易自然。無明顯粗細變化,故手上的提按不能當下作用到筆尖上,難以利索的觸紙、離紙,迅速的完成紙上的提按轉換,因此,會導致點線的松軟、浮、破、腫。短鋒的優缺點與長鋒相反,短鋒易於控制節點,長鋒易拖沓。長鋒宜用中鋒,因此適合寫篆書、草書。短鋒利於側鋒的發揮,因而更適合楷書、行書的創作宋元之前,並無長鋒,字也相對較小,明清以來,中堂懸掛興起,用筆亦需大、長,長鋒筆應運而生,因此,臨摹宋元以前的字多以短鋒為之,臨摹明清以後的多用長鋒。中國書畫博客網Fk'sf/h長鋒、短鋒各有千秋,就如兵器一樣:一分長一分強,一分短一分險。書家理應全面掌握各種用筆的性能。不可走極端,長、短並非對立的兩種筆,相反二者倒是可以互補彼此的不足。只會用長鋒筆或者短鋒筆,都不利於書藝的提高和發展,只會用其中的一種猶如習武者只會使用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一樣,若以其他兵器操練,定會力不從心。所以,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創作需要選用不同的筆。用長鋒寫楷書是勉為其難,用短鋒寫狂草也實屬不易。記得林散之先生說過一句話:上海某書家說其不喜用長鋒、羊毫,實在是外行,不懂長鋒、羊毫的好處。當下,不少人都對外宣稱不擅用長鋒毛筆,好像這是很光榮的事,我倒認為是其控制筆的能力不夠。連基本功都不過關,還談什麼書法?

Ⅶ 怎樣寫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種類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
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鍾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習篆宗法
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語:《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為小篆極則。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書法創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於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於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作一直弱於其他書體。
(一)用筆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婉」和「通」雖僅二字,卻准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脫,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一般說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干。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松、暢的藝術效果。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
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到熟練之後,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級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採的過度。
(二)結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自秦以後,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降至清中葉後,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孫星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鬆古拙。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鍾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鍾鼎」,然而,大致工緻多於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
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i],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徵。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以我個人的體會,將篆書寫扁寫方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這首先要練就過硬的手上功夫,並且要多從漢碑篆額的篆書上去感悟。同時,在臨習書篆時,必須以「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容針」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結字達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為風神,以密為老氣,這樣就能想方就方,想圓就圓,要長就長,要扁就扁,隨心所欲,無所不宜了。
另外,還要考慮字形的取勢。一般來說,取勢是字形生動與否的重要一環。就篆書字勢而言,應該追求端莊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與垂腳長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適度。如此於展縱間兼取橫向之勢,便能於一字之內、字字之間,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再結合以中鋒用筆為主,偏鋒、側鋒並用,收筆多側鋒,懸針、垂露兼融,筆畫間注意搭接的裝飾意味諸方面,兼工帶寫,篆書「取勢」、「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現出來。

Ⅷ 如何寫篆體

先學會「捻」筆管,能熟練掌握運筆方向,就是平時所說的「畫蚯蚓」,這樣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Ⅸ 怎麼寫篆書

篆書入門——識篆和寫篆階段。
一、識篆。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先秦古文字為大篆,秦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為小篆。識篆可從小篆開始,因為小篆的偏旁部首與我們現在通用文字的繁體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麼,百分之九十五的現行漢字都可以寫成小篆了。當然,還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記硬背的。
二、篆書在寫法上有兩個要點:一是筆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選擇一本篆書字帖來臨摹練習篆書的筆法與字法。篆書在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輔以提按與捻管。二李(李斯、李陽冰)篆書筆法的起、收筆為圓起圓收法,行筆為平移法,轉筆用捻管法。清代鄧石如開創以隸書筆法入篆書,篆書的起、收筆與行筆、轉筆都引入了提按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筆法的書寫性。之後吳昌碩、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齊白石等篆書名家輩出。篆書在字法上以均勻、對稱、對比、呼應等十個結字原則為准。可參考洪亮編寫的《經典碑帖解讀·鄧石如篆書》(中國書店出版)。